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中使帖

鎖定
《劉中使帖》為唐代顏真卿聞知河北藩鎮叛亂之將吳希光已降、盧子期被擒獲的捷報時,所寫的尺牘行草書,8行,行41字。筆力雄健,線條遒逸聯綿,有“鈎如屈金,點如墜石”(宋朱長文續書斷》)之評。可與《祭侄文稿》相媲美。
作品名稱
劉中使帖
作品別名
瀛州帖
作    者
顏真卿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處
宣和書譜
尺    寸
縱28.5釐米 橫43.1釐米

劉中使帖作者簡介

顏真卿像 顏真卿像
顏真卿(709年至785年),字清臣,琅琊(今山東臨沂)人,唐代著名書法家。一生曾任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平原太守、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御史大夫等職,封“魯郡公”,為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元老。向以義烈聞名官場,以至為唐王朝捨生取義,殺身成仁。家學淵博,工於尺牘,其正楷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遒勁鬱勃,自成一格,人稱“顏體”,顏體書對後世書法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顏真卿不僅在書學史上樹立起一座巍峨的豐碑,其高尚人品也為後世景仰。其人其書,皆為典範。顏真卿書法碑刻作品有《多寶塔感應碑》、《東方朔畫贊》、《顏勤禮碑》、《大唐中興頌》、《麻姑仙壇記》、《裴將軍詩》、《爭座位帖》等。墨跡作品有《祭侄文稿》、《劉中使帖》、《湖州帖》(傳)、《自書告身》帖等。 [1] 

劉中使帖法帖資料

劉中使帖信息

劉中使帖(全圖) 劉中使帖(全圖)
【書體】行草書
【材質】藍紙本墨跡
【規格】縱28.5釐米,橫43.1釐米
【字數】8行,行41字
【收藏】台灣台北故宮博物院
《劉中使帖》又稱《瀛州帖》,著錄首見宋《宣和書譜》。 [2] 

劉中使帖簡介

據帖文“吳希光已降”句,《劉中使帖》書寫於775年(唐大曆十年)顏真卿湖州刺史任上(772年至777年),時年六十七。 [3] 
《劉中使帖》信中“足慰海隅之心”、“籲!足慰也”之句,可以感受到顏真卿對傳來的兩件軍事捷報甚感高興欣慰。顏真卿曾因直責權相元載而遭到排擠,直至逐出朝廷,一直在外任地方官。他雖身處江湖之遠,但仍心繫大唐王朝。在寫於775年底、776年初的《劉中使帖》中,顏真卿喜悦的心情流於作品字裏行間,一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從杜詩的“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中可以觀照此時顏真卿的內心感受。 [4] 

劉中使帖法帖內容

劉中使帖釋文

近聞劉中使至瀛州,吳希光已降,足慰海隅之心耳①。又聞磁州為盧子期所圍,舍利將軍擒獲之②。籲!足慰也。 [5] 

劉中使帖註解

①近聞劉中使至瀛州,吳希光已降,足慰海隅之心耳:“劉中使”:劉清潭。 [6]  “瀛州”:今河北省河間市(隸屬滄州市)。745年(天寶四年)罷瀛州恢復河間郡,758年(乾元元年)廢郡複稱瀛州。吳希光:魏博節度使田承嗣部將。 [7]  “足慰”的“足”,一釋作“可”字。
②又聞磁州為盧子期所圍,舍利將軍擒獲之:“磁州”:今河北省磁縣城關鎮(隸屬邯鄲市)。“盧子期”:田承嗣部將。 [8]  “舍利將軍”:王武俊 [9-10] 

