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其(拼音:qí,jī)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初文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古字形如同一隻簸箕,是“”的初文 [2]  。後來“其”被假借作第三人稱代詞,相當於“他(她、它)的、他(她、它)們的”,也作相當於“那、那些”的指示代詞用。還可以表示推測、加強祈使語氣、加強反問的語氣副詞用,“其”還可作形容詞詞頭。
中文名
拼    音
qí、jī
部    首
[4] 
五    筆
ADWU(86);DWU(98) [3] 
倉    頡
TMMC [3] 
鄭    碼
EC [3] 
字    級
一級(0996) [1] 
平水韻
上平四支 [5] 
注音字母
ㄑㄧˊ、ㄐㄧ
筆畫數
2+6
筆順編號
12211134
造字法
象形字或會意字
結    構
獨體字或合體字,上下結構
四角碼
4480₁ [3] 
異體字
𠀠、𠀮、𠔋、𠔐、𠔛、𠔝、𢍌
統一碼
基本區 U+5176 [3]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象形字。“其”的甲骨文(圖1-2)是典型的簸箕形,上部像箕舌,左右及下部像邊框,中間的交叉線或齒形線像竹木編織的紋理。商代金文(圖3)也是如此。早在殷商後期,“其”的象形字底部就有了加一橫畫飾筆的寫法(圖4),從西周時代起,箕形頂端左右兩個平平的小短畫逐漸向左右兩側折轉傾斜,並且在底部橫畫下又平加了斷開的兩個短橫(圖6、7),後來這兩個短橫斜立起來成“八”字形。戰國時代的“其”字變易較多,但至戰國中晚期的秦系文字中出現了開啓後世演變主流的形式,把頂端向左右折轉的短畫變成貫通兩側豎筆的長橫,字上部成“甘”形,已初顯隸書姿態(圖12)。經秦、西漢至東漢,這一“甘”形左右兩豎向下延長,落到下部“丌”形長橫上,成為楷書的最終形式。雖然小篆(圖13)還在上部廓線內保留着商周時代交叉斜筆的形式,但在秦並六國前後,這種斜向交叉多變為橫豎交叉,此後,又漸變為橫筆與縮短了一半的豎筆交接而不交叉,又加一橫畫成“工”形,再省去“工”形中的短豎,就與上述“其”字隸變演化的主流匯攏。
“其”本義就是簸箕,是“”的古字。但在各類古文獻裏,它長期被假借出寫副詞和代詞,今讀qí。“其”有時讀jī,一是寫語氣助詞,如《詩經·小雅·庭燎》“夜如何其”;二是通“朞(期)”,表示週年。因為“其”字長期寫假借義,所以在字上部加義符“竹”構成“箕”字來表示簸箕本義。 [2]  [6] 

詳細釋義

讀音
語法屬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代詞
表第三人稱領屬關係。他(她、它)的或他(她、它)們的。
his;her;
its;their
《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各得其所;自圓其説
指代第三人稱,他(她、它)或他(她、它)們。
he;she;
it;they
《三國志·魏志·賈詡傳》:“曹公眾弱,其得我必喜。”
韓愈《師説》:“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指示代詞。相當於“這、那、其中的”。
such
《尚書·皋陶謨》:“亦言其人有德。”
蘇軾《石鐘山記》:“寺僧使小僮持斧,於亂石間,擇其一二叩之,硿硿然。”
不厭其煩
指示代詞。虛指。
that
魯迅《花邊文學·推己及人》:“能罵退他的作品,使他不成其為作家。”
毛澤東《做革命的促進派》:“什麼紅白喜事,討媳婦,死了人,大辦其酒席,實在可以不必。”

副詞
表推測、估計。相當於“大概,或許”。
perhaps;
probably;
most likely
《易·乾卦》:“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左傳·隱公六年》:“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之謂乎!”

表詰問。相當於“豈,難道”。

《尚書·盤庚上》:“若火之燎於原,不可向邇,其猶可撲滅?”
陸游《晚秋農家》詩:“物物各有職,怠心其敢萌?”

