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朔二年(前23年)八月二十二日,劉欣父定陶恭王劉康去世,劉欣襲封定陶王爵位。劉欣年長後,伯父漢成帝無子嗣,在與叔父中山王劉興經過一年的激烈爭奪後,於綏和元年(前8年)被立為太子。綏和二年(前7年)三月十八日,漢成帝病逝,劉欣即位為帝,改元建平。
元壽二年(前1年)六月,劉欣駕崩,時年二十五歲,諡號孝哀皇帝,葬於義陵。
- 本 名
- 劉欣
- 別 名
- 漢哀帝
- 所處時代
- 西漢
- 民族族羣
- 漢族
- 出生地
- 定陶國定陶縣(今山東定陶)
劉欣生平經歷
編輯劉欣早年經歷
元延四年(前9年),劉欣與劉興同時入朝。傅太后多以珍寶賄賂趙昭儀及漢成帝的舅舅驃騎將軍王根,私下請求立劉欣為太子。趙昭儀與王根見漢成帝無太子,都想事先結好於劉欣,為今後的富貴做長久打算,就在漢成帝面前互相稱讚劉欣。漢成帝也很器重劉欣。
綏和元年(前8年),漢成帝立劉欣為太子。
[4]
劉欣繼位為帝
綏和二年(前7年)三月十八日,漢成帝病故
[5]
。四月初四日,十九歲的劉欣繼皇帝位,是為漢哀帝,以次年為建平元年,尊漢成帝母親皇太后王政君為太皇太后,漢成帝皇后趙飛燕為皇太后。太皇太后下詔尊劉欣父親定陶恭王劉康為恭皇。
[6]
綏和二年(前7年)五月十九日,立妃傅氏為皇后,並下詔説《春秋》有云,母以子貴,於是尊祖母傅太后(傅昭儀)為恭皇太后,母丁姬為恭皇后。
[7]
與此同時,王莽得罪了傅太后,被迫辭去大司馬職位,丁、傅兩家外戚當權。
[34]
後來劉欣又寵幸董賢,甚至一度聲稱要把皇位禪讓給他。
[35]
劉欣英年早逝
元壽二年六月二十六日(前1年8月15日),在位僅六年的漢哀帝駕崩,年僅二十五歲。九月壬寅(實際上,元壽二年九月沒有壬寅日,當為十月壬寅即十月十二日
[37]
),葬於義陵
[8]
(今陝西咸陽市西八里處,一説葬在扶風,距離長安四十六里),諡號為孝哀皇帝。
劉欣為政舉措
編輯劉欣政治
不過,到了元壽二年(前1年)五月,漢哀帝又恢復三公體制,將御史大夫改稱“大司空”,將丞相改稱“大司徒”,並將提升大司馬地位,使其為三公之首,分別由董賢、孔光、彭宣出任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哀帝還想改革司直、司隸,並增設司寇一職,但事情還沒確定就駕崩了。
[29]
劉欣經濟
漢哀帝繼位初期,以左將軍師丹代替王莽擔任大司馬輔佐朝政。
[11]
師丹一上任就向漢哀帝提出限田限奴的建議,企圖使漢家擺脱厄運。經過羣臣討論,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等制定具體規定:諸侯王、列侯、公主、吏民佔田不得超過三十頃;諸侯王的奴婢以二百人為限,列侯、公主一百人,吏民三十人;商人不得佔有土地,不許做官。超過以上限量的,田蓄奴婢一律沒收入官。
[12-13]
這個方案儘管給了官僚地主極大的優勢,但還是遭到了把持朝政的權貴的反對。首先是遭到丁、傅兩家外戚的反對。漢哀帝對這一詔令也沒有支持,後來他竟一次賞賜董賢兩千頃土地,是限田最高額的近七十倍,於是,限田、限奴婢令成了一紙空文。
劉欣社會
劉欣文化
綏和二年(前7年)六月,漢哀帝剛繼位兩個月,認為樂府的音樂都是不正經的樂歌,便下令約束樂府,裁了共四百一十四位樂工,佔總樂工數的一多半。
[9-10]
劉欣民族
