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華採茶戲

鎖定
五華採茶戲亦稱“粵東採茶戲”,是由民間歌舞發展而成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其多表現民間題材,具有濃郁的田野泥土氣息。表演時載歌載舞,對答酬唱,抒情逗趣,別具一格,被稱為“南國百花園中的奇葩”。 [1] 
五華採茶戲主要分佈在五華縣安流鎮龍村鎮橫陂鎮水寨鎮華城鎮岐嶺鎮長布鎮潭下鎮等地。據《五華縣誌》記載,五華採茶戲大約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從江西贛南九龍山傳入,在粵東地區廣泛傳播並在五華生根、開花、結果,已有200多年曆史。最初,採茶戲所演的節目多是表現茶山勞動生活場景的小戲,角色只有一生一旦或二旦一醜,故稱為“三腳班”或“三腳戲”。其後,在發展過程中經採茶戲藝人不斷豐富、改進,逐漸發展出生旦、老旦、花旦、老生、醜公、醜婆等行當角色。由於其表演動作的創作源於茶農採茶、製茶、上山、下山等勞動場景,後改稱為“採茶戲”,俗稱“大茶戲”。 [2] 
2009年,五華採茶戲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入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 
中文名
五華採茶戲
批准時間
2009年10月16日
非遺級別
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類    別
傳統戲劇
申報地區
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
傳承機構
五華縣採茶戲傳承保護中心

五華採茶戲歷史淵源

據《嶺山筆記》載:“粵俗歲之正月,飾兒童為綵女,為隊12人,手持花籃,籃中燃一寶燈,絮如絳紗,以組為大圈緣之,踏歌,歌十月採茶,俗稱‘茶籃燈’、‘燈子戲’。”可見採茶戲很早就在粵東客家地區流行。 [1] 
採茶戲是民間歌舞發展而成的戲曲劇種,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發源於江西省贛南九龍山,五華採茶戲屬贛南採茶一派,傳入五華也有200多年,在全縣廣為流行,有很深的羣眾基礎,遍佈城鎮、鄉村,不論老、少都能唱幾句採茶的《上山調》、《斑鳩調》,已有專業的五華縣採茶劇團,也有業餘的採茶戲班,經久不息,代代相傳。採茶戲最初與九龍山茶農的當地民歌為曲調,茶農生產生活為內容,模擬上山、下山、看茶、採茶、製茶等動作為舞蹈,以扇子、花手巾、茶燈為舞具,載歌載舞,對答酬唱,抒情逗趣。由合唱到對唱,敍事詠物,逐漸涉及愛情生活,茶歌表演。角色由最初的生、旦、丑三個行當,五華稱“三腳戲”,漸漸增加彩旦、老旦、老生等角色,發展成為採茶戲。 [4] 
在發展過程中,五華採茶戲不斷推陳出新,與時俱進,在吸收其他地區採茶戲精華的同時,又融入了客家文化,自成一家。音樂在原有基礎上,適當加入西洋樂器,並與當地民間小調有機結合;表演方面,既保持了傳統的採茶風格,又借鑑花朝戲、山歌劇、歌舞劇等劇種的表現手法;編劇方面則注重本土元素的擷取;唱詞和唸白均用客家話來演繹,通俗易懂。 [1] 
採茶戲頗受歡迎,除在深圳、惠州和雲南等地演出外,還經常受邀到香港和台灣等地演出。 [1]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是採茶戲的鼎盛時期。當時,五華採茶戲被譽為‘南國百花園奇葩’,每年海內外各地演出邀請不斷。 [5] 
長期以來,五華採茶戲一直活躍在城鎮、鄉村,豐富了山區羣眾的文化生活,深受廣大羣眾的歡迎,五華縣採茶劇團先後上演了傳統戲《梳妝》、《釣蟲另》、《補皮鞋》、《俏妹子》、《試妻》等幾十個大小劇目,創作上演了現代戲《烏雲下的歌聲》、《竹山路彎彎》、《茶山霧濛濛》等,曾四次赴省調演。現已列入五華縣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五華採茶戲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提高,結合豐富的客家文化,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粵東採茶戲,人稱南國百花園中的奇葩。2007年2月被五華縣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 

