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奭

鎖定
漢元帝劉奭 [31]  (前74年 [21]  —前33年7月6日 [20]  ),漢宣帝劉詢與嫡妻許平君所生之子, [22] 西漢第十一位皇帝(前48年1月9日 [28]  —前33年7月6日 [20]  在位)。 [23] 
劉奭在漢宣帝為平民時,生於民間 [22] 地節三年四月戊申日(前67年5月21日 [29]  ),劉奭被立為太子 [25]  。黃龍元年十二月甲戌日(前48年1月9日 [28]  ),漢宣帝駕崩,太子劉奭繼位,是為漢元帝 [26] 
劉奭即位後,因體弱多病而難以親政,便將政事無論大小皆委任宦官石顯等人,導致宦官專權。 [27]  竟寧元年(前33年)正月,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請求和親,元帝賜待詔掖庭王昭君為閼氏,出塞和親,漢匈關係進入新階段。漢元帝多才藝,善史書,通音律,喜好儒術,為人優柔寡斷。在位期間,他“純任德教”,大量啓動儒生參政治國,漢朝從此走上了真正“獨尊儒術”的道路。在政治上少有作為,導致皇權式微,朝政混亂不堪,使社會矛盾激化,又出現了天災人禍、吏治敗壞、外戚專權、流民四起等一系列嚴重的社會政治危機,西漢由此走向衰落。 [24] 
竟寧元年五月壬辰日(前33年7月6日 [20]  ),漢元帝病逝於長安未央宮,葬於渭陵。諡號孝元皇帝,廟號高宗。 [24] 
全    名
劉奭
別    名
漢元帝
諡    號
孝元皇帝
封    號
皇太子(即位前)
廟    號
高宗(後被廢除)
年    號
初元、永光、建昭、竟寧 [20]  [32-34] 
所處時代
西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京兆郡長安縣(今陝西西安)
出生日期
公元前 74年 [21] 
逝世日期
公元前 33年7月6日 [20] 
逝世地
未央宮(今陝西西安)
陵    墓
渭陵
安葬地
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周陵鎮新莊村
前    任
漢中宗孝宣皇帝劉詢
繼    任
漢統宗孝成皇帝劉驁
主要成就
平滅郅支,抑制匈奴
在位時間
前48年1月9日—前33年7月6日 [20]  [28] 

劉奭生平經歷

劉奭柔仁好儒

漢元帝劉奭(shì ) [19]  ,生於元平元年(前74年),漢宣帝劉詢的長子,母親是恭哀皇后許平君。劉奭出生後數月,其父劉詢即位,是為漢宣帝。
地節三年(前67年),八歲的劉奭被宣帝立為太子。劉奭幼年喪母,也差點被霍氏一族所害。宣帝除掉霍氏家族後,挑選後宮中素來謹慎而無子的女子王婕妤,立為皇后(邛成太后),讓她撫養太子劉奭。 [11] 
史書上説漢元帝劉奭“柔仁好儒”,當他還是皇太子時,眼看着父皇重用法家人物,動不動就用刑罰懲治下屬,大臣楊惲蓋寬饒等僅僅因為“刺譏辭語”就被殺害,很不以為然。一天乘着陪父親用餐時,委婉地説:“陛下使用刑罰略有點過分了,應該多多重用儒生。 [2]  ”漢宣帝劉詢頓時變了臉色,厲聲説:“漢朝自有漢朝的制度,本來就是‘王道’‘霸道’兼而用之,怎能像周代那樣單純地使用所謂的‘德政’呢?更何況那班俗儒不能洞察世事變化,最喜好厚古薄今,連‘名’與‘實’之間的區別都分不清,怎能交給他們以治理國家的重任! [3]  ”説完了這番話,漢宣帝又長嘆一聲道:“亂我家者,太子也!”鑑於對已故許皇后的感恩與報答,他最終沒有更換太子,這是劉奭的一大幸運。

劉奭繼承帝位

黃龍元年十二月甲戌日(前48年1月9日 [28]  ),漢宣帝駕崩,癸巳(前48年1月28日 [30]  ),太子劉奭繼位,是為漢元帝。第二年(前48年)改年號為“初元”。
漢元帝在位期間漢朝比較強盛,但也是衰落的起點。豪強地主兼併之風盛行,中央集權逐漸削弱,社會危機日益加深。

