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克萊門特·理查德·艾德禮

鎖定
克萊門特·理查德·艾德禮(Clement Richard Attlee,1883年1月3日—1967年10月8日),出生於倫敦普特尼,第一代艾德禮伯爵,英國工黨政治家,首相(1945—1951年) [26] 
1905年,艾德禮畢業於牛津大學。1907年參加費邊社。1908年參加獨立工黨。1922年當選工黨下院議員。1924、1930—1931年二次工黨內閣的閣員。1935年起成為工黨領袖,反對綏靖政策。1942—1945年任丘吉爾戰時內閣掌璽大臣,兼殖民事務大臣。1942年2月任英國副首相(先後兼任自治領事務大臣和樞密院院長)。1945年5月帶領工黨成員退出聯合內閣。1945年7月工黨再度組閣時任首相,出席波茨坦會議。1945—1946年還兼任國防大臣。 [2]  1954年率領工黨代表團訪問中國 [28]  。1955年12月退休,被封為伯爵。1967年10月8日去世。
克萊門特·理查德·艾德禮擔任首相期間,對內在政治上擴大資產階級民主,廢除了1927年反工會法,恢復工人總罷工的權利,通過限制上議院權力的法案。在經濟上執行經濟緊縮計劃,對重要的銀行和大工業部門國有化,擴大以社會保險和福利補助為內容的福利制度,提倡計劃經濟;在文化教育方面,使1944年教育法案付諸實施,延長義務教育的年限 [27]  ;對外主張英美合作,與中國建交,使英國加入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還放棄了殖民主義,完成非殖民化,授予原殖民地的印度和緬甸獨立地位。 [2] 
中文名
克萊門特·理查·艾德禮
國    籍
英國
出生地
英格蘭倫敦普特尼
出生日期
1883年1月3日
逝世日期
1967年10月8日
畢業院校
牛津大學
職    業
政治家律師
主要成就
當選工黨黨魁和英國首相
建立福利國家制度
戰後經濟的全面恢復
所屬政黨
英國工黨

克萊門特·理查德·艾德禮人物生平

克萊門特·理查德·艾德禮早年生涯

1883年1月3日,克萊門特·理查德·艾德禮(以下簡稱:艾德禮)出生於倫敦普特尼(Putney)的一箇中產家庭,早年入讀諾夫賀學校、黑利伯裏及帝國服務書院和牛津大學大學學院,畢業後成為律師。他早年曾經在倫敦東區為貧民區的孩子服務,因此使他逐漸支持社會主義。 [30] 
1908年,艾德禮退出費邊社,加入了獨立勞工黨 [30] 
1913年,艾德禮成為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講師,1914年爆發而應募入伍。 [30]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艾德禮曾經在加利波利和美索不達米亞服役,其後在戰事中受重傷而送返英格蘭休養。 [30] 
1918年,艾德禮被送到法國的西線,但當時大戰已近尾聲,而他在大戰完結時則以少校的身份回國。 [30] 

克萊門特·理查德·艾德禮政治生涯

1918年末,艾德禮再次返回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擔任講師,並開始投身政治。 [36] 
1919年,艾德禮成為倫敦斯特普尼自治市的市長。 [36] 
1922年,艾德禮在大選出選位於斯特普尼的萊姆豪斯選區,並當選為下議院議員,從此進入議會。當選議員後,他曾經擔任拉姆齊·麥克唐納的國會私人秘書。 [36] 
1924年,艾德禮首次加入政府,在麥克唐納的“首個工黨政府”中出任戰爭次官一職,但不久即隨政府下台而去職。 [36] 
1926年,艾德禮支持全國大罷工,此年加入皇家的西蒙委員會,就英屬印度進行自治的可行性研究。加入這個委員會,使他無暇抽身在“第二個工黨政府”出任官職。 [36] 
1930年,當時工黨議員奧斯瓦德·摩茲利就解決失業問題而提交了一份意見書,但意見書被否決而促使摩茲利辭去他擔任的蘭卡斯特領地總裁一職,結果該職由艾德禮接任。 [36] 
1931年,艾德禮改任為郵政總局局長。 [36] 

克萊門特·理查德·艾德禮反對黨魁

1941年訪問一處軍工廠 1941年訪問一處軍工廠
1931年,喬治·蘭斯伯裏成為工黨黨魁後,艾德禮獲委任為副黨魁。艾德禮最初和大部分工黨議員一樣,與自由黨站在同一陣線,反對在一戰以後重整軍備。
1935年,希特勒和納粹德國崛起,蘭斯伯裏辭任黨魁,艾德禮和他的工黨議員們一起反對綏靖政策。由於蘭斯伯裏的辭職,艾德禮擔任臨時黨魁至1935年大選。大選以後,工黨舉行了黨魁選舉,艾德禮與赫伯特·莫里森和亞瑟·格林伍德競逐,結果艾德禮成功當選。 [36] 

克萊門特·理查德·艾德禮戰時副相

艾德禮當選黨魁後,一直出任反對黨領袖至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後來由於英軍在挪威出師不利,使到議會對張伯倫政府提出不信任動議。雖然動議未能通過,但也促使張伯倫在1940年5月請辭。張伯倫最初有意以改組戰時內閣為戰時聯合內閣,以避免自己下野的下場,但這卻在工黨引發另一場危機。關於工黨是否加入張伯倫的戰時聯合政府,各黨員曾在工黨大會作激烈的辯論,而艾德禮則認為,即使自己同意加入張伯倫的內閣,他的黨員也不會支持他。結果,工黨和自由黨最後加入了丘吉爾的聯合政府。在二戰期間,英國政府內有三個重要委員會主導戰務。頭兩個是戰時內閣和國防委員會,兩者都是由丘吉爾所領導,而由艾德禮任副貳。至於第三個委員會,即樞密院議長委員會,則由艾德禮任主席,而該委員會則主要負責戰時的民政事務。另外,艾德禮也會在丘吉爾缺席議會的時候代為解答議員問題。
艾德禮在戰時全力支持丘吉爾的領導,而法國在1940年向納粹德國投降的時候,雖然內閣就繼續主戰或議和的決定出現分歧,但最終因為有艾德禮支持丘吉爾,使英國得以繼續作戰。此外,在整整五年間,亦只有他們兩人一直在戰時內閣供職。 [36] 
1940年至1942年,艾德禮出任掌璽大臣 [36] 
1942年至1945年,艾德禮出任副首相,兼任自治領事務大臣。 [36] 
1943年起至1945年,艾德禮出任樞密院議長 [36] 

