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分枝桿菌

鎖定
分枝桿菌屬Mycobacterium)是一類細長略彎曲的,有時有分枝或出現絲狀體。在分類學上已將分枝桿菌屬歸納於放線菌種。對人致病的放線菌可分含和不含分枝菌酸兩類。分枝桿菌屬於含分枝菌酸類。 [1] 
本屬細菌的主要特點是細胞壁含有大量脂質,主要是分枝菌酸。這和其染色性、生長特性、致病性、抵抗力等密切相關。一般不易着色,若經加温或延長染色時間而着色後能抵抗強脱色劑鹽酸乙醇的脱色,故又稱抗酸桿菌(acid-fast bacilli)。該菌屬無鞭毛、無芽胞、不產生內、外毒素,其致病性和菌體成分有關。引起的疾病都呈慢性,並伴有肉芽腫。 [1] 
分枝桿菌種類較多,對人致病的主要有結核分枝桿菌麻風分枝桿菌 [2] 
拉丁學名
Mycobacterium
別    名
抗酸桿菌
細菌界
分枝桿菌屬
中文學名
分枝桿菌
主要特點
細胞壁含有大量脂質
分    類
結核分枝桿菌複合羣

分枝桿菌形態特徵

分枝桿菌屬是一類細長略彎曲、可呈分枝狀生長的桿菌。 [2] 

分枝桿菌顯著特性

分枝桿菌 分枝桿菌
分枝桿菌屬( Mycobacterium)是一類細長略彎曲的桿菌,因有分枝生長的趨勢而得名。本菌屬的顯著特性為:
①細胞壁含有大量脂質; [3] 
②無鞭毛、無芽胞,也不產生內、外毒素 [3] 
③對人致病的主要有結核分枝桿菌、牛分枝桿菌、麻風分枝桿菌 [3] 
④所致感染多為慢性過程,長期遷延並有破壞性的組織病變。 [3] 

分枝桿菌分佈範圍

非結核分枝桿菌廣泛分佈於外界環境、人及動物的機體。人類是麻風桿菌的唯一宿主。 [4] 

分枝桿菌分類

分枝桿菌種類較多,可分為結核分枝桿菌複合羣、非結核分枝桿菌麻風分枝桿菌三類。非結核分枝桿菌根據生長速度和產色等不同又分為4組。 [1] 

