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伍非百

鎖定
伍非百(1890—1965),本名伍程驥,四川南充人。好諸子之學,尤喜墨家。1914年開始整理《墨子經》上下,《經説》上下,歷五年成書,初名《墨子辯經解》,後改名為《墨經解故》,廖季平、謝無量等名家均為之作序。先後寫成了《大小取章句分》、《尹文子略注》、《公孫龍子發微》、《苟子正名解》、《齊物論新議》、《形名雜篇》,合前著《墨子辯經解》,總稱《中國古名家言》。1925年,任成都大學教授。1928年,任中央大學教授。1938年底棄職返家,居南充西山。其間,除一度擔任過四川大學華西大學教授外,他集中主要精力,創辦了西山書院和川北文學院。1949年被委任為川北行署委員,併兼任由川北文學院和川北農工學院合併而成的川北大學(今西華師範大學四川師範大學)的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53年任四川省圖書館館長。
中文名
伍非百
別    名
伍程驥
出生日期
1890年
逝世日期
1965年
職    業
教育家
出生地
四川南充

伍非百個人生平

伍非百(1890—1965),本名伍程驥。今四川南充市蓬安縣利溪鄉人,幼年喪母,繼母寡情,待他刻薄,家境不好。他就學於本鄉私塾時,即十分勤奮,遍讀了四書、五經及諸子文集。他記憶力強,思維敏捷,善於為文。年13歲即考入縣學為秀才。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罷科舉後,欲進學堂讀書,家庭經濟無力支持,族中雖有公田收入可以資助,但被有勢者把持,未能給予。於是前往合川縣實業學校,學習實業技藝。在合川,他增廣了見聞,接觸了新思想,出於對帝國主義侵略和清王朝腐敗的不滿,加入同盟會,在學校發生學潮後休學,從事革命活動。 辛亥革命後,伍非百任第一屆四川省議會議員,繼又在川軍石青陽和熊克武部參加反對袁世凱和北洋軍閥的護國、護法鬥爭。石、熊失敗,伍亦被列入逮捕名單之內而到了上海。但由於黨人四散,失去聯繫,又從上海返川。他見軍閥連年混戰,國事日非,回到今利溪鄉青衣山下老家,埋頭讀書,專力治學,欲以文化救國作貢獻。時生活窘困,僅靠在合川實業學校所學技藝育蠶種、桑苗出售以支付,無錢買書,常往返數十里去藏書之家借書抄閲。 [1-2] 
1928年,應南京中央大學電邀,他到了南京,任中央大學教授。其間,還以同盟會會員資歷兼任考試院考選委員,掛名官職,潛心著述。為探索諸子之學,常與經學專家四川廖平(廖季平)、山東欒調甫、南京張純一等書信往來或相互過從,而且專程至蘇州拜訪章太炎先生。
抗日戰爭爆發,國民政府西遷,伍亦率家小返川。因目睹政府官貪吏橫,民生多艱,深感居留無益,於1938年底棄職返家,居南充西山。其間,除一度擔任過四川大學、華西大學教授外,他集中主要精力,創辦了西山書院和川北文學院。他聘請李元澄、湯炳正蒙文通、徐振羽等為教授,他與他們相互研討,過着讀書講學的生活。
1949年南充解放,伍非百被委任為川北行署委員,併兼任由川北文學院和川北農工學院合併而成的川北大學(今西華師範大學四川師範大學前身)的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53年任四川省圖書館館長,並先後擔任過省政府委員,省人民代表、省政協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四川省委常委等職,1957年被錯誤處理,改聘為四川省文史館研究員。1965年3月,因患腦溢血逝世。1976年以後,落實政策,平反糾正。 [2] 

