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元日

(宋代王安石詩作)

鎖定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描寫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
作品名稱
《元日》
作    者
王安石
創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處
臨川先生文集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元日作品原文

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户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1] 

元日註釋譯文

元日詞語註釋

⑴元日:農曆正月初一,即春節。
⑵爆竹:古人燒竹子時使竹子爆裂發出的響聲。用來驅鬼避邪,後來演變成放鞭炮。一歲除:一年已盡。除,逝去。
⑶屠蘇:“指屠蘇酒,飲屠蘇酒也是古代過年時的一種習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飲這種用屠蘇草浸泡的酒,以驅邪避瘟疫,求得長壽。另一種説法是,屠蘇:亦作“屠酥”,“屠蘇”本來是一種闊葉草,南方民間風俗,有的房屋上畫了屠蘇草作為裝飾,這種房屋就叫做“屠蘇”。 [9] 
⑷千門萬户:形容門户眾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時光亮而温暖的樣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種風俗,農曆正月初一時人們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鬱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懸掛在門旁,用來壓邪。也作春聯。 [1]  [2]  [3] 

元日白話譯文

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着新釀的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着千家萬户,他們都忙着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2] 

元日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時。1067年宋神宗繼位,起用王安石為江寧知府,旋即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為擺脱宋王朝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危機以及遼、西夏不斷侵擾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對”,王安石即上書主張變法。次年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見家家忙着準備過春節,聯想到變法伊始的新氣象,有感創作了此詩。 [1]  [3] 

元日作品鑑賞

元日文學賞析

此詩描寫春節除舊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聲送走了舊的一年,飲着醇美的屠蘇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初升的太陽照耀着千家萬户,家家門上的桃符都換成了新的。
這是一首寫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於民間習俗,敏感地攝取老百姓過春節時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細節:點燃爆竹,飲屠蘇酒,換新桃符,充分表現出年節的歡樂氣氛,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逢年遇節燃放爆竹,這種習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續至今。古代風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蘇酒,然後用紅布把渣滓包起來,掛在門框上,用來“驅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門萬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詩意,是説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陽的光照之中。結尾一句描述轉發議論。掛桃符,這也是古代民間的一種習俗。“總把新桃換舊符”,是個壓縮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舊符”省略了“桃”字,交替運用,這是七絕每句字數限制的緣故。
詩是人們的心聲。不少論詩者注意到,這首詩表現的意境和現實,還自有它的比喻象徵意義,王安石這首詩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是因為他當時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間,正如眼前人們把新的桃符代替舊的一樣,革除舊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對新政充滿信心,所以反映到詩中就分外開朗。這首詩,正是讚美新事物的誕生如同“春風送暖”那樣充滿生機;“曈曈日”照着“千門萬户”,這不是平常的太陽,而是新生活的開始,變法帶給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結尾一句“總把新桃換舊符”,表現了詩人對變法勝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總是要取代沒落事物的這一規律。
這首詩雖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極力渲染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同時又通過元日更新的習俗來寄託自己的思想,表現得含而不露。 [1]  [2]  [4-5] 

元日名家評價

王相《增補重訂千家詩》:“此詩自況其初拜相時的行君政,陳舊布新,順始行己之政今也。” [6] 
熊柏畦《宋八大家絕句選》:“這首詩既是句句寫新年,也是句句寫新法。兩者結合得緊密桔切,天衣無縫,把元日的温暖光明景象,寫得如火如荼,歌頌和肯定了實行新法的勝利和美好前途。” [7] 
姚奠中《唐宋絕句選注析》:“用一‘換’字,即寫出當時的風俗習慣,更為讀者開闢了新的詩意。揭示出新的代替舊的,進步的代替落後的,歷史發展的這個不可抗拒的規律。” [7] 

元日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人稱半山居士。封為舒國公,後又改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臨川縣城鹽埠嶺(今臨川區鄧家巷)人。慶曆二年(1042年)進士。嘉祐三年(1058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次年復任宰相;熙寧九年(1076年)再次罷相,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半山園,封舒國公,不久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諡文。執政期間,曾與其子王雱呂惠卿等註釋《詩經》、《尚書》、《周官》,時稱《三經新義》。其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所著《字説》、《鐘山一日錄》等,多已散佚。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後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鈎沉》等。 [8] 
參考資料
  • 1.    張鳴.宋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160
  • 2.    李夢生.宋詩三百首全解: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65
  • 3.    黃瑞雲.宋詩三百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59
  • 4.    王安石的《元日》  .中國青年網[引用日期2014-08-24]
  • 5.    王安石:元日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14-08-24]
  • 6.    喬萬民.千家詩·千字文·三字經·百家姓: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8
  • 7.    黃念然.中國古典詩詞名篇選注集評: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411-412
  • 8.    繆鉞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471
  • 9.    元日原文、翻譯及賞析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22-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