克萊門特·理查德·艾德禮首相生涯

1945年勝選後拜會英國國王喬治六世 1945年勝選後拜會英國國王喬治六世
1945年英國大選中,在艾德禮的領導下,工黨在選舉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並擊敗尋求連任的丘吉爾,成為英國首相。 [36] 
1945年,艾德禮出席了波茨坦會議,與美、蘇兩國的領導人杜魯門斯大林會面。
1950年,工黨在大選中再度取勝,艾德禮得以連任,不過經過這次多數制選舉後,工黨在議院的多數優勢已經大幅收窄。其後,工黨內部又因為資助英國參與朝鮮戰爭的問題而陷入緊張關係,甚至出現分裂,結果工黨終於在1951年大選落敗,保守黨的丘吉爾重新上任首相一職。 [36] 

克萊門特·理查德·艾德禮晚年生活

艾德禮下台後繼續出任黨魁一職至1955年,此後從下議院退休,並於同年12月16日賜予貴族爵位,取得艾德禮伯爵和普勒斯伍德子爵頭銜,正式晉身上議院
1965年1月,艾德禮出席了丘吉爾的喪禮。 [36] 
1967年10月8日,艾德禮去世。 [36] 
晚年的艾德禮和丘吉爾在一起 晚年的艾德禮和丘吉爾在一起

克萊門特·理查德·艾德禮為政舉措

克萊門特·理查德·艾德禮政治方面

克萊門特·艾德禮的紋章 克萊門特·艾德禮的紋章
1926年英國工人大罷工失敗後,保守黨政府對工人進行了報復,在議會通過了一部反工會立法。艾德禮在取得1945年大選勝利後上台執政,他在政治改革方面的第一個重要措施,就是廢除1927年的《工業紛爭與工會法》。這個法令規定工會若徵收政治性捐款,必須事先得到各有關會員的書面同意,而此前每個工會會員都是必須交納政治捐款的,不需要什麼書面手續。 [1] 
擴大基層公務員的政治權利也是艾德禮政府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1948年,工黨政府成立了研究文官政治權利的“馬斯特曼委員會”。該委員會建議,在政治權利方面把公務人員分為兩類:第一類公務人員的政治權利不受任何限制;第二類公務人員的政治權利應受一定限制,他們不得從事某些全國性的政治活動,但可以參加地方政府的活動。政府組織的另一個委員會進一步研究了這個建議,提出一份報告書,主張在上述兩類公務人員之外,再加上第三類公務人員,把29萬職員從“應受限制”類界定為“少受限制”類。他們可以請求從事除議會競選以外的全國性政治活動。此類人員包括打字員、文書、科學助理人員、製圖員、實驗人員、某些技術人員。工黨政府最後採納了委員會的這些建議。這樣,低級文官的政治權利比以前有所擴大。 [1] 
在選舉制度的改革方面,艾德禮領導議會通過了1948年和1949年的《人民代表法》。長期以來,英國一直給予某些人在選舉下院議員方面兩次投票的權利。另外,擁有復票權的企業主除了在居住地擁有選舉權外,還可以在企業所在地再投一次票。1948年的人民代表法,是一部英國選舉制度的重要立法。它統一了參加地方選舉和全國選舉的選民資格,規定下院議員全部由單選區選出,即每一個選區選出一名議員,宣佈廢除“復票制”。1949年的《人民代表法》是一個綜合性的法案,保留了當時仍然有效的關於選舉制度方面的立法。這個法案對1948年的法案作了重要修改:凡年滿21歲的人都有權在選民名單上登記,符合相關要求後立刻取得選舉權。 [1] 
適當限制議會上院的權力,這是艾德禮政治改革中非常重視的問題。當時,工黨和保守黨關於英國鋼鐵工業是否應該國有化的爭論引發了對上院的改革。艾德禮在1945年的競選綱領中也明確提到了這一點,他決心兑現向廣大選民的承諾。然而,工黨政府知道,雖然它在下院擁有多數席位,但任何關於鋼鐵國有化的法案都將為保守黨控制的上院所否決。因此,鋼鐵工業國有化問題牽涉到一場制憲問題的爭論。工黨決定改革1911年的議會法,把上院拖延通過法案的權力由兩年減為一年。1949年,工黨政府通過了20世紀的第二個《議會法》,將上院的延置權改為一年。 [1] 

