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岐嶺鎮

(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轄鎮)

鎖定
岐嶺鎮,隸屬於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位於五華縣西北部、五華河源頭,東鄰華城鎮,西北接龍川縣,南連潭下鎮 [1]  轄區總面積154.86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岐嶺鎮有户籍人口78531人。 [2]  截至2020年6月,岐嶺鎮轄2個社區和25個行政村。 [3] 
岐嶺鎮,又名丞相嶺,是開國中將曾國華的家鄉,岐嶺鎮先後有59位烈士為革命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而犧牲。岐嶺鎮地勢屬山區,水質獨特,釀酒歷史有千餘年,素有“米酒之鄉”美稱,曾先後獲廣東省級“酒類專業鎮”“酒業技術創新專業鎮”“中國廣東客家酒鎮”稱號。 [1] 
2017年,岐嶺鎮農村經濟總收入7.5億元,同比增長9.5%;農村人均純收入9817.76元,同比增長8.9%;鎮級財政收入7561.3萬元;國地兩税收入1883.3萬元。 [4] 
中文名
岐嶺鎮
別    名
丞相嶺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
地理位置
五華縣西北部、五華河源頭
面    積
154.86 km²
下轄地區
2個社區和25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岐嶺街府前路
電話區號
0753
郵政編碼
514469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
粵M
户籍人口
78531人(2019年末)

岐嶺鎮歷史沿革

北宋熙寧四年(1071年),長樂初建,岐嶺始設鄉。
清末,屬西樓管轄。
民國元年(1912年),屬第二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3月,與孔化、清溪合併為西樓鄉,屬第一區。
1955年,設岐嶺區。
1957年,改為鄉。
1958年,合併鄉,雙頭併入岐嶺鄉成立岐嶺公社,後又一度分合。
1972年,岐嶺公社分出雙頭公社。
1983年11月,岐嶺公社改設區。
1986年11月,改設岐嶺鎮。
2004年10月,雙頭鎮併入岐嶺鎮後區域沿襲至今。 [1] 

岐嶺鎮行政區劃

截至2020年6月,岐嶺鎮轄2個社區和25個行政村。 [3] 
岐嶺鎮下轄地區
岐嶺社區
黃塔村
清溪村
榮貴村
雙頭社區
塔星村
王化村
榮福村
鳳凰村
礤下村
孔目村
黃福村
羅經村
赤水村
龍嶺村
聯安村
北源村
大蒲村
龍水村
魯佔村
皇華村
雙山村
華源村
合水村
朝陽村
龍寨村
荷梅村
——

岐嶺鎮地理環境

岐嶺鎮位置境域

岐嶺鎮,位於五華縣西北部,五華河源頭,東鄰華城鎮,西北接龍川縣,南連潭下鎮, [1]  轄區總面積154.86平方千米。 [2] 

岐嶺鎮礦物資源

岐嶺鎮礦物資源有鉬、鎢、金礦及石灰石等。 [5] 

岐嶺鎮人口

截至2019年末,岐嶺鎮有户籍人口78531人。 [2] 

岐嶺鎮經濟

岐嶺鎮的釀酒歷史已有千餘年,素有“米酒之鄉”的美稱,境內白酒企業長樂燒酒業有限公司佔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4萬平方米,現有員工420多人,產品主要以白酒、黃酒、滋補酒3個系列38個品種為主。酒業新貴還有客聯酒業有限公司,酒類作坊有數十間。2018年,全鎮酒類生產規模達到9000多噸,酒類企業從業人員2600多人,專業技術人員350多人。全鎮酒類總收入2.5億元,約佔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25%以上。產業上下游帶動從業人員5000多人,是岐嶺鎮的重要產業。岐嶺出產的白酒以味香,質醇聞名世界,近年來,先後獲得省級“酒業技術創新專業鎮”“中國廣東客家酒鎮”稱號。 [8] 
2017年,岐嶺鎮農村經濟總收入7.5億元,同比增長9.5%;農村人均純收入9817.76元,同比增長8.9%;鎮級財政收入7561.3萬元;國地兩税收入1883.3萬元。 [4] 