劉中使帖寫作背景

劉中使帖背景簡述

《劉中使帖》文中所反映的是河北三鎮(又稱河朔三鎮)之一的田承嗣反叛之事。
河北三鎮是指唐朝後期出現在河北地區的盧龍成德魏博三個藩鎮安史之亂結束後。唐朝為了籠絡史朝義的河北降將,先後任命張忠志為成德軍節度使,賜姓名李寶臣;田承嗣為魏(今河北大名北)、博、德、滄、瀛五州(今河北東南部、山東北部)都防禦使,763年六月改為魏博節度使,駐魏州;李懷仙為幽州盧龍節度使。錢穆論述:“唐自安、史之亂以後,武夫戰卒,以功起行陣,互為侯王者,皆除節度使。由是方鎮相望於內地,大者連州十餘,小者猶兼三、四。自國門以外,幾乎盡是方鎮的勢力。”“此即所謂‘河北三鎮’。彼輩皆擁勁卒,自署吏(諸州、縣各置鎮將領事,收刺史、縣令權)。不貢賦,結婚姻,相聯結。” [11]  763年田承嗣降唐後,名義上歸順朝廷,但並不服從中央,形成地方割據勢力。775年(大曆十年)正月,田承嗣乘昭義鎮將吏作亂之際,出兵攻佔相州。戰事發生以後,唐代宗告諭田承嗣等,“使各守封疆”,不越雷池,但田承嗣卻拒不奉詔,仍然派大將盧子期攻取鄜州,楊光朝攻取衞州。775年四月,唐代宗下詔討伐田承嗣。 [12] 

劉中使帖帖文記載

《劉中使帖》所敍述的“劉中使至瀛州,吳希光已降”和“磁州為盧子期所圍,舍利將軍擒獲之”,《舊唐書》記載:“(大曆十年八月)己丑,田承嗣將盧子期攻磁州。……(十月)甲子,昭義節度使李承昭與盧子期戰於磁州清水縣,大破之,生擒子期以獻。……(十一月)丁酉,田承嗣所署瀛州刺史吳希光以城降。” [13] 資治通鑑》:“八月……己丑,田承嗣遣其將盧子期寇磁州。……冬,十月,辛酉朔,日有食之。盧子期攻磁州,李寶臣與昭義留後李承昭共救之,大破子期於清水,擒子期送京師;斬之。” [14] 

劉中使帖法帖賞析

劉中使帖線條與律動

劉中使帖局部“海”“隅”兩字 劉中使帖局部“海”“隅”兩字
《劉中使帖》字體結構寬博,線條豐滿而又極富彈性。作品中用筆提按頓挫的起伏與律動,體現出顏書強筋的特徵。宋朱長文續書斷》所評:“點如墜石,畫如夏雲,鈎如屈金,戈如發駑。”《劉中使帖》足以當之。特別是“屈金髮駑”之比喻,用以揭示帖中的線條彈性之美可謂一語中的。在顏書結構寬博的同時,作品更體現線條運動時的豐潤感與彈性的力量美,環繞連帶頓挫分明、肯定果斷。此外作品還有飄逸灑脱的一面,如“耳”字的長筆直下,其勢迅疾,其意遒勁,如錐畫沙 [15]  《劉中使帖》與《蔡明遠帖》內容雖同屬一般書信,但此帖有一種欣慰之情,溢於筆端。《蔡明遠帖》之字,鋒多斂含,律動緩緩;《劉中使帖》則鋒芒耀露,急湍迸流。“耳”字末筆拖長竟佔一行,其欣慰之情,藉此線條一抒為快。且情無盡,意未完,故其下半篇之字比上半篇更大,如心之舒,而線條更加遒逸聯綿。第五行二字相聯,六行三字相聯,七行四字相聯,又似情激不已。董其昌稱其“鬱屈瑰奇,於二王法外別有異趣”。 [16] 