漢哀帝時建平二年(前5年),逃到康居的烏孫庶子卑援疐入侵匈奴西界,被烏珠留若鞮單于派兵擊退。卑援疐派兒子趨逯到匈奴為質,單于接受,漢朝派中郎將丁野林、副校尉公乘音責備單于,單于按照漢朝要求將趨逯歸還卑援疐。
[30]
建平四年(前2年),單于請求再建平五年朝見。當時哀帝得病,有人説單于是從上游來的,其勢壓人,所以黃龍、竟寧年間,單于一來朝,漢朝皇帝就在不久後去世。哀帝因此不想讓單于來朝,黃門郎揚雄上書勸諫,稱安撫匈奴是關係到漢朝國家安全的大事,不應拒絕其來朝,哀帝採納。正好單于也生病,遂改在元壽二年(前1年)正月來朝。哀帝雖然厚加賞賜,但將單于安置於上林苑蒲陶宮,因為那裏是太歲壓勝所在,單于知道後很不高興。在匈奴單于來朝的同時,烏孫大昆彌伊秩靡也來朝見漢哀帝,被漢朝認為是一大榮耀,
[30]
[31-32]
劉欣歷史評價
編輯- 班固:孝哀自為籓王及充太子之宮,文辭博敏,幼有令聞。睹孝成世祿去王室,權柄外移,是故臨朝婁誅大臣,欲強主威,以則武、宣。雅性不好聲色,時覽卞射武戲。即位痿痹,饗國不永,哀哉! [16]
- 劉淵:而元成多僻,哀平短祚,賊臣王莽,滔天篡逆。 [18]
- 蘇轍:漢哀帝自諸侯為天子,方其在國,好禮節儉。知成帝優容舅家,權奪於王氏。及即位,收攬威柄,朝廷竦然,庶幾於治。既而傅太后侵侮王后,僭竊名號,始失天下心。帝復寵任倖臣董賢,位至三公,富擬帝室。雖欲貶損王氏,而身既失德,朝無名臣,所以資之者多矣。《詩》曰:‘無競維人,四方其訓之。有覺德行,四國順之。’二者帝皆失之,其若王氏何!方帝之崩也,王太后召大司馬賢,引見東廂,問以喪事調度,賢內憂不能對,免冠謝。太后曰:‘新都侯莽,前以大司馬奉送先帝大行,曉習故事,召令莽助君。’賢頓首幸甚。莽既至,使尚書劾免賢。賢即日自殺。王氏代漢之禍,實成於此。昔高帝寢疾,有呂氏之憂。呂后問以後事,帝曰:‘陳平智有餘,然難獨任。王陵少戇,可以助之。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劉氏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及產、祿之變,王陵爭之於前,平、勃定之於後,皆如高帝所慮。文帝末年,有七國之憂,戒太子曰:‘即有緩急,周亞夫可任將兵。’及吳楚之變,亞夫為大將,破之數月之間,亦如文帝所慮。今王氏之亂,與呂氏、七國等耳,而哀帝無其人,漢遂以亡。非特天命,蓋人謀也。 [20]
- 錢時:哀帝雖痿痹短祚,而初政有如此,亦其得之於平時者為鑑,以行於初政者為的,持之以久,不昏不怠,而天下無不可為矣。繼體之主,庸可忽諸? [21]
劉欣軼事典故
編輯劉欣改元受命
漢成帝時,齊人甘忠可詐造《天官曆》、《包元太平經》十二卷,稱“漢家逢天地之大終,當更受命於天,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教我此道”,並傳授夏賀良、丁廣世、郭昌等人。哀帝即位後,司隸校尉解光推薦了夏賀良,哀帝命其待詔黃門。夏賀良在接受哀帝召見時恐嚇道:“漢歷中衰,當更受命。成帝不應天命,故絕嗣。今陛下久疾,變異屢數,天所以譴告人也。宜急改元易號,乃得延年益壽,皇子生,災異息矣。得道不得行,咎殃且亡,不有洪水將出,災火且起,滌盪民人。”哀帝得病已久,便聽信了他的話,改建平二年(前5年)為太初元將,自號“陳聖劉太平皇帝”,史稱“再受命”。但過了一個月後,哀帝的病情仍未好轉,夏賀良提出變更政事,被大臣們反對,夏賀良又説大臣們不懂天命,要求換掉丞相和御史大夫,讓同黨解光、李尋輔政。不過漢哀帝這次沒有聽信,而是將夏賀良下獄處死,同時恢復建平年號。
