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促織

(宋代王安石詩作)

鎖定
《促織》是北宋文學家、詩人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該詩借詠促織譏刺了那些只顧養尊處優,自己享樂而不顧百姓死活的官僚。促織本是普通昆蟲,作者卻從它的名稱上聯想到官僚向織女們敲骨吸髓的榨取,表現了作者對人民的同情和對貪官污吏的憎惡。全詩形象鮮明,聯想新奇,隱喻恰當,諷刺力強。 [1] 
作品名稱
促織
作    者
王安石
創作年代
北宋
出    處
《臨川集》
作品體裁
七言絕句

促織作品原文

促織
金屏翠幔與秋宜,得此年年醉不知
只向貧家促機杼,幾家能有一絇絲 [2] 

促織註釋譯文

促織詞句註釋

①促織:昆蟲別名,即蟋蟀。又稱蛐蛐、莎雞。其鳴聲有似織布時織機的響聲,往往在寂靜的夜裏響起,彷彿敦促婦女辛勤工作,所以又稱促織、催織、紡紗娘。
②金屏翠幔:一語雙關,既指富人居室富麗的環境,又形容養蟋蟀的籠子如“金屏翠幔”。屏,屏風。幔,幔帳。與秋宜:和秋天特別適宜,秋天是蟋蟀最活躍的季節,故云。
③得此:指“金屏翠幔”,優越的環境。
④機杼(zhù):織布機,這裏代指織布。
⑤一絇(qú):一縷,形容絲很少。絇:量詞,猶縷。 [1] 

促織白話譯文

金屏風翠幔帳的生活環境和秋天的季節最相宜,年年沉醉在其中而不自知。
只會向窮人家催促織布,可幾家還能存有一縷絲。 [1] 

促織創作背景

該詩創作時間不明,有説作於作者皇祐三年(1051年)後,經歐陽修推薦在京任羣牧司判官或提點開封府界諸縣鎮公事期間,也有説作於變法成果初見之際,或作於丁母憂、閒居江寧(今江蘇南京)之時,即嘉祐八年(1063年)。該詩是一首詠物詩,借詠促織,寄寓對社會不公的批判。 [2] 

促織作品鑑賞

促織文學賞析

開頭兩句寫富家的生活。“金屏翠幔”四字勾勒出一入秋豪富人家又是一套富麗堂皇的擺設。他們年年過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卻生在福中不知福,一味地揮霍享受。“只向貧家促機杼”,寫促織不停地嗚叫,催促貧家加緊紡織。在詩中作者把促織擬人化了。這不是在描摹促織,而是在刻畫封建地主階級為滿足自己的享受一味壓榨農民的醜惡形象。這樣的結果是,貧者越貧,以至於到頭來“幾家能有一絇絲”。一針見血揭示出富家的幸福是建築在貧家基礎上的本質現象。
詩的前兩句與後兩句形成鮮明的對照,達官貴人過着荒淫奢侈的生活,鬥蟋蟀為樂;貧苦的人民在促織的鳴叫聲中,無絲可織,他們已被達官貴人剝削得無所有。該詩僅用寥寥幾句通過蟋蟀表現出地主和農民之間的貧富懸殊。並且寫出由於地主豪富的盤剝,貧家農民已被弄得連一縷絲也沒有了,織女們已不能維持再生產了。王安石巧妙地用促織的形象,聯想到達官貴人的荒淫生活,控訴他們對人民橫徵暴斂的行為。詩歌語言形象,含蓄深刻,構思精巧,具有較高的諷刺藝術水平。 [3] 

促織名家點評

中國古典文學專家、文藝理論家、詩人霍松林《霍松林古詩文鑑賞集》:“前人寫‘促織’,多就‘催促婦女織布’的字面意義來發揮,如王安石《促織》詩。” [4] 

促織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臨川(今屬江西撫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詩人。官至宰相,封荊國公。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開始推行新法,史稱“王安石變法”。其文學成就頗高,影響巨大,散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作遒勁清新,以《元日》《梅花》等最為著名。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5] 
參考資料
  • 1.    馬秀娟譯註.《古代文史名著選譯叢書 王安石詩文選譯》:鳳凰出版社,2011.05:第122-123頁
  • 2.    王兆鵬,黃崇浩編選.《王安石集》:鳳凰出版社,2014.10:第33-35頁
  • 3.    施亞,王美春主編.《歷代紡織詩解析》: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07:第131-132頁
  • 4.    霍松林著.《霍松林古詩文鑑賞集》: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01:第379頁
  • 5.    張國動編.《中國曆代諷刺詩選注》: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01:第2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