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公元前340年

鎖定
公元前340年,指的是世界上的一個時間點。辛巳年周顯王扁二十九年,此時中國的戰國時期。發生了楚威王即位等以下事件。
中文名
公元前340年
辛巳年
戰國時期

公元前340年中國大事記

1.衞鞅諫秦孝公伐魏
馬陵之戰後,秦大良造衞鞅分析子天下大勢,認為由於魏國一度強大,攻佔原屬秦國的河西地區,秦國已失去黃河天險,直接受到魏國威脅,難以向中原地區發展,因此魏國是秦國心腹之患,秦國要圖強稱雄,必先伐魏。如今魏國剛遭馬陵之敗,國力受損,諸侯反叛,這正是秦國收復失地、削弱魏國、謀求向中原擴展的有利時機。於是,衞鞅勸説秦孝公伐魏,以便倚據黃河、崤山之險,向東擴張,成就帝王之業。秦孝公採納其説。秦孝公二十二年(前三四0年),秦孝公派衞鞅率兵伐魏。由於衞鞅伐魏的策略適應了秦國日益強盛、圖謀擴張之需,此後十餘年間(其間秦孝公及衞鞅已死),秦國一直依此策略不斷伐魏。秦惠文王更元元年(前324)攻下陝城(今河南陝縣),最終全部佔有黃河天險,形成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態勢,奠定了秦國逐鹿中原的基礎。
2.衞鞅計破魏軍
秦孝公二十二年、魏惠王三十年(前三四0),秦孝公採納衞鞅的建議,派衞鞅率兵伐魏,魏國使公子卬友善,魏國使公子卬將兵迎戰。衞鞅早年仕魏,與公子卬友善,因此決定利用這一關係,設計透擒公子卬,以破魏軍。他致書公子卬説:“我與你原來交好,如今領兵對敵,不忍相攻,願與您相見會盟,暢飲而罷兵,以安秦、魏之民。”公子卬認為可行,便前往赴會。衞鞅事先埋伏了甲士,會盟飲酒時,使伏兵襲擊,俘獲公子卬。秦軍隨即發起攻擊,大破魏軍。魏國在與齊、秦的兩次交戰中,俱遭慘敗,國力空虛,魏惠王極為恐懼,派使者獻部分河西地,與秦媾和。
3.衞鞅封於鄔
秦孝公二十二年(前三四0),衞鞅大敗魏軍,戰力顯赫,被秦孝公封於鄔,後改名為商(今陝西商縣商洛鎮。)故衞鞅號商君,其後又稱商鞅。
4.楚威王即位
楚宣王三十年(前三四0),楚宣王(楚良夫)死,其子熊商即位,是為楚威王

公元前340年逝世人物

楚宣王(前369年至前340年在位),羋姓,原名熊良夫,楚肅王弟,肅王無子,良夫繼任。遣師西侵巴地(四川重慶以東巴國東南),前343年又發兵滅亡陳、蔡。楚宣王三十年(前三四0),楚宣王良夫死,其子熊商即位,是為楚威王。 [1] 

公元前340年出生人物

趙武靈王出生趙武靈王(約前340年—前295年),中國戰國中後期趙國君主,名雍,嬴姓趙氏。(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故當稱為趙雍,不叫嬴雍。)趙武靈王在位時,推行的“胡服騎射”政策,趙國因而得以強盛,滅中山國,敗林胡樓煩二族,闢雲中雁門三郡,並修築了“趙長城”。武靈王本人在前296年的沙丘之亂中被幽禁餓死,死後諡號為武靈王。趙君稱王,自武靈王諡號始。
屈原(約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 [2] 

公元前340年著名科學家

公元前340年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奠定了數學的邏輯基礎。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希臘著名科學家、哲學家、思想家,生於斯塔基爾(stagira),公元前367年入雅典的柏拉圖學園學習,成為柏拉圖的學生。公元前343年受馬其頓王之請,出任王子之師,公元前335年回到雅典,創辦呂克昂(Lyceum)學園,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他是歷史上最有影響的思想家之一,他博學多才,在許多科學領域中都有所成就,著述極多,一些留傳至今的著作,如《形而上學》(Metaphysica)、《物理學》(Physica)、《範疇論》(Categoriae)、《政治學》(Politica)等都被看作是世界性的經典名著。亞里士多德奠定數學的邏輯基礎的工作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開創邏輯學,為數學提供邏輯前提,例如他提出的邏輯學的二值原理,至今仍是數學證明的最基本的邏輯要求之一;他提出的定義、推理、證明的原則也大多仍有效力。一是,他的形式邏輯體系是人類歷史上建構的第一個公理體系,為數學公理法提供了依據和範例,而數學公理法的形成對數學的理論化、系統化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亞里士多德十分重視數學,他的數學觀對後世亦有重要的影響,他認為,數是實在的物的性質,開啓了西方唯名論數學觀的先河。他也研究過數學,給出一些嚴謹簡明的數學定義,證明過若干數學定理並研究過立體幾何的若干內容。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