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八色之姓

鎖定
八色之姓(日語平假名:やくさのかばね),又稱八色姓,是指日本飛鳥時代所制定的八個姓的制度,分別是真人(まひと)、朝臣(あそみ・あそん)、宿禰(すくね)、忌寸(いみき)、道師(みちのし)、(おみ)、(むらじ)、稻置(いなぎ)。
中文名
八色之姓
外文名
やくさのかばね
別    名
八色姓
解    釋
日本飛鳥時代制定的八個姓的制度

目錄

八色之姓簡介

古代日本“”、“姓”分離,“氏”表示出身的部族或職業,“姓”則是依據與大和王權的關係來表示其身份等級,這就是日本的“氏姓制度”。“氏”、“姓”均為天皇所賜,主要的“姓”有臣、連、伴造國造、百八十部、縣主等。由於大化改新和“壬申之亂”的衝擊,各氏族的實力和地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天武天皇即位後,對日本的“姓”作了重新改訂。天武十三年(684年)十月,天武天皇下詔規定:“更改諸氏之族姓,作八色之姓,以混天下萬姓。一曰真人,二曰朝臣,三曰宿禰,四曰忌寸,五曰道師,六曰臣,七曰連,八曰稻置。” [1]  於是標誌着“八色之姓”正式誕生。

八色之姓意義

“八色之姓”即八個姓,其序列基於各氏祖先或與皇室關係的親疏而定。第一位姓是“真人”,初始授予自繼體天皇以來以諸代天皇為祖先的公姓豪族13氏,後來亦授予下降為臣的皇族;第二位是“朝臣”,初始授予皇室系統諸氏,平安時代後亦授予皇子皇孫,如“藤原朝臣”等;第三位是“宿禰”,授予原持有“連”姓的有勢力的朝廷豪族諸氏,如“大伴宿禰”等;第四位是“忌寸”,主要授予歸化人諸氏如“東文忌寸”等;第五位是“道師”,授予具有世襲技藝的諸氏;第六位是“臣”,授予上升為“朝臣”姓以外的原“臣”姓諸氏;第七位是“”,授予上升為“宿禰”以外的原“連”姓諸氏;第八位是“稻置”,授予地方官。實際上真正授予的是前四個姓,而後四個姓在史料中未見其實例。

八色之姓衰落

天武天皇改姓雖然標榜“唯序當年之勞,不本天降之績”,但實際得到姓的多是舊豪族。例如,獲“朝臣”姓的52氏中有40氏舊姓“臣”,稱“宿禰”的50氏中44氏過去持“連”姓。“姓”制度雖然在新的社會秩序中被延續下來,但由於姓授一族,卻往往以“氏上”(氏族集團的首領)獨享榮耀,易埋沒人才,且由於官職世襲,即使姓有升進,然不能加官進爵,難以滿足卑姓貴族步入仕途或以功升進之渴望。如此種種弊端,加之豪族勢力膨脹,大貴族專擅朝廷,地方中小豪族紛紛依其門下,舊名門望族日漸衰落等因素,八色之姓的制度便隨之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
儘管八色之姓的授予在平安時代便停止實施,但歷代幕府將軍乃至作為關白的豐臣秀吉仍以“朝臣”之姓標榜,到明治維新初期,由於倡導“王政復古”,八色之姓一度迴光返照,維新功臣都被授予了“八色之姓”。如在明治初年的公文中,大久保利通稱為“藤原朝臣利通”、大隈重信稱為“菅原朝臣重信”、山縣有朋稱為“源朝臣有朋”、伊藤博文稱為“越智宿禰博文”,這些都不用他們的家名(又稱苗字,即一般意義上的姓氏)而採用古代的“氏姓制度”。但隨着明治政府在1870年頒佈新的姓氏制度,“八色之姓”也就徹底廢除了。
參考資料
  • 1.    《日本書紀》,天武天皇十三年冬十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