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亓詩教

鎖定
亓詩教,字可言,號靜初,晚號龍峽散人,其故鄉人尊稱“亓老敬”。山東萊蕪李條莊人。明萬曆26年進士,歷任荊州淮安二府推官禮科給事中、吏科都給事中、翰林院提督四夷館太常寺少卿、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河南巡撫等職。明神宗年間,廷臣出現黨爭,分為齊楚浙三黨,亓詩教為齊黨之魁。 [1] 
本    名
亓詩教
可言
靜初
所處時代
明朝
出生地
萊蕪市李條莊
出生日期
1557年
主要作品
《饑民疏》

亓詩教早年經歷

1557年(明嘉靖三十六年)出生於萊蕪李條莊。1598年(萬曆二十六年)考中進士,初任荊州、淮安二府推官,專管刑獄,因能公平執法,無冤案和積壓案件,於萬曆三十五年受朝廷勅命褒獎。後升禮科給事中。萬曆四十年,他和同僚趙興邦兩次彈劾禮部侍郎翁正春考場徇私,翁正春轉官以待歸養。由於其在禮科給事中任上能忠於職守,積極納諫,秉筆直言,稽查違誤,受到勅命褒獎,然後轉為吏科給事中。萬曆四十三年山東大旱,一歲皆空,千里如掃,饑民流離失所,盜者蜂起。萬曆四十四年,亓詩教奉差歸裏,見此慘狀,上《饑民疏》,論述饑荒為盜發的根源,要求朝廷發放國庫銀十萬兩,並從上交税銀中留十萬兩,再免去山東六郡包税二萬三千兩,約計二十三萬兩,得到朝廷批准,救活災民無數,平息了荒亂。後升為翰林院提督四夷館太常寺少卿。萬曆末年,亓詩教與知縣胡士奇共同編纂《萊蕪縣誌》。 [1] 

亓詩教陷入黨爭

亓詩教起因

亓詩教為官期間陷入明末黨爭之中。公元1614年(萬曆四十一年),方從哲入閣為相,依附者眾多。亓詩教為方從哲門生,齊黨首領,自然春風得意,一直持續到萬曆四十七年。其間齊、楚、浙三黨權傾朝野,炙手可熱。萬曆四十八年,給事中惠世揚、程詮相繼彈劾方從哲,方從哲被迫辭官後,齊楚浙三黨之魁失去靠山,相繼引去,作為齊黨之首的亓詩教於天啓元年三月乞歸故里。熹宗繼位後,東林黨得到重用,齊楚浙三黨的一些重要成員不斷受到東林黨的彈劾追論。其間宦官魏忠賢取得司禮監秉筆太監的重要職位,他內結王體乾、李承貞,外結亓詩教推舉的方從哲的老鄉馮佺,權勢日盛,把持朝政。天啓四年,方從哲的老鄉馮佺在魏忠賢親信魯生的極力推薦下登上相位。天啓五年九月,亓詩教被馮佺召回京城,升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隨後巡撫河南等處地方,並提督軍務,兼理河道,一直外放。天啓六年仲夏,亓詩教自開封抱病而歸。思宗繼位後,清洗閹黨,亓詩教被列入逆案,贖徒為民。他回鄉後隱居城南蒼龍峽,著有《饑民疏》《清閒詞》《胡公去恩碑》《石痴居士傳》《石痴詩集序》等文留世,約在崇禎末年去世,葬在蒼龍峽西側。 [1] 

亓詩教結局

萬曆四十五年,明廷為其父亓三顧在城南夾谷山(今筆架山)前立“天恩重賜坊”,在萊城西廂為其立“都憲坊”。 [1] 

亓詩教齊楚浙黨

明末官僚機構中因地緣關係結成的政治派系,浙黨、齊黨、楚黨的合稱。明中葉以後,嚴重的政治統治危機和財政危機,加深了社會矛盾,同時也使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日趨激烈。萬曆三十三年(1605)被罷官的吏部郎中顧憲成回到家鄉無錫後,與高攀龍等講學於東林書院,諷議時政,要求改良政治,以緩和統治危機,得到在野及部分在朝士大夫的呼應,形成了一種頗有影響的政治勢力,被代表大地主集團的反對派稱為東林黨。在顧憲成罷官同年,浙江寧波人沈一貫入閣成為大學士,幾年後任首輔,他糾集在京的浙江籍官僚,結成東林黨的反對派,被稱作“浙黨”。此外,朝中官僚組成的東林黨的反對派還有“齊黨”(以亓詩教籍貫山東而得名),“楚黨”(以官應震吳亮嗣籍貫湖廣而得名)。以及“宣黨”、“昆黨”等,也都是以地緣關係結成的黨派。浙黨勢力最大,齊黨、楚黨皆依附於它,聯合攻擊東林黨,以排除異己為能事,故合稱“齊楚浙黨”。東林黨與他們展開了激烈的鬥爭。黨爭始於爭國本,既而爭“梃擊”、“紅丸”、“移宮三案,綿延數十年。對立雙方還都利用每六年一次的京察作為排擠打擊對方的手段,使明末考核京官的制度成為黨爭的工具。萬曆三十三年東林黨人、都御史温純吏部侍郎楊時喬主持京察,貶謫浙黨官員錢夢皋、鍾兆鬥等,沈一貫從中阻撓。三十九年北京京察驅逐齊楚浙黨官員,而南京京察主持在齊楚浙黨人手中,又大肆貶謫東林黨人。四十五年浙黨主京察,也大肆斥逐東林黨人。浙黨當政時期腐敗無能,直接導致了薩爾滸之戰的失敗。天啓三年(1623)東林黨人主京察,又盡逐齊楚浙黨。宦官魏忠賢得勢後,齊楚浙黨大多投靠其門下,形成閹黨,慫恿魏忠賢殘酷鎮壓東林黨人,編造黑名單《點將錄》、《天鑑錄》、《同志錄》等,興起黨獄,企圖將東林黨人一網打盡。崇禎即位後,雖除掉魏忠賢,但閹黨勢力仍存於朝中,繼續排斥東林黨人,直至明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