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二十四詩品

(司空圖詩歌理論作品)

鎖定
《二十四詩品》是唐代詩人司空圖創作的一部古代詩歌美學和詩歌理論專著,形式上由二十四首四言詩組成,因此又名“詩品二十四則”。這是探討詩歌創作,特別是詩歌美學風格問題的理論著作。它繼承了前人的美學思想,以自然淡遠為審美基礎,囊括了諸多詩歌藝術風格和美學意境,將詩歌所創造的風格、境界分為雄渾、沖淡、纖穠、沉著、高古、典雅、洗煉、勁健、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縝密、疏野、清奇、委曲、實境、悲慨、形容、超詣、飄逸、曠達、流動二十四類。每種都以十二句四言詩加以説明,形式整飭。
這二十四首詩不僅形象地概括和描繪出各種詩歌風格的特點,而且從創作的角度深入探討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形成,對詩歌創作、評論與欣賞等方面有積極的貢獻,既為當時詩壇所重視,也對後世產生了影響。
作品名稱
二十四詩品
作品別名
詩品
詩品二十四則
作    者
司空圖
創作年代
晚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四言詩

二十四詩品作品原文

二十四詩品
雄渾
大用外腓1,真體內充2
反虛入渾3,積健為雄。
具備萬物,橫絕太空。
荒荒油雲,寥寥長風。
超以象外,得其環中4
持之匪強5,來之無窮。
沖淡6
素處以默7,妙機其微。
飲之太和8,獨鶴與飛。
猶之惠風,荏苒在衣。
閲音修篁,美曰載歸。
遇之匪深,即之愈希。
脱有形似,握手已違9
纖穠10
采采流水11,蓬蓬遠春12
窈窕深谷13,時見美人。
碧桃滿樹,風日水濱。
柳陰路曲,流鶯比鄰。
乘之愈往,識之愈真14
如將不盡15,與古為新16
沉着
綠林野屋,落日氣清。
脱巾獨步,時聞鳥聲。
鴻雁不來,之子遠行。
所思不遠,若為平生17
海風碧雲18,夜渚月明19
如有佳語20,大河前橫21
高古
畸人乘真22,手把芙蓉。
泛彼浩劫,窅然空蹤23
月出東鬥,好風相從。
太華夜碧24,人聞清鍾。
虛佇神素25,脱然畦封26
黃唐在獨27,落落玄宗28
典雅
玉壺買春29,賞雨茅屋30
坐中佳士31,左右修竹32
白雲初晴33,幽鳥相逐34
眠琴綠陰,上有飛瀑。
落花無言,人淡如菊。
書之歲華35,其曰可讀。
洗煉
如礦出金,如鉛出銀。
超心鍊冶,絕愛緇磷36
空潭瀉春,古鏡照神。
體素儲潔,乘月返真。
載瞻星辰,載歌幽人。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勁健
行神如空,行氣如虹。
巫峽千尋,走雲連風。
飲真茹強,蓄素守中。
喻彼行健37,是謂存雄。
天地與立,神化攸同。
期之以實,御之以終。
綺麗
神存富貴38,始輕黃金。
濃盡必枯,淡者屢深。
霧餘水畔,紅杏在林。
月明華屋,畫橋碧陰。
金尊酒滿,伴客彈琴。
取之自足,良殫美襟39
自然
俯拾即是,不取諸鄰。
俱道適往40,着手成春。
如逢花開,如瞻歲新。
真與不奪41,強得易貧。
幽人空山,過雨採蘋。
薄言情悟42,悠悠天鈞43
含蓄
不着一字,盡得風流。
語不涉難44,已不堪憂。
是有真宰45,與之沉浮。
如淥滿酒46,花時反秋。
悠悠空塵,忽忽海漚。
淺深聚散,萬取一收47
豪放
觀花匪禁48,吞吐大荒。
由道反氣,處得以狂。
天風浪浪,海山蒼蒼。
真力彌滿,萬象在旁。
前招三辰49,後引鳳凰。
曉策六鰲50,濯足扶桑51
精神
欲返不盡52,相期與來。
明漪絕底53,奇花初胎。
青春鸚鵡,楊柳池台。
碧山人來,清酒深杯。
生氣遠出54,不着死灰。
妙造自然,伊誰與裁55
縝密
是有真跡56,如不可知。
意象欲生,造化已奇。
水流花開,清露未晞57
要路愈遠,幽行為遲58
語不欲犯59,思不欲痴。
猶春於綠,明月雪時60
疏野
惟性所宅,真取不羈。
控物自富,與率為期61
築室松下,脱帽看詩。
但知旦暮,不辨何時。
倘然適意,豈必有為。
若其天放62,如是得之。
清奇
娟娟羣松,下有漪流。
晴雪滿竹,隔溪漁舟。
可人如玉,步屧尋幽63
載瞻載止,空碧悠悠,
神出古異,淡不可收。
如月之曙,如氣之秋。
委曲
登彼太行,翠繞羊腸。
杳靄流玉,悠悠花香。
力之於時,聲之於羌64
似往已回,如幽匪藏。
水理漩洑65,鵬風翱翔66
道不自器,與之圓方67
實境
取語甚直,計思匪深。
忽逢幽人,如見道心。
清澗之曲,碧松之陰。
一客荷樵,一客聽琴。
情性所至,妙不自尋。
遇之自天,泠然希音68
悲慨
大風捲水,林木為摧。
適苦欲死,招憩不來。
百歲如流,富貴冷灰。
大道日往,若為雄才69
壯士拂劍,浩然彌哀。
蕭蕭落葉,漏雨蒼苔。
形容
絕佇靈素,少回清真70
如覓水影,如寫陽春。
風雲變態,花草精神。
海之波瀾,山之嶙峋。
俱似大道,妙契同塵71
離形得似,庶幾斯人72
超詣
匪神之靈,匪幾之微73
如將白雲74,清風與歸。
遠引若至,臨之已非。
少有道契75,終與俗違。
亂山喬木,碧苔芳暉。
誦之思之,其聲愈希。
飄逸
落落欲往,矯矯不羣。
緱山之鶴76,華頂之雲77
高人畫中,令色氤氲78
御風蓬葉,泛彼無垠。
如不可執,如將有聞。
識者已領,期之愈分79
曠達
生者百歲,相去幾何。
歡樂苦短,憂愁實多。
何如尊酒,日往煙蘿。
花覆茅檐,疏雨相過80
倒酒既盡,杖藜行歌。
孰不有古81,南山峨峨。
流動
若納水輨82,如轉丸珠。
夫豈可道,假體如愚83
荒荒坤軸,悠悠天樞。
載要其端84,載同其符85
超超神明,返返冥無。
來往千載,是之謂乎86 [1] 

