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作為學科的文學史

(2011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作為學科的文學史》是2011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平原。
中文名
作為學科的文學史
作    者
陳平原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1年2月1日
頁    數
484 頁
定    價
54 元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301183588
字    數
441000

作為學科的文學史內容簡介

文學”除了作為科系、作為專業、作為課程,還有作為修養、作為趣味、作為精神的一面。“文學史”作為一種知識體系,在表達民族意識、凝聚民族精神,以及吸取異文化、融入“世界文學”進程方面,曾發揮巨大作用。作為一門學科的文學史是在西方學術觀念的影響下,在19到20世紀之交的形成的,並在20世紀獲得了全面發展,本書着力探討的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文學史及文學史寫作中的一些具體問題。
“文學”走進大學課堂,到底該如何“教育”?文學史並非“不證自明的知識體系”,從古已有之的“文章流別論”,轉化為今日通行於學界的“文學史”,應歸功於西學東漸的大潮。本書涉及晚清以降關於現代民族國家的想象、五四文學革命提倡者的自我確證,以及百年中國知識體系的轉化。在20世紀中國學界,“文學史”作為一種“知識”,其確立以及演進,始終與大學教育密不可分。本書不只將文學史作為學術觀念來描述,更作為一種教育宗旨、管理體制、課堂建設、師生關係來把握,文筆生動,思慮深邃。 [1] 

作為學科的文學史作者簡介

陳平原,廣東潮州人,文學博士,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近年關注的課題,包括20世紀中國文學、中國小説與散文、現代中國教育及學術、圖像與文字等。曾被國家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作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1991),獲全國高校第一、二、三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著作獎(1995、1998、2003),第一、二屆王瑤學術獎優秀論文一等獎(2002、2006),北京市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06),第三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06),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2009)等。先後出版《中國小説敍事模式的轉變》、《千古文人俠客夢》、《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中國散文小説史》、《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大學何為》、《北京記憶與記憶北京》、《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等著作30種。另外,出於學術民間化的追求,1991—2000年與友人合作主編人文集刊《學人》;2001年起主編學術集刊《現代中國》。治學之餘,撰寫隨筆,藉以關注現實人生,並保持心境的灑脱與性情的温潤。 [1] 

作為學科的文學史目錄

《作為學科的文學史》
《學術史叢書》總序
重建“文學史”(代序)
第一章 新教育與新文學——從京師大學堂到北京大學
一、“虛文”之不可或缺
二、“文學史”的意義
三、“桐城”與“選學”之爭
四、作為知識生產的文學教育
第二章 知識、技能與情懷——新文化運動時期北大國文系的文學教育
一、在“文學革命”與“整理國故”之間
二、相輔相成的“課程”與“教員”
三、從課程講義到學術著作
四、消失在歷史深處的“文學課堂”
五、教育史及思想史上的“文學教育”
第三章 學術講演與白話文學——1922年的“風景”
一、四座城市與四位學者(上)
二、四座城市與四位學者(下)
三、講演者的風采
四、“白話”如何“文學” [2]   五、以“講演”為“文章”
第四章 “文學”如何“教育”——關於“文學課堂”的追懷、重構與闡釋
一、學科化之前的“文學”
二、課堂內外的“笑聲”
三、“新文學”如何學院化
四、教授們的“詩意人生”
五、“創作”能不能教
六、詞人上“講台”
七、史家之“詩心”
八、文學史家的“情懷”
九、師生怎樣“對話”
十、因“追懷”而獲得的“思考”
第五章 晚清辭書與教科書視野中的“文學”——以黃人的編纂活動為中心
一、類書、百科全書與“學郛”
二、“國學”與“大辭典”
三、百科視野中的“文學”
四、辭書與教科書
五、大學教授的事業
第六章 清儒家法、文學感覺與世態人心——作為文學史家的魯迅
一、專著與雜文
二、清儒家法
三、文學感覺
四、世態人心
五、學界邊緣
第七章 小説史學的形成與新變
一、關於“恰當學術”
二、《中國小説史略》與“中國章回小説考證”
三、孫楷第、鄭振鐸、俞平伯、阿英的小説史研究
四、另一種可能性
第八章 古典散文的現代闡釋
一、古文義法之調整
二、散文歷史之敍述
三、六朝文章之重構
四、晚明小品之發現
五、如何面對“古典散文”
第九章 中國戲劇研究的三種路向
一、文字之美與考證之功——王國維的披荊斬棘及其學術轉向
二、聲韻之美與體味之深 ——吳梅對於戲曲研究的貢獻
三、劇場之美與實踐之力——齊如山、周貽白、董每戡的戲劇史建構
四、“文學性”與“演劇性”之張力
第十章 重建“中國現代文學”——在學科建制與民間視野之間
一、“文學史”神話
二、專家書與教科書
三、充滿內在緊張的學科
四、演講風格、文學修養以及精神磨礪
引用及參考書目
索引
後記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