劉奭自廢武功

宣帝臨終前,已為元帝安排“三駕馬車”輔政,以樂陵侯史高領銜,太子太傅蕭望之、少傅周堪為副。
蕭望之 蕭望之
元帝的信任與支持,讓蕭望之等儒臣看到改弦更張推行仁政的希望,但這只是曇花一現。元帝對兩位師傅特別信任,儒臣的影響力與日俱增,致使被冷落的史高心理失衡,與蕭望之產生嫌隙,權力鬥爭的陰影隨即籠罩着朝廷。史高與宦官裏外呼應,反對蕭望之的改革主張。蕭望之憂慮外戚放縱、宦官擅權,於是向元帝建議:中書是國家政事之本,應由賢明公正之士掌管,武帝優遊飲宴於後庭,任用宦官掌管中書,不合乎國家舊制,且違反“古不近刑人之義”,必須予以糾正。元帝初即位,由於性情柔弱缺乏主見,不敢做出調整,議論久而不決。蕭望之提出此動議,卻招致宦官中書令弘恭、僕射石顯等人嫉恨,於是他們與史、許兩姓外戚聯手,共同對付蕭望之,只用兩個回合,就將蕭望之逼死。 [4] 
蕭望之飲鴆自殺,元帝非常震驚,為之痛哭流涕,責怪弘恭、石顯等人害死自己的賢傅。但他卻沒有懲治逼死師傅的幕後推手,只是口頭責問弘恭、石顯等人,使其“免冠謝”而已,事後對他們寵信如故。從蕭望之死,能看出元帝政治上短視與低能,空懷匡正理想,而缺乏戰略眼光與政治謀略。毫無疑問,元帝若要推行新政有所作為,必須將儒臣作為主要依靠力量。元帝放縱宦官逼死蕭望之,放逐其他儒臣,無異於自廢武功,自斷臂膀。

劉奭威權旁落

外戚儒臣宦官三種勢力角逐,宦官成為大贏家。蕭望之死後不久,中書令弘恭當年病死,石顯繼任中書令。此後,中樞權力急劇失衡,向石顯一方傾斜。出於對石顯的信任及自身健康原因,元帝將朝政全部委託他處理,事無大小,都由他彙報決斷。於是石顯威權日盛,貴幸傾朝,公卿以下無不畏懼他。石顯儼然一言九鼎,“重足一跡”。元帝雖為天子,權柄卻握在石顯手中,一切聽任石顯説了算。
元帝特別寵信宦官,主要基於一種天真的想法,認為宦官沒有家室,不會締結“外黨”。但這是一種錯覺,石顯之流其實頗擅長“結黨”,他不僅與宮廷太監結為“內黨”,而且勾結史丹許嘉等外戚,並拉攏那些見風使舵的匡衡貢禹五鹿充宗等儒臣,結為“外黨”;內外呼應,興風作浪,黨同伐異。易學大師京房曾提醒元帝不要寵信佞臣,元帝卻執迷不悟,依然聽任石顯專權;京房觸怒石顯,很快被逐出朝廷,隨後又因“非謗政治”而被處死。
石顯擅權期間,綱紀紊亂,吏治腐敗。然而對於宦官危害國家,他始終未能悟察。司馬光評述:“甚矣,孝元之為君,易欺而難悟也。”説白了,元帝太好糊弄,居然讓石顯玩弄於股掌之間。宦官石顯的專權,實際上正是漢元帝縱容的結果。在帝制時代,大權旁落乃為君之大忌,尤其是想要有所作為的君主,必須善用最高權力施展抱負。

劉奭中年去世

竟寧元年五月壬辰日(前33年7月6日 [20]  ),漢元帝在長安未央宮去世,終年四十二歲。葬於渭陵(今陝西咸陽市東北12裏處)。死後廟號“高宗”,諡號孝元皇帝。太子劉驁登基,是為漢成帝。至光武中興,去其廟號 [1] 