表示祈使。相當於“當、可”。
can;may
《尚書·洛誥》:“汝其敬識百辟享。”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

表示未來的時間。相當於“將、將要”。
should
《尚書·微子》:“今殷其淪喪。”

表過去的時間。相當於“既、已經”。

《尚書·禹貢》:“嵎夷既略,濰淄其道。”又“淮沂其乂,蒙羽其藝。”

表示論斷,相當於“乃”。

《詩經·豳風·七月》:“八月其獲,十月隕蘀。”

表時間、處所或方向。猶於。

《禮記·祭義》:“夏后氏祭其闇,殷人祭其陽,周人祭日,以朝及闇。”
《莊子·達生》:“不厭其天,不忽於人。”

連詞
表示選擇關係。相當於“或者、還是”。
or
《戰國策·韓策二》:“公仲曰:‘子以秦為將救韓乎?其不乎?’”
《莊子·逍遙遊》:“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表示讓步。尚且。
still;yet
屈原《離騷》:“覽椒蘭其若茲兮,又況揭車與江離。”

表示假設。相當於“如果、假如”。
if
《詩經·小雅·小旻》:“謀之其臧,則具是違;謀之不臧,則具是依。”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

助詞
用於定語之後或主謂之間,相當於“之”。

《尚書·康誥》:“朕其弟,小子封。”
屈原《九章·涉江》:“苟餘心其端直兮,雖僻遠之何傷?”

用於動詞之後,相當於“了”,“着”。

無名氏《抱妝盒》楔子:“於三月十五日,天子親到御園,向東南方打其一彈。”

用於形容詞之後,相當於“然”。

《詩經·鄭風·溱洧》:“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
《詩經·秦風·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用在單音節形容詞(或擬聲詞)之前,起加強形容、表示狀態的作用。
very
《詩經·唐風·揚之水》:“既見君子,云何其憂?”
王充《論衡·超奇》:“山之禿也,孰其茂也?”

用於句中,無實義,起調整音節的作用。

《詩經·邶風·北風》:“北風其涼,雨雪其雱。”
《詩經·邶風·擊鼓》:“擊鼓其鏜,踴躍用兵。”

名詞
(Qí)姓氏用字。



後綴
附着在某些語素的後面構成副詞。


尤其;及其
助詞
語助詞。常用在“彼”“何”之後。

《詩經·王風·揚之水》:“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申。”
《詩經·鄭風·羔裘》:“彼其之子,捨命不渝。”

名詞
週年。後作“朞(期)”。
anniversary
《墨子·非儒下》:“ 喪:父母三年,妻、後子三年,父、叔父、弟兄、庶子其,戚、族人五月。”

助詞
用於疑問代詞之後,表疑問語氣。

《尚書·微子》:“今爾無指,告予顛隮,若之何其?”
《詩經·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

非語素字
用於地名。

漢書·武帝紀》:“四月幸不其。”(不其:地名)

用於人名。


審食其(漢代人);
酈食其(漢代人)
[7-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五】【箕部】居之切(jī)
簸也。從竹;𠀠,象形;下其丌也。凡箕之屬皆從箕。
𠀠,古文箕省。
𠵶,亦古文箕。
𠔋,亦古文箕。
𠔝,籀文箕。
𠥊,籀文箕。
【註釋】丌(jī):墊物用具。 [10] 

説文解字注

箕,所㠯簸者也。
段注:所㠯者三字今補。全書中所㠯字為淺人刪者多矣。《小雅》曰: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廣韻》引《世本》曰:箕帚,少康作。按簸揚與受𡊅皆用箕。
從竹𠀠,象形。丌其下也。
段注:四字依《韻會》本。今各本丌下互譌。居之切。一部。
𠀠,古文箕。
段注:象形不用足。今之箕多不用足者。
𠵶,亦古文箕。
段注:下象竦手。
𠔋,亦古文箕。
段注:此象箕之哆口。
𠔝,籀文箕。
段注:依大徐作籀。按經籍通用此字為語詞。渠之切,或居之切。
𠥊,籀文箕。
段注:從匚,會意。匚部曰:𠥓籒文匚。 [11] 

