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楚宣王

鎖定
楚宣王(?-前340年),羋姓,熊氏,名良夫。楚悼王之子,楚肅王之弟,戰國時期楚國國君。
楚肅王十一年(前370年),楚肅王去世。因楚肅王無子,其弟楚宣王繼位。 [1]  楚宣王十三年(前357年),楚宣王迎娶秦女。 [6]  楚宣王十七年(前353年),救援趙國,攻取了魏國睢、濊之間的土地。 [10]  其後楚宣王繼續開疆拓土,先後滅亡蔡國邾國,使楚國重現了強盛局面。 [15]  [17]  楚宣王三十年(前340年),秦國南下侵楚。同年,楚宣王去世,其子熊商即位,是為楚威王 [18] 
概述圖來源: [33] 
別    名
楚宣王
所處時代
戰國
民族族羣
華夏族
出生地
䣙郢 [30] 
逝世日期
公元前 340年
主要成就
救趙伐魏
攻滅蔡邾
本    名
熊良夫
在位時間
前370年 - 前340年
諡    號

楚宣王人物生平

楚宣王在位初期

楚宣王熊良夫是楚悼王之子,約生於䣙郢。 [30]  楚悼王去世後,楚肅王即位。悼、肅二王在位時,輾轉遷都至紀郢(今湖北荊州紀南城)。 [30-31]  楚肅王十一年(前370年),楚肅王去世,無子,其弟熊良夫即位,是為楚宣王。 [1] 
楚宣王七年(前363年),楚國自漢中,南有巴、黔中。 [4] 
楚宣王十二年(前358年),黃河有水災,河水由白馬口向南氾濫至楚國的濮水濟水。於是楚軍鑿渠引水,將其灌至韓國長垣之外。 [5]  [7] 
楚宣王十三年(前357年),楚秦聯姻。楚宣王迎娶秦女,派右尹黑前去迎接。 [6] 

楚宣王救趙伐魏

楚宣王十五年(前355年),昭奚恤已擔任楚國令尹。 [7]  江乙出使楚國,對楚宣王説昭奚恤已權傾朝野。 [8] 
楚宣王十六年(前354年),趙國進攻魏國盟國衞國,因此觸怒魏國,魏、衞、宋聯軍發兵包圍邯鄲 [9] 
楚宣王十七年(前353年),趙國向齊、楚兩國求救。 [9]  廷議時,昭奚恤主張不救趙,讓魏、趙兩敗俱傷。但景舍提出了反對,認為如果完全不出兵,趙國就會向魏國屈服,共同對抗楚國;因此應當出少量兵馬,使趙國堅持抵抗,待魏趙兩敗俱傷之時,楚國再趁機擊破魏國。 [10]  楚宣王採納了景舍的意見,派景捨出兵救趙,卻遲遲不與魏國交戰。 [11]  待邯鄲淪陷,楚國才大舉進兵,攻取了魏國睢、濊之間的土地。 [10]  同年,齊國孫臏圍魏救趙,在桂陵之戰中大敗魏軍。 [9] 
在此戰過後,魏國非常忌憚楚國。江乙等魏人到楚國做官,離間楚宣王和昭奚恤的關係,但是沒有成功。 [12] 
楚宣王十八年(前352年),魏、韓聯軍在襄陵擊敗了齊、宋、衞聯軍。景舍在魏,為齊國向魏國求和。 [7]  [29] 

楚宣王攻滅蔡邾

楚宣王在位後期,派景舍向西攻打蔡國(高蔡,位於巫山湘水之間),滅蔡。景舍俘虜了蔡聖侯,用朱絲把他綁起來,帶回楚國。 [14]  景舍凱旋時,楚宣王在郊外迎接他,賞賜他百頃土地,封執圭之爵。景舍認為勝利是士卒的功勞,推辭不受。 [15-16]  楚宣王又發兵滅亡泗上邾國,將邾人遷居到楚國內地,邾縣因此得名。 [17]  此外,一説楚宣王還滅亡了先前復國的陳國 [32] 
楚宣王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前343年至前341年),魏、齊爆發馬陵之戰及後續戰役,齊國取勝。 [7] 
魏齊戰事結束後,齊將田忌遭齊相鄒忌陷害,政變失敗逃到了楚國。 [7]  鄒忌取代他做了齊相,擔心田忌藉助楚國的勢力重回齊國掌權。杜赫幫鄒忌對楚宣王説:“齊相鄒忌之所以不願意與楚交好,是因為他擔心田忌借重楚國之力重返齊國掌權。大王何不把田忌封官到江南,以此向鄒忌表明田忌不會再返齊國。鄒忌因此感激大王,一定會讓齊國善待楚國。再者,田忌是個逃亡的人,能得到封地,已是意外之喜,定然會感激大王。他日如果能回到齊國,同樣也會盡力促進兩國交好。這是充分利用鄒忌、田忌的兩全之策啊。”楚宣王果然把田忌封在江南。 [13] 
楚宣王三十年(前340年),秦國向南侵佔楚國的領土。同年,楚宣王卒,子熊商即位,是為楚威王 [18] 