劉奭為政舉措

劉奭經濟

元帝時期受儒家賢良文學財政思想的影響,減少了政府對財政經濟方面的干涉。由於自然災害頻發,地主豪強勢力對財源的侵佔,以及土地兼併形勢發展,財政收入漸少的形勢是明顯的。為此,元帝注重財政蓄積,不斷推行節儉政策,如壓縮皇室開支、毀郡國廟以減少宗廟祭祀費用、廢除徙陵國策(漢初以來在帝陵附近重新建立縣邑和遷徙關東豪民來守陵的政策)等。史載元帝時期“雖遭初元、永光凶年饑饉,加有西羌之變,外奉師旅,內振貧民,終無傾危之憂,以府臧內充實也”。但是,對於地主、豪強和商人的勢力,重儒的元帝並沒有加以約束。漢政府縮減國營事業以滿足他們對財源的要求,而放棄徙陵不但肯定土地兼併的合理性,也加速他們對公私田的掠奪進程,以至於豪民坐大,中民破產,大量小農破產流亡,從而在根本上損害了以編户為基礎的財政體系。 [16] 

劉奭民族

  • 經略匈奴
宣帝時期,隨着漢朝國力的增強,匈奴力量一再削弱,漢匈關係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
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以後,匈奴統治集團內部出現權力之爭,初有“五單于爭立”,互相不容,屠戮兼併,最後形成南匈奴呼韓邪單于與北匈奴郅支單于的對立。在漢元帝期間,在漢匈關係上出現了兩件大事,一件是陳湯平滅北匈奴郅支,一件是昭君出塞。 [5] 
陳湯 陳湯
漢元帝剛即位的時候,匈奴郅支單于自以為與漢朝距離遙遠,加之怨恨漢朝扶持他的仇敵呼韓邪單于,就有與漢絕交之意,並與康居王勾結起來,在都賴水(今恆邏斯河)畔興建了一座郅支城(今江布爾),作為自己進一步擴張勢力的基地。郅支將勢力向漢西域發展,直接威脅漢朝在西域的統治。
建昭三年(前36年),新一任西域都護甘延壽及其部將陳湯對北匈奴發動攻擊,獲得大勝。至此,漢朝最後消滅了虎視西域的敵對勢力。以後近40年,西域維持着和平狀態,絲綢之路也暢通無阻。陳湯為官雖有不少劣跡,但他矯詔興兵、平滅郅支的功績應當肯定。 [5] 
元帝時,呼韓邪單于仍依附漢朝,並獲得漢朝的物資援助。一些匈奴大臣勸其北去,漢使韓昌、張猛擔心呼韓邪單于北去後難以約束,就與呼韓邪單于殺白馬為盟,約定:“自今以來,漢與匈奴合為一家,世世毋得相詐相攻。有竊盜者,相報,行其誅,償其物;有寇,發兵相助。漢與匈奴敢先背約者,受天不祥。令其世世子孫盡如盟。”儘管公卿們認為這一盟約辱國,但元帝還是追認了這一盟約。等郅支被漢朝誅殺之後,南匈奴呼韓邪單于既為消滅政敵而高興,又畏懼漢朝的威力。 [17] 
竟寧元年(前33年)正月,呼韓邪單于第三次入長安朝覲漢天子,並表示願娶漢女為閼氏。元帝遂將宮女王嬙配他為閼氏。 [5] 
漢元帝認為這次政治聯姻可使“邊陲長無兵革之事”,特意把年號改為“竟寧”,意即邊境安寧之意。呼韓邪單于封王昭君為“寧胡閼氏”,“寧胡”意即“匈奴得到昭君,國家就安寧了”。 [5] 
  • 管理西域
漢元帝時,在西域重新設置了戊己校尉一職,屯田於車師前王庭。其時西域服從漢朝,唯獨罽賓自恃絕遠,其王烏頭勞屢殺漢使。元帝時,漢朝立的新王陰末赴又殺漢朝趙德使團中副使以下七十餘人,隨後遣使上書謝罪,但漢元帝將其視為絕域,不接受,在縣度遣散其使者,拒絕往來。 [18] 
  • 平定西羌
永光元年(前42年),隴西郡羌人彡姐的旁支反叛,元帝派馮奉世討伐,取得勝利,並留兵屯田,強化邊防。 [13] 
  • 放棄珠崖
漢武帝時,在海南島設立珠崖郡儋耳郡(後儋耳郡併入珠崖郡),但當地土著屢屢反叛。
初元元年(前48年),朱崖土著再次反叛,元帝出兵討伐,但數年沒有平定。賈捐之提議放棄朱崖,元帝認為放棄朱崖會“虧先帝功德”,派王商詢問其詳細理由,賈捐之遂上《棄珠崖議》。丞相於定國也鑑於“關東睏乏,民難搖動”而贊成棄珠崖。最終元帝於初元三年(前46年)下詔撤銷珠崖郡。 [14-15] 