廣韻

渠之切,平之羣 ‖其聲之部(qí)
其,辝也。亦姓,陽阿侯其石是也。又漢複姓,六氏。《左傳》邾庶其之後,以庶其為氏。《世本》楚大夫涉其帑,漢清河都尉祝其承先。王僧孺《百家譜》:“蘭陵蕭休緒,娶髙密侍其義叔女。”何氏《姓苑》有行其氏、今其氏。渠之切。又音基。三十。 [12] 
居之切,平之見 ‖其聲之部(jī)
其,不其,邑名,在琅邪。又人名,漢有酈食其。 [12] 

康熙字典

【子集下】【八部】其 ·康熙筆畫:8 ·部外筆畫:6
古文:丌、亓
《唐韻》《集韻》《韻會》渠之切。《正韻》渠宜切,竝音碁。《韻會》:指物之辭。《易·繫辭》:其旨遠,其辭文。《詩·大雅》:其在於今。
又助語辭。《書·西伯戡黎》:今王其如台。《詩·周南》:灼灼其華。《玉篇》:辭也。
又姓。《韻會》:漢陽阿侯其石。
又《唐韻》《集韻》《韻會》竝居之切,音姬。《韻會》:語辭。《書·微子》:若之何其。《詩·小雅》:夜如何其。
又人名。《史記·酈生傳》:酈生食其者,陳留高陽人也。注:正義曰:酈食其,三字三音,讀歷異幾。《前漢·楚元王傳》:高祖使審食其留侍太上皇。注:師古曰:食音異,其音基。
又山名。《前漢·武帝紀》:四月,幸不其。注:其音基,山名。《廣韻》:在琅邪。
又地名。《韻會》:祝其,即夾谷也。
又《集韻》《韻會》居吏切。《正韻》吉器切,竝音寄。《韻會》:語已辭。《詩·檜風》:彼其之子。通作記。《禮·表記》引《詩》:彼記之子。
又通已。《左傳·襄二十七年》:引《詩》:彼己之子。
又《韻會》:或作忌。《詩·鄭風》:叔善射忌。 [13]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首筆橫在上半格;兩豎在中線左右,左低右高;中間兩短橫分寫橫中線上下;長橫在下半格。“八”,撇、點分寫豎中線左右,收筆持平。 [4]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i̯əɡ
董同龢系統
k
jəɡ
周法高系統
k
iəɣ
李方桂系統
k
jə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ї
北魏後期北齊

jəї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k
ji
擬音/王力系統

k
ǐə
擬音/董同龢系統

k
i
擬音/周法高系統

k
i
擬音/李方桂系統

k
ï
擬音/陳新雄系統

k
ǐə
[14]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四呼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七之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渠之切
ɡʰi
平聲
上平七之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居之切/音基
ki
集韻
平聲
上平七之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居之切
kie
平聲
上平七之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渠之切
ɡie
去聲
七志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居吏切
kie
韻略


平聲





居之切



平聲





渠之切



去聲





居吏切

增韻


平聲





居之切



平聲





渠之切



去聲





居吏切

中原音韻

陽平
齊微

齊齒呼

次清

kʼi
中州音韻


平聲
齊微





經侈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二支


全濁
渠宜切
g‘ie

平聲
三齊


全清
堅溪切
ki

去聲
三霽


全清
吉器切
ki
分韻撮要

陽平
第三幾紀記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4-10]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407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08]
  • 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71
  • 5.    平水韻 四支 其  .搜韻[引用日期2020-04-10]
  • 6.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481-483
  • 7.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2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01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縮印本 上[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8.01:60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017;598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642
  • 11.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4-10]
  • 12.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60-61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55
  • 14.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4-1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