楚宣王主要影響

楚宣王在位的三十年,正值魏國霸權達到鼎盛、再由盛轉衰的時期。面對這一情況,楚宣王在前期採取了對內休兵息民、對外交好秦國的策略,逐漸恢復國力。其後魏國四面樹敵,楚宣王便洞察形勢,抓住時機,也加入了打擊魏國的行列,並一舉攻滅蔡國邾國,開疆拓土,使楚國重現了強盛局面,為後來楚威王楚懷王的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7] 

楚宣王歷史評價

江乙①王好聞人之美而惡聞人之惡。 [19]  ②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猶百獸之畏虎也。 [2] 
張正明:宣王承襲了肅王的穩健方針,國力和兵威都在恢復中。 [27] 

楚宣王軼事典故

楚宣王虛心納諫

楚宣王十七年(前353年),昭奚恤為楚國令尹。江乙向楚宣王進言説:“有個寵愛自己狗的人,狗向井裏撒尿,鄰居看見了,想到他家裏去告訴他,卻被狗堵住門咬。現在昭奚恤常常阻撓我來見您,就像惡狗堵門一樣。況且一有專説別人好話的人,您就説:‘這是君子啊!’便親近他;而對愛指出別人缺點的人,您總是説:‘這是個小人。’便疏遠他。然而人世間有兒子殺父親、臣下殺君主的惡人,您卻始終不知道。為什麼呢?原因在於您只愛聽對別人的稱頌,不愛聽對別人的指責呀!”楚宣王聽後説:“你説得對,今後我要聽取兩方面的言論。” [19] 

楚宣王狐假虎威

主詞條:狐假虎威
楚宣王問羣臣説:“聽説北方諸侯都害怕令尹昭奚恤,果真是這樣的嗎?”羣臣無人回答,江乙回答説:“老虎尋找野獸以便吃了充飢。捉到一隻狐狸。”狐狸對老虎説:‘您不敢吃我,天帝派我掌管森林中的野獸,如果您吃掉我,就違背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話,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後面,看看羣獸見到我,有哪一個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為真,就和狐狸同行,羣獸見到它們,都紛紛逃跑,老虎不知道羣獸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以為是害怕狐狸。現在大王的國土方圓五千裏,大軍百萬,卻由昭奚恤獨攬大權。所以,北方諸侯害怕昭奚恤,其實是害怕大王的軍隊,這就像羣獸害怕老虎一樣啊。” [2] 

楚宣王安陵知時

安陵君是楚宣王的男寵。江乙勸導安陵君説:“您沒有為楚國立下過絲毫的功勞,也沒有骨肉之親可以依靠,但是您卻身居高位,享受厚祿,百姓見到您,沒有不整飾衣服,理好帽子,畢恭畢敬向您行禮的,這是憑什麼呢?”安陵君回答説:“這不過是因為楚王抬舉我罷了;如果不這樣,我不可能得到這種地位。”
江乙説:“拿錢財來和他人交往,當金錢用完了,和人的交情也就斷絕了;用美色與別人交往,當美色衰退了,愛情也就沒有了。所以,愛妾牀上的席子還沒有睡破,就被遺棄了;寵臣的馬車還沒有用壞,就被罷黜了;如今您在楚國獨攬權勢,可自己並沒有能與楚王結成深交的資本,我為您非常擔憂。”安陵君説:“那該怎麼辦呢?”江乙説:“希望您一定向楚王請求隨他而死,親自為他殉葬,這樣,您在楚國必能長期受到尊重。”安陵君説:“敬遵您的教導。”
過了三年,安陵君仍然沒有對楚王表明什麼。江乙又拜見,説:“我給您説的,到現在您也沒有實行,您既然不採納我的意見,我要求從此不再會見您了。”安陵君説:“我實在不敢忘記先生給我的教導,只因沒有遇到好機會啊!”
就在這個時候,楚王要到雲夢澤去遊獵,車馬成羣結隊,絡繹不絕,五色旌旗遮蔽天日,野火燒起來,好像彩虹,老虎咆哮之聲,好像雷霆。忽然一頭犀牛像發了狂似的朝車輪橫衝直撞過來,楚王拉弓搭箭,一箭便射死了犀牛。楚王隨手拔起一根旗杆,接住犀牛的頭,仰天大笑,説:“今天的遊覽,實在太高興了!我要是百年之後,又和誰能一道享受這種快樂呢?”安陵君淚流滿面,上前對楚王説:“我在宮內和大王挨席而坐,出外和大王同車而乘,大王百年之後,我願隨從而死,在黃泉之下也做大王的席墊,以免螻蟻來侵擾您,又有什麼比這更快樂的呢!”楚王聽了大為高興,就正式封他為安陵君(虛封,安陵為稱號 [9]  )。
君子聽説了這件事情,就説:“江乙真可以説是善於出謀劃策,安陵君也真算是善於利用時機啊。” [20] 