克萊門特·理查德·艾德禮經濟方面

《時代週刊》封面上的艾德禮(1950年)
《時代週刊》封面上的艾德禮(1950年)(3張)
艾德禮執政6年間,共實施了8個國有化法案。其中包括把英格蘭銀行(1946)、煤炭工業(1946)、國內運輸業(1947)、電力工業(1947)和鋼鐵工業(1949)等國有化。到艾德禮下台的1951年,國有化的工礦企業約佔全國總數的20%,約有200萬人在其中就業。由於國有化僅在一定的範圍內,在企業的總數中所佔不多,所以這些法案比較順利地得以通過並付諸實施。雖然工黨的國有化在一定範圍內滿足了多年來一直為之鬥爭的工人要求,但這也更符合壟斷資本家的根本利益。 [27] 
  • 國有化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針對英國工業技術落後,企業經營分散和投資動力缺乏的實際狀況,艾德禮提出了國有化改革,認為國有化是恢復和振興英國戰後經濟,提高產業效率的最好辦法。曾任英國工黨領袖蓋茨克爾提到,“有人認為,所希望的效率方面的提高並不適用於私人競爭企業,在沒有效率的私人競爭和有效率的私人壟斷或有效率的公共壟斷之間存在着選擇。第一條途徑顯然不能令人滿意;第二條途徑是令人不能容忍的,因為讓一個壟斷組織的利潤歸於一些私人是錯誤的。因此,第三條途徑是一條可以採取的正確道路。” [3]  艾德禮繼承了蓋茨克爾的國有化思想,認為國有化就是把國民的福利置於任何利益至上的社會主義原則的體現。 [4]  艾德禮在其著作《走向社會主義的意志和道路》中比較系統地闡述了英國工黨國有化的思想:要對金融、運輸、燃料和鋼鐵工業實行國有化,因為這些工業在為新社會秩序打下鞏固基礎方面都處於最重要的優先地位。 [5] 
艾德禮在國有化改革上採取了“公營公司”的管理機制,即首先成立國家管理局對企業實行管理,然後通過立法的形式,確定企業國有化的日期,最後由國家管理局對企業進行接管。 [6]  艾德禮上台後共提出了8個重要的國有化法令:1945年10月首先以立法的形式將英格蘭銀行收歸國有,使其取得中央銀行的地位;同年還通過了煤炭國有法,把煤炭工業置於國家煤炭局的管理之下;1946年8月,成立了國營航空公司,將全部民航機和航空站收歸國有;1947年1月,成立了國營有線電報和無線電報公司;1947年8月,通過了國內運輸法,由英國運輸委員會對鐵路、公路、航運等運輸行業進行統一管轄;同時還將500家發電廠和輸電系統收歸中央電力局管理;1948年7月,將煤氣廠和煤氣管道全部收歸國營煤氣委員管制;1951年才又通過鋼鐵國有化法。截至1951年艾德禮下台時,收歸國有的企業佔全國工業總數的20%,約有200萬人在新的國有企業中就業。 [7] 
  • 就業政策
艾德禮上台之後,立即停止了一直延續以來的舊的工業區域政策,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全新的區域政策。這種新型的區域經濟發展政策強調通過運用財政金融手段來幫助蕭條老工業區擺脱經濟困境,達到地區之間經濟的均衡發展,與之前政策的大不同是不再鼓勵把勞工從蕭條地區遷往其他地區,而是大力鼓勵各種企業到蕭條地區投資設廠,開發當地經濟,創造就業機會,增加就業量。 [8] 
1945年議會通過了工業分佈法案,其主要目的是援助開發地區,這項法案給予了政府兩項重要的權力,第一,政府可以通過向私有企業租賃的形式在開發地區建立工廠,並且可以經營和管理工業園區;第二,工業家欲進行建築的規模必須通過貿易部的討論。從1945年到1950年政府對工業佈局的調控產生了的影響,尤其對不同工業區的就業問題的解決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8] 
1945年開始的新的區域發展政策開始於工業分佈法案的頒佈,兩年之後的城鄉規劃法案更是加強了這一傾向,因為這個法案對繁榮地區大型工廠的建立實行一定的控制,鼓勵工業家到蕭條地區選址建廠。這份法案從1948年7月1日開始生效。城鄉規劃法案規定,建築新的工業建築物必須取得計劃當局的同意,並且規定:只有貿易部證明“上述發展符合於適當的工業分佈原則才可以進行”。 [9]  這份法案為地方土地所有者以國家名義來開發土地提供了300萬英鎊的財政補貼。在開發地區,戰時設立軍需工程被保留下來,繼續生產,政府為它們也提供了慷慨的財政援助。1948年6月,移交給工業家的那些戰時工廠、開發地區的新工廠和增設單位僱傭105000人。 [8]  據當時估計,如果計劃得到執行,可以再提供185000人就業。從1945年1月到1949年12月,被批准的全部廠房工廠的三分之一以上和將近二分之一的給予興工執照的工廠是屬於開發地區的,雖然這些地區投保的人數只佔英國全部人數的五分之一。 [9] 
通過艾德禮的新的區域政策,蘇格蘭中部、威爾士東北部和西北部這些開發地區紛紛出現了大批的現代化工業,對於就業問題的解決也有非常明顯的效果,從1948年開始,當這些地區的新興工業逐漸開始發揮作用時,失業率也開始下降,投保工人的失業率不到2%。 [10]  這樣,通過1945年工業分佈法案和1947年城鄉規劃法案的頒佈和實施,從1945年6月到1950年7月,大約有481個政府籌建工程和505個私人籌建工程(這些工程主要包括工廠,工廠擴建等等)在開發地區建立起來,創造了預計200,000個就業崗位,蕭條地區的失業人數從戰前1938年的550000到1950年下降到100000。這種就業形勢的穩定和好轉,顯示了艾德禮政府克服地理環境引起的不便,創立新興工業,創造就業機會的能力。 [8] 

