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其貌不揚

鎖定
其貌不揚(拼音:qí mào bù yáng)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春秋·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1] 
“其貌不揚”指形容人面貌醜陋、難看;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含貶義。 [1] 
中文名
其貌不揚
拼    音
qí mào bù yáng
近義詞
賊眉鼠眼獐頭鼠目
反義詞
眉清目秀一表人才
注音字母
ㄑㄧˊ ㄇㄠˋ ㄅㄨˋ ㄧㄤˊ
成語出處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語法結構
主謂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

其貌不揚成語出處

  • 最早出處
今子少不揚,子若無言,吾幾失子矣。杜預注:“顏貌不顯揚。”(春秋·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1] 
  • 衍生典故
榜未及第,禮部侍郎鄭愚以其貌不揚,戲之曰,“子之才學甚富,如一目何?”休對曰,“侍郎不可以一目廢二目。”謂不以人廢言也。(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皮日休獻書》) [3] 
後人根據以上文獻總結出成語“其貌不揚”。 [1] 

其貌不揚成語典故

唐朝末年,襄陽(今湖北省襄樊市)東南的鹿門山裏,住着一位年輕的文人皮日休。他身材不高,臉形狹長,左眼角有些下塌,相貌比較難看,但為人正直,而且博學多才,詩歌和散文都寫得很好,二十多歲時,就已經在全襄陽出了名。 [3] 
唐鹹通八年(867年),皮日休進京應試。主考官禮部侍郎鄭愚看了他的文章以後,非常讚賞,就派人把他請到府裏來會面。皮日休應邀來到鄭府。鄭愚原以為他文章寫得十分出色,必然長得一表人才,誰知見面一看,卻是個其貌不揚的人,便帶着嘲弄的口氣對皮日休説:“你很有才華,可惜這一隻眼睛長得太不相稱了。” [3] 
皮日休聽了,心裏很不痛快,當即對鄭愚反唇相譏:“主考的職責是為朝廷發現有用的人才,可不能因為我的這一隻眼睛,使你的兩隻眼睛失去作用呀。” [3] 
這句針鋒相對的話顯然刺痛了鄭愚。幾天以後考試揭榜,皮日休雖然中了進士,但在榜上的名次卻是最後一個。瞭解內情的人們都深深地為他感到不平,但他自己卻並不掛懷。 [3]  [4] 
他在長安做了一個時期的著作郎,看到朝政日益腐敗,天下即將大亂,就寫了《鹿門隱書》六十篇,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會現實。不久,唐末農民大起義爆發,皮日休在赴任毗陵副使途中投奔了黃巢起義軍。 [4] 

其貌不揚成語寓意

外表的醜與美並不是衡量一個人好與壞的標準,心靈美才是最重要的。相貌醜陋的人如果有道德、有修養、有學識,一樣可以受到人們的尊敬;相反,一個只重外表而毫無德行的人,勢必會受到大家的排斥。 [2] 

其貌不揚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其貌不揚”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含貶義;形容人面貌醜陋、難看。 [1] 
  • 運用示例
唐·裴度《自題寫真贊》:“爾才不長,爾貌不揚。” [1] 
清·吳熾昌《客窗閒話續集·某少君》:“今又聞其來也,皆懼,及相晤,其貌不揚。父甚狐疑,兩兄直叱為妄冒。” [3] 
現代作家歐陽山《苦鬥》:“第一眼看去,這犯人矮矮圓圓,滿嘴鬍鬚……分明有點其貌不揚,叫梁森看着失望。” [3] 

其貌不揚成語辨析

其貌不揚—貌不驚人
“貌不驚人”是指相貌平常,沒有什麼引人注意的地方。常用在轉折句中,用來引出令人吃驚或出乎意料的下文。“其貌不揚”與“貌不驚人”兩者都有相貌不好看的意思,但意義上有區別:“其貌不揚”多指相貌難看,語義較重;“貌不驚人”則表示相貌普通,不表示難看,語意較輕。“其貌不揚”不僅可以用於人,也可以用於動植物和器物,適用範圍較大;“貌不驚人”則主要用於人,適用範圍較小。 [3] 
參考資料
  • 1.    其貌不揚  .漢典[引用日期2019-11-29]
  • 2.    《100個好故事叢書》編寫組編繪. 讓孩子更受啓迪的100個成語故事[M]. 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 2016.07:135
  • 3.    王俊編著. 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形貌篇 2[M]. 北京:開明出版社, 2015.07:7-9
  • 4.    金文明等編文;賀友直等繪畫. 中國古代文化圖文系列 經典成語故事[M]. 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3.06: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