五華採茶戲藝術特色

五華採茶戲,主要是繼承了贛南採茶戲的傳統藝術,因而與贛南採茶戲有不少相同之處。但由於它在長期流變中不斷吸收粵東方言、民間藝術以及民間武術等養分,所以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具有濃郁的粵東客家地方色彩。 [6] 
(1)戲劇語言通俗詼諧,地方方言化。
贛南採茶戲用的是贛南客家方言。傳入粵東後,它的道白,唱詞都改為粵東客方言。唱詞的格式,以七字句為多,五字句次之,十字句和三字句較少,也有一些不整齊的句式。它通過抑、揚、頓、挫和許多襯字的點綴,傳神地表現人物各種各樣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徵,同時藝人們非常重視在表演程式上下苦功夫,力求使它們盡善盡美,創造了許多過硬的藝術招式。 [6] 
五華採茶戲唱腔以板腔體為主,借鑑合唱、伴唱等配合形式。其唱詞、唸白皆以通俗易懂的客家方言為標準,以五字句、七字句較多,也有三字句、八字句和九字句,隨劇情、人物性格不同有相應的變化。 [7] 
(2)音樂曲調豐實而獨具特色。
粵東採茶戲的音樂,是在贛南採茶戲音樂的基礎上,吸收本地客家山歌、小調、民間説唱、民間歌舞音樂、風俗音樂以及其他劇種音樂而形成的,又在流行過程中,藝人們都用自己當地方言演唱,根據劇情和人物的需要以及各自嗓音條件,藝術素養,可以自由發揮,形成不同的流派。 [6] 
採茶戲的伴奏樂器以高音二胡為主,還有揚琴、琵琶、高胡、板胡、笛子等,適當時更會加如西洋樂器等。 [7] 
(3)獨特的生活化的表演程式。
採茶戲大都取材於現實生活,富有濃郁的鄉村生活氣息,其表演程式如扇花、手巾花、高步、矮步、碎步、雲步、團手等,都是生活動作的藝術化。如"矮步"表現上山走路的姿態,"團手"象徵炒茶、篩茶。因它表現的是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配上抒情、優美、輕快、活潑的民歌曲調,構成了它純樸、健康、親切、爽朗的藝術風格。長期的創造發展,於是造就了清新流利,輕鬆活潑,純樸優美,詼諧風趣,熱烈抒情和勞動氣氛強烈、生活氣息濃厚的特色。由於採茶戲的曲調是兼容幷蓄的產物,所以必然顯得十分豐富,可供演出自由運用。走路時唱各種"走路調",上山唱"上山調",敍事、敍情則唱"訴板"的"長歌"、"牡丹"、"勸調"等,罵人用"罵調","悲傷"用"哭調"等等。總之,採茶戲對白和演唱都用客方言,人物不分行當,舞台道具簡單,化妝簡便,是最富地方和民間色彩的小戲。 [8] 
五華採茶戲多表現民間題材,具有濃郁的泥土氣息和勞動象徵,自成一格,表演中有扇花、手巾花、高步、矮步、蹲步、碎步、雲手、圓手、搓手等,其中“矮步”是表現上山走路的姿態,“圓手”是象徵炒茶、篩茶的動作,扇子花手式繁多,使用十分廣泛,可以代表多種事物,表現多種情感,特別是吸收了“花朝戲”扇子花舞功後,更顯得多姿多彩,有“黃龍纏身”“雪花蓋頂”“烏鴉展翅”等稱説。 [4] 
五華採茶戲的表演內容源於生活,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表演時載歌載舞、詼諧逗趣,表演動作有扇花、手巾花、高步、矮步、蹲步、碎步、雲手、搓手等,其中“雲手”正是從茶農勞動時的動作演變而來,象徵炒茶、篩茶,別具一番風味。表演內容有傳統戲和新創茶劇二類,傳統戲多為反映純樸愛情故事,以及弘揚傳統社會道德、勸解人們向善等內容,如《補皮鞋》、《俏妹子》、《吹鼓手招親》、《賣雜貨》等劇目。新創採茶劇目主要是近年來根據歷史人物和身邊故事創作的新劇目,體現了人們生活中真、善、美,有《烏雲下的歌聲》、《茶山霧濛濛》、《竹馬路彎彎》等劇目。 [7] 

五華採茶戲內容和劇目

五華採茶戲的傳統劇目有幾十個,採茶戲與木偶戲和民間説唱不同,它以直接反映當時農村農民生活為主,面對現實,富有強烈的時代感,而歷史故事題材和神話故事題材的作品不多。從內容看採茶戲的傳統劇目可分為下面幾類:反對封建禮教,嚮往戀愛自由的愛情戲;鞭撻貪官污吏或社會上的盜騙行為的諷刺喜劇;懲惡勸善社會家庭倫理戲;反映勞動人民熱愛生產勞動,邊勞動邊互相逗趣的農村生活戲;此外還有少量的神話戲和公案戲。解放後,除加工整理傳統劇目外,也改編創作了一些現代劇。 [6] 
挖掘整理上演的傳統戲有《補皮鞋》、《俏妹子》、《釣蟲另》、《試妻》、《梳妝》、《盤茶》、《妹子》、《野店》、《螺絲姑娘》、《裝畫眉》、《老少配》、《雙雙配》、《拜同年》、《王二打鳥》、《小下南京》、《補瓷缸》、《釣魚》、《磨豆腐》、《壺瓶記》、《打麪缸》、《夜偷寒衣》、《揹包過河》、《張古董借妻》、《亞三看相》、《小賣雜貨》、《真假上吊》、《雙看花》、《假報喜》、《蠢子賣紗》、《打狗勸夫》、《打賭博》、《小功夫》、《女賣紗》、《打柴頭割魯箕》、《兩嫂摘桃》等幾十個大小劇目,創作上演的現代教育劇目有《春來南粵》、《月照城鄉》、《人間真情》、《長樂水》、《十里青山》、《扎紅花》、《採茶歌》、《烏雲下的歌聲》、《竹山路彎彎》、《茶山霧濛濛》、《天子奇遇》、《塗來貴當官記》、《馬溜山》、《曬茶》、《朝陽溝》等幾十個大小劇目,其中大部分獲省、市級獎勵,部分獲獎劇目由電視台攝製成戲曲電視片廣東全省播放。 [6]  [9-11] 