克萊門特·理查德·艾德禮社會方面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為了醫治戰爭給英國帶來的嚴重創傷,恢復經濟,艾德禮在1945年大選宣言中提出了明確的福利國家的構想。如在住房上“以最快的速度實施一個建房計劃,直到每一個家庭都有高水平的住房”;在教育上“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學生畢業年齡提高到16歲、成人教育和免費中等教育”;在醫療衞生上“使所有人得到最好的免費服務,錢不再是最好治療的保證”;在社會保障上“建立為所有人的保險法,保證將人們遭遇困難時的痛苦減低到最小程度”。 [11] 
1945年11月,艾德禮在聯合國教育會議上發表演講。 1945年11月,艾德禮在聯合國教育會議上發表演講。
艾德禮上台後基本履行了以上計劃:1946年通過的《國民保險法》,其覆蓋面不只包括特定的職業和收入羣體,而是覆蓋了全體國民,保險計劃由國傢俱體執行並承擔責任。1948年的《國民救濟法》,對一些因殘疾等原因而不能工作的特殊羣體作出了救濟的具體規定,宣佈“現存的濟貧法不再有效”。1946年11月,議會通過《國民醫療保健法》,該法案是西方國家第一個為全體國民提供免費醫療的福利法案,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醫院國有化和全民免費醫療。1948年7月5日《國民醫療保健法》《國民保險法》和《國民救濟法》同時生效。政府在同一天宣佈,英國已經成為福利國家 [12] 
新的《國民保險法》是全民保險,該法規定國民保險制度是一種強制性繳費制度,它適用於年齡在達到離開學校年齡與領取養老金年齡之間的每一個英國人。法令同時還規定國民保險提供七種津貼:失業保險津貼、疾病保險津貼、產婦津貼、寡婦年金以及寡婦補貼、孤兒津貼、養老金以及死亡補貼。 [8]  這樣包括失業保險在內的幾大保險事項都被納入到統一的社會保險中,體現了現代社會保險制度的普遍性原則,並且這份法令還將失業保險擴大到所有行業。1946年的國民保險法是工黨福利計劃的基石,奠定了以後至少30年福利國家的基礎。 [13] 國民保險法》是英國建立普惠式社會保障的最重要的立法,其覆蓋面不只是特定的職業和收入羣體,而是包括了所有人的全民保險計劃。 [12]  《國民衞生保健法》旨在建立一個人人平等的衞生健康服務體系,反對將富人和窮人區別開來。在艾德禮的堅持下,1946年11月,議會通過了《國民衞生保健法》。 [12]  住房的修建是工黨政府的另一件大事。1946—1951年,工黨政府平均每年新建住房近20萬套。1946年4月,在艾德禮的堅持下,政府成立了住房修建執委會,專門負責住房的修建工作,1947年完成13.9萬套住房,1948年完成22.7萬套,1949年完成19.7萬套。這些住房的完工,加上一些修建的住房,基本上解決了戰後的住房問題。 [12] 
艾德禮開啓了英國福利國家之路,無論是相關的立法數量還是福利政策的覆蓋面,都是英國曆史上其他政府無法比擬的。 [12]  到1948年,英國工黨政府完成了包括失業保險、養老保險、工傷保險等一系列保險類型在內的社會保險的高度統一和整合——國民保險制度,同時通過同年的國民救濟法以及國民保健法的頒佈實施,也確立了比較完善的國民救濟制度和國民保健制度,擴大了社會保障的實施範圍,加深了社會保障的實施力度。到1950年,接受各種國民救助的總人數為229萬人,其中領取失業保險津貼者為22.6萬人。 [14-15]  由艾德禮實施的福利國家思想成為戰後兩黨共識政治的基礎,戰後英國政府的福利開支保持直線上升,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是英國福利國家的黃金年代。 [12] 

克萊門特·理查德·艾德禮外交方面

  • 非殖民化政策
艾德禮首相上台執政以後,逐漸意識到,從國際方面來看,戰後雅爾塔體系的確立,世界戰略格局的轉移,美蘇兩大陣營的出現,戰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民族解放運動的思潮空前活躍等,不得不讓艾德禮首相面對這樣的事實:英國的世界霸權地位已經成為歷史,如何在戰後新的歷史條件下,確立自己的的外交政策來適應變化了的新形勢,成為艾德禮所面臨的主要課題。實行“非殖民化”政策,是英國戰後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決策。艾德禮領導下的英國工黨打開了戰後“非殖民化”的大門。
在印度問題上,艾德禮執政後,在對印政策上,一方面繼續推進因二戰而中斷的印度政治改革,提議在1945年底舉行大選。但在大選中,穆盟得到了大多數穆斯林選票,這説明穆斯林聯盟在穆斯林中的影響擴大了,而印度國民大會黨對穆斯林的影響則明顯下降。面對這樣一個現實,艾德禮在制定對印政策的時候考慮到其政策對兩大種族的影響。1945年3月15日,艾德禮在下院説:“我們非常在乎少數民族的權利,少數民族應該在沒有恐懼的情況下生活;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讓少數民族有否決太大民族進步的權力。” [44]  為了使國大黨和穆盟就印度未來的憲法方案達成協議,1946年5月16日,艾德禮公佈瞭解決印度問題的“內閣使團方案”。方案設計了一箇中央權力比較微弱而各省享有較大自治權的聯邦體制,希望既能維護印度的統一,又能滿足穆斯林的自治要求,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雖然對方案沒有滿足自己的意願而表示不滿,但是都先後通過決議,部分地接受方案以共同制定新的印度憲法。 [43]  由於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艾德禮被迫批准蒙巴頓方案,在印度實行“印巴分治”。 [44] 
在緬甸問題上,起初,艾德禮首相繼續沿用戰時內閣的對緬政策,企圖恢復在緬甸的殖民統治。但隨着緬甸人民民族獨立的呼聲愈演愈烈,艾德禮首相審時度勢,修改了戰時內閣的對緬白皮書,從現實主義的外交原則出發,順應了戰後“非殖民化”的發展潮流和立場,與緬甸民族領導人通過和平談判,簽訂《昂山-艾德禮協定》,“主動”和明智地從緬甸撤退,最終緬甸贏得了對英聯邦的突破。但是由於艾德禮在緬甸實施的一系列政策,使獨立後的緬甸現代化的發展步履維艱。 [42] 
也正是在同一背景下,英國於1947年2月21日通知美國政府,3月31日後英國將不再承擔在希臘的政治經濟責任。同時,英國將停止援助土耳其。 [31] 
  • 聯美抗蘇
在二戰後初期,在艾德禮的帶領下,英國政府與斯大林和蘇聯改善關係。在1946年,艾德禮邀請了一批蘇聯科學家和工程師到英國。艾德禮本人同意向蘇聯贈送40部夏威夷雁飛機引擎。結果,蘇聯人不久以後即憑夏威夷雁引擎,秘密地改良出克里莫夫VK-1引擊,並使用於米格-15戰鬥機。當斯大林佔領了整個東歐時,艾德禮和貝文方才醒悟到蘇聯不可信賴。 [36]  據此艾德禮政府認為,英國外交的出路只有一條,即丘吉爾一貫主張的與美國結盟以影響其決策,説服美國保持世界力量均勢,填補歐洲在大戰結束後出現的實力真空。這種選擇對英國這個曾經顯赫一時的國家來説,雖不是完全心甘情願的,但就通過重新建立歐洲均勢以平衡蘇聯,保護英國的既得利益和現存地位而言,卻是惟一實際可行的。因此,聯美抗蘇成為戰後初期英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內容。艾德禮政府通過影響美國輿論、帶頭響應馬歇爾計劃和推動北約的產生等一系列的外交活動,使美國放棄了孤立主義傾向,承擔了保障歐洲安全的責任,實現了英國的外交目標。 [31] 
艾德禮緊跟形勢的變化,把美國適當地拉到自己的外交戰略軌道上來,從而最大限度地謀取英國的利益。艾德禮在推動美國邁向“冷戰”宣言方面,抓住了適時的機會,既把英美再次綁在了一起,為英國謀取利益,又擺脱了英國在希臘和土耳其的沉重負擔。它充分利用和發展英美特殊關係,工黨政府把目光轉向由於戰爭而暴富的美國,希望能維持戰時英美間形成的聯盟。進而發展英美同為英語民族的這種“特殊關係”,借美國的力量來維持英國的大國地位。英國同美國的這種“特殊關係”,是1945年戰後期間英國外交政策的基礎。 [32] 
  • 對華政策
抗日戰爭一結束,艾德禮就密切關注中國局勢的發展。在務實派思想的影響下,艾德禮在1945年底已經基本確立了這樣的觀點:即一旦爆發戰爭,英國應該置身事外,以靜觀局勢的發展。從1946一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英國基本上執行了這種不干涉政策。戰後,面對國內百廢待興的困境,艾德禮政府最關心的是恢復英國的國力,以至於當美國多次要求英國支持其立場時,都被英國拒絕。 [31] 
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則是工黨政府現實主義外交的代表性範例。艾德禮領導下的英國則不顧美國的反對,於1950年1月6日在西方國家中率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中英關係史上邁出了具有重大意義的一步。 [31] 

