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冥思苦想

鎖定
冥思苦想,漢語成語,拼音是míng sī kǔ xiǎng,冥:深沉;苦:盡力;絞盡腦汁,深入地思索。 形容動腦筋,反覆的思考。傳統文化認為“冥思”屬於人類的先天性認知機制和能力,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是靈感產生的源泉與手段,也是一個輕鬆、愉悦的過程。它屬於比較優秀的先天性認知思維教育的一種方法,通過圖文思維方式,融入自然,啓動先天智慧,從而正確感知自然,認識世界。“苦想”屬於人類對後天知識的積累式學習機制和能力,是每個人出生後通過身體各部分對外界的感知和學習的一種手段,在這個過程中,由於心被外界的表相所困,後天知識的積累只能通過大腦皮層的思維意識區中的淺表層次意識區完成,並沒有調動大腦質層和大腦核心層的先天性認知機制和能力,只能是絞盡腦汁,苦不堪言。所以也是費時、費力的過程。 [2]  [4-5] 
中文名
冥思苦想
拼    音
míng sī kǔ xiǎng
注    音
ㄇㄧㄥˊ ㄙ ㄎㄨˇ ㄒㄧㄤˇ
出    處
《十月》

冥思苦想成語出處

十月》1981年第2期:“這會兒你在這兒冥思苦想,腦子裏一定在盤算:怎麼樣再?” [1] 

冥思苦想成語辨析

近義詞:苦思冥想、思前想後、左思右想、絞盡腦汁、搜腸刮肚 [1]  、深思熟慮。

冥思苦想成語用法

作謂語、賓語、狀語;用於書面語 [1] 
示例
他做這個設計,冥思苦想了幾個晚上 。
我冥思苦想了一個晚上,但還是想不出來這道題怎麼做。
冥思苦想是一個常用成語,一般辭典中解釋為動腦筋,反覆地思考。《現代漢語詞典》中將“冥思苦想”等同於“苦思冥想”,意思是深沉地思索。 [3] 
東漢許慎説文解字》對“冥思苦想”的每個字分別解釋為:“,幽也。從日從六,冖聲。日數十。十六日而月始虧幽也。凡冥之屬皆從冥。”“,容也。從心囟聲。凡思之屬皆從思。”“,大苦,苓也。”“,冀思也,從心。”
當代國學家、道醫學家、中華國學公益形象大使熊春錦先生在《龍文化的文明與教育 [5]  等專著中,對“冥思苦想”這一概念進行了詳細論述,指出,從認識論來看,“冥思苦想”可以分為“冥思”與“苦想”兩部分來闡述。這兩種方式結合在一起,主宰着我們的心靈和大腦活動,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基本方式,也“構成了人類認識方式的太極模式”。