岐嶺鎮歷史文化

岐嶺鎮地名由來

 石碣圍戰鬥舊址  石碣圍戰鬥舊址
岐嶺鎮因從河源市龍川縣藍關入五華縣境界都是山嶺陡峭,故名岐嶺。 [1] 

岐嶺鎮紅色文化

岐嶺是開國中將曾國華的家鄉。民國十八年(1929年)3月,閩粵贛邊五(華)興(寧)龍(川)革命根據地成立,區域包括岐嶺、雙頭、新橋等地,是東江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央蘇區的南方屏障。後來遭到國民黨多次“圍剿”,革命根據地喪失,黨組織活動逐步停止。長期的革命鬥爭,在岐嶺留下了曾國華將軍故居和石碣圍戰鬥、火燒三多齊木橋、合水税站、荷梅革命烈士紀念碑等眾多紅色革命舊址,岐嶺鎮先後有59位烈士為革命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而犧牲。 [1] 
1929年3月成立的五興龍革命根據地,其區域包括岐嶺、雙頭、 1929年3月成立的五興龍革命根據地,其區域包括岐嶺、雙頭、

岐嶺鎮釀酒文化

岐嶺鎮地處韓江源頭,地勢屬山區,水質獨特,釀酒歷史已有千餘年,素有“米酒之鄉”美稱。岐嶺出產的白酒以味香,質醇而聞名。岐嶺鎮先後曾獲廣東省級“酒類專業鎮”“酒業技術創新專業鎮”“中國廣東客家酒鎮”稱號。 [1] 
客家酒鎮——岐嶺 客家酒鎮——岐嶺

岐嶺鎮非物質文化遺產

蒸餾酒傳統釀造技藝(長樂燒酒製作工藝),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長樂燒酒製作工藝一直沿用古老的生產方式︰粉碎驢推磨,制曲用腳踩,出窖抬大筐,降温揚大鍁,用水人工挑,蒸酒燒土灶,測温手觸摸,配料靠手握。長樂燒酒傳統制作工藝世代相襲,釀造經驗點滴積累。這種制酒工藝雖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卻是中國製酒史上一份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長樂燒酒製作工藝傳統長樂燒酒的製作工藝技術性強,操作要點多且難於掌控,加上製作使用的設備簡陋,消耗勞動量大而效率低,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市場需求,逐漸被現代化的設備、工藝所取代,長樂燒酒傳統制作工藝將有可能就此失傳。 [6] 

岐嶺鎮風景名勝

岐嶺鎮綜述

岐嶺鎮文物古蹟有中國傳統村落鳳凰村和始建清代的五華縣重點保護文物聯安村合水口六層培風塔,大眉山和嶂坑古道,中山大學農學院辦學舊址等。 [1] 

岐嶺鎮曾國華故居

曾國華故居 曾國華故居
曾國華故居,位於岐嶺鎮,建於清咸豐三年(1853年),結構為五開間三堂兩橫屋一圍龍,坐南向北,共有40個房間,佔地面積1400平方米,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門前一禾坪,屬於近現代重要史蹟及代表性建築。
曾國華故居是五華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五華縣文物保護單位、五華縣中共黨史教育基地和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五華縣委、縣政府對曾國華故居進行修復,基本恢復了革命舊址原來的建築風貌。 [7] 

岐嶺鎮大眉山、樟坑古驛道

大眉山古道 大眉山古道
岐嶺大眉山、樟坑古驛道在2018年冬被評為廣東省15個重大發現的南粵古驛道之一,大眉山、樟坑古驛道因歷史變遷、地貌改變,現分為皇華大眉山古道和荷梅樟坑古道兩段,初勘全長約22千米。相傳秦朝末年,南越王趙佗置郡龍川佗城時,為管理龍川、五華開闢從龍川老隆至五華華城而成,南越王趙佗曾多次策馬來往,後使之成為“官道”“商道”。該路過去熙熙鑲壤,民國期間,公路開成,該路返歸冷落。大眉山古道和樟坑古道均保存良好,兩段均有保持良好的石階路各約2千米,據廣東省、梅州市文物部門考證,是五華縣眾多古道中保存最好的文物遺蹟之一。 [1] 