克萊門特·理查德·艾德禮軍事方面

艾德禮執政初期奉行“三支柱防務政策”。其核心是:防衞英國並把其作為反擊基地;維持海路的暢通;維持在中東的地位。三根支柱互相依賴,任何一個支柱的喪失都危及另外兩支柱的存在。第一根支柱涉及英國與西歐。第二根支柱是海路的暢通,這是一條連接英國、中東、非洲和遠東的帝國通路。第三根支柱是中東,維護蘇伊士運河的暢通是英國傳統的外交政策。相對而言,中東防務是艾德禮政府初期爭論的焦點。 [33] 
為了防止與蘇聯發生直接衝突,艾德禮提出放棄中東的防務,建立一個新的非洲防線,即從拉果斯到肯尼亞,並把大部分的軍事力量部署在肯尼亞。 [16]  三軍參謀長反對艾德禮的建議,因為中東在戰略上的地位非常重要 [18]  。同時,軍方認為艾德禮的替代方案是不可行的。貝文為了防止美國染指中東,他與美國就中東問題達成了重要諒解,鞏固了英國在中東的地位。 [17]  軍方與貝文的觀點最後佔了上風,艾德禮決定維持中東的防務。 [33] 
三支柱防務政策不久就遭到了挑戰。帝國總參謀長蒙哥馬利認為,西歐本身無法完成防衞蘇聯的任務,英國應該大力支持大陸的防務,為此目的,英國有必要向歐洲派出軍隊。 [23]  空軍參謀長和海軍參謀長反對在歐洲部署軍隊,艾德禮支持後者的看法 [24]  。1950年3月,國防部長指出,鑑於法國軍隊的士氣處於低潮,他支持派軍隊到大陸。 [22]  不久,英國向歐洲派出了常備軍。1949年,艾德禮主持進行的評估報告指出,沒有美國的援助,英國在主要的戰爭中將不可能守住中東,英國在中東必須和美國合作。 [21] 
艾德禮於1950年主持制定的防務政策指出,“歐洲以前的防務工作只是停留在文字工作上,現在已經是聯盟執行這些文件的時候了。從美國運來武裝西歐的第一批武器和裝備已經到達” [19]  。中東仍然佔有重要的地位,同時,新的防務政策要求美國和英聯邦參加到中東的防務中來。由於英國空軍要防衞英國本土和西歐,中東防衞力量的不足必須得到補充,在戰爭爆發的時候,別的英聯邦國家和美國把軍隊派到該地區變得更加重要。遠東防務處於次要地位。艾德禮認為遠東的安全威脅主要來自內部,因此英國在東南亞的努力應該是指導建立當地的保安部隊和內部行政機構上,必須反對把資源從重要地區分散到他們中來 [19]  。這一新的防務政策一直延續到艾德禮政府的末期。 [20] 

克萊門特·理查德·艾德禮軼事典故

克萊門特·理查德·艾德禮遭邱翁嘲

英國下議院裏的男廁有一道長長的解手槽,工黨黨魁艾德禮有一天先一步進去解手,保守黨議員丘吉爾跟着進來。丘吉爾看清形勢,馬上走到最遠的地方去小便。艾德禮説:“我知道你我是政敵,可是,我們實在不必把歧見帶進男廁來”。丘吉爾回答説:“你們這些社會主義信徒一見到任何粗壯堅實的玩意,馬上就要政府去約束它、管制它,煩透了。” [25] 