分枝桿菌結核分枝桿菌

結核分枝桿菌(M. tuberculosis),俗稱結核桿菌或結核菌,是引起結核病的病原菌。可侵犯全身各器官,但以肺結核為最多見(因為喜氧性)。結核病為傳染病。 [1] 
結核分枝桿菌為細長略帶彎曲的桿菌,大小1-4μmX0.4 μm。牛分枝桿菌則比較粗短。分枝桿菌屬細菌細胞壁脂質含量較高,約佔乾重的60%,特別是有大量分枝菌酸(mycolic acid)包圍在肽聚糖層的外面,可影響染料的穿入。分枝桿菌一般用萋-尼(Ziehl- Neelsen)抗酸染色法,以5% 石碳酸復紅加温染色後可以染上,但用3%鹽酸乙醇不易脱色。若再加用美藍復染,則分枝桿菌呈紅色,而其他細菌和背景中的物質為藍色。 [1] 
近年發現結核分枝桿菌在細胞壁外尚有一層莢膜。一般因製片時遭受破壞而不易看到。若在製備電鏡標本固定前用明膠處理,可防止莢膜脱水收縮。在電鏡下可看到菌體外有一層較厚的透明區,即莢膜,莢膜對結核分枝桿菌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1] 
專性需氧。最適温度為37℃,低於30℃不生長。結核分枝桿菌細胞壁的脂質含量較高,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故生長緩慢。在一般培養基中每分裂1代需時18-24h,營養豐富時只需5h。 [1] 
初次分離需要營養豐富的培養基。常用的有羅氏(Lowenstein-Jensen)固體培養基,內含蛋黃、甘油、馬鈴薯、無機鹽和孔雀綠等。孔雀綠可抑制雜菌生長,便於分離和長期培養。蛋黃含脂質生長因子,能刺激生長。根據接種菌多少,一般2-4周可見菌落生長。菌落呈顆粒、結節或花菜狀,乳白色或米黃色,不透明。在液體培養基中可能由於接觸營養面大,細菌生長較為迅速。一般1-2周即可生長。臨牀標本檢查液體培養比固體培養的陽性率高數倍。 [1] 
結核分枝桿菌不發酵糖類。與牛分枝桿菌的區別在於結核分枝桿菌可合成煙酸和還原硝酸鹽,而牛分枝桿菌不能。熱觸酶試驗對區別結核分枝桿菌與非結核分枝桿菌有重要意義。結核分枝桿菌大多數觸酶試驗陽性,而熱觸酶試驗陰性; 非結核分枝桿菌則大多數兩種試驗均陽性。 [1] 
結核分枝桿菌可發生形態、菌落、毒力、免疫原性和耐藥性等變異。卡介苗(BCG)就是Calmette和Guerin 2人(1908)將牛結核分枝桿菌在含甘油、膽汁、馬鈴薯的培養基中經13年230次傳代而獲得的減毒活疫苗株,現廣泛用於預防接種。 [1] 
結核分枝桿菌 結核分枝桿菌 [1]
結核分枝桿菌不產生內、外毒素。其致病性可能與細菌在組織細胞內大量繁殖引起的炎症,菌體成分和代謝物質的毒性以及機體對菌體成分產生的免疫損傷有關。
結核分枝桿菌可通過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膚損傷侵入易感機體,引起多種組織器官的結核病,其中以通過呼吸道引起肺結核為最多。因腸道中有大量正常菌羣寄居,結核分枝桿菌必須通過競爭才能生存並和易感細胞粘附。肺泡中無正常菌羣,結核分枝桿菌可通過飛沫微滴或含菌塵埃的吸入,故肺結核較為多見。
部分患者結核分枝桿菌可進入血液循環引起肺內、外播散,如腦、腎結核,痰菌被嚥入消化道也可引起腸結核、結核性腹膜炎等。 [1] 
免疫機制:結核分枝桿菌是胞內感染菌,其免疫主要是以T細胞為主的細胞免疫。T細胞不能直接和胞內菌作用,必須先與感染細胞反應,導致細胞崩潰,釋放出結核分枝桿菌。機體對結核分枝桿菌雖能產生抗體,但抗體只能與釋出的細菌接觸起輔助作用。結核分枝桿菌侵入呼吸道後,由於肺泡中80%-90% 是巨噬細胞,10% 是淋巴細胞(T細胞佔多數);原肺泡中未活化的巨噬細胞抗菌活性弱,不能防止所吞噬的結核分枝桿菌生長,反可將結核分枝桿菌帶到他處。但可遞呈抗原,使周圍T淋巴細胞致敏。致敏淋巴細胞可產生多種淋巴因子,如IL-2、IL-6、INF- γ,他們與TNF-α的共同作用可殺死病灶中的結核分枝桿菌。 [1] 
控制結核病主要方法有:①發現和治療痰菌陽性者;②新生兒接種卡介苗。 [1] 

