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入海求仙

鎖定
春秋戰國時代,由於受到變幻莫測的海市蜃樓的影響,出現了傳説在海島中有仙人居住,仙人都快樂逍遙長生不死的神話世界。由於道家和方士的宣場,在沿海地區的各國君主中,出現了入海尋求長生不死之藥的熱潮。《史記·封禪書》説:“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州,此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白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引去,終莫能至雲。世主莫不甘心焉。”
中文名
入海求仙
作品出處
《史記·封禪書》等
相關故事
徐福入海求仙等
相關地方
蓬萊、方丈、瀛洲

入海求仙歷史記載

呂祖謙《大事記》也説:“周赧王三十三年,燕昭王遣方士入海求三神山。”
這説明公元前四世紀,齊國威王、宣王和燕國昭王的時代,已派出許多人到海中尋求三神山了。關於三神山,《漢書·郊祀志》也沿襲了《史記》的有關説法,均言蓬萊等三神山,傳説在渤海中,上面住有仙人,山上有長生不死之藥。三神山遠遠望去可以看到如在雲中的美妙景色,可是到了跟前,山就沉沒到海底去了,真可謂可望而不可及了。即使這樣,各國的君主們還是為求不死之藥,先後派人入海去尋找。
秦朝是求仙入海活動的高潮時期,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多次巡視沿海各地。於十年間,不惜花費大量錢財,先後多次派人入海尋求仙藥。秦始皇為什麼大規模派人尋找三神山呢?除尋求不死之藥的主要原因外,還有一個原因,據考證沿海一帶原有一原始氏族,曰贏族。“秦之先為贏姓”(見《史記·秦本紀》),三神山中有瀛州,秦始皇認為,贏族就居住在瀛州,自己是贏族之後,所以派人去瀛州,也是為了尋找先人的足跡。
關於徐福入海求仙一事的記載
在我國的古籍中,當首推《史記》一書,其中有十餘處之多。《史記·封禪書》説“及至秦始皇並天下,至海上,則方士言之不可勝數。始皇自以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齎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風為解,日未能至,望見之焉。”
《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八年條也説:“齊人徐巿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巿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
同書三十七年條亦説:“始皇出遊……並海上,北至琅邪。方士徐巿等入海求神藥,數歲不得,費多,恐譴,乃詐曰:蓬萊藥可得,然常為大鮫魚所苦,故不得至,願請善射與俱,見則以連弩射之。始皇夢與海神戰,如人狀。問占夢,博士曰:水神不可見,以大魚鮫龍為候,今上禱祠備謹,而有此惡神,當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入海者齎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自琅邪北至榮成山,弗見。至之罘,見巨魚,射殺一魚。”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中的淮南王安傳,所載伍被諫王之言亦説:“昔秦絕先王之道……又使徐福入海求神異物,還為偽辭曰:‘臣見海中大神,言曰:“汝西皇之使邪?”臣答曰:“然”。“汝何求?曰:願請延年益壽藥。”神曰:“汝秦王之禮薄,得觀而不得取。”即從臣東南至蓬萊山,見芝成宮闕,有使者銅色而龍形,光上照天。於是臣再拜問曰:“宜何資以獻?”海神曰:“以令名男子若振女與百工之事,即得之矣。”’秦皇帝大悦,遣振男女三千人,資之五穀種種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
除正史外,其它史籍上也多有記載,《雲笈七籤》中説:“始皇遣使者徐福,發童男女各三百人,率樓船入海,以尋仙洲,遂不返。福,道士也,後亦不返。”《仙傳拾遺》中也説: “徐福……奏聞秦始皇……東海中祖洲上不死之藥……一株可活千人,始皇於是謂可索得,因遣徐福及童男女各三千人,乘樓船入海,尋祖洲不返,後不知所之。”
徐巿徐福,巿從一從巾,巿音福,乃古僻字,所以《史記》一作徐巿,又作徐福,《史記》之後,多作徐福。徐福,齊國人,字羣房,《神仙傳》上有傳略,書中稱他為方士之祖,道家稱為神仙。從以上的記載看,徐福以入海求仙的美名,逃避了秦皇的暴政,帶領童男女及五穀百工而東渡了。