楚宣王祥瑞災異

楚宣王七年(前363年),郢都下起了碧玉雨,地面隆起了一尺半。 [21]  一説郢都此年發生了洪澇災害。 [22] 
楚宣王十七年(前353年),有一隻仙鶴在郢都的集市徘徊飛翔。 [23] 

楚宣王魯酒薄厚

莊子·胠篋》中有一個“魯酒薄而邯鄲圍”的典故。 [24]  相傳楚宣王和諸侯會盟,魯共公(又作魯恭公)遲到,獻上的酒味道淡薄。楚宣王大怒,將要辱罵他。魯共公説:“我是周公的後代,奉行周禮,受天子冊封。現在向楚國獻酒已失禮,楚王還計較酒的薄厚,太過分了!”於是不辭而別。楚宣王很生氣,起兵攻打魯國。魏惠王一直想征伐趙國,擔心魯國救趙。現在楚魯交戰,魏國就攻打趙國,包圍了邯鄲 [25-26] 

楚宣王人際關係

父親:熊類(一作熊疑),即楚悼王 [3] 
兄長:熊臧,即楚肅王 [3] 
兒子:熊商,即楚威王 [3] 

楚宣王史料索引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3] 
戰國策·卷十四·楚策一》 [28] 
參考資料
  • 1.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十一年,肅王卒,無子,立其弟熊良夫,是為宣王。
  • 2.    《戰國策·卷十四·楚策一》:荊宣王問羣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羣臣莫對。江一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裏,帶甲百萬,而專屬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猶百獸之畏虎也。”
  • 3.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02-20]
  • 4.    《三家注史記·卷五·秦本紀第五》:孝公元年,【集解:徐廣曰:“庚申也。”】河山以東彊國六,與齊威、楚宣、魏惠、燕悼、韓哀、趙成侯並。淮泗之間【正義:並,白浪反。謂淮泗二水。】小國十餘。楚、魏與秦接界。【正義:楚北及魏西與秦相接,北自梁州漢中郡,南有巴、渝,過江南有黔中、巫郡也。魏西界與秦相接,南自華州鄭縣,西北過渭水,濱洛水東岸,向北有上郡鄜州之地,皆築長城以界秦境。洛即漆沮水也。】魏築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漢中,南有巴、黔中。周室微,諸侯力政,爭相併。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
  • 5.    《水經·河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十二年楚師出河水,以水長垣之外。
  • 6.    《史記·六國年表》:楚宣王十三年君尹黑迎女秦。
  • 7.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台灣:台灣商務出版社,2002:291, 309-310, 335, 370-371, 378-380
  • 8.    《戰國策·楚策一·江乙為魏使於楚》:江乙為魏使於楚,謂楚王曰:“臣入竟,聞楚之俗,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惡,誠有之乎?”王曰:“誠有之。”江乙曰:“然則白公之亂,得無遂乎?誠如是,臣等之罪免矣。”楚王曰:“何也?”江乙曰:“州侯相楚,貴甚矣而主斷,左右俱曰‘無有’,如出一口矣。”
  • 9.    楊寬.戰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41-343