[33]
劉欣斷袖之癖
漢哀帝常常與自己寵愛的男寵董賢同卧同坐。曾有一次白天睡覺,董賢頭偏枕了漢哀帝的衣袖,漢哀帝想起牀,而董賢卻未發覺,漢哀帝不想驚動董賢,於是用劍截斷衣袖後才起來。
[22]
這個故事後來成為成語典故“斷袖之癖”,後世泛指男子之間的同性戀行為。
[23]
劉欣人際關係
編輯劉欣祖父母
- 祖母:昭儀傅氏(傅昭儀) [24]
劉欣父母
劉欣后妃
- 昭儀董氏(董昭儀),董賢之妹。 [27]
劉欣史料索引
編輯劉欣影視形象
編輯年份 | 影視類型 | 劇名 | 飾演者 | 圖片 |
---|---|---|---|---|
1996 | 電視劇 | 《漢宮飛燕》 | ||
2008 | 電視劇 | 《母儀天下》 |
- 參考資料
-
- 1. 《漢書·卷九十七下·外戚傳第六十七下》:唯丁姬河平四年生哀帝。
- 2. 《漢書·卷十一·哀帝紀第十一》:孝哀皇帝,元帝庶孫,定陶恭王子也。母曰丁姬。
- 3. 《漢書·卷十·成帝紀第十》:八月甲申,定陶王康薨。
- 4. 《漢書·卷九十七下·外戚傳第六十七下》:後十年,恭王薨,子代為王。王母曰丁姬。傅太后躬自養視,既壯大,成帝無繼嗣。時中山孝王在。元延四年,孝王及定陶王皆入朝。傅太后多以珍寶賂遺趙昭儀及帝舅票騎將軍王根,陰為王求漢嗣。昭儀及根皆見上無子,欲豫自結為久長計,更稱譽定陶王。上亦自器之,明年,遂徵定陶王立為太子………
- 5. 《漢書·卷十·成帝紀第十》:丙戌,帝崩於未央宮。
- 6. 《漢書·卷十一·哀帝紀第十一》:綏和二年三月,成帝崩。四月丙午,太子即皇帝位,謁高廟。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太皇太后詔尊定陶恭王為恭皇。
- 7. 《漢書·卷十一·哀帝紀第十一》:五月丙戌,立皇后傅氏。詔曰:“《春秋》‘母以子貴’,奠定陶太后曰恭皇太后,丁姬曰恭皇后………。
- 8. 《漢書·卷十一·哀帝紀第十一》:秋九月壬寅,葬義陵。
- 9. 《漢書·卷十一·哀帝紀第十一》:六月,詔曰:“鄭聲淫而亂樂,聖王所放,其罷樂府。”
- 10. 《資治通鑑·卷三十三》:六月,詔曰:“孔子不云乎:‘放鄭聲,鄭聲淫。’其罷樂府官;郊祭樂及古兵法武樂在《經》,非鄭、衞之樂者,別屬他官。”凡所罷省過半。
- 11. 《漢書·卷八十六·何武王嘉師丹傳第五十六》:哀帝即位,為左將軍,賜爵關內侯,食邑,領尚書事,遂代王莽為大司馬,封高樂侯。
- 12. 《漢書·卷十一·哀帝紀第十一》:又曰:“制節謹度以防奢淫,為政所先,百王不易之道也。諸侯王、列侯、公主、吏二千石及豪富民多畜奴婢,田宅亡限,與民爭利,百姓失職,重困不足。其議限列。”有司條奏:“諸王、列侯得名田國中,列侯在長安及公主名田縣道,關內侯、吏民名田,皆無得過三十頃。諸侯王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百人,關內侯、吏民三十人。年六十以上,十歲以下,不在數中。賈人皆不得名田、為吏,犯者以律論。諸名田、畜、奴婢過品,皆沒入縣官。齊三服官、諸官織綺繡,難成,害女紅之物,皆止,無作輸。除任子令及誹謗詆欺法。掖庭宮人年三十以下,出嫁之。官奴婢五十以上,免為庶人。禁郡國無得獻名獸。益吏三百石以下奉。察吏殘賊酷虐者,以時退。有司無得舉赦前往事。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寧三年。”