分枝桿菌非結核分枝桿菌

非結核分枝桿菌(nontuberculosis mycobacteria)是指結核分枝桿菌、牛分枝桿菌與麻風分枝桿菌以外的分枝桿菌。原稱為非典型分枝桿菌(atypical mycobacteria),其特性有別於結核分枝桿菌,如對酸、鹼比較敏感;對常用的抗結核菌藥物較耐受;生長温度不如結核分枝桿菌嚴格;多存在於環境中;為條件致病菌。可因引起結核樣病變而受到關注。抗原與結核分枝桿菌有交叉。 [1] 
Runyon根據菌落色素與生長速度將非結核分枝桿菌分為4組。 [1] 
第Ⅰ組
光產色菌(photochromogen)
本組細菌在暗處為奶油色,曝光1小時後再培養即成橘黃色。生長緩慢,菌落光滑。對人致病的有堪薩斯分枝桿菌(M. kansas),引起人類肺結核樣病變,常有空洞形成; 海分枝桿菌M. marinum),在水中可通過皮膚擦傷處侵入,引起皮膚丘疹、結節與潰瘍,病理檢查見有抗酸菌,易被誤認為麻風分枝桿菌。 [1] 
第Ⅱ組
暗產色菌(scotochromogen)
類細菌在暗處培養時菌落呈橘紅色。在37℃生長緩慢,菌落光滑。對人致病的有瘰癘分枝桿菌(M. scrofulaceum),引起兒童淋巴結炎 [1] 
第Ⅲ組
不產色菌(nonphotochromogen)
通常不產生色素。40-42℃下生長慢。菌落光滑。鳥-胞內分枝桿菌(M. avium-intracellulare)可引起結核樣病變,多見於肺與腎。 [1] 
第Ⅳ組
迅速生長菌(rapid grower)
在25-45℃生長。生長快,培養5-7d即可見到菌落,菌落粗糙,有的並能產色。對人致病的有偶發分枝桿菌M. fortuitum)、龜分枝桿菌M. chelonei)和潰瘍分枝桿菌(M. ulcerans),引起皮膚病。恥垢分枝桿菌(M. smegmatis)不致病,但經常在外陰部皮脂中存在,檢查糞、尿中結核分枝桿菌時應予注意。 [1] 
非結核分枝桿菌是否有致病性可用抗煮沸試驗加以區別。非致病株煮沸1min即失去抗酸性,而致病株能耐10min,甚至高壓滅菌亦不失去抗酸性。結核分枝桿菌和非結核分枝桿菌的鑑別,除熱觸酶試檢外,可將菌苔置含鹽水小滴的玻片上研磨,前者不易乳化而後者容易乳化。 [1] 
由於許多非結核分枝桿菌菌株對常用的異煙肼鏈黴素等耐藥,但對利福平有一定敏感性;現多主張用利福平、乙胺丁醇和異煙肼聯合使用。潰瘍分枝桿菌則僅對卡那黴素氨基糖苷類抗結核菌藥物敏感。但鳥-胞內分枝桿菌耐藥性強;有報道分出的23株全部對上述藥物耐藥;而通過結構改造的新型紅黴素,如克拉紅黴素在體內外有很好的抗結核菌活性,可破壞細胞壁和細胞膜結構,對鳥-胞內分枝桿菌血培養清除率達62%-98%。
非結核分枝桿菌經治療後也常出現L型,耐藥性增高,有的經多年治療不愈。且L型往往因細胞壁脂質缺失不易致敏淋巴細胞,結核菌素試驗可呈陰性,診治時應多加註意。 [1] 

分枝桿菌麻風分枝桿菌

麻風分枝桿菌 麻風分枝桿菌
麻風分枝桿菌(M. laprae),俗稱麻風桿菌,引起麻風,是一種慢性傳染病。流行廣泛。全世界約有病例1200萬,主要分佈在亞、非和拉丁美洲。我國建國前流行較嚴重。 [1] 
麻風分枝桿菌的形態、染色與結核分枝桿菌相似。細長、略帶彎曲,常呈束狀排列。革蘭和抗酸染色均為陽性。經治療後可呈短桿狀、顆粒狀或念珠狀多形性,可能是L型變異。未經徹底治癒可導致復發。 [1] 
麻風分枝桿菌是一種典型胞內菌,病人滲出物標本塗片中可見大量麻風分枝桿菌存在於細胞內。這種細胞的胞漿呈泡沫狀,稱麻風細胞。這與結核分枝桿菌區別有重要意義。 [1] 
長期以來一直認為麻風分枝桿菌主要通過破損的皮膚、粘膜進入人體。近年來發現未經治療的瘤型麻風患者早期鼻粘膜分泌物含有大量麻風分枝桿菌,因此通過呼吸道是一個重要的途徑。其他如痰、汗、淚、乳汁、精液和陰道分泌物中均可有麻風分枝桿菌,故也可通過接觸傳播。人對麻風分枝桿菌的抵抗力較大,主要靠細胞免疫。 [1] 
麻風病尚無特異性預防方法。由於麻風分枝桿菌和結核分枝桿菌有共同抗原,曾試用卡介苗來預防麻風取得一定效果。該病防治特別要對密切接觸者作定期檢查。早發現,早治療。治療藥物主要有碸類、利福平、氯苯吩嗪及丙硫異煙胺。多采用二三種藥聯合治療,以防止耐藥性產生。 [1] 
參考資料
  • 1.    白慧玲,王進,王愛華主編.醫學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鄭州大學出版社,2008.05:252-262
  • 2.    甘曉玲,劉文輝主編;張丹丹,譚國強,孫盈輝副主編.病原生物與免疫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7.01:79
  • 3.    謝水祥主編;鐘有添,劉志春副主編;王小麗,李娟,張文平等編.醫學微生物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4.03:94頁
  • 4.    陳華民主編;李冰潔,李建華,潘運珍,陳海副主編.微生物檢驗技術: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09: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