  • 10.    《戰國策·楚策一·邯鄲之難》:邯鄲之難,昭奚恤謂楚王曰:“王不如無救趙,而以強魏。魏強,其割趙必深矣。趙不能聽,則必堅守,是兩弊也。”   景舍曰:“不然。昭奚恤不知也。夫魏之攻趙也,恐楚之攻其後。今不救趙,趙有亡形,而魏無楚憂。是楚、魏共趙也,害必深矣,何以兩弊也?且魏令兵以深割趙,趙見亡形,而有楚之不救己也,必與魏合而以謀楚。故王不如少出兵,以為趙援。趙恃楚勁,必與魏戰。魏怒於趙之勁,而見楚救之不足畏也,必不釋趙。趙、魏相弊,而齊、秦應楚,則魏可破也。”   楚因使景舍起兵救趙。邯鄲拔,楚取睢、濊之間。
  • 11.    《戰國縱橫家書·第二十七章》:□□□□邯鄲□□□□□□□□未將令也(“令”通“命”),工君奚恤曰(“工”通“江”):“子之來也,其將請師耶?彼將□□□重此□,如北兼邯鄲,南必□□□□□□□□城必危,楚國必弱,然則吾將悉興兵以救邯鄲,吾非敢以為邯鄲賜也,吾將以救吾□□。”鹿弭皮曰:“主君若有賜,興□兵以救敝邑,則使臣亦(“亦”原誤作“赤”)敢請其日以復於□君乎?”工君奚恤曰:“大(“大”通“太”)緩救邯鄲,邯鄲□□□鄲。進兵於楚,非國之利也。子擇其日歸而已矣,師今從子之後。”鹿弭皮歸,復令於邯鄲君(“令”通“命”),曰:“□□□□□和於魏,楚兵不足恃也。”(“恃”原作“侍”)邯鄲君曰:“子使,未將令也,人許子兵甚俞(“俞”通“愉”),何為而不足恃也。”鹿弭皮曰:“臣之不足恃者以其俞也(“不足”兩字原缺)。彼其應臣甚辨,大似有理。彼非卒(“卒”通“猝”)然之應也。彼笥齊□□□□□守其□□□利矣。□□□兵之日不肯告臣。□然進其左耳而後其右耳,合乎其所後者,必其心與□□□□□俞許我兵,我必列地以和於魏(“列”通“裂”)。魏必不敝,得地於趙,非楚之利也。故俞許我兵者,所勁吾國,吾國勁而魏氏敝,楚人然後舉兵兼承吾國之敝。主君何為亡邯鄲以敝魏氏,而兼為楚人禽哉,故蔞和為可矣(“蔞”通“數”)。”邯鄲君搖於楚人之許己兵而不肯和。三年,邯鄲僂,楚人然後舉兵,兼為正乎兩國。若由是觀之,楚國之口雖□□,其實未也。故□□應。且曾聞其音以知其心。夫□然見於左耳,鹿弭皮已計之矣。
  • 12.    宋健.江乙仕楚年代及歷史意義[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9(03):199-201.
  • 13.    《戰國策·齊策一·田忌亡齊而之楚》:田忌亡齊而之楚,鄒忌代之相齊,恐田忌欲以楚權復於齊。杜赫曰:“臣請為君留之楚。”謂楚王曰:“鄒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權復於齊也,王不如封田忌於江南,以示田忌之不返齊也,鄒忌以齊厚事楚(鮑本“以”上有“必”字)。田忌亡人也而得封,必德王,若復於齊,必以齊事楚,此用二忌之道也。”楚果封之於江南。
  • 14.    《戰國策·楚策四·莊辛説楚襄王》:夫黃鵠其小者也,蔡靈侯之事因是以。(“聖”鮑本改作“靈”。黃丕烈雲:“《詠懷詩》注引作‘蔡聖侯因是已’”。)南遊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飲茹溪之流,食湘波之魚。左抱幼妾,右擁嬖女,與之馳騁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國家為事;不知夫子發方受命乎靈王,系己以朱絲而見之也。
  • 15.    《荀子·強國》:子發將西伐蔡,克蔡,獲蔡侯,歸致命曰:“蔡侯奉其社稷而歸之楚,舍屬二三子而治其地。”子發辭曰:“發誡布令而敵退,是主威也;徙舉相攻而敵退,是將威也;合戰用力而敵退,是眾威也。臣舍不宜以眾威受賞。”譏之曰:子發之致命也恭,其辭賞也固。(楊倞注:“子發,楚令尹,未知其姓。”“舍,子發名。”)
  • 16.    《淮南子·道應訓》:子發攻蔡,逾之。宣王郊迎,列田百頃而封之執圭。子發辭不受,曰:治國立政,諸侯入賓,此君之德也;發號施令,師未合而敵遁,此將軍之威也;兵陣戰而勝敵者,此庶民之力也。夫乘民之功勞而取其爵祿者,非仁義之道也,故辭而不受。
  • 17.    《水經注·卷三十五》:江水又東逕邾縣故城南,楚宣王滅邾,徙居於此,故曰邾也。
  • 18.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三十年,秦封衞鞅於商,南侵楚。是年,宣王卒,子威王熊商立。