二十四詩品註釋譯文

二十四詩品詞句註釋

1.大用外腓(féi):巨大功用庇護於外。腓,庇護。
2.真體內充:純真體質充實於內。形容雄渾之氣包舉詩文內外。
3.返虛入渾:返回至虛空渾沌境界。
4.超以象外,得其環中:詩之意味氣概已超越具局部具體物象,而得以實現其最大之自我完整世界。環中,世界。持之匪強:並非勉強表現詩意。
5.持之匪強:並非勉強維持此種意氣。匪,非,下同。
6.沖淡:謙和淡泊。衝,謙和。
7.素處以默:以靜默樸實相處。素,樸實。
8.飲之太和:吸入太和之氣。太和,陰陽調和之氣。
9.脱有形似,握手已違:意謂不執著於描寫事物之情景境界,只求意到而已,以此保持謙和淡泊格調;故即令倘有文學描寫逼真形似處,亦剛剛下筆觸及,便又轉瞬離開。脱,倘若。違,離別,分離。
10.纖穠(nóng):纖巧穠麗。
11.采采流水:流水盛足貌。采采,盛足貌。
12.蓬蓬遠春:草木繁盛之廣闊春景。蓬蓬,繁盛貌。遠,廣遠。
13.窈窕深谷:有神山谷。窈窕,深邃幽靜。
14.識之愈真:謂纖妙境將會認識品味得更為真切。識,説秉筆事狀,將更加形神逼真。
15.如將不盡:意謂領略不盡,境界深遠,幽情無窮。將,古籍意義及其用法非常廣泛靈活,且有抽象用法,有率領、指揮,暗含使用、熟悉認識這樣的意思。
16.與古為新:古往今來,“江山代有人才出”,各有創新,各見新意。
17.所思不遠,若為平生:所思之人似未遠離,如同是平生長久相守一般。
18.雲:輕雲,碧天淡雲。在於陪襯一種坦然的心境。
19.渚:水域中的沙石小洲,寫一種賞心的境遇。
20.佳語:美好的語句,指新得的詩篇。
21.大河前橫:是説詩思像大河在前,滔滔不絕。
22.畸人乘真:高人乘真氣凌空翱翔。畸人,高人,言出《莊子》。
23.窅(yǎo):深遠。
24.太華(huà):太華山,即西嶽華山,在今陝西省渭南縣
25.虛佇神素:精神清淨虛靈。神素,精神,虛佇,虛立,若有若無。
26.脱然畦(qí)封:超脱畦界。
27.黃唐:黃帝、唐堯。
28.落落玄宗:精神高尚,儼然玄妙聖人。落落,高尚貌。玄宗,玄聖。
29.玉壺:華貴的酒器。岑參《玉門關蓋將軍歌》:“燈前侍婢瀉玉壺,金鍾亂點野酡酥。”買春,即買酒。唐代名酒名多帶一春字,甚至以春字代酒,如稱燒春、大春、老春之類。
30.茅屋:別本多作茆屋,茆為茅的異體字,均屬形聲字,故改植為茅。
31.佳士:指賓客,略如劉禹錫《陋室銘》所云:“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32.修竹:挺拔俊秀的竹子,即前《沖淡》品所稱之“修篁”。
33.白雲:此處對陰雲講,謂雨霽的晴雨。
34.幽鳥:深山之鳥又為雨所禁,雨後放晴,其歡躍可知。司空圖《即事九首》(其三):“幽鳥穿籬去,鄰翁採藥回。雲從潭底出,花向佛前開,”略近同一意境。
35.書:寫。歲華:韶光。
36.絕愛淄(zī)磷:斷絕對世俗一切污濁、澆薄事物之愛戀。淄,黑色。磷,音“吝”,薄。
37.喻彼行健:《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喻,明白。
38.神存富貴:精神葆有富貴氣度。
39.良殫(dān)美襟:極盡優美襟懷。良,甚。殫,盡。
40.俱道適往:(有時筆下所寫恰合古人詩意)亦不過偶與古人同道而適往耳,乃自然而然,非刻意而為之也。適往,恰巧達到。
41.真與不奪:大自然之給予不可剝奪。
42.薄言:古詩發語詞。
43.天鈞:喻歲月之運轉。鈞,製陶之轉盤曰鈞。