- 13. 《漢書·卷二十四上·食貨志第四上》:哀帝即位,師丹輔政,建言:“古之聖王莫不設井田,然後治乃可平。孝文皇帝承亡周亂秦兵革之後,天下空虛,故務勸農桑,帥以節儉。民始充實,未有併兼之害,故不為民田及奴婢為限。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訾數鉅萬,而貧弱俞困。蓋君子為政,貴因循而重改作,然所以有改者,將以救急也。亦未可詳,宜略為限。”天子下其議。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請:“諸侯王、列侯皆得名田國中。列侯在長安,公主名田縣道,及關內侯、吏、民名田,皆毋過三十頃。請侯王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百人,關內侯、吏、民三十人。期盡三年,犯者沒入官。”
- 14. 《漢書·卷十一·哀帝紀第十一》:二年春三月,罷大司空,復御史大夫。……罷州牧,復刺史。
- 15. 《漢書·卷二十四上·食貨志第四上》:宮室、苑囿、府庫之臧已侈,百姓訾富雖不及文、景,然天下户口最盛矣。
- 16. 《漢書·卷十一·哀帝紀第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11-28]
- 17. 《前漢紀·前漢孝哀皇帝紀卷第二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1-18]
- 18. 《晉書·卷一百一·載記第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4-10]
- 19. 《資治通鑑·卷三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1-16]
- 20. 《欒城後集·卷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7-12]
- 21. 錢時·《兩漢筆記》
- 22. 《漢書·卷九十三·佞幸傳第六十三》:常與上卧起。嘗晝寢,偏藉上袖,上欲起,賢未覺,不欲動賢,乃斷袖而起。其恩愛至此。
- 23. 怪癖皇帝:同性戀者不要江山 菩薩皇帝被餓死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2-02-03]
- 24. 《漢書·卷九十七下·外戚傳第六十七下》:孝元傅昭儀,哀帝祖母也。
- 25. 《漢書·卷九十七下·外戚傳第六十七下》:孝哀傅皇后,定陶太后從弟子也。
- 26. 《前漢紀·前漢孝哀皇帝紀卷第二十八》:五月立皇后傅氏。帝祖母定陶恭王太后從弟女也。封皇后父晏為孔鄉侯。
- 27. 《漢書·卷九十三·佞幸傳第六十三》:又召賢女弟以為昭儀,位次皇后………
