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八角科

鎖定
八角科(Illiciaceae)指的是雙子葉植物綱木蘭亞綱八角目的一科。常綠小喬木或灌木。單葉互生、有時聚生或假輪生於小枝的頂部,無托葉。花兩性,輻射對稱,單生或有時2-3朵聚生於葉腋或葉腋之上;花被片多數,數輪排列,常有腺體,無花萼花瓣之分;花托扁平。本科其它種果實、樹皮或根皮多為地方用藥,以紅花八角I. dunnianum Tutch. 為主藥的製劑已收入貴州省地方藥品標準。
中文名
八角科
外文名
Illiciaceae [3] 
植物界
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
木蘭亞綱
八角目
八角科
八角屬
領    域
生命科學

八角科簡介

喬木或灌木。花兩性;雄蕊多數;心皮多數,常5~21排成1輪。聚合蓇葖果,排成放射狀的一輪,每單果具種子1枚。染色體:X=13、14。
本科植物的主要成分為倍半萜內酯類、苯丙本脂素類、黃酮類及有機酸等,還富含揮發油 [1] 

八角科分佈

八角科
八角科(11張)
1屬約40餘種,主要分佈於亞洲的東部、東南部,少數位於北美東部及中南美洲;中國產28種,分佈於西南、南部至東部 [1]  。約50種,分佈於亞洲東南部和美洲,但主產地為中國西南部至東部,約30種。

八角科用途毒性

八角茴香的果實和地楓皮的樹皮為《中國藥典》1995年版收載。
由於八角科果實的形態相似,有的具有毒性,常混作八角茴香用而致中毒已多見報道。在毒性成分研究,早在50年代,日本學者從日本莽草中分離到莽草毒素(anisatin)。後來中國相繼從野八角、閩皖八角、紅茴香、大八角、紅花八角等果實中分離得到該化合物。80年代從八角科不同植物的果實中分離得到該化合物。80年代,又從八角科不同植物的果實中分離得到新莽草毒素(neoanisatin)、新大八角素(neomajucin)、2-氧-6-去氧新莽草素(2-oxo-6-deoxyneoanisatin)、veranisatin A 和 veranisatin B等有毒成分。

八角科八角科植物莽草

為八角科八角屬植物。又名毒八角,山木蟹,大茴,紅毒茴,披針葉紅茴香,野八角,山八角。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10米。樹皮灰褐色。葉革質,披針形或倒披針形,葉端短尾尖或漸尖,基部窄楔形,全緣,葉面綠色有光澤,葉背淡綠色,單葉互生或3~5葉聚生於枝頂。花單生或2~3朵簇生於葉腋,花被片10~15片,稍肉質,外輪黃綠色,內輪深紅色。聚合蓇葖10~13只,其頂端有長而彎曲的尖頭。花期5~6月,果熟期8~10月。
【地理分佈】分佈於我國江蘇南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等地。
【生態習性】陰性樹種,喜温暖陰濕環境,以含腐殖質豐富、通透性良好的砂壤土為宜,有一定的耐寒性,耐修剪。
【栽培管理】 種子繁殖或扦插繁殖。春秋兩季皆可進行移植,但以雨季移植為佳。中、小苗帶宿土而大苗需帶土球,因枝脆不宜定植於風口處,定植後無需特殊管理 [2] 

八角科代表植物

八角茴香 八角茴香
八角(八角茴香)Illicium verum Hook. f.
地楓皮 I. difengpi

八角科其它植物

參考資料
  • 1.    杜勤主編,藥用植物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02,第158頁
  • 2.    蔣永明,翁智林編著,園林綠化樹種手冊 (第二版),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7,第80頁
  • 3.    八角科  .中國自然標本館[引用日期2021-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