劉奭歷史評價

  • 漢宣帝劉詢:亂我家者,太子也!
  • 班固:①壯大,柔仁好儒。臣外祖兄弟為元帝侍中,語臣曰:元帝多材藝,善史書。鼓琴瑟,吹洞簫,自度曲,被歌聲,分刌節度,窮極幼眇。少而好儒,及即位,徵用儒生,委之以政,貢、薛、韋、匡迭為宰相。而上牽制文義,優遊不斷,孝宣之業衰焉。然寬弘盡下,出於恭儉,號令温雅,有古之風烈。②孝元翼翼,高明柔克,賓禮故老,優繇亮直。外割禁囿,內損御服,離宮不衞,山陵不邑。閹尹之疵,穢我明德。 [12] 
  • 崔寔:及元帝即位,多行寬政,卒以墮損,威權始奪,遂為漢室基禍之主。
  • 劉淵:而元成多僻,哀平短祚,賊臣王莽,滔天篡逆。 [6] 
  • 司馬光:忠臣之事君也,責其所難,則其易者不勞而正;補其所短,則其長者不勸而遂。孝元踐位之初,虛心以問禹,禹宜先其所急,後其所緩。然則優遊不斷,讒佞用權,當時之大患也,而禹不以為言;恭謹節儉,孝元之素志也,而禹孜孜言之,何哉?使禹之智不足以知,烏得為賢。知而不言,為罪愈大矣。”“甚矣孝元之為君,易欺而難寤也!夫恭、顯之譖訴望之,其邪説詭計,誠有所不能辨也。至於始疑望之不肯就獄,恭、顯以為必無憂。已而果自殺,則恭、顯之欺亦明矣。在中智之君,孰不感動奮發以厎邪臣之罰!孝元則不然。雖涕泣不食以傷望之,而終不能誅恭、顯,才得其免冠謝而已。如此,則奸臣安所懲乎!是使恭、顯得肆其邪心而無復忌憚者也。 [7] 
  • 洪邁:孝元之優柔不斷,權移於閽寺,漢業遂衰。 [8] 
  • 王夫之:論者徒見蕭望之周堪之死不以罪,咎元帝而因以咎(張)焉、(匡)衡。乃石顯之奸惡不及於天下,而海內晏安,則儒者雍容涵養之功,亦豈可誣哉?漢之中亡也,成、哀之奢縱成之,非元帝優柔致之也。……漢之亡,非元帝之咎也。帝弱而寡斷,然而無所傷於天下,石顯僅逞於異己,而惡不及於民,國之元氣未斵焉。故曰:非元帝之咎也。王氏,元后之族也,王鳳為大將軍錄尚書事,為篡弒之階,然非元帝之寵後族而早任之。帝崩,成帝乃假鳳以大權,而帝無遺命。故曰:非元帝之咎也。雖然,其所自來,抑豈非元帝隱伏之咎肇於不測哉?帝以成帝耽燕樂為不能勝大位,而欲立山陽王,識之早也。重易國儲,聞史丹之諫而止,亦正也。然知成帝之不克負荷,而不擇賢臣以輔正之,幸傅昭儀而遲迴于山陽,遘重疾而忽忽不定,聞史丹之諫,知命之已促,而徒有善輔之言,無託孤之遺命,以聽哲婦孺子之自求親信,而王鳳進矣。……元帝不能顧命史丹,而使鳳得以私勞惑庸主,亦其暱愛山陽而憤然不恤之咎與!故曰:隱伏之咎,肇於不測也。 [9] 
  • 蔡東藩:若元帝之優柔寡斷,徒受制於宦官外戚而已。虎父生犬子,吾於漢宣元亦云。 [10] 
  • 毛澤東:前漢自元帝始即每況愈下。漢元帝好儒學,掘斥名、法,拋棄了他父親的一套統治方法,但優柔寡斷,是非不分。