- 28. 《漢書 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傳第五十三》:後二歲餘,朱博為大司空,奏言:“帝王之道不必相襲,各由時務。高皇帝以聖德受命,建立鴻業,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職相參,總領百官,上下相監臨,歷載二百年,天下安寧。今更為大司空,與丞相同位,未獲嘉祐。故事,選郡國守相高第為中二千石,選中二千石為御史大夫,任職者為丞相,位次有序,所以尊聖德,重國相也。今中二千石未更御史大夫而為丞相,權輕,非所以重國政也。臣愚以為大司空官可罷,復置御史大夫,遵奉舊制。臣願盡力,以御史大夫為百僚率。”哀帝從之,乃更拜博為御史大夫。會大司馬喜免,以陽安侯丁明為大司馬衞將軍,置官屬,大司馬冠號如故事。
- 29. 《漢書·卷十一·哀帝紀第十一》:五月,正三公官公職。大司馬衞將軍董賢為大司馬,丞相孔光為大司徒,御史大夫彭宣為大司空,封長平侯。正司直、司隸,造司寇職,事未定。六月戊午,帝崩於未央宮。秋九月壬寅,葬義陵。
- 30. 《漢書 卷九十四下匈奴傳第六十四下》:至哀帝建平二年,烏孫庶子卑援疐翕侯人眾入匈奴西界,寇盜牛畜,頗殺其民。單于聞之,遣左大當户烏夷泠將五千騎擊烏孫,殺數百八,略千餘人,驅牛畜去。卑援疐恐,遣子趨逯為質匈奴。單于受,以狀聞。漢遣中郎將丁野林、副校尉公乘音使匈奴,責讓單于,告令還歸卑援疐質子。單于受詔,遣歸。建平四年,單于上書願朝五年。時哀帝被疾,或言匈奴從上游來厭人,自黃龍、竟寧時,單于朝中國輒有大故。上由是難之,以問公卿,亦以為虛費府帑,可且勿許。單于使辭去,未發,黃門郎揚雄上書諫曰:“……今單于歸義,懷款誠之心,欲離其庭,陳見於前,此乃上世之遺策,神靈之所想望,國家雖費,不得已者也。奈何距以來厭之辭,疏以無日之期,消往昔之恩,開將來之隙!夫款而隙之,使有恨心,負前言,緣往辭,歸怨於漢,因以自絕,終無北面之心,威之不可,諭之不能,焉得不為大憂乎!夫明者視於無形,聰者聽於無聲,誠先於未然,即蒙恬、樊噲不復施,棘門、細柳不復備,馬邑之策安所設,衞、霍之功何得用,五將之威安所震?不然,一有隙之後,雖智者勞心於內,辯者轂擊於外,猶不若未然之時也。且往者圖西域,制車師,置城郭都護三十六國,費歲以大萬計者,豈為康居、烏孫能逾白龍堆而寇西邊哉?乃以制匈奴也。夫百年勞之,一日失之,費十而愛一,臣竊為國不安也。唯陛下少留意於未亂未戰,以遏邊萌之禍。”書奏,天子寤焉,召還匈奴使者,更報單于書而許之。賜雄帛五十匹,黃金十斤。單于未發,會病,復遣使願朝明年。故事,單于朝,從名王以下及從者二百餘人。單于又上書言:“蒙天子神靈,人民盛壯,願從五百人入朝,以明天子盛德。”上皆許之。元壽二年,單于來朝,上以太歲厭勝所在,舍之上林苑蒲陶宮。告之以加敬於單于,單于知之。加賜衣三百七十襲,錦繡繒帛三萬匹,絮三萬斤,它如河平時。既罷,遣中郎將韓況送單于。
- 31. 《漢書 卷十一哀帝紀第十一》:二年春正月,匈奴單于、烏孫大昆彌來朝。二月,歸國,單于不説。
- 32. 《漢書 卷九十六下 西域傳第六十六下》:哀帝元壽二年,大昆彌伊秩靡與單于併入朝,漢以為榮。至元始中,卑爰疐殺烏日領以自效,漢封為歸義侯。兩昆彌皆弱,卑爰疐侵陵,都護孫建襲殺之。自烏孫分立兩昆彌後,漢用憂勞,且無寧歲。