44.語不涉難:言辭未涉及苦難。
45.真宰:宇宙之主宰者,造物主,此處指天意。言出《莊子·齊物論》:“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朕,跡象。白居易《和雨中花》:“真宰倒持生殺柄,閒物命長人短命。”
46.淥(lù):清酒。
47.萬取一收:讀者儘可採取萬千種不同領會,而總歸結於此一詞句中。
48.觀花匪禁:觀花尋美無所限制(形容豪放之態)。匪,非,不。
49.三辰:日、月、星。
50.曉策六鰲:早晨鞭策東海六鰲。鰲,巨龜。古神話,渤海之東有五山,隨波上下往還。天帝使巨鰲十五輪番以首戴之,五山乃峙。
51.濯(zhuó)足扶桑:在扶桑神木下洗腳。古神話,扶桑,東海中神木名,日出其下。又:古國名,在中國之東二萬里,其地多扶桑木。後相沿代稱日本國。
52.欲返不盡,相期與來:雖欲返回,卻遊興不盡,又相約同來。該精神振奮之態也。
53.明漪(yī)絕底:望清波於無底深澗中。
54.生氣遠出:生命氣息廣遠釋放。
55.伊誰:猶言“阿誰”。伊,語助詞。
56.真跡:真切的蹤跡。或指詩人的思路,即所謂的詩思。
57.晞(xī):曬乾。
58.要路愈遠,幽行為遲:此種精細縝密之描寫似乎離開主要通道更遠,如同在幽暗小道緩慢前行。
59.語不欲犯:遣詞造句不肯自相牴觸。犯,牴觸,衝突。
60.猶春於綠,明月雪時:如同春意參於綠色,明月照於雪時。比喻詩意縝密,和諧無隙。
61.與率為期:與直率相約。
62.天放:放任自然。
63.屧(xiè):古代木底鞋。
64.聲之於羌:指羌笛曲調多幽咽曲折。
65.洑(fú):漩渦。
66.鵬風:扶搖旋轉之風,即龍捲風。
67.道不自器,與之圓方:大道不如同器物限制自己於單一用途,而是隨同環境而方圓曲折,千變萬化。言出《禮記·學記》:“大道不器。”又,《論語·為政》:“君子不器。”與之圓方,隨之發生適應性變化。
68.泠(líng)然希音:最為激越之音,便是無音。泠然,聲音清越。希,無。
69.大道若往,若為雄才:大道似已逝去,如今誰是繼道雄才?
70.絕佇靈素,少回清真:消絕玄想,暫回真實。靈素,玄想。少,通“稍”,暫。
71.俱似大道,妙契同塵:所形容描寫之風雲、花草、海、山等景物皆似乎藴含自然大道,既妙合自然,又順同於世俗。“妙契”,意謂妙合自然。
72.離形得似,庶幾(jī)斯人:離開對象形態,而能描寫肖似,如此詩人也許可以。庶幾,與許可以。庶,幾,接近,差不多。
73.匪幾之微:不是天機微妙。幾,同“機”,天機。微,奧妙、玄妙。
74.如將白雲:如同伴隨白雲。將,伴隨。
75.少有道契:年少時即有與道同心之根基。
76.緱(gōu)山之鶴:緱山在今河南偃師東南。
77.華:華山。
78.令色:美色。令,美好。
79.識者已領,期之愈分:識詩者雖能領略名家之飄逸格調,然若刻意期待己詩之飄逸則將反而距離更遠。分,離。
80.過:此處押平韻。下邊“杖藜行過”之“過”字押平韻與此同。
81.孰不有古:人誰無死?古,作古,死。
82.輨(guǎn):車轂外表之金屬包皮,此指水車轉軸。
83.夫豈可道?假體遺愚:此種世事萬物之自然流動,豈能真正全都表達出來?詩人皆不過藉此流動實體之歌唱,而忘己之愚陋耳。
84.載(zài):句首助詞,無義。要(yāo):握。
85.符:形。
86.來往千載(zǎi),是之謂乎:詩人神思來往於古今千載,便是指此種流動格調呀! [2]  [3]  [4]  [5]  [6]  [7]  [8]  [9] 