入海求仙何處登舟入海

這個問題在地方誌中可找到答案。 秦漢之際,中日交通一般有兩條航路,一是從渤海到朝鮮北部再南行,一為從山東半島經朝鮮南部再行東渡,而徐福東渡則走後一條路線,所以《續嶗山志》説:“實古來自齊入海,不北出登州,則南出萊州,就地理利便言之,福之入海,以取道嶗山為捷。當齊之世,登萊猶屬萊子國,而莒、即墨屬齊境之東南,故齊人知有琅琊,不知有芝罘也,齊自太公以來,擅有魚鹽之利,駕方舟而入東海習與波濤為伍。”
轄有嶗山的《即墨縣誌》中也説:“徐福島,縣東南五十里,相傳徐福求仙住此,故名。” 徐福入海,“取道嶗山為捷”一説太籠統,嶗山古名牢山,方圓數百里,道路崎嶇艱險,故有辛勞之説。《續嶗山志》作者也只是説,取道嶗山,並未説出具體地點。《續嶗山志》成書,時作者已知有徐福島之説,而未採用,説明作者不相信此説。再者,徐福島是位於嶗山西部海中的一個小島,距陸地約一里,現屬青島市嶗山縣管轄,其本身僅零點五五四平方公里,哪能容得下徐福的數千人員?距徐福島最近的陸地上有一小漁村,名為登瀛村,也相傳徐福由此登船出海,但此説似難成立。根據史籍所載,是秦始皇出遊途中,在海上或琅琊遣徐福等入海求仙藥的,試想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徐福的數千人員能經過長途跋涉來到這裏上船嗎?秦始皇多次出巡琅琊,嶗山離琅琊也不太遠,但秦始皇也因其道路不便而未到過嶗山。身為宋朝密州(今山東諸城)知州的蘇東坡也因以交通之險不能親臨嶗山而以為憾。
同此理由,徐福也不會跑到明州或秦皇島等地上船出海,應該説在琅琊一帶上船出海較為可靠。按徐福出海得作大量的準備工作,集中人員,打造舟船,搬運貨物等等,沒有一個適當的地方是不行的。那麼具體地點在哪裏呢?今考是從膠州灣畔的徐山出海的。徐山地處膠州灣西岸,現青島市黃島區的辛安公社東風村村東南,是個方圓約二里的小山,離海邊僅四里之距。此説證據如下,《三齊記》載:“徐山,方士徐福,一作巿,將童男女二千人會此入海,採藥不返”。《齊乘》也載:徐山,“徐巿將入海會於此。”
《太平寰宇記》也引載:“徐山,三齊記始皇令術士徐福入海求不死藥於蓬萊方丈山,而福將童男女二千人於此山集會而去,因曰徐山。”
《靈山衞志》也引此説,《膠州志》還説:“徐山,徐福將童男女入海處。舊志據《齊乘》,而未知其所本,及讀《寰宇記》所載徐山乃釋然矣。記引《三齊記》雲,始皇令術士徐福入海,求不死藥於蓬萊方丈山,福將童男女二千人於此山集會而去,因曰徐山,據此則山之以徐福得名,其説已古,至畿輔通志,鹽山草兮城,亦云徐福將童男女所築,則未知所據何書耳。”
《三齊記》和《齊乘》是山東省的古方誌。《三齊記》據説為晉時之書,現已失傳,現所載之言,系後書所引。《齊乘》是山東省現存最早的地方誌,修於元代,於欽撰,取法謹嚴,為全國名志之一。近代名人梁啓超認為《齊乘》:“援據經史,考證見聞,較他志之但據輿圖憑空言論斷者為勝。”為什麼入海地點選在徐山呢?這是因為徐山有着許多便利條件。首先徐山地處膠州灣內的西岸,地勢平坦,交通方便,背靠小珠山,前有薛家島之屏障,無風浪之險。徐山是個山勢緩平的小山頭,海拔才90餘公尺,當年膠州灣的水面面積要比現在大的多,徐山東北坡就是海沿,南北地形又較開闊,打造舟船和集中人馬都很方便。打造舟船所需的大量木料可以在小珠山就地取材。再則徐山之南有靈山衞,靈山衞古名安陵,是戰國時期齊國的海上交通門户,有較為豐富的航海經驗可以借鑑。為什麼入海處不選在秦始皇所登的琅琊台和安陵等地呢?因為這兩地海域廣闊,出海後即為重洋,萬一有事,無岸可以停靠。戰國時期,沿海航運較前發達,但還只是在近海附近沿大陸線航行,並不具備大規模遠洋航行的經驗。選在膠州灣內比以上兩地更為有利,灣內的寬廣水面可以訓練航行技術,從膠州灣出海後還可沿着嶗山南岸航行,有事也容易上岸聯繫。徐福一行從徐山登船入海後,沿海岸向東而行,到達了現徐福島,徐福島向東或向南都是一望無際的大海,徐福等人在這裏告別了大陸而東去,開闢了第一條由青島至朝鮮南部的航線。關於徐福東渡的人數,其説不一,還應以《史記》所載的三千人為準。
秦漢之際,我國的造船技術較前大有發展,已開始使用船塢造船,其結構已使用鐵釘和油灰,可造出高達十餘丈的三重甲板的樓船。徐福等人乘着這樣樓船遠航,在當時可謂前所未有的一支龐大船隊了。徐福出海後到達何處,歷代著述研究者眾多,大都認為先到達了朝鮮南部,後又到達了日本,把先秦的物質文化也帶到了日本,並對日本的文化發展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秦始皇、漢武帝派人“入海求仙”