劉奭軼事典故

劉奭多才多藝

劉奭多才多藝,能寫一手漂亮的篆書,至於彈琴鼓瑟、吹簫度曲、辨音協律等等,無不窮極其妙,令人歎為觀止。然而他太過拘謹,優柔寡斷,信用宦官弘恭、石顯等,統治期間,自然災害不斷,社會危機日深,土地兼併之風盛行,昭宣二帝的中興之業就此開始衰敗。

劉奭不幸婚姻

漢元帝還是皇太子時,最寵愛的姬妾是司馬良娣。不幸的是,漢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司馬良娣一病而逝,臨終前她悲傷地對劉奭説:“我的死並非壽數已盡,而是其她那些良娣、良人們嫉妒我,輪番詛咒的結果啊!”那一年劉奭才25歲,對這話深信不疑。司馬良娣死後,劉奭傷痛欲絕,大病一場,病好以後也一直悶悶不樂,而且痛恨那些姬妾,一個也不肯見面。時間一長,連漢宣帝也知道兒子仇視自己的姬妾,為了幫助兒子從痛苦中解脱,就命令王皇后挑選幾個出身良家、年輕貌美的宮女去服侍皇太子,以求博得太子的歡心。
王皇后挑選了王政君等五人,乘太子來拜見宣帝時,叫人悄悄地問太子:“這幾個宮女怎麼樣?”太子由於思念司馬良娣,對她們一個也不感興趣,然而既是皇后派人詢問,只得勉強答道:“其中一個還可以吧。”當時王政君坐得離太子很近,又獨獨穿了一件與眾不同的、鑲着絳色邊緣的掖衣,那人以為是指她,就稟告了王皇后。王皇后立即令人將王政君送進太中,當上了太子妃,不久生下兒子劉驁,這就是後來的漢成帝。堂堂大漢王國的皇太子,能夠如此鍾情於一個“良娣”,令人頓生憐憫之情;而他最心愛的這個“良娣”卻又不幸早逝,使“曾經滄海難為水”的劉奭幾乎對所有美女都喪失了興趣,也是一種不幸。

劉奭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
歸附漢朝的屬國南匈奴呼韓邪單于曾三次入長安朝覲漢皇,並自請為婿,元帝以宮女王嬙配他為妻。王嬙,字昭君,西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南郡秭歸(今屬湖北)人。昭君雖然儀容雅麗,舉止端莊,但因未受皇帝封誥,所以在後宮的地位極其卑微,不受重視。如同當時絕大多數宮女一樣,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但當歷史提供機會時,她主動請行,自願遠嫁匈奴。在臨行前舉行的歡送儀式上,元帝見昭君丰容靚妝,光彩照人,顧影徘徊,竦動左右,不禁大為悔恨,很想把她留下,但天子又難言失信,只得讓她隨呼韓邪出塞而去。
昭君的事蹟在正史記載中僅有幾十個字,但在稗官野史中的記載卻非常多,而且更富於傳奇色彩。《西京雜記》中有這樣一段傳説:“元帝后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按圖召幸之。諸宮人賂畫工,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由於畫工毛延壽的卑劣行徑,誤了昭君的青春,害得她背井離鄉,遠嫁異域。 [5] 

劉奭家族成員

關係
名稱
介紹
父母
漢宣帝劉詢
--

恭哀皇后許平君
后妃
--
孝元皇后王政君
生漢成帝劉驁
昭儀傅氏(傅昭儀、定陶太后)
平都公主、定陶恭王劉康
昭儀馮媛(中山太后)
生中山孝王劉興
婕妤衞氏(衞婕妤
元帝未登基時薨
子女
漢成帝劉驁
母王皇后
定陶恭王劉康
母傅昭儀
中山孝王劉興
母馮昭儀
母傅昭儀
母衞婕妤
--

