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健新

(公路橋樑領域教育家、科學家、長安大學教授)

鎖定
劉健新(1942年9月18日生-2023年6月14日),男,山西清徐人,漢族。1965年畢業於西安理工大學 [1]  ,1978年調入長安大學工作至今。公路橋樑領域的教育家、科學家,中國公路橋樑抗風抗震的傑出的先行者,長安大學公路橋樑抗風學科的奠基人,長安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生前兼任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橋樑與結構分會、結構可靠度委員會委員及風工程委員會委員委員會委員及風工程委員會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 
2023年6月14日,劉健新因病在西安逝世,享年82歲。 [4] 
中文名
劉健新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西安 [4] 
出生日期
1942年9月18日
逝世日期
2023年6月14日
畢業院校
西安理工大學
專業方向
公路橋樑領域

劉健新人物生平

劉健新 劉健新
劉健新,曾在日本東京大學工學部土木學科橋樑研究室、琦玉大學工學部建設學科橋樑研究室工作。任長安大學公路學院橋樑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兼任中國土木學會橋樑與結構分會結構可靠度委員會委員及風工程委員會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劉健新的父親曾是北京大學的教授,從小劉健新就有了良好的學習氛圍。1965年,劉健新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西安交大水利工程系,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了寧夏水利廳水利設計院工作。1972年,到陝西隴縣水庫工作,在這八年的時間裏,克服了種種困難,勤奮工作,他的成績得到了領導的充分肯定。1978年5月,被聘請到了西安公路學院任教,主講結構力學,並利用課餘時間研究大量結構力學方面的知識。
1982年,被西安公路學院派出到日本去學習,到東京大學工學部土木學科橋樑研究室後,師從國際橋樑與結構學會主席伊藤學先生。在日本七年的時間裏,劉健新學習了大量的橋樑方面的知識,並掌握了先進的理論知識和技術。
1989年,劉健新回到祖國,從事大學教育工作;研究的方向主要是大跨度橋樑、橋樑結構抗震、抗風與振動控制及橋樑景觀和美學設計等領域,先後主持了《高聳結構的振動控制》、《公路橋樑減震裝置及設計方法》、《斜拉橋拉索的制振措施與裝置》、《公路橋樑抗震、減震連梁裝置》等省部級和橫向聯合多項課題的研究,並參加了交通部《公路橋樑抗震設計規範》、《公路橋樑抗風設計規範》的編寫工作。其中《斜拉橋拉索的制振措施與裝置》課題榮獲陝西高等學校科學技術一等獎及陝西省科學技術二等獎;《公路橋樑減震裝置及設計方法》課題獲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二等獎,研究成果已被納入正在編制的新《公路橋樑抗震設計規範》之中,將會涉及到數以萬座新橋建設和舊橋加固工作,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社會效應;研究開發的“斜拉橋拉索減振阻尼器”取得了國家發明專利,並在武漢軍山長江大橋、寧波招寶山大橋武漢白沙洲長江大橋濟南緯六路跨線橋、安慶長江公路大橋等工程中得到實施應用,取得了顯著效果,得到進一步推廣應用。
在談到橋時,劉健新説,一座好的橋應遵循“安全實用經濟美觀”四個原則,同時,也應注意它的結構形式美、功能美以及與環境相協調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在西安城牆火車站段連接工程中,劉健新認為西安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名城,要突出它的特色,火車站的城牆連接要注重和周圍景觀的統一和協調,不能一味的強調新穎、美觀等,他的連接意見得到了張錦秋等眾多專家的認可並採用。
對於橋樑耐久性,劉健新説,許多人都認為橋樑的建設費用主要用在施工過程中,但實際上,費用最高的卻是在維護檢查維修上,如果在施工中沒有注意細節,那麼,在以後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維修中,費用會遠遠大於修建時的費用,所以結構耐久性對於橋樑的安全運營和經濟性起着決定性作用。
近年來,劉健新主要主持長安大學風洞實驗室的建設工作,風洞實驗室擁有國內獨具特色的回、直流兩用功能的中型風洞和先進的測試儀器,現已建成投入使用,將有力地推動大跨度橋樑高層建築的抗風研究。 [3] 
2023年6月14日,劉健新先生因病於在西安逝世,享年八十二歲。 [4] 

劉健新研究領域

主要研究方向是大跨度橋樑、橋樑結構抗震、抗風與振動控制及橋樑景觀和美學設計。

劉健新主要成就

長期致力於大跨度橋樑設計理論、橋樑結構抗風與抗震、橋樑美學等領域的研究與教學。先後主持承擔《高聳結構的振動控制》《公路橋樑減震裝置及設計方法》《斜拉橋拉索的制振措施與裝置》《公路橋樑抗震、減震連梁裝置》等省部級課題的研究;參加了交通部《公路橋樑抗震設計規範》《公路橋樑抗風設計規範》的編寫工作;參與了杭州灣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工程、虎門二橋以及深中通道等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劉健新先生將畢生獻給我國公路交通建設事業。
致力於中日橋樑界的友好交流工作,先後十餘次邀請日本專家學者來我校及有關單位進行學術交流,十二次率團赴日考察交流和學習,積極引進日本橋樑工程的先進技術,努力推動中日橋樑技術界的交流合作,為中國長大橋樑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4] 

劉健新獲獎情況

《斜拉橋拉索的制振措施與裝置》課題榮獲陝西高等學校及陝西省科學技術二等獎;《公路橋樑減震裝置及設計方法》課題獲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二等獎,研究成果已被納入正在編制的新《公路橋樑抗震設計規範》之中,將會涉及到數以萬座新橋建設和舊橋加固工作,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社會效應;研究開發的“斜拉橋拉索減振阻尼器”取得了國家發明專利,並在武漢軍山長江大橋、寧波招寶山長江大橋、武漢白沙洲大橋濟南緯六路跨線橋安慶長江大橋等工程中得到實施應用,取得了顯著效果。 [2] 
劉健新教授

劉健新論文專著

劉健新教授常年堅持教學第一線工作,《長大橋及景觀》課程教學改革實踐曾榮獲陝西省政府教學成果二等獎。先後出版專著2部、參編著作2部、譯著2部,發表論文60多篇。其中主編的《大跨度吊橋》一書獲交通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