克萊門特·理查德·艾德禮書信奇緣

1937年11月1日,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和八路軍總司令朱德聯名向英國工黨黨魁艾德禮發出一封親筆信,目的是為尋求英國對中國抗日戰爭的幫助。信上説:“我們以中國共產黨的名義,並代表正在與侵略者進行殊死較量的全體中國人民,向英國人民和您所領導的英國工黨送上良好的祝願。”“我們想代表中國向貴黨尋求任何有可能來自英國的實際幫助。”“我們相信,當英國人民瞭解日本在中國所犯下的惡行後,就會選擇和我們站在一起,選擇以你們的名義幫助中國人民,並選擇督促你們的政府來防範這個很有可能給英國帶來同等、甚至更殘酷威脅的敵人。”信件結尾還寫道:“反法西斯主義和反帝國主義的和平民主戰線永存!” [35] 
這封信是由新西蘭記者貝特蘭促成的。貝特蘭1910年出生於奧克蘭,他本人曾在牛津大學學習英語,和艾德禮是校友,也是牛津大學工黨俱樂部的活躍人士。他思想進步,支持亞洲抵抗日本侵略。貝特蘭曾應毛澤東之邀到訪延安。有一次,他在同毛澤東談話時提到,如果以毛澤東的名義致信英國反對黨領導人,也許會對中國的抗戰事業有所裨益。毛澤東就寫下了這一信函,由貝特蘭翻譯、打字後,和朱德一起簽名發出。貝特蘭提醒艾德禮要妥善保管這封信,因為“這可能是毛澤東和朱德的親筆簽名第一次出現在英國”。艾德禮意識到了其重要性,他把這封信悉心保存了下來,歷經數代而未遭損毀。 [35] 

克萊門特·理查德·艾德禮個人作品

艾德禮著有《工黨的展望》《社會工人》《幸運時刻的人》等著作。 [34] 

克萊門特·理查德·艾德禮個人生活

艾德禮的妻子是維奧萊特·艾德禮(VioletHelenMillar,1896年—1964年6月7日),出生於一箇中產階級家庭,1921年,她在意大利參加一個假日聚會時結識了艾德禮。1922年1月10日舉行了婚禮。她對政治不感興趣,但當艾德禮迎來大選時,她花費了大量時間在街頭和露天廣場拉選票。婚後第二年,她便有了身孕,但懷孕期間異常艱苦,她得了嚴重的產後抑鬱症。在隨後的7年中,她又產下三個孩子。在產下最小的孩子後,她患上了嚴重的精神疾病。1931年,他們搬出了伍德羅德的房子,住進了斯坦莫爾地區。1945年,搬進了唐寧街10號居住。在艾德禮卸任首相後,維奧萊特搬進了位於白金漢郡大迷森登的徹麗小屋。她完成了所有的家庭雜務,還在園藝方面給克萊門特以幫助。1964年,她因腦出血病逝,享年68歲。 [29] 
艾德禮與夫人、女兒 艾德禮與夫人、女兒
維奧萊特·艾德禮和艾德禮有四個孩子:
珍妮特·海倫·艾德禮(Janet Helen Attlee,1923年2月25日—)
費莉西蒂·安妮·艾德禮(Felicity Ann Attlee,1925年8月22日—)
馬丁·理查·艾德禮(Martin Richard Attlee,1927年8月10日—1991年7月27日)
艾莉森·伊莉莎伯·艾德禮(Alison Elizabeth Attlee,1930年4月14日—) [29] 