劉奭史籍記載

班固《漢書·卷九·元帝紀》
司馬光《資治通鑑·卷第二十八》

劉奭後世紀念

渭陵 渭陵
渭陵位於咸陽城北5公里處渭城區周陵鄉新莊村,是漢元帝劉奭的陵寢。
陵冢為覆鬥形,底部周長640米,高27.5米。陵西北500米處有王皇后墓。陵東北500米處有28座陪葬墓,排列有序,東西4行,每行7座,俗稱"二十八宿"。南邊一組陪葬墓原先可能有7座,又叫"七妃冢"。現存陪葬墓18座,主要陪葬者有王鳳、王莽妻和馮奉世等。1996年在陵北500米處出土了一批玉器文物,有玉馬、玉獅、玉熊、玉辟邪、玉鷹和玉俑頭等。
1956年,渭陵被公佈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渭陵北375米,有孝元王皇后合葬陵。

劉奭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類型
劇名
飾演者
1964年
電影
王昭君
1984年
電視劇
王昭君
1987年
電視劇
王昭君
2006年
電視劇
2007年
電視劇
王昭君
2008年
電視劇
2015年
電視劇
參考資料
  • 1.    顧炎武《日知錄》 卷十四:王莽尊元帝廟號高宗,成帝號統宗,平帝號元宗,中興,皆去之。
  • 2.    《漢書·卷九·元帝紀第九》:嘗侍燕從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 3.    《漢書·卷九·元帝紀第九》:宣帝作色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 4.    《漢書·卷九·元帝紀第九》:“十二月,中書令弘恭、石顯等譖望之,令自殺。”
  • 5.    杜尚俠,張慶利:《正説漢朝二十四帝》,中華書局,2005-8-1
  • 6.    《晉書·卷一百一·載記第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4-10]
  • 7.    《資治通鑑·卷第二十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6-01-06]
  • 8.    《容齋隨筆》:英明之君,見其子有材者,必愛而稱之。漢高祖謂趙王如意類己,欲以易孝惠,以大臣諫而止。宣帝以淮陽王欽壯大,好經書、法律,聰達有材,數嗟嘆曰:「真我子也!」常有意欲立為嗣,而用太子起於微細,且早失母,故弗忍。唐太宗以吳王恪英果類我,欲以代雉奴。其後如意為呂母所戕,恪為長孫無忌所害,欽陷張博之事,殆於不免。此三王行事無由表見。然孝惠之仁弱,幾遭呂氏之覆宗;孝元之優柔不斷,權移於閽寺,漢業遂衰;高宗之庸懦,受制兇後,為李氏禍尤慘。其不能繼述固已灼然。高祖、宣帝、太宗蓋本三子之材而言之,非專指其容貌也,可謂知子矣。彼明崇儼謂英王哲即中宗也。貌類太宗,張説謂太宗畫像雅類忠王,即肅宗也。此惟取其形似也。若以材言之,中宗之視太宗,天壤相隔矣!漢成帝所幸妾曹宮產子,曰:「我兒額上有壯發,類孝元皇帝。」使其真是孝元,亦何足道?而況於嬰孺之狀邪!
  • 9.    《讀通鑑論》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1-06]
  • 10.    寵閹豎屈死蕭望之 惑讒言再貶周少傅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1-06]
  • 11.    《漢書·卷九十七上·外戚傳第六十七上》:霍皇后廢后,上憐許太子蚤失母,幾為霍氏所害,於是乃選後宮素謹慎而無子者,遂立王婕妤為皇后,令母養太子。
  • 12.    《漢書 卷一百下 敍傳第七十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9-12]