冥思苦想冥思

“冥思”是指在感知一切事物之前,先放鬆自己的心、身、意,眼睛垂簾或者閉目,淨化私心、雜念、慾望、貪求,同時讓自己的心和腦在意識中聯通,並連接宇宙自然,在這種狀態下,感知事物,覺察事物的本質,從而獲取正確的有效信息。這個過程是體內思悟與身外實踐相結合,通過體內先天認知和體外實踐,離析出事物本來的面貌。是感知宇宙大環境,與整個宇宙聯繫在一起,從而將其中的正確信息反饋到我們的大腦和心靈之中。 [4]  [6] 
《老子·德道經》説:“不出於户,以知天下;不規於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彌遠,其知也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為而成。”具有大智慧的人通過冥思,“不出於户”“不規於牖”,就可以瞭解天下很多事物,通達宇宙自然的規律。所以古代聖賢能夠在深度“冥思”中,通過內視自己的身體,發現了很多人體的奧秘。比如人體經絡、穴位等,成為構建龐大中醫藥體系的一部分。這都是冥思的例子。 [4] 
在《易經·繫辭下》中,記載着伏羲畫卦的故事,也是“冥思”的一個著名案例。“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譯成白話文,大致的故事是:相傳,伏羲時常坐在卦台山上,冥思宇宙萬物的奧妙。他仰觀日月星辰的變化,俯察山川風物的規律,觀察鳥獸花紋的脈絡,還常常陷入深度地冥思之中,內視自己的身體與外界宇宙自然的聯繫,追年逐月,風雨無阻。終於有一天,一匹龍馬振翼飛出河面,背上的圖案熠熠生輝。 [4] 
道家修身內求文化角度解釋,心意就是龍馬腎氣之精就是神龜,人脊髓內的的腦脊液循環系統就是黃河,當靜定冥思時,心液下降,腎精上升,陰陽結合後進入“黃河”,逆行而上進入大腦後,在腦中即會呈現這一圖象。當伏羲看到這個異象,心中頓悟,馬上洞穿了天人合一的密碼。於是,伏羲開始畫八卦,用卦象的形式把天地自然的法則規律展示給了世人,肇啓了悠悠華夏文明 [4] 
古代的“思”具有修身意義。甲骨文小篆的“思”字,實際上是“恖”字,上面是“囟門”的“囟”,下面是“心”。囟門是人體獲取自然界能量的重要通道,當我們冥思時,囟門是打開的,上面與天相連,下面與心相連,處於一種天人合一的狀態。這樣才會產生最準確的直覺,發現最標準而符合客觀事物規律的實質,並且順應它,遵從它,達到事物準確地在我們的身邊應驗和實踐的狀態,這也就是主動通過天人合一、圖文思悟的一種方法,去得知符合自然規律的結論。韓非子在《喻老篇》中曾説:“慧者不以藏書篋。”就是説,像“冥思”這種先天性認知並不藏在書籍當中,而在心和腦之內。先天性認知機制和能力,是科學發現、發明、創造永不枯竭的動力和源泉,所以,先天性認知機制和能力對於中國人來説,是極其珍貴的一筆精神財富。我們應當將祖先的認識論與方法論充分而完整地開發出來,並且傳承下去。 [4] 
在冥思過程中,我們常常遇到的困惑就是各種繁雜的念頭干擾,念頭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有時候,我們區分先天性認知的冥思和後天意識的念頭都很困難。因此,我們在實踐冥思前,需要通過調整自己的心情、呼吸、以及舒適的形態,讓我們很好的與大自然溝通,很快讓心靈自然平靜下來,進入冥思之中去。通過冥思,紛繁雜亂的思緒可以安靜下來,讓大腦休息片刻,獲得深度的寧靜。 [4] 
當今社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後天意識念頭越來越多,繁雜的碎片化信息讓人沉浸在一種浮躁的狀態中。面對喧囂,我們選擇通過冥思來回歸平靜。近代的醫學家和心理學者也認為,人們通過正念冥思,可以有效解決或緩解壓力、疲憊、疾病等種種問題,減少擔憂或恐懼,增強大腦的活動能力,使人更加更靈敏,幫助收穫更加自信的人生態度和平靜的心靈狀態。同時,神經科學心理學研究表明,冥思有利於提高創造力,提升抗壓能力,使人精神集中,提升工作效率 [4-5] 

冥思苦想苦想

説文解字》解釋“想”,“冀思也。”“冀思”,不同於思,是指心被表相所矇蔽的思。外界的表相壓在心上,不一定能將正確信息反饋到我們的大腦和心靈之中,所以人的想法經常會陷入困惑的泥沼中不可自拔。只有在冥思狀態中,聯通宇宙大環境,捕捉靈感和直覺,抓住事物的本質,體內思悟與身外實踐相結合,才能夠正確分析、判斷、實施,不被外界錯誤信息所幹擾。 [4] 
“苦想”屬於智能教育,是後天性思維教育方式,它調動人的眼、耳、鼻、舌、身、意,通過大腦皮層的思維意識區、淺表層次的意識區完成後天知識的積累,並沒有調用大腦質層和大腦核心層的思識庫和藏識庫裏的知識,所以這種智能教育僅僅使用了大腦3%-5%的區域和功能,使大量腦力資源閒置。 [4] 
在智能教育中,主要開發的是我們的左腦。左腦的思維,也就是我們的念頭,每天會冒出大約兩萬四千個,沒有一刻停止。包括我們從早上一睜眼,馬上就有一個念頭出來,這實際上是“想”不是“思”。在這兩萬多個念頭中,絕大部分是錯誤的,準確率極低。所以,我們僅憑左腦來判斷事物,犯錯率極高。 [4] 
在智能教育方法中,學習是一個“苦”差事,例如“頭懸樑”和“錐刺股”的故事。這些方法,實際上都是不可靠的,即使勉強記住了,也會很快遺忘,還需要反覆鞏固。在晚唐的時候,出現了一部分以“苦吟”著名的詩人,代表人物是孟郊賈島。他們作詩時絞盡腦汁,苦苦思索,即着意於音律、對偶、字句的推敲錘鍊,真正做到了“學海無涯苦作舟”。 [4] 
“冥思”與“苦想”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基本方式。然而現代人常常只有“苦想”,缺乏“冥思”。所以,對人生的際遇、家庭的困難或身體的疾病,常常找不到解決辦法,而要依賴別人來操控自已的生命。其實,真正最可靠的管理,還是在自己身體裏面,身體裏面既有自我修復的系統,也有開發自己聰明才智的系統,需要我們喚醒它,並通過體內思悟與身外實踐相結合,感知宇宙大環境,解析出事物的本質,完成這個認識過程,讓我們獲得真正的健康和事業的順利。
[2-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