秦始皇漢武帝派人“入海求仙”相關記載
1、《史記·封禪書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終莫能至雲。世主莫不甘心焉。及至秦始皇並天下,至海上,則方士言之不可勝數。始皇自以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齎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風為解,曰未能至,望見之焉。其明年,始皇復遊海上,至琅邪,過恆山,從上黨歸。後三年,遊碣石,考入海方士,從上郡歸。後五年,始皇南至湘山,遂登會稽,並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藥。不得,還至沙丘崩。二世元年,東巡碣石,並海南,歷太山,至會稽,皆禮祠之,而刻勒始皇所立石書旁,以章始皇之功德。其秋,諸侯畔秦。三年而二世弒死。……少君言上曰:“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乃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臣嘗遊海上,見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於是天子始親祠灶,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屬,而事化丹沙諸藥齊為黃金矣。……
其後裝治行,東入海,求其師雲。大見數月,佩六印,貴震天下,而海上燕齊之間,莫不搤捥而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頌雲‘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不吳不驁,胡考之休’。今鼎至甘泉,光閏龍變,承休無疆。合茲中山,有黃白雲降蓋,若獸為符,路弓乘矢,集獲壇下,報祠大享。唯受命而帝者心知其意而合德焉。鼎宜見於祖禰,藏於帝廷,以合明應。”制曰:“可。”入海求蓬萊者,言蓬萊不遠,而不能至者,殆不見其氣。上乃遣望氣佐候其氣雲。……
其後二歲,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歷者以本統。天子親至太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毋脩封禪。其贊饗曰:“天增授皇帝太元神策週而復始。皇帝敬拜太一。”東至海上,考入海及方士求神者,莫驗,然益遣,冀遇之。……今上封禪,其後十二歲而還,遍於五嶽四瀆矣。而方士之候祠神人,入海求蓬萊,終無有驗。 [1] 
2、《史記·孝武本紀
少君言於上曰:“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臣嘗遊海上,見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於是天子始親祠灶,而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屬,而事化丹砂諸藥齊為黃金矣。居久之,李少君病死。天子以為化去不死也,而使黃錘史寬舒受其方。求蓬萊安期生莫能得,而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多相效,更言神事矣。……
其後治裝行,東入海,求其師雲。大見數月,佩六印,貴振天下,而海上燕齊之間,莫不搤腕而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入海求蓬萊者,言蓬萊不遠,而不能至者,殆不見其氣。上乃遣望氣佐候其氣雲。……其後二歲,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歷者以本統。天子親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禪。其贊饗曰:“天增授皇帝泰元神策,週而復始。皇帝敬拜泰一。”東至海上,考入海及方士求神者,莫驗,然益遣,冀遇之。……今上封禪,其後十二歲而還,遍於五嶽、四瀆矣。而方士之候祠神人,入海求蓬萊,終無有驗。 [2] 
參考資料
  • 1.    《史記·封禪書》
  • 2.    《史記·孝武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