岐嶺鎮中山大學農學院辦學舊址

1945年中山大學東遷辦學的校址分佈圖 1945年中山大學東遷辦學的校址分佈圖
據《華南農業大學校史》載“1944年底至1945年初,日寇進犯粵北,企圖打通粵漢鐵路,1945年1月16日,中山大學在倉促間分數路疏遷,部分師生由代理校長金曾澄率領,經樂昌、仁化、龍川抵達梅縣設校本部,農學院部分師生則遷往五華縣岐嶺鎮。”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3月,五華縣農學院復課,教師有黃枯桐、黃仲文教授等,院務工作由簡浩然先生代行。”當時師生共約有一百多人,分兩批住在塗屋和新蘇屋,時間一年半左右。當時,民國五華縣政府每月籌借農學院學生谷糧和副食費,名額50名,後因前來五華縣復課的農學院學生日漸增多,又將籌借名額增至100名。現塗屋舊址建築面積600平方米左右,結構為上五下五兩棟出水,共有8間,雖部分倒塌,主屋仍然保留較好。蘇屋舊址建築面積200平方米左右,左右各四間,後經擴建,增加四間泥磚房,部分牆體已倒塌,主屋保存較好。另外在大壩裏(現皇華中學地段),建有教學點與中山紀念亭,今均已拆除。 [1] 
中山大學農學院辦學舊址 中山大學農學院辦學舊址

岐嶺鎮著名人物

岐嶺鎮人物有中共中央九屆委員、開國中將、解放軍空軍原副司令員曾國華;有早年秘密參加革命,並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屢立戰功的革命前輩鍾俊賢賴燕如、鍾鑫耀、鍾靖寰等;有熱心公益的愛國華僑美國檀香山商會會長鍾木賢等;有科技教育界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特聘專家、高級農經師劉達華,國家一級註冊高級建築師何孟章等。 [1] 

岐嶺鎮地方特產

岐嶺鎮岐嶺毛糕

岐嶺獨特的地理氣候和温潤的氣候,養成了當地人恬淡保守的氣質,也孕育出了特有食物——毛糕。毛糕其實質是豆腐頭髮酵後,長出白色絨毛,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食用菌。毛糕富含氨基酸等營養成分,是有機健康食品,味道純正鮮美。製作毛豆腐關鍵,在於用自制發酵“酸水”來點滷,酸性物質同樣可以讓大豆蛋白凝固,但是“酸水”更大的意義在於伴隨着點滷的過程其中的微生物們也隨之流入,被埋植進豆腐渣當中。 [1] 

岐嶺鎮酥燒

酥燒 酥燒
“酥”有鬆脆的意思,“燒”就是描述食物經過油炸之後的顏色,“酥燒”這個名字既形象又直觀。將肥豬肉切成一片片,然後包裹上秘製的冬瓜片;緊接着按照比例將雞蛋、水、麪粉均勻的攪拌在一起,之後便塗抹在肥豬肉上;然後進行慢火油炸,炸至金黃色就出鍋撈出。剛起鍋冷卻後的酥燒是最好吃的,酥脆香甜,滿嘴流油。酥燒的食材又具備了客家菜“肥、鹹、燒”等特點。在過去,人們生活條件較差,每逢過年過節,迎婚嫁娶,擺滿月酒等等有重大喜事的時候,都會上酥燒。 [1] 

岐嶺鎮白芒壩油仁花生

白芒壩油仁花生已有100多年曆史。新中國成立前,產品就已聞名廣州、香港等地。白芒壩花生主要生產地為龍嶺村白芒壩,半旱石灰岩風化沙質土壤,選種為龍生型多莢果遲熟花生,播種於春分前後,成熟期較其它花生遲50多天,於中秋節前後成熟採收。白芒壩花生的製作過程獨具特色:一洗二晾三炒,製作白芒壩油仁花生的手工、明火生炒加工秘方,使白芒壩油仁花生具有香脆、可口,顆粒豐盈飽滿,色澤好等特點。生炒製作的白芒壩花生全面保留了花生營養,風味醇厚天然,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和人體必需的氨基酸、鋅元素和多種礦物質及維生素。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