伍非百個人著作

伍非百素好諸子之學,尤喜墨家,但讀《墨經》上下,深苦其艱深,遂發願校釋,久之有得,更泛及名家盲,欲以復古名家一派,將《墨辯》作系統整理。於1914年即開始整理《墨子經》上下,《經説》上下,歷5年方成書。初名《墨子辯經解》,後改名為《墨經解故》。於1922年(民國11年)由北京中國大學晨光社出版後,頗受學術界重視。廖季平、謝無量等名家均為之作序,伍亦因此而成名。1928年至1925年,張瀾創辦成都大學,任校長,伍非百被聘為該校教授。。至1932年,他又先後寫成了《大小取章句分》、《尹文子略注》、《公孫龍子發微》、《苟子正名解》、《齊物論新議》、《形名雜篇》,合前著《墨子辯經解》,總稱《中國古名家言》。 [1]  伍非百一生,悉心研究“諸子”。他的《墨經解故》,寫成之後,廖季平稱:“伍君非百篤志於古,作《墨經解故》,於舊説之外,多所發明,雖宗旨不必同予,考其義例得未曾有,洵前賢畏後生矣。”梁啓超也在《近三百年學術史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的第三章中説;“伍非百著《墨經解故》,從哲學科學上樹一新觀察點,將全部《墨經》為有系統之組織.”評價極高。但1924年他又收回版權,重新校訂,1926年石印100多部寄贈全國務大學及名家,徵求意見。他的《中國古名家言》,在1932年就大致完成了。其中,除《墨經解故》外,《大小取章句》1937年在《論學》雜誌上發表過。《公孫龍子發微》初稿,大半為陳柱1937年出版的《公孫龍子集解》所採錄。他也因此而享有墨學專家的盛譽。之後,他數次修改,1949年才自費石印,分送全國文史名家,如郭沫若、侯外盧、朱光潛、賀麟、蒙文通、魏時珍等,更廣泛地徵求意見。1962年他修訂好書稿正式交中華書局出版後,他的修改工作仍沒有停止,1980年,中華書局將稿子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時,社會科學出版社同時又得到他那以後不斷修改的另一個稿本。他真是“樂此不倦”“鍥而不捨”(湯炳正語)。這本書“可以説中國古名家之學,主要是名辯——邏輯之學大備於此了。前人沒有這樣做過。今人有系統研究名家的,但如此規模宏大的校勘、註釋也沒有做過”。這本書“不僅以邏輯學的觀點説名家,而且説法家、墨家、道家、儒家,不限於以法説法,以墨説墨,以道説莊,以儒説苟,突破了歷來的陋見,故能多有創見。”(《中國古名家言》1981年版《出版説明》)著名學者沈有鼎在《序》中也講:“這本書是對古代中國邏輯史的巨大貢獻”。又説:“作者以鋭敏的眼光,緊緊抓住了邏輯學和其他學問所以不同的特點,因此能不囿於俗見,對古書時有創新的見解。”
伍非百還著有《東維子文集校注》、《鐵崖古樂府校注》和詩文多篇(首),尚待出版。 [1] 

伍非百個人評價

伍非百一生,敢於仗義執言。1923年,軍閥何光烈欲徵“佃當捐”,召集各縣代表會議,他作為蓬安代表出席。在會上他支持羣眾及學生代表斥責何光烈説:“當此國難之際,或英雄,或奸賊,或流芳百世,或遺臭萬年,何去何從,由你選擇!”四座聞盲,皆為震驚。會議逼何取消了“佃當捐”,並立約聲明,以後凡須徵收捐税,均須經自治籌備會會議決議方能辦理。在南京期間,一次他回南充,見老百姓生活痛苦,心情不安,曾向政府上書直陳其事。他對貧弱一向同情。他在南京任教時,凡流離南京的南充、蓬安人,都給予接濟。他的妻子常説:“他的薪水有三分之二用於“疏”(仗義疏財)和“書”(買書)。抗戰勝利後,他創辦的川北文學院,專為清貧學生設立了講學金。院中多進步師生,中共地下黨組織領導的“今天社”、“活火”等組織十分活躍。他配合他們對滲入校內的惡霸、政棍進行了驅逐和清洗。他還常説;“我們決不能允許惡霸與市儈來左右我們的學校。”當時,該學院多被視為進步學校。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