  • 13.    《漢書·卷七十九·馮奉世傳第四十九》:永光二年秋,隴西羌彡姐旁種反,詔召丞相韋玄成、御史大夫鄭弘、大司馬車騎將軍王接、左將軍許嘉、右將軍奉世入議。是時,歲比不登,京師谷石二百餘,邊郡四百,關東五百。四方饑饉,朝廷方以為憂,而遭羌變。玄成等漠然莫有對者。奉世曰:“羌虜近在境內背畔,不以時誅,亡以威制遠蠻。臣願帥師討之。”上問用兵之數,對曰:“臣聞善用兵者,役不再興,糧不三載,故師不久暴而天誅亟決。往者數不料敵,而師至於折傷;再三發軵,則曠日煩費,威武虧矣。今反虜無慮三萬人,法當倍用六萬人。然羌戎弓矛之兵耳,器不犀利,可用四萬人,一月足以決。”丞相、御史、兩將軍皆以為民方收斂時,未可多發;萬人屯守之,且足。奉世曰:“不可。天下被饑饉,士馬羸秏,守戰之備久廢不簡,夷狄皆有輕邊吏之心,而羌首難。今以萬人分屯數外,虜見兵少,必不畏懼,戰則挫兵病師,守則百姓不救。如此,怯弱之形見,羌人乘利,諸種並和,相扇而起,臣恐中國之役不得止於四萬,非財幣所能解也。故少發師而曠日,與一舉而疾決,利害相萬也。”固爭之,不能得。有詔益二千人。……十月,兵畢至隴西。十一月,並進。羌虜大破,斬首數千級,餘皆走出塞。兵未決間,漢復發募士萬人,拜定襄太守韓安國為建威將軍。未進,聞羌破,還。上曰:“羌虜破散創艾,亡逃出塞,其罷吏士,頗留屯田,備要害處。”
  • 14.    《漢書 卷六十四下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第三十四下》:初,武帝徵南越,元封元年立儋耳、珠厓郡,皆在南方海中洲居,廣袤可千里,合十六縣,户二萬三千餘。其民暴惡,自以阻絕,數犯吏禁,吏亦酷之,率數年一反,殺吏,漢輒發兵擊定之。自初為郡至昭帝始元元年,二十餘年間,凡六反叛。至其五年,罷儋耳郡並屬珠厓。至宣帝神爵三年,珠厓三縣復反。反後七年,甘露元年,九縣反,輒發兵擊定之。元帝初元元年,珠厓又反,發兵擊之。諸縣更叛,連年不定。上與有司議大發軍,捐之建議,以為不當擊。上使侍中、駙馬都尉、樂昌侯王商詰問捐之曰:“珠厓內屬為郡久矣,今背畔逆節,而云不當擊,長蠻夷之亂,虧先帝功德,經義何以處之?”捐之對曰:……對奏,上以問丞相御史。御史大夫陳萬年以為當擊;丞相於定國以為:“前日興兵擊之連年,護軍都尉、校尉及丞凡十一人,還者二人,卒士及轉輸死者萬人以上,費用三萬萬餘,尚未能盡降。今關東睏乏,民難搖動,捐之議是。”上乃從之。遂下詔曰:“珠厓虜殺吏民,背畔為逆,今廷議者或言可擊,或言可守,或欲棄之,其指各殊。朕日夜惟思議者之言,羞威不行,則欲誅之;孤疑闢難,則守屯田;通於時變,則憂萬民。夫萬民之飢餓,與遠蠻之不討,危孰大焉?且宗廟之祭,凶年不備,況乎闢不嫌之辱哉!今關東大困,倉庫空虛,無以相贍,又以動兵,非特勞民,凶年隨之。其罷珠厓郡。民有慕義欲內屬,便處之;不欲,勿強。”珠厓由是罷。
  • 15.    《後漢書 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其珠崖、儋耳二郡在海洲上,東西千里,南北五百里。其渠帥貴長耳,皆穿而縋之,垂肩三寸。武帝末,珠崖太守會稽孫幸調廣幅布獻之,蠻不堪役,遂攻郡殺幸。幸子豹合率善人還復破之,自領郡事,討擊餘黨,連年乃平。豹遣使封還印綬,上書言狀,制詔即以豹為珠崖太守。即,就也。威政大行,獻命歲至。中國貪其珍賂,漸相侵侮,故率數歲一反。元帝初元三年,遂罷之。凡立郡六十五歲。
  • 16.    張捷:《漢元帝儒學治國理念下的財政運作》,《史林》2012年第3期,第30-37頁。
