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魏鄭胡墓誌磚

鎖定
北魏鄭胡墓誌磚,長36釐米,寬17.7釐米,厚8.8釐米,1984年由開封市文物部門在文物普查中從朱仙鎮老譚家寨村一村民家中徵集而得,藏於開封市博物館。該磚的出現解決了啓封城大梁城並非一地的歷史問題,為研究北魏晚期的政治、地理沿革和滎陽鄭氏家族的情況提供了重要資料。 [1-3] 
中文名
北魏鄭胡墓誌磚
館藏地點
開封市博物館
所屬年代
北魏
類    別
陶器

北魏鄭胡墓誌磚文物歷史

北魏鄭胡墓誌磚,是1984年的文物普查中,開封市文物工作者在當時的開封縣朱仙鎮老潭寨村一農民家中徵集到的一方北魏墓誌磚。墓誌磚當時正鋪墊在村民家的馬槽內,字跡稍有剝蝕。據這位老農講,該墓磚是20世紀60年代初在本村北數十米(即啓封故城西部古墓區南側)的一座古墓中發現的,因古墓早已被盜掘,故沒有發現其他隨葬品。 [3] 

北魏鄭胡墓誌磚文物特徵

北魏鄭胡墓誌磚文物外觀

該墓誌磚現收藏於開封市博物館,磚為長方形陶質,色青灰,較粗糙,長36釐米,寬17.7釐米,厚8.8釐米,磚正反兩面均豎刻有文字,魏碑體。 [1] 

北魏鄭胡墓誌磚墓誌內容

正面銘文豎寫兩行:第一行“延昌四年歲在乙未”8字,第二行“開封縣鄭胡銘”6字,共14字。正面銘文字體大小不一,不夠工整,表現出倉促、潦草的痕跡。 [2] 
背面豎刻14欄,銘文佔12欄,末尾空白兩欄,每欄內4~8字不等,共71字(包括殘損不清的4字),錄如下:
“大魏太昌元年十二
月□□鎮北將
軍銀青光祿大
夫平陽太守鄭
君之銘四祖葬
其中十七座同時
葬一祖胡一祖驎
一祖□一祖□
開封城西門西
二百步橫道
北五十步
歲次壬子”。 [2] 
其中,延昌四年(515年)是北魏宣武帝第四個年號的最後一年,太昌元年(532年)是北魏孝武帝的第一個年號。 [2] 
開封市博物館館藏北魏鄭胡墓誌磚及其銘文拓片

北魏鄭胡墓誌磚文物意義

該墓誌內容涉及到北魏統治者內部鬥爭、開封故城(啓封城)地理歷史沿革和滎陽鄭氏祖塋三大問題。其中墓誌所載“四祖葬其中,十七座同時葬。一祖胡,一祖驎……”均葬於此,墓誌磚的出土為證實滎陽鄭氏的祖塋在開封提供了佐證。漢魏時期的開封鄭氏,到晉時由於開封縣歸屬滎陽郡,便稱為滎陽鄭氏,這就是滎陽鄭氏縣籍開封、祖源開封的歷史原因。 [1]  墓誌所載“開封城西門西二百步橫道北五十步”,十分明確地告訴人們,北魏時期鄭氏家族墓地以東二百步之地的故城,即今開封市祥符區朱仙鎮東南3公里的古城址確係自東周直至唐初千餘年來的“啓封城”,是當時開封縣治所和東魏開封郡治所的所在地,從而解決了開封古城(啓封城)和大梁城並非一地的歷史問題。該墓誌銘的發現,為研究北魏晚期的政治、地理沿革和鄭氏家族的有關情況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1-2] 