劉中使帖題材與文辭

邱振中在分析顏真卿《劉中使帖》、《祭侄文稿》和蘇軾《黃州寒食詩帖》時,對作品的題材文辭與作品意境闡述:“作品要有意境,從作者的命意、精神狀態,到構成作品的各種因素的融合,是不可缺少的前提。線是書法藝術惟一的形式手段,文辭是書法作品的題材(題材的第一層含義),兩者都能各自刻畫一‘境’。對一件書法作品來説,除線條之‘境’直接訴諸人們感官外,隨着人們對文字的辨識,文辭之‘境’總會有意無意浮現於心中,疊加與線條之‘境’上。只有這兩‘境’首先達到協調,然後才談得上‘意’與‘境’的融合:作者主觀世界與線條之‘境’和文辭之‘境’的統一。”
書法是線的藝術,題材—文辭所刻畫的境界,雖處於次要的、從屬的地位,但由於它與作者情感、作品形式的默契成為構成意境時必不可少的前提,題材—文辭作為聯繫作者主觀世界與形式的媒介,在書法藝術中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如《黃州寒食詩帖》、《祭侄稿》、《劉中使帖》,題材—文辭無不與作品所表現的情感密合無間。在這些感人至深的作品中,體現了作者主觀世界、題材—文辭、形式三者的契合。 [17] 

劉中使帖鑑藏著錄

《劉中使帖》流傳有緒。據明代張醜清河書畫舫》:“顏真卿大字《瀛州帖》,為宋宣和御府故物,元初藏張可與家。”又據帖后王芝題跋:1363年(元至正二十三年),王芝曾從張嘯江處以陸柬之《蘭亭詩》、歐陽詢卜商帖》易得。明代歸項元汴天籟閣”,後輾轉落入廠肆。民初歸李石曾。帖內鈐有“三槐”、“悦生”二半印,“紹興”、“張晏私印”、“王芝”、“項元汴印”等鑑藏印。後有元代王英孫、鮮于樞、張彥清、白湛淵、田師孟及明文衡山(文徵明)、董思白(董其昌)等題識。明《戲鴻堂》帖刻入。 [18] 
參考資料
  • 1.    作者簡介內容二——彙編自朱關田著《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第四章《雄秀獨出的顏真卿》,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9。
  • 2.    “信息”資料來源:呂金柱《劉中使帖》,載《中國書法全集》第26卷,榮寶齋出版社,1991.11,435頁。
  • 3.    簡介內容——呂金柱《劉中使帖》,載《中國書法全集》第26卷,435頁。
  • 4.    簡介內容二——黃朋主編《經典湖州》,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10。
  • 5.    釋文內容——呂金柱《劉中使帖》,載《中國書法全集》第26卷,435頁。
  • 6.    劉中使內容——呂金柱《劉中使帖》,載《中國書法全集》第26卷,435頁。
  • 7.    吳希光內容——《資治通鑑》第二百二十五卷,唐紀四十一。
  • 8.    盧子期內容——後晉劉昫《舊唐書》卷十一,本紀第十一,代宗。
  • 9.    舍利將軍內容——徐邦達《古書畫過眼要錄·晉隋唐五代宋書法》,湖南美術出版社,1987.6,81頁。
  • 10.    註解內容——劉靜潔書法撰寫。
  • 11.    背景簡述內容一——錢穆《國史大綱》第二十八章《大時代之沒落》,商務印書館,1991.5,458-460頁。
  • 12.    背景簡述內容二——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第十冊第二節“田承嗣”。
  • 13.    帖文記載內容一——後晉劉昫《舊唐書》卷十一,本紀第十一,代宗。
  • 14.    帖文記載內容二——《資治通鑑》第二百二十五卷,唐紀四十一。
  • 15.    線條與律動內容一——編寫自黃旭日《顏真卿〈劉中使帖〉賞析》,《廣西財經學院報》,2006年第5期。
  • 16.    線條與律動內容二——節錄自姚淦銘《顏真卿》,《中國書畫名家精品大典》第一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12。
  • 17.    題材與文辭內容——節錄自邱振中《題材·意境·生活——〈黃州寒食詩帖〉的一點啓示》,《書法的形態與闡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6,240頁。
  • 18.    鑑藏著錄正文——呂金柱《劉中使帖》。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