- 33. 《漢書 卷七十五 眭兩夏侯京翼李傳第四十五》:初,成帝時,齊人甘忠可詐造《天官曆》、《包元太平經》十二卷,以言“漢家逢天地之大終,當更受命於天,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教我此道。”忠可以教重平夏賀良、容丘丁廣世、東郡郭昌等,中壘校尉劉向奏忠可假鬼神罔上惑眾,下獄治服,未斷病死。賀良等坐挾學忠可書以不敬論,後賀良等復私以相教。哀帝初立,司隸校尉解光亦以明經通災異得幸,白賀良等所挾忠可書。事下奉車都尉劉歆,歆以為不合《五經》,不可施行。而李尋亦好之。光曰:“前歆父向奏忠可下獄,歆安肯通此道?”時,郭昌為長安令,勸尋宜助賀良等。尋遂白賀良等皆待詔黃門,數詔見,陳説:“漢歷中衰,當更受命。成帝不應天命,故絕嗣。今陛下久疾,變異屢數,天所以譴告人也。宜急改元易號,乃得延年益壽,皇子生,災異息矣。得道不得行,咎殃且亡,不有洪水將出,災火且起,滌盪民人。”哀帝久寢疾,幾其有益,遂從賀良等議。於是詔制丞相御史:“蓋聞《尚書》‘五曰考終命’,言大運一終,更紀天元人元,考文正理,推歷定紀,數如甲子也。朕以眇身入繼太祖,承皇天,總百僚,子元元,未有應天心之效。即位出入三年,災變數降,日月失度,星辰錯謬,高下貿易,大異連仍,盜賊並起。朕甚俱焉,戰戰兢兢,唯恐陵夷。惟漢興至今二百載,曆紀開元,皇天降非材之右,漢國再獲受命之符,朕之不德,曷敢不通夫受天之元命,必與天下自新。其大赦天下,以建平二年為太初元年,號曰陳聖劉太平皇帝。漏刻以百二十為度。佈告天下,使明知之。”後月餘,上疾自若。賀良等復欲妄變政事,大臣爭以為不可許。賀良等奏言大臣皆不知天命,宜退丞相御史,以解光、李尋輔政。上以其言亡驗,遂下賀良等吏,而下詔曰:“朕獲保宗廟,為政不德,變異屢仍,恐懼戰慄,未知所繇。待詔賀良等建言改元易號,增益漏刻,可以永安國家。朕信道不篤,過聽其言,幾為百姓獲福。卒無嘉應,久旱為災。以問賀良等,對當復改制度,皆背經誼,違聖制,不合時宜。夫過而不改,是為過矣。六月甲子詔書,非赦令,它皆蠲除之。賀良等反道惑眾,奸態當窮竟。”皆下獄,光祿勳平當、光祿大夫毛莫如與御史中丞、廷尉雜治,當賀良等執左道,亂朝政,傾覆國家,誣罔主上,不道。賀良等皆伏誅。尋及解光減死一等,徙敦煌郡。
- 34. 《漢書 卷九十九上 王莽傳第六十九上》:時哀帝祖母定陶傅太后、母丁姬在,高昌侯董宏上書言:“《春秋》之義,母以子貴,丁姬宜上尊號。”莽與師丹共劾宏誤朝不道,語在《丹傳》。後日,未央宮置酒,內者令為傅太后張幄坐於太皇太后坐旁。莽案行,責內者令曰:“定陶太后藩妾,何以得與至尊並!”徹去,更設坐,傅太后聞之,大怒,不肯會,重怨恚莽。莽復乞骸骨,哀帝賜莽黃金五百斤,安車駟馬,罷就第。……前哀帝立,背恩義,自貴外家丁、傅,撓亂國家,幾危社稷。
- 35. 《漢書 卷九十三 佞幸傳第六十三》:上置酒麒麟殿,賢父子親屬宴飲,王閎兄弟侍中、中常侍皆在側。上有酒所,從容視賢笑,曰“吾欲法堯禪舜,何如?”閎進曰:“天下乃高皇帝天下,非陛下之有也。陛下承宗廟,當傳子孫於亡窮。統業至重,天子亡戲言!”上默然不説,左右皆恐。於是遣閎出,後不得復侍宴。
- 36. 《資治通鑑 卷三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9-14]
- 37. 司馬光:《資治通鑑考異》卷二:哀紀雲“九月壬寅葬義陵”,按長曆,是月辛酉朔,無壬寅,壬寅乃十月十二日,又臣瓚注曰:“自崩至葬,凡百五日。”按帝以六月戊午崩,然則葬在十月,審矣。
- 38. 《漢書》:(元壽二年)六月戊午,帝崩於未央宮。
- 收起
- 詞條統計
-
- 瀏覽次數:次
- 編輯次數:240次歷史版本
- 最近更新: LNP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