五華採茶戲傳承保護

五華採茶戲傳承價值

五華採茶戲吸收、借鑑了江西採茶戲粵北採茶戲的藝術特色,又融入粵東地區民間藝術的元素,富於地方特色,對於研究粵東地區的社會文化發展和戲劇衍變史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7] 

五華採茶戲傳承現狀

由於受到多元文化發展和經濟大潮的衝擊,五花采茶戲的出現青黃不接、後繼乏人的局面,傳承面臨斷層的危機,搶救、保護五華採茶戲已成為當務之急。 [7] 

五華採茶戲傳承機構

五華縣採茶戲傳承保護中心,前身五華縣採茶劇團,成立於一九五七年,是國辦專業文藝團體。2009年,五華採茶戲被列為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12年,文化體制改革,撤銷五華縣採茶劇團,成立五華縣採茶戲演藝有限公司。2018年1月成立五華縣採茶戲傳承保護中心。 [9] 

五華採茶戲傳承人物

魏遠芳,男,1956年生。20世紀70年代,得到採茶戲老藝人李加果傳授,全面學習採茶戲表演,熟練掌握採茶戲生、醜兩大行當唱、念、做、舞等表演程式,後逐漸挑起採茶劇團表演大梁。其表演模仿獅子開口、烏龍纏身、烏龜縮頭、黃狗伸腰、枴子撒尿等形象動作惟妙惟肖;同時,對於客家方言演唱得心應手,熟練咽音和胸腔共鳴聯動混合發聲等特殊方法,唱腔高亢悠揚,彰顯了採茶戲的獨特韻味。多年來,精心培養青年演員數十人,為採茶戲的傳承與弘揚作出了積極貢獻。 [12] 

五華採茶戲保護措施

2009年03月20日,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列入梅州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3] 
2009年10月16日,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入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 
為突破傳承發展困境,2012年,五華採茶戲劇團進行體制改革,成立了五華採茶戲演藝有限公司。採茶戲演藝公司成立後,依託原採茶劇團原班人才,廣泛挖掘培養藝術新人,重點創作採茶戲精品,並計劃讓採茶戲走進五華的各中小學校,讓更多的年輕人瞭解並學習採茶戲這種珍貴的民間藝術。 [1]  [5] 
2017年7月27日,“綻放的山茶花--全國採茶戲藝術展演暨學術研討會”在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兩地舉行。這是有采茶戲這一劇種以來,首次舉七省藝研院所之力聯手為採茶戲把脈問診。 [14-15] 
2017年7月29日,“全國採茶戲藝術聯盟”在廣東梅州成立。這是全國首個藝術研究院所與一線劇團合作成立的戲曲聯盟組織,旨在加強全國採茶戲劇種劇團與研究機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提升採茶戲藝術的影響力。 [16-17] 

五華採茶戲社會影響

五華採茶戲重要演出

2014年,受台灣省客家戲劇發展協會邀請,廣東五華縣採茶戲演藝有限公司一行22人組團前往新竹市開展文化交流演出活動。 [18] 
2017年11月,五華縣採茶戲演藝有限公司的大型採茶戲《月照城鄉》在廣東粵劇藝術中心成功上演。 [19] 
2018年1月,五華原創採茶戲《月照城鄉》廣州市番禺區演出專場活動在市橋文化中心舉行。 [20] 
2018年10月,五華大型採茶戲《月照城鄉》代表廣東省參加江西撫州舉行的首屆全國採茶戲匯演。 [21] 
2019年10月,一部反映精準扶貧的五華原創採茶戲《春來南粵》在廣東粵劇院藝術中心成功首演。 [22] 

五華採茶戲榮譽表彰

1987年,在廣東省第二屆藝術節演出中,五華採茶戲《竹山路彎彎》獲劇本創作一等獎,表演及舞美三等獎。 [1] 
1991年,五華採茶戲《茶山霧濛濛》參加廣東省第四屆藝術節演出,獲編劇三等獎、演員三等獎。 [1] 
1999年,五華縣採茶劇團應邀赴台灣交流演出,採茶小戲《望婿成龍》榮獲廣東省第四屆羣眾戲劇花會金獎。 [4] 
2004年,參加梅州市第五屆藝術節,採茶小戲《藥引子》、採茶舞《茶山豐年》榮獲創作、表演、編導三項大獎。 [4] 
2017年11月,五華採茶戲《月照城鄉》參加第十三屆廣東省藝術節展演,獲優秀劇目三等獎。 [2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