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分水嶺區腦梗死

鎖定
分水嶺腦梗死(CWSI)是指相鄰血管供血區之間分水嶺區或邊緣帶的局部缺血。它可以發生在單側,也可以發生在雙側,約佔全部腦梗死的10%。
中醫病名
分水嶺區腦梗死
外文名
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I
別    名
腦分水嶺梗死
就診科室
神經內科
常見發病部位
腦的較大動脈供血交界區
常見病因
頸動脈狹窄、低血壓或心輸出量減少等
常見症狀
意識障礙、言語障礙、運動性失語、經皮質運動性失語、命名性失語、偏盲、運動障礙等

分水嶺區腦梗死病因

1.腦血管本身疾病
頸動脈狹窄與CWSI密切相關,當頸內動脈顱外段狹窄50%以上,同時有血壓下降時容易出現分水嶺區域低灌注,容易形成CWSI。側支循環與Willis環的發育對分水嶺區域的灌注有重大影響,當頸內動脈嚴重狹窄或閉塞時,側支及Willis環提供主要的血流灌注,當側支循環與Willis環發育不良時,會導致尤其是分水嶺區域易發生梗死。
各種原因引起的體循環低血壓及心輸出量減少均可引起CWSI,且常為多發常見原因,包括:心臟外科手術、各種其他外科手術中失血過多、各種藥物引起的血管擴張、各種原因的休克暈厥、心臟驟停、嚴重的心律失常自發性波動性低血壓症等,這些原因使血壓降低血流變慢,導致遠端血管血流減少,使腦組織梗死。
3.微栓子學説
微栓子可隨血流到達動脈分支末端,常在大腦前動脈與大腦中動脈供血交界區域的血管分支,微栓子不易被淤滯的血流清除,易導致CWSI形成。

分水嶺區腦梗死臨牀表現

分水嶺腦梗死以60歲以上居多,無性別差異。多有頸動脈狹窄、血壓降低及心排出量減少等情況。常見的部位是大腦中動脈大腦前動脈之間的邊緣帶、大腦中動脈與後動脈或大腦前中後動脈間的邊緣帶、大腦中動脈皮層支及深穿支間的邊緣帶。臨牀症狀常呈卒中樣發病,多無意識障礙。結合CT可分為以下常見類型:
1.皮質前型
是大腦前與大腦中動脈供血區的分水嶺腦梗死,位於額中回,呈帶狀或楔形。臨牀表現為以上肢為主的中樞性偏癱及偏身感覺障礙,一般無面舌癱,可有情感障礙、強握反射局灶性癲癇。主側病變可出現經皮層性運動性失語,雙側病變出現四肢癱及智能障礙或痴呆等。
2.皮質後型
是大腦中與大腦後動脈或大腦前中後動脈皮層支間的分水嶺區。病灶位於頂枕顳交界區,以偏盲最常見,多以下象限盲為主。皮質性感覺障礙偏癱輕微或無。約1/2病例有情感淡漠,可有記憶力減退和Gerstmann綜合徵(角回受損)。主側病變出現認字困難和經皮層感覺性失語,非主側偶見體象障礙
3.皮質下型
是大腦前中後動脈皮層支與深穿支間或大腦前動脈回返支(Heubner動脈)與大腦中動脈的豆紋動脈間的分水嶺區。梗死病灶位於大腦深部,白質殼核尾狀核等處,可出現純運動性輕偏癱或(和)感覺障礙不自主運動等。

分水嶺區腦梗死檢查

一般常規檢查包括血壓、血脂、血糖、血同型半胱氨酸、血液黏滯度測定、血漿纖維蛋白原抗核抗體C反應蛋白心電圖心臟彩超等。分水嶺腦梗死的頭顱CT、腦血管造影磁共振檢查均同腦血栓形成檢查。
1.頭顱CT
分水嶺腦梗死為腦實質內的低密度區,在腦血管的分水嶺區CT平面呈尖朝向側,腦室底朝向軟膜前的楔形帶狀基底節區,可為不規則形成片狀低密度影
造影后可明確顯示2條相鄰血管末端閉塞或明顯狹窄,無栓子發現。

分水嶺區腦梗死診斷

根據病史和臨牀表現,呈卒中樣發病,多無意識障礙,參照輔助檢查即可明確診斷。

分水嶺區腦梗死治療

1.同腦血栓形成治療。
2.應對引起本病的各種原因
積極尋找病因,對症治療,包括糾正患者的高凝狀態、補充血容量、維持血壓穩定等,對於心臟本身疾患及顱內外大動脈病變的治療等有助於降低CWSI的發生率。對於高血壓患者,應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類降壓藥物治療,可同時降低冠狀動脈事件及缺血性腦卒中的風險。
3.康復治療
(1)防治老年人低血壓,尤其是發熱、腹瀉、輸液反應心臟病等情況,必要時立即補液擴容以維持血壓。
(2)加強計算力記憶力、言語及肢體等功能訓練
(3)高壓氧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