二十四詩品白話譯文

雄渾
詩篇的魅力外放光華,真摯的情懷誘發奇葩。
虛心恃雄渾的形象,秉賦剛健,英姿勃發。
洞悉世間多樣的風情,縱觀環宇的滄桑演化。
看天際行雲鼓盪翻卷,聽荒漠長風呼嘯叱吒。
超脱大千世界的表象,要把潛藏的奧愁體察。
切不可任性附會牽強,詩情無涯會汩汩萌發。 [2] 
沖淡
沖淡的生活寧靜而又安逸,且把萬物的精微妙機體味。
隨時汲取大自然太和之氣思緒象白鶴一樣高翔低飛。
陣爽神的清風掠過大地拂動田因詩人敞開的葛衣涼過竹林。
但聞泂簫依稀,漫步歸去,擾亂無涯情思。
平淡無奇的生活饒富詩意,何須刻意探究深奧的哲理淡遠的境界。
豈容刀雕斧飾,着意點染卻反而十不得一。 [2] 
纖穠
山洞叮叮咚咚浪花飛濺千迴百轉,把春天從追遠的地方送到了人間。
翡翠般的山谷達到了幽深的楓限,只有汲水洗衣的婀娜姑娘涉水到河邊。
豔麗的桃花迎風開放緋紅一片陽光璀燦春風撲面淙淙洞水流向前山路時隱時現。
夾道細柳舞翩趾,黃鶯輕歌漫轉訴説羊腸小道險而又遠。
乘興向着更深遼的奇境大膽試探定會有真理展現,酬答你的苦心一片粗獷大膽。
精微的妙諦藴無限,偶與古會,推陳出新總應是超越前賢。 [2] 
沉著
深山害林裏喜見山家的茅屋荊柵,斜陽早透,山間氛圍是這樣清新恬淡。
他手布帽背在身後,款步選想偶有三兩聲,鳥鳴把那濃郁的詩情櫚傳。
怎不見鴻雁牽來友人的只語片言,相思已飛向邊陲那千里關山。
親密的好友又伴他回到山間小道平生的經歷像出長戲一暮暮眼前重演。
海風,白雲,碧玉般海天蔚蘭幽遠沙洲,夜晚,如盤般皎月高懸長天。
這一切化作珠璣般詩的語言象滾滾江河在詩人心田翻卷。 [3] 
高古
超塵脱俗的詩仙乘罵真氣盤桓,芬芳的芙蓉清幽伴他飛向人間。
縱然是一貧如洗歷盡萬劫千難,看破浮世紅塵也看破仙塵雲煙。
一輪明月正打東方的林梢升遷,瀟瀟清風送詩仙遊天下名山。
西晉太華的清徹夜色一碧無邊,清亮的古剎鐘聲真個古趣悠遠。
斷絕雜念的詩人寧神靜息探看,看因國超脱如畫農家賽過神仙啊!
炎黃子孫獨享豐厚的遺產,自有光明磊落的詩人代代湧現。 [3] 
典雅
玉壺沽酒,伴詩人春遊一暢雅興,借這山家的茅屋,來領略春雨的神通。
同座全都是深富造諧的文叟詩翁,索索的竹園從屋前屋後送來陣陣清風。
雨霽天青,一縷白雲在輕拂徐動,羣鳥嬉戲,相互追逐。
煞是一脈歡情綠陰中沉寂靜卧的木琴似有音聲不,是高山飛瀑傳來陣陣崢嶸的奏鳴。
