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促織

(唐代杜甫詩作)

鎖定
《促織》是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此詩是詩人聽聞蟋蟀而感秋之作。首聯寫蟋蟀哀音的不同尋常,中間兩聯寫蟋蟀鳴聲不斷對人們心緒的影響,尾聯以蟋蟀叫聲不受禮俗影響作結。全詩運用襯托、互文等手法,抒發了詩人的羈旅愁懷之感。
作品名稱
促織
作    者
杜甫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律詩

促織作品原文

促織
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
草根吟不穩,牀下夜相親
久客得無淚,放妻難及晨
悲絲與急管,感激異天真 [1] 

促織註釋譯文

促織詞句註釋

⑴促織:即蟋蟀,今甘肅天水一帶俗稱“黑羊兒”。
⑵哀音:哀婉的聲音。
⑶“草根”句:蟋蟀在野外草根間鳴叫,因霜露寒冷,故鳴聲不暢。
⑷親:近。
⑸得:能夠。
⑹放妻:指妻子。一説指被遺棄的婦女或寡婦。
⑺悲絲:哀婉的絲樂。急管:激昂的管樂。
⑻感激:感動,激發。天真:這裏指促織沒有受禮俗影響自然真切的鳴聲。 [2]  [3] 

促織白話譯文

蟋蟀的鳴叫聲十分微細,那哀婉的聲音多麼動人!
它在寒冷的野外草叢間叫得不暢,移到牀下來鳴叫似與我心相親。
唉,久客他鄉的我怎能不聞聲而淚下?結伴多年的妻子也難以穩睡到天明。
想那哀切的絲樂和激昂的管樂,也不如這天真的聲音如此感人。 [3] 

促織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秋天。當時杜甫客寓秦州(今甘肅天水),遠離家鄉,夜間聽聞蟋蟀哀婉的叫聲從而感秋,至而牽動了思鄉之情,作此詩抒發遠離家鄉的羈旅愁懷。 [3]  [4] 

促織作品鑑賞

促織整體賞析

人們常常把鳴叫聲當作動物的語言,所以聽到反覆不斷的聲音,就自然想象到那是在不斷地訴説着什麼,或要求着什麼,把它想象成無休止的傾訴。杜甫在秦州的幾個月,正是促織活動的時候。傍晚,清晨,特別是不眠之夜,大約都是在促織的鳴叫聲中度過的。詩人久客在外,心情本來就很淒涼,被促織聲一激,往往不禁淚下。這首詩,就是詩人當時憂傷感情的真實寫照。
此詩起句正面點明促織,以“甚細微”與第二句的“何動人”構成對比,襯托哀音的不同尋常。
三、四句和五、六句,在修辭上構成兩對“互文”。就是説:促織在野外草根裏、在屋內牀底下,總是鳴聲不斷;而不論在什麼地方鳴叫,總和不得意的詩人心情是互相接近的。聽到它的叫聲,長期客居外鄉的人不得不流淚,再也無法安睡到天明;被遺棄的婦女或寡婦也在半夜裏被哀鳴之聲驚醒,陪着促織灑下淚水。這種“互文”格式的使用,用表面上的兩層意思抒寫了交互着的四層意思,能收到言簡意賅的效果,是古代詩詞中常用的修辭手法。
最後兩句以“悲絲”“急管”同促織的啼叫相比較,而以促織叫聲“天真”、不受禮俗影響作結,把促織的哀音放在任何樂器的演奏無法達到的效果之上,把“哀音何動人”寫到了極點,更加烘托出詩人的思鄉愁苦之情。 [2] 

促織名家點評

明代高棅唐詩品彙》:劉雲:結得灑落,更自可悲。 [5] 
明代鍾惺譚元春唐詩歸》:鍾雲:不似詠物,只如寫情,卻移用作寫情詩不得,可為用虛之法(“久客”二句下)。 [5] 
明代王嗣奭杜臆》:“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問詞也。草根,牀下,見其微細,客淚妻悲,見其動人;此應“何”字,疋答詞也。公詩所以感激人者,正在於此,而借微物以發之;推而人之,雖《鹹英》《韶濩》所以異於俗樂者,亦在於此。 [5] 
清代仇兆鰲杜詩詳註》:詩到結尾,借物相形。抑彼而揚此,謂之“尊題格”,如詠促織而末引絲管,詠孤雁而末引野鴉是也。 [5] 
清代張謙宜《繭齋詩談》:《促織》詠物諸詩,妙在俱以人理待之,或愛惜,或憐之勸之,或戒之壯之。全付造化,一片婆心,絕作絕作!詠物諸作,皆以自己意思,體貼出物理情態,故題小而神全,局大而味長,此之謂作手。“久客得無淚”,初聞之下淚可知,此一面兩照之法。寫得蟲聲哀怨,不可使愁人暫聽,妙絕文心。 [5] 
清代何焯義門讀書記》:“草根吟不穩”,頂“哀音”,兼“微細”。 [5] 
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哀音”為一詩之主。而曰“不穩”。曰“相親”,又表出不忍遠離、常期相傍意。為“哀音”加意推原,則聞之而悲,在作客被廢之人為尤甚。識得根苗在三、四,則落句不離。音在促織,哀在衷腸;以哀心聽之,便派與促織去。《離騷》同旨。 [5]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以下六詩(指《螢火》《蒹葭》《苦竹》《除架》《廢畦》《夕烽》)全用比興,《風》詩之草木昆蟲。《離騷》之美人香草,此物此志爾。 [5] 

促織作者簡介

杜甫像 杜甫像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6]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49
  • 2.    李濟阻 等.杜甫隴右詩注析[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175-177
  • 3.    韓成武 張志民.杜甫詩全譯[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85-286
  • 4.    陳貽焮.杜甫評傳(中)[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442-443
  • 5.    陳伯海.唐詩匯評(上)[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1124-1125
  • 6.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