  • 19.    《資治通鑑·周紀·周紀二》:顯王十六年(戊辰,公元前三五三年)江乙言於楚王曰:“人有愛其狗者,狗嘗溺井,其鄰人見,欲入言之,狗當門而噬之。今昭奚恤常惡臣之見,亦猶是也。且人有好揚人之善者,王曰:‘此君子也,’近之;好揚人之惡者,王曰:‘此小人也,’遠之。然則且有子弒其父、臣弒其主者,而王終己不知也。何者?以王好聞人之美而惡聞人之惡也。”王曰:“善!寡人願兩聞之。”
  • 20.    《戰國策·楚策一·江乙説於安陵君》:江乙説於安陵君曰:“君無咫尺之地,骨肉之親,處尊位,受厚祿,一國之眾,見君莫不斂衽而拜,撫委而服,何以也?”曰:“王過舉而已。不然,無以至此。”   江乙曰:“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是以嬖女不敝席,寵臣不避軒。今君擅楚國之勢,而無以深自結於王,竊為君危之。”安陵君曰:“然則奈何?”“願君必請從死,以身為殉,如是必長得重於楚國。”曰:“謹受令。”   三年而弗言。江乙復見曰:“臣所為君道,至今未效。君不用臣之計,臣請不敢復見矣。”安陵君曰:“不敢忘先生之言,未得間也。”   於是,楚王遊於雲夢,結駟千乘,旌旗蔽日,野火之起也若雲霓,兕虎嗥之聲若雷霆,有狂兕(牛羊)車依輪而至,王親引弓而射,壹發而殪。王抽旃旄而抑兕首,仰天而笑曰:“樂矣,今日之遊也!寡人萬歲千秋之後,誰與樂此矣?”安陵君泣數行而進曰:“臣入則編席,出則陪乘。大王萬歲千秋之後,願得以身試黃泉,蓐螻蟻,又何如得此樂而樂之。”王大説,乃封壇為安陵君。   君子聞之曰:“江乙可謂善謀,安陵君可謂知時矣。”
  • 21.    《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七年雨碧於郢。梁惠成王七年地忽長十丈有餘,高尺半。(楊寬繫於前363年) 董説《七國考·災異》:【楚】楚宣王六年雨碧於郢,見紀年。楚宣王六年地忽長十丈有餘,高尺半,見紀年(土踴也)。
  • 22.    劉玉堂.楚國經濟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135
  • 23.    《竹書紀年》:[魏]惠成王十七年有一鶴三翔於郢市。
  • 24.    《莊子·胠篋》:魯酒薄而邯鄲圍。
  • 25.    《莊子集釋·卷四中》:【疏】春秋左傳雲,唇亡齒寒,虞虢之謂也。邯鄲,趙城也。昔楚宣王朝會諸侯,魯恭公後至而酒薄。宣王怒,將辱之。恭公曰:“我周公之胤,行天子禮樂,勳在周室。今送酒已失禮,方責其薄,無乃太甚乎!”遂不辭而還。宣王怒,興兵伐魯。梁惠王恆欲伐趙,畏魯救之。今楚魯有事,梁遂伐趙而邯鄲圍。亦(由)〔猶〕聖人生,非欲起大盜而大盜起,勢使之然也。
  • 26.    《山堂肆考·卷一百九十一》:【趙厚魯薄】《淮南子》(曰)楚宣王約防諸侯,魯恭公後至而酒薄,宣王怒乃發兵與齊攻之。一曰魯與趙俱獻酒於楚王,王主酒吏求酒於趙,趙不與,吏怒,乃以趙厚酒易魯薄者,獻之。楚王以趙酒薄,遂圍邯鄲。
  • 27.    張正明.楚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286-288
  • 28.    戰國策卷十四 楚一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3-01-15]
  • 29.    《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八年惠成王以韓師敗諸侯師於襄陵。齊侯使楚景舍來求成。公會齊、宋之圍。
  • 30.    《清華簡·楚居》:至悼哲王猶居䣙郢。中謝起禍,焉徙襲肥遺。邦大瘠,焉徙居鄩郢。
  • 31.    尹弘兵.楚都紀南城探析:基於考古與出土文獻新資料的考察[J].歷史地理研究,2019,39(02):46-57+160-161.
  • 32.    何潔.楚滅國研究.武漢:武漢出版社,1989:338-340
  • 33.    取自愛新覺羅·靜茹《十二楚王圖》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