  • 17.    《漢書 卷九十四下匈奴傳第六十四下》:元帝初即位,呼韓邪單于覆上書,言民眾睏乏。漢詔雲中、五原郡轉谷二萬斛以給焉。……昌、猛見單于民眾益盛,塞下禽獸盡,單于足以自衞,不畏郅支。聞其大臣多勸單于北歸者,恐北去後難約束,昌、猛即與為盟約曰:“自今以來,漢與匈奴合為一家,世世毋得相詐相攻。有竊盜者,相報,行其誅,償其物;有寇,發兵相助。漢與匈奴敢先背約者,受天不祥。令其世世子孫盡如盟。”昌、猛與單于及大臣俱登匈奴諾水東山,刑白馬,單于以徑路刀金留犁撓酒,以老上單于所破月氏王頭為飲器者共飲血盟。昌、猛還奏事,公卿議者以為:“單于保塞為藩,雖欲北去,猶不能為危害。昌、猛擅以漢國世世子孫與夷狄詛盟,令單于得以惡言上告於天,羞國家,傷威重,不可得行。宜遣使往告祠天,與解盟。昌、猛奉使無狀,罪至不道。”上薄其過,有詔昌、猛以贖論,勿解盟。其後呼韓邪竟北歸庭,人眾稍稍歸之,國中遂定。
  • 18.    《漢書 卷九十六上 西域傳第六十六上》:至元帝時,復置戊己校尉,屯田車師前王庭。……自宣、元后,單于稱藩臣,西域服從。其土地山川、王侯户數、道里遠近,翔實矣。……自武帝始通罽賓,自以絕遠,漢兵不能至,其王烏頭勞數剽殺漢使。烏頭勞死,子代立,遣使奉獻。漢使關都尉文忠送其使。王復欲害忠,忠覺之,乃與容屈王子陰末赴共合謀,攻罽賓,殺其王,立陰末赴為罽賓王,授印綬。後軍候趙德使罽賓,與陰末赴相失,陰末赴鎖琅當德,殺副已下七十餘人,遣使者上書謝。孝元帝以絕域不錄,放其使者於縣度,絕而不通。
  • 19.    奭字的解釋---在線新華字典  .在線新華字典[引用日期2021-12-06]
  • 20.    《漢書》:(竟寧元年)五月壬辰,帝崩於未央宮。
  • 21.    《冊府元龜》:元帝以元平元年生於長安尚冠裏。
  • 22.    車吉心主編.中國皇帝全傳,上[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08.第112頁
  • 23.    李金超,孟秀青,慕國棟選評.資治通鑑賞析[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7.03.第199頁
  • 24.    漢元帝劉奭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5-31]
  • 25.    《漢書·卷九·元帝紀第九》:年二歲,宣帝即位。八歲,立為太子。
  • 26.    《漢書·卷九·元帝紀第九》:黃龍元年十二月,宣帝崩。癸巳,太子即皇帝位,謁高廟。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
  • 27.    《漢書·佞幸傳》:“是時,元帝被疾,不親政事,方隆好於音樂,以顯久典事,中人無外黨,精專可信任,遂委以政。事無小大,因顯白決,貴幸傾朝,百僚皆敬事顯。顯為人巧慧習事,能探得人主微指,內深賊,持詭辯以中傷人,忤恨睚眥,輒被以危法。初元中,前將軍蕭望之及光祿大夫周堪、宗正劉更生皆給事中。望之領尚書事,知顯專權邪辟,建白以為:“尚書百官之本,國家樞機,宜以通明公正處之。武帝遊宴後庭,故用宦者,非古制也。宜罷中書宦官,應古不近刑人。”元帝不聽,由是大與顯忤。後皆害焉,望之自殺,堪、更生廢錮,不得復進用,語在《望之傳》。後太中大夫張猛、魏郡太守京房、御史中丞陳鹹、待詔賈捐之皆嘗奏封事,或召見,言顯短。顯求索其罪,房、捐之棄市,猛自殺於公車,鹹抵罪,髡為城旦。及鄭令蘇建得顯私書奏之,後以它事論死。自是公卿以下畏顯。”
  • 28.    《漢書》:(黃龍元年)冬十二月甲戌,帝崩於未央宮。
  • 29.    《漢書》:(地節三年)夏四月戊申,立皇太子,大赦天下。
  • 30.    《後漢書》:黃龍元年十二月,宣帝崩。癸巳,太子即皇帝位,謁高廟。
  • 31.    《漢書》:孝元皇帝,宣帝太子也。
  • 32.    《漢書》:初元元年春正月辛丑,孝宣皇帝葬杜陵。
  • 33.    《漢書》:永光元年春正月,行幸甘泉,效泰畤。赦雲陽徒。賜民爵一級,女子百户牛、酒,高年帛。行所過毋出租賦。
  • 34.    《漢書》:建昭元年春三月,上幸雍,祠五畤。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