落英含情送別春神悄悄地歸去文叟詩翁象秋菊一樣恬諛,又心氣和平。
大自然富有取之不竭的繽紛詩籽,提供大手筆盡情抒發自已的典雅幽情。 [3] 
洗煉
璀燦的黃金出自散亂的礦石,耀眠的白銀原在污穢的鉛泥;
必須狠下一番功夫千洗百鍊,金銀中絕不容滲進纖沙微塵。
空明的譚水流瀉出濃烈春意,點無纖塵的銅鏡輝映着神奇。
清白聖潔深藏在純樸的素體,月色裏更見出她那天真妙諦。
看點點明光閃爍,碧空如洗,聽聲聲清歌盪漾,詩情洋溢;
詩思泉湧,溪水般一瀉而下皓月當空,喚起美好的記憶。 [4] 
勁健
精神的力量出世橫空,氣勢的長虹高惡蒼亨象。
千丈巫山雄扼大江,風雲把神女情懷率動。
真理使詩人堅毅剛強,生活的準則紮根心中。
如此修養得勁健情操,做一代詩雄愛憎分明。
歷史詩篇與天長地久,客觀的規律比比相通。
求實的思想嚴然恪守,詩家健筆應慎始終。 [4] 
綺麗
自有豐富的思想,高尚的精神,鄙視華麗的外衣,閃光的黃金。
濃施粉黛豈可掩蓋內容的蒼白,平淡自然反見出主觀世界深邃。
湖畔晨霧初收,四外滿目清新,林中紅杳皸點出這人間的早春。
夜來皓月當空,書房明燭生輝,和竹蔭小橋一起映入一池碧水。
桌上斟滿美酒的金盃綠醌輕泛,主人正陪伴友朋悉心調絃撫琴。
生活是這樣美好而又充滿樂趣,詩家自應把一腔抱負盡情唱吟。 [4] 
自然
遍野的花草任你隨手採摘,何必到書裏核對什麼標本。
和你胸中的題旨一起昇華,倩詩筆匠心獨運點染成春。
花期到來時自會繽紛滿園,春風春雨催發希望的蓓蕾。
要真切地描享自然的豐禾,好心的美化也會敗興失神。
索性到深山充作莽林野老,和山家一起乘興雨後採蘋。
只要你能把感情溶入自然,自然將獻給你無限的天真。 [5] 
含蓄
讀來字字句句似乎了不相關,然而風情流韻卻已照人肺肝。
把恁大磨難寫得來平平淡淡,反而令人悲憤欲絕傷心不堪。
只因為真情主宰了詩人心田,純真的詩心便隨它浮沉翻卷。
新熟的酒糟一樣為酒漿蓄滿,經霜的花蕾一樣欲綻而又鍥。
悠悠天宇給細微的塵埃充滿,忽忽海域有洶湧的浪花激濺。
淺深聚散要怎樣含蓄地表現,一句詩也許要有一萬個方案。 [5] 
豪放
盡情地觀賞天下的異卉奇葩,從皇家御苑到那莽原的山花。
豪邁的情懷促成曠達的氣質,湧泉似的詩思發人英氣勃發。
縱觀天風浪浪橫掃雲山萬里,傲視海山蒼蒼上接高天彩霞。
真率的詩情激盪起一腔熱忱,駕馭萬千氣象一齊奔