克萊門特·理查德·艾德禮人物評價

克萊門特·艾德禮的紀念雕像 克萊門特·艾德禮的紀念雕像
丘吉爾(英國前首相):一個謙虛的人,但他仍有很多事值得謙虛。 [40] 
撒切爾夫人(英國前首相):艾德禮,無可奈何地,我的確是他的仰慕者。他是一位認真和愛國的人,與1990年代的普遍政客構成了頗強烈的對錶,他為人真誠,並不作假。 [40] 
羅伯特·安東尼·艾登(英國前首相):艾德禮柔中寓剛,雖然並不富於想象力。他能比大多數人更清楚地看到他的行動界限,而且從不超越那些界限。他極其耐心.....耐心並不是他的天性,但是如果不得不如此的話,他會表現得不亞於任何人。作為同僚我完全信任他,作為對手我也很尊重他。 [40] 
克里斯多夫·索梅斯(英國原樞密院院長):撒切爾夫人並不真正帶領一個團隊。當你的首相要私自作所有決定的時候,那一定會把事情弄糟。艾德禮卻正正不會這樣,而這就是他那麼棒的原因。 [40] 
湯姆森(英國傳記作家):①世界上沒有任何事倩比低估克菜門特·艾德禮更容易的事了。他的言談舉止確實象一位成功的倫敦律師的兒子和參加過加利波利戰爭的少校營長。他坐在內閣會議桌邊心不在焉地胡寫亂畫,或者在工黨會議的主席台上抽着煙斗,恰似一位漫畫家的傑作“小人物”。 [40]  ②首相中有兩種風格——“散文”和“詩”。艾德禮的風格猶如一篇平鋪直敍的散文,並且似乎毫無特色。他並不多愁善感,辦事簡單明瞭,言談簡潔,也不崇尚詞令。 [40]  ③他善於觀察人,能作出準確的判斷,雖然守口如瓶,不説出來。比如,他對克羅斯曼不信任,説他“很有能力,但無判斷力”。艾德禮是一位適於作委員會主席的傑出人選,但是他似乎生來就該遭到忽視。 [40]  ④然而他擔任黨的領袖達二十年之久,擔任首相六年。不僅如此,他還是這樣一屆政府的首腦,這屆政府在第二次界大戰後劇烈動盪的年代裏完成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社會立法計劃。艾德禮將自己準備做的事情完成之後辭職了。他對在大選中的失敗也心安理得。艾德禮其人看起來似乎並不引人注目,但他的政績卻頗為卓著。 [40] 
羅賓·W·温克(美國耶魯大學歷史系主任):1945年,英國選民丟棄了丘吉爾和他的政黨,不是由於選民忘恩負義,而是多數選民推崇的戰後社會改革議程遭到了丘吉爾的反對。他與其下任艾德禮在風格、性情和觀點上的差別非常大,艾德禮是一個內省的中間派律師,作為工黨領袖的艾德禮,將社會改革推向全英國,並對英國殖民地進行本地化統治。至於在對外事務上,盡然當時英國人仍不知道自己將來要放眼歐洲大陸,但艾德禮卻對戰後歐洲經濟的復甦起了一定的輔助作用。此外,他在冷戰開始之時,亦成功與美國結成忠誠的盟友。由於領導作風的關係,艾德禮把對外事務的重任都交給了內斯特·貝文。以一個社會主義者而言,艾德禮在年青的時候仍然肯定大英帝國的價值,他更曾認為大英帝國是為全球帶來好處的一股動力。但是,他後來發覺帝國的大部分疆域都有自治的必要,最終使他以加拿大、澳洲和新西蘭這些自治領作例子,在任內開始轉化大英帝國為英聯邦。總括而言,他的最大成就和貢獻,相信就是成功在英國戰後,不論是政治政策,抑或經濟方針上,都使社會各界,各黨各派都達至一致的共識,而這種共識更一直牢固於政治角力場,到1970年代才有所變化。儘管學界仍有激烈的辯論,但有些觀察者認為,這種“戰後共識”至今仍然存在。 [41] 
亨利·G·魏瑟爾(美國學者):①作為黨的領導人,他具有消除分歧和調和衝突的卓越才能。同時,他還是一位與他人共事的好搭擋,人們讚揚他是工黨歷史上最好的領導人。他是一位原則性很強的人,發展了關於社會公平的清晰的概念。在生活方式方面,他崇尚節儉,他的誠實正直無庸置疑。儘管他的講演不會產生戲劇性效果,但他確實是一位觀點清晰、態度冷靜、口齒伶俐的演説家。 [36]  ②當艾德禮政府開始實施全面改革時,他並沒有試圖重新建構英國的法律或憲法。他同時是一名愛國者、君主制度的擁護者和漸進主義者,他始終相信英國的政府制度,他所指責的是英國在經濟上的不公平和帝國主義。在兩大政黨的支持下,在以公眾對其重要立法機構的認可為後盾的條件下,艾德禮政府最終實現了社會環境的改善和戰後英國的穩定。 [36] 
葉緒民(中南民族大學文學院研究生導師):①艾德禮作為一名政治家,其對英國的貢獻應置於英國的歷史中去考察。他極力推行的“民主社會主義”,應該説是英國灰色的歷史中的一縷亮光。然而,英國畢竟是一個老牌的資本主義,他的改良,不可能徹底,也不可能改變整個社會體制。所以艾德禮執政期間的一些政績從歷史角度看,不免充滿了矛盾,這種充滿矛盾的艾德禮政策,正體現了英國這個在20世紀以來日薄西山的大帝國主義的分崩離析,也體現了艾德禮個人性格的複雜性。②觀其一生中幾次關鍵性抉擇,可以知道艾德禮在務實和理想之中傾向於前者。為了長遠利益,他可以作出暫時的犧牲和忍讓,而一旦勝券在手,他又善於一改初衷,強拳出擊,打倒敵手。而當他站在國際政治人物的前列時,他一貫的審時度勢的思維作風,又影響着他對國際事務的決策,與其説他是從英國利益考慮,不如説是從他個人利益考慮。他執政期間留給世界政壇的形象往往是個人的形象,而並沒有給英國塑造出某種新的或保守的形象,英國仍如以往,而艾德禮則不同於前任。他的個性使他的任何決策都留有餘地,從不走極端,並能隨時轉變自己的策略,已期獲得最終勝利。這些手段曾使他多次獲得成功,但不能使他每次獲得成功,他僅任一屆首相便説明了這一點。③歷史已翻過沉重的一頁,今天來審視艾德禮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措施,排除其個人的私利因素,有許多地方是值得人們重新思考的。作為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任首相,在英國以至世界歷史上所描繪的一筆不應該是醜惡和昏庸的,它有其較明亮的色彩和明智的思辯,甚至有些措施在今天仍具有現實意義。 [37] 
孫博聞(寧波諾丁漢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生):在艾德禮的領導下,英國始終成功由戰時經濟過渡到和平時期,併成功解決了遣散軍隊、外幣短缺、貿易逆差和政府支出失控等等的問題。而他任內在國內事務最大的成就,則要數任內成立的國民保健署,以及使英國在戰後成為福利國家。 [38] 
邢愛芬(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艾德禮是英國壟斷資產階級的忠實代表。他為資產階級及其政黨的利益不遺餘力地效勞。他知識淵博、性情温和、為人謙遜,這使得他在工作方法上慣於採用遷回和穩重的進攻來達到最後的目的。因此,很受英國壟斷資產階級的賞識和器重。 [39] 

克萊門特·理查德·艾德禮後世紀念

克萊門特·艾德禮的紀念雕像 克萊門特·艾德禮的紀念雕像
萊姆豪斯圖書館外有一座艾德禮的銅像。牛津大學大學學院的大飯堂內掛有艾德禮的畫像,以表彰他對英國的貢獻。 [30] 
參考資料
  • 1.    倪學德 :英國工黨艾德禮政府的政治改革漫談[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6,(2):55-57
  • 2.    遼寧大學歷史繫世界現代史教研室.世界現代史名詞解釋彙編 下[M]·艾德禮.瀋陽:遼寧大學歷史繫世界史教研室,1982:39
  • 3.    Gaitskell,Socialism and nationalization[M],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1962:25
  • 4.    Daniel YERGIN etc. Commanding elevation,[M],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0: 27
  • 5.    Attlee,The will and the road to socialism,[M],The Commercial Press,1961:26
  • 6.    趙金子,韓巍.英國工黨艾德禮政府國有化改革的成因及影響年經濟[C].北京:商業管理與教育創新國際學術會議集[A],2013:100-104
  • 7.    Kurt David,The Labour Party and the socialist struggle for,[M],Cambridge UP,1957:44
  • 8.    賈麗麗.英國艾德禮工黨政府就業政策研究[D].濟南:山東師範大學,2013:38-50
  • 9.    格·西·艾倫.英國工業及其組織.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58:52-53
  • 10.    倪學德.和平的社會革命——英國工黨艾德禮政府的民主社會主義改革研究[D].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3:96
  • 11.    Iain Dale , ed. Labour Party General Election Manifestos 1900,1997:57-58.
  • 12.    劉成.英國艾德里工黨政府的福利政策[J].學海,2007,(6):92-96.
  • 13.    K. Morgan, Labor in Power, 1945-1951, Clarendon Press, 1983:172-173.
  • 14.    Pat ,“Labour and welfare”in Duncan Tanner and others Labour’s First Century ,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102.
  • 15.    A.H. Halsey, British Social Trends Since 1900, MacMillan, 1988:495-501.
  • 16.    Hugh Dalton , High Tide and After : Memoirs 1945 - 1960 [ M ] , London : Frederick Muller Limited , 1962.
  • 17.    FO 371/ 61114 ,AN4017/ 3997/ 45/ G, Record of Informal Political and Strategic Talks in Washington on Middle East Held from 16 October to 7 November 1947 , Top Secret [Z].
  • 18.    CAB 129/ 2 ,fo. 20 ,CP (45) 156 ,Secret ,8 Septem ber 1945[Z].
  • 19.    CAB 131/ 9 ,DO (50)45 ,Report by the Chiefs of Staff on Defence Policy and Global Strategy ,Top Secret ,7 June 1950[Z].
  • 20.    劉明周.艾德禮政府大國防務政策解讀[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2(1):111-116
  • 21.    FO 800/ 455 ,fos 1916 , PUSC (19) Final ,Near East ,Top Secret ,30 April 1949[Z].
  • 22.    CAB 131/ 8 ,DO (50) 5th mtg ,23 March 1950 [Z].
  • 23.    FO 800/ 452 ,f2o2. 462,Copy of a Minute from the Chief of the Air Staff to the Minister of Defence Dated 2 February 1948[Z].
  • 24.    FO 800/ 452 ,fos 47 52 ,Def/48/7 ,COS (48) 16 , 4 February 1948[Z].
  • 25.    金其斌.英漢語新詞研究與翻譯.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232
  • 26.    郭晶晶著.歷史與記憶 英美歷史文化研究[M]·附錄二英國曆屆首相表.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201
  • 27.    歐陽雲,紫都主編.失落的文明與文明的歷程書系 世界當代史 上[M]. 從艾德禮到威爾遜時期.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5:235-239
  • 28.    熊月之主編.上海名人名事名物大觀[M]·英國工黨領袖艾德禮率代表團抵滬訪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61
  • 29.    (英)(Mark Hichens)馬克·黑欽斯 王廈蘇新紅.英國首相的配偶[M]·從維奧萊特·艾德禮到奧德利&卡拉漢.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177-179
  • 30.    孫維寧,孫博聞編著.星座名人不得不説 第4季 英漢雙語[M]·尋找自由——曾取代丘吉爾的英國前首相剋萊門特·艾德禮.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3:182-184
  • 31.    倪學德.論戰後初期英國工黨艾德禮政府的外交政策[J].學海,2008,(3):189-194
  • 32.    滕淑娜.試論二戰後艾德禮工黨政府的對美外交與"冷戰"的起源[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42-47
  • 33.    劉明周.艾德禮政府大國防務政策解讀[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2(1):111-116
  • 34.    朱瑪 湯重南主編.當代世界百科辭典[M]·艾德禮.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0:131
  • 35.    英國前首相艾德禮與毛澤東的書信緣  .光明網[引用日期2021-08-22]
  • 36.    約翰·鮑威爾主編.20史記世界領導人傳記百科 第1卷[M]·克萊門特·艾德禮&英國.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6:96-101
  • 37.    葉緒民主編.毛澤東矚目的世界政要[M]·為我所需的政治活動家——艾德禮.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3:270-278
  • 38.    孫維寧,孫博聞編著.星座名人不得不説 第4季 英漢雙語[M]·尋找自由——曾取代丘吉爾的英國前首相剋萊門特·艾德禮.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3:182-184
  • 39.    徐小苗,李成斌主編.現代資政綱鑑[M]·艾德禮(英國).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742-751
  • 40.    (英)湯姆森(G.M.Thomson)著;高堅,昌甫譯.英國曆屆首相小傳[M]. 克萊門特·理查德·艾德禮.北京:新華出版社,1986:312-317
  • 41.    (美國)羅賓·W·温克,約翰·E·泰爾伯特著.牛津歐洲史 第4卷 1945年至當年[M]·西歐.長春:吉林出版社,2009:60
  • 42.    張漢雙.英國艾德禮政府的緬甸政策(1945-1948)[D].湖南科技大學,2011
  • 43.    諶煥義.論艾德禮政府的"內閣使團方案"[J].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0(4):110-116.
  • 44.    諶煥義.論艾德禮政府實施印巴分治政策[J].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0(2):151-15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