北魏鄭胡墓誌磚文物背景

北魏鄭胡墓誌磚鄭胡與河陰之變

墓主人鄭胡,開封縣人,官至北魏鎮北將軍銀青光祿大夫、平陽太守,其身份為郡級官,但其生平尚未見有記載。 [3]  鄭胡死於延昌四年(515年)卻復葬於太昌元年(532年),其間相隔17年之久,不僅墓誌磚非常簡陋,又“四祖十七座”同時埋葬,是一件異常的事件。 [2]  因為當時的滎陽鄭氏是世家大族‚,為“五姓七望”之一(見《資治通鑑》卷114《齊紀》6)。鄭胡身為朝廷命官‚,在當時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但其所用墓誌如同一般百姓也是陶質小磚。這裏儘管有此時盛行薄葬之風之原因,但不能不讓人推測這種遷(埋)墳之法是在非正常情況下進行的。 [3] 
據《魏書》、《北史》及有關鄭氏傳記記載,自北魏孝明帝繼位後,鄭氏家族第31世鄭儼,深受胡太后寵愛,權傾朝野。後爾朱榮擁孝莊帝元子攸晉陽起兵,以討誅鄭儼為名,討伐胡太后。胡太后則以鄭氏七房中第六房第31世鄭先護和中祖鄭恬的後裔鄭季明等扼守河梁。鄭先護與元子攸早通聲氣,而且鄭氏七房中第30世鄭道昭又是元子攸的姨夫,故爾朱榮至河上,即由先護等迎入洛陽,俘胡太后並將三歲幼主沉入黃河,立元子攸為孝莊帝。爾朱榮在河陰殺丞相高陽王元雍以下兩千人,將在洛陽的王族屠殺殆盡,史稱“河陰之變”。後孝莊帝不堪爾朱榮所為,發動宮廷兵變,將爾朱榮斬於殿上,又引起爾朱氏的聯合反抗,鄭氏家族中在動亂中死者不在少數。直到高歡平定了爾朱氏的作亂,社會才暫時得到穩定。推測鄭氏家族中的倖存者將在各地死難的先人遺骸,集中運回開封祖塋埋葬,所以產生了墓誌中所記“四祖葬其中,十七座同時葬”的現象。 [2] 

北魏鄭胡墓誌磚啓封故城

墓誌所載“開封城西門西二百步,橫道北五十步”,十分明確地告知人們,北魏時期鄭氏家族墓地以東二百步之地的故城,就是開封城。從而解決了開封古城和大梁城並非一地的歷史問題。 [3] 
啓封城,是指春秋戰國乃至唐代初年的古開封城,經開封文物工作者的努力已證明其址在開封市祥符區朱仙鎮東南2.5公里的古城村。對此,宋人吳曾能改齋漫錄》載“京師開封縣,其城本鄭莊公所築”。《清一統志》也載“(開封)故城在今祥符縣(清祥符縣即開封縣,位在今開封城內)南50裏”。春秋時期,朱仙鎮古城村一帶為鄭國邊境,鄭國在此築城,取“啓拓封疆”之意,故城初名“啓封”。在漢景帝時因避景帝劉啓諱,改啓為開,故名開封。秦統一中國後,全國設立郡縣制,開封便為縣治所。關於“啓封”之名,除在文獻上記載以外,在遼寧省新金縣發掘的秦墓中出土的帶有“啓封”二字的戈,宋人王復齋(王厚之)《鐘鼎款識》中收錄的“啓封”鐙,又湖北睡虎地出土秦簡“卅二年攻啓封”的刻文等文物中也得到證實。 [3] 
1987年,開封文物工作者對由啓封城演變來的古開封城進行了考古鑽探和試掘。得知:開封古城遺址呈東西略短、南北稍長的不規則的長方形。其東牆長1150米、西牆長965米、南牆長710米、北牆長550米,四牆全長3330米。因黃河淹沒,故城如今只剩西牆一段百餘米殘垣尚存。經測高約7米、寬30餘米,城牆均採用夯土版築而成,層次分明,厚約8~20釐米,夯面有直徑4~9釐米的夯窩。從牆的斷面觀察,外側有帖築痕跡,似為後代在原有城牆基礎上進行過加高和增補。關於啓封城的城門情況,僅西門遺址得到確認,寬約30米,其它門尚待今後的繼續工作而確定。關於該故城為開封城的認定,就是因得之於發現的北魏鄭胡墓誌磚而被確認的。 [3] 
參考資料
  • 1.    北魏鄭胡墓誌磚  .開封博物館[引用日期2023-04-05]
  • 2.    郭世軍,劉心健.開封發現北魏鄭胡墓誌磚[J].文物,1998(11):82-83.
  • 3.    吳江,劉順安.《開封縣鄭胡銘》墓誌磚考——兼談滎陽鄭氏祖源在開封[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3,33(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