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假聲男高音

鎖定
假聲男高音(Countertenor),又稱高男高音,是男聲演唱音域最高的聲部,根據個人條件不同,其音域與音色可接近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假聲男高音靠特別的聲樂訓練從中世紀以來的的歌唱型式中就一直存在着。
中文名
假聲男高音
外文名
Countertenor
別    名
高男高音

假聲男高音歷史沿革

早在公元367年勞第契阿會議之後,天主教剝奪了人民在宗教集會上歌唱的權利,交由受過訓練的唱詩班負責包辦,再加上“婦女在教堂必須保持緘默”的禁條,故唱詩班的高音部便以男童演唱。不過當他們聲音成熟沒幾年,又得面臨變聲期自然淘汰,因此就有教堂以假聲歌手(Falsettist)來代替,然而音質總是有點不太自然,而且也只能達到女中音的音域。但來自西班牙的假聲歌手卻有秘訣,能夠唱到女高音的音域,而後音樂學者發現他們其實就是閹伶(Castrato)。
假聲男高音 假聲男高音
閹人歌手以他們高超的聲樂技巧佔據了十六、十七世紀的歌劇舞台,但隨着時代的遞移,這種不人道方式註定成為歷史的灰燼。
意大利盛行閹人歌手,英國則是高男高音嗓音之鄉,閹人歌手從歌劇舞台銷聲匿跡時,英國的假聲歌手雖也處於沒落時期,但從未消失,一直延續至今。二戰後,歐洲盛行一種古樂表演流派,演唱早期的聲樂作品,歌唱方法和聲音效果力求恢復古樂的原貌,儘可能真實地再現古樂純正之美。於是高男高音也得以借復古之勢重返樂壇,其主要歸功於阿爾弗雷德·戴勒(Alfred Deller,1912-1979)的率先倡導及其歌唱藝術。有趣的是,早期的假聲歌手採用的是中低聲區用真聲,高聲區用假聲的方法,而在阿爾佛雷德·戴勒的影響下,高男高音的演唱方法則變成了上下聲區都用假聲。

假聲男高音演唱特點

假聲男高音名詞解析

也許你在唱片上看到假聲男高音不同的名詞,Alto或Countertenor,其實這兩種寫法都是指假聲男高音。
但Alto或Male alto其實是假聲男高音的一種類型,其特點是音色與音域接近女中音或女低音,能演唱較低音域的作品。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類型為Male Soprano或Sopranist,可直譯為男性女高音,其特點自然是音色與音域接近女高音,可演唱女高音的作品。
假聲男高音與所謂的早期音樂(Early music)是分不開的,不過在1600年之前到巴洛克時期,以至十九世紀初都有得研究,格魯克的歌劇《奧菲歐與尤麗迪斯》中的奧菲歐亦為Alto的角色。一些較早期的牧歌中也不乏此類作品 如英國作曲家道蘭、普賽爾魯特琴曲,為聲樂曲目極重要的一部份。
活躍在歌壇的著名假聲男高音有David Daniels,Andreas Scholl,Max Emanuel Cencic,Philippe Jaroussky等。

假聲男高音假聲機能

人們日常説話的聲音為真聲,與之不同的發聲狀態所發出的聲音(如男作女聲)為假聲。沒有經過訓練的嗓音,由自然聲區往高處説或唱,到一定的高度就感到困難,若再高,聲音就突然改變,失去原有的音色,而變成又虛又弱又無色彩的聲音,即所謂“假聲”。中國戲曲界稱真聲與假聲為真嗓假嗓,大嗓與小嗓,大本腔與二本腔等。我國傳統説法是男女都有真聲與假聲;西洋則沒有真聲之説,僅稱之為胸聲。男女都有胸聲。但假聲只限男聲。女聲只有頭聲和比頭聲更高的“哨聲”。
人的聲帶有兩種發聲機能,即發胸聲的重機能與發假聲或頭聲的輕機能。發真聲以甲杓肌的作用為主,聲帶全振,邊緣圓純,聲音飽滿響亮,聲門隨音頻開合,用氣較省,一般在中低聲區使用。發假聲則以環甲肌的作用為主,聲帶局部(邊緣)振動、邊緣薄,聲門閉合不嚴,有一梭形縫隙,費氣較多,一般在高聲區使用。
天然假聲並無表現力,有表現力的是受過訓練的、有呼吸支持與有共鳴的藝術假聲。中國戲曲中的青衣,古代歐洲一些教堂裏(如英國與俄羅斯的教堂)的男性女高音或男性女低音等都是用假聲演唱;中國京劇、崑曲中的小生、中國民間的青海民歌花兒和瑞士奧地利山區的約德爾(一種山歌)的演唱,則是真假聲交替使用;中國戲曲中的老生、老旦,中國和世界很多地區的民歌,大都是用真聲演唱。
假聲是歌唱技巧之一。從聲帶發聲來説,假聲主要是聲帶邊緣振動,聲帶不完全閉合,張力不強,氣力不大,帶有頭腔共鳴泛音,音質有別於真聲(Speaking Vioce),聲音透明、纖柔、輕盈。這種特殊的發聲方法為男聲所特有。天然的假聲又空又虛又無色彩,受過訓練、有表現力的假聲是歌唱的假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