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利國

鎖定
利國鎮徐州市區37公里,總面積70.96平方公里,轄13個行政村,48個自然村。利國鎮西傍微山湖,境內有廣袤的湖面,地面有便利發達的交通運輸業;而地下,則藴藏着舉世聞名的高品位的優質鐵礦石資源。這些,成就了利國古鎮的不朽美名。
中文名稱
利國
距徐州市區
37公里
總面積
70.96平方公里
轄行政村
13個

利國(歷史概論)

利國鎮
據史料記載,早在秦漢時期,利國就有了開採冶煉業。利國村早在漢朝就有了村落。漢代在小北山設“鐵官”,唐朝設置“秋丘冶”,北宋大將狄青曾在利國煉造盔甲,宋太平興國四年,這裏由於採礦鍊鐵規模宏大、成為全國四大鍊鐵基地之一而晉升為“利國監”。從此,利國盛名傳開。明朝永樂十三年設驛站,從此,“利國驛”的名字叫響天下。清康熙三十八年狀元、豐縣人李蟠,作詩《遊利國》:“自古留城水西流、鐵岸銅崖隱渡舟,朵朵青雲拂銀杏,粒粒珍珠泛鐵牛,三山暗映微湖壁,二橋遙連返照收,更喜姜公殘碑在,詩人寫景杏花樓。”漢高祖劉邦將留城封於重臣張良,當時的利國為留城所轄,這首詩寫的就是當時利國的美景。利國自秦末高邑,不光采礦業發達,這個冶鐵業也相當發達。從蘇東坡的《石炭(並引)》就可以看出,宋朝就可以造出百鍊鋼,我們民間的小作坊,老百姓俗稱鐵匠鋪是相當的普遍,一個莊都有好幾家,我們家祖籍也是曾經幹過這個,我小時候家裏這些鐵器東西都還有利國鎮的冶煉業最為繁盛的時期是宋代。蘇軾任徐州知州時,曾開發徐州以南的白土鎮,也就是今天安徽蕭縣的煤礦,用來冶煉利國鐵礦石。根據蘇軾《上神宗皇帝書》中的記載,當時利國鐵礦的規模是:“凡三十六冶,冶户皆大家,冶各百餘里人,採薪伐碳。” 可見當時冶鐵規模。蘇東坡為此還專門作有《石炭》一詩。其中寫道:為君鑄作百鏈刀,要斬長鯨為萬段。可見當時的治煉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也展示了作者在任時的雄心壯志。

利國(現狀)

而如今,這些已經被現代化的鐵水鋼花所替代,當年作坊式的叮叮噹噹的聲音已經消失在狹長的巷子裏,在利國鎮的上空迴響。與此同時,徐州作為蘇軾文化研究的重要城市之一,利國鎮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研究元素,鎮中心小學的蘇東坡文化牆,不但將蘇軾的名篇鉅作揮灑在校園的大樓上,更是想告訴利國鎮的孩子們,這裏曾經是一個記錄文學巨匠生活過的地方,這裏是我們可愛的家鄉。蘇軾文化,蘇軾精神將在這裏長存。與利國鎮唇齒相依的微山湖歷史悠久,曾被古泗水古黃河古運河倘佯,成就了湖畔古鎮的輝煌。利國素有“山滿金、水滿銀,利國本是聚保盆”這富甲一方之譽。銅山縣古稱大彭氏國,曾是彭祖封地,迄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清朝雍正十一年,即公元1733年,徐州升州為府,設立銅山縣,縣名由來就是以境內微山湖中銅山島而得名。

利國(旅遊資源)

微山湖利國鎮境內擁有龜山島、銅山島、黃山島三大自然島嶼。三島一脈相連,山勢平衍碧波萬頃,荷花爭豔,水產資源豐富,景色迷人。這裏湖島相連,島上山丘起伏,環境幽雅,空氣清新。小島既是村莊,又是水鄉,家家備有鋤、耙等農具,下田種莊稼。户户存放船、網等漁具,進湖捕魚蝦。島上居民利用湖區生長的蘆葦、埔草加工葦編、草編工藝品。不僅如此,當地漁村農家還創造了一系列以湖產品為主的風味小吃,如漂湯魚丸、八寶元魚湯、麻鴨卧雪、南陽燒鴨、筒子魚、老鱉靠河沿、乾隆玉面、糖醋四孔鯉魚等,這些已成地方傳統名吃,名播大江南北,深受各地人士喜愛。悠久的古鎮不僅養育了利國兒女,更是為利國百姓留下了優美的地方小調,丁丁腔。明末清初,常有漕運船隊在利國鎮的厲灣、寄堡、廟莊等地停泊。閒暇時,船工們在岸上演唱自已家鄉的民歌、小調,自娛自樂。當地農民從圍觀到參與,學唱者越聚越多,久而久之,積眾家之長,形成了獨有的唱腔和曲譜。由於當時演唱的內容多為祈豐收、求平安之類的詞句,因此人們把這種演唱稱為“太平歌”。太平歌原是村民自娛自樂的歌謠,後在發展中不斷完善,由獨唱而對唱、合唱,發展為戲劇形式。主要伴奏樂器為月琴,以其聲“丁丁冬冬”清脆悦耳,遂以“丁丁腔”名之。

利國利國驛

在江蘇銅山縣東北八十里,接山東嶧縣界,宋利國鹽,清時有巡檢駐守,地產煤、鐵、石灰等礦,尤以鐵著,計產鐵之處凡九,曰東馬山、西馬山、南馬山、銅山、鐵山、裘家山、小羊山、洞山、勵家灣山,共地千餘畝,此外蔡山產鐵及煤,微山湖之南山、方龜山、鳳凰山、磨山、邵家山等山,產石灰石,鐵礦礦苗極饒,據英人弗倫志之調查,謂雖歲出百萬噸,亦足經五六十年之採,加以津浦鐵道經過其地,交通極便,賈汪煤礦,距此不過三十餘里,近旁又多石灰石,將來開設鐵廠,其便利實非他鐵礦所能比擬,此礦宋元間即已開掘,清光緒八年,兩江總督左宗棠,奏委知府胡恩變招商承辦,當經胡氏認領礦山十座,計地十一頃七十八畝,嗣因法越事起停辦,宣統三年八月,袁世凱收胡氏原置礦產,籌集資本,設立利國驛鐵礦有限公司,繼續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