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點茶

鎖定
點茶是唐宋時期的一種沏茶方法。點茶是分茶的基礎,所以點茶法的起始不會晚於五代。點茶的發展“興於唐、盛於宋”。 [4]  點茶是古代沏茶方法之一。點茶,也常用來在鬥茶時進行。它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進行,但也可以獨個自煎(水)、自點(茶)、自品,它給人帶來的身心享受,能喚來無窮的回味。
與宋代點茶有着相似之處的客家擂茶,也被稱為中國茶文化中的“活化石”。 [3] 
中文名
點茶
盛行時期
唐宋
起    始
五代前
含    義
沏茶

點茶簡介

點茶法出現在唐後期,而在北宋宋徽宗時期,到達了巔峯。點茶的發展“興於唐、盛於宋”。 [4] 
點茶與點湯為古時朝廷官場待下之禮,多見於宋代,王國維《茶湯遣客之俗》已有考證,雲:“今世官場,客至設茶而不飯,至主人延客茶,則僕從一聲呼送客矣,此風自宋已然,但用湯不用茶耳。”薛瑞兆《元雜劇中的“點湯”》亦論及宋代情景,認為:唐代煎茶、明清泡茶,設茶點湯的禮節盛行於宋,並流傳到北方的遼金,只是次序更改為先湯後茶。(宋張舜民《畫墁錄》卷一)。
唐代以水煎茶,全部技巧集中在對火候的控制上。而點茶不僅講究磨茶、擇水、候湯,還要求有高超的擊拂手法。點茶以其專業性、複雜性,促進了鬥茶的盛行。宮廷、文人雅集、寺院、民間,無不以茗戰為雅樂之事。茶百戲、水丹青等分茶技巧則是更為高級的茶藝,能在茶湯之上繪畫寫字,掌握這門技藝的茶人甚至被尊稱為“茶匠”。 [4] 
這也許是清代端茶送客的始由。但是這種禮節在當時就已發展到虛偽不堪的地步。宋袁文《甕中閒評》卷六:“古人客來點茶,客罷點湯,此常禮也。近世則不然,客至點茶與湯,客主皆虛盞,已極好笑。”點茶法是宋代鬥茶所用的方法,茶人自己飲用亦用此法。這時不再直接將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將餅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燒水,微沸初漾時即衝點碗中的茶。為了使茶末與水交融成一體,發明了一種用細竹製作的工具,稱為“茶筅”。
到了宋代,中國的茶道發生了變化,點茶成為時尚。和唐代的煎茶不同,點茶是將茶葉末放在茶碗裏,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後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其實點茶就是把茶瓶裏燒好的水注入茶盞中。具體操作是: 在點茶時,先用瓶煎水,對候湯要求與唐代是一樣的,而後將茶末放入茶盞,放入少許沸水,先調成膏。所謂調膏,就是視茶盞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茶盞,再注入瓶中沸水,將茶末調成濃膏狀,以粘稠為度。

點茶宋代點茶

茶乃國飲。如果按照朝代劃分,唐代煎茶、明清泡茶眾所周知,而宋代點茶很長時間湮沒無聞,直至有深厚家學的宋聯可在結緣鎮江文化產業工作後,經多年來的致力挖掘研究,才使之得以重新現世。
宋代點茶的集大成之作是《大觀茶論》,作者是宋徽宗。“唐煎要去煮,加了些調料,所以失了茶之本味;明清泡又在宋代點茶之後,所以中國古茶道中最值得研究和推崇的其實是宋代點茶。”宋聯可表示。 [1] 
宋代是中國茶文化的鼎盛時期,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侶,下至商賈紳士、黎民百姓,無不以飲茶為時尚,飲茶之法以點茶為主。宋代點茶技藝的演示過程是什麼樣子的呢?2019年4月9日,由宋聯可親自演示,記者在“玉潤江南”見識七湯點茶法的全過程。
點茶是兩宋飲茶的主流形式,是中國古代茶藝的代表之一,已傳播到日本、韓國、朝鮮,它對日本抹茶道和高麗茶禮產生較大的影響。它的重現具有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等多重價值和意義,使得衰落700多年的古茶禮,通過後人對宋人留下大量史料和書畫作品的研究和梳理,仿製出宋代團餅茶,複製出宋代點茶茶器、宋人服飾和茶禮,推進了中華茶文化完整保存的進程。市金山文化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宋代點茶”申報項目主體,經向潤州區文體局主動申報,登上了2019年1月份公佈的潤州區第三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名單。 [1] 
宋聯可表示,潤州區級非遺申報的成功,對宋代點茶而言,意味這一古茶道技藝和文化傳承從政府層面得到了認可,明確了它的文化價值。這不僅在鎮江而且在中國乃至世界茶史上都具有重要意義。“就等同於中國人用筷子吃飯、用毛筆寫字一樣,點茶也曾經是中國人日常生活方式,它的重現可以説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期望它一步步得到弘揚和發展。 [1] 
《茶經》中,陸羽記錄了煮茶二十四器,不過現今今大多已不見於茶事之中。而宋代點茶所用的器具,對後世影響深遠。其中的執壺,是今天泡茶法所用茶壺的老祖宗;許多精品建盞流傳至日本,被視為國寶。 [4] 

點茶後世演化

客家擂茶 客家擂茶 [1]
相傳擂茶起源於中原人將青草藥擂爛沖服的“藥飲”,由漢魏的粥茶和唐宋的點茶衍變而成,是客家先民在遷徙、生產、生活積累形成的一種飲食習慣。南遷之後的客家先祖,大部分被迫遷入荒無人煙、自然條件差的山區。由於茶是“萬物之藥”,能夠增強對疾病的抗性,贛南客家人便在擂茶中加入生薑、糯米、陳皮等佐料,以抵抗悶濕氣候所帶來的疾病,“解諸藥毒蟲蛇及諸蠱毒,右以大粉草寸,以芝油,透愈久為妙。”正是因為有這些解毒、解暑等作用,所以人們保留並發展了藥食同源的“擂茶”。 [2] 
客家擂茶將茶葉與其他配料放在一起擂磨混合,這是西晉以前吃茶階段延續至今的真實寫照;客家擂茶在製作過程中將茶葉磨細再加水混合的過程與唐代煮茶、宋代點茶有着相似之處。可以説,客家擂茶是至今保存的最具原始形態的飲茶方式,因此也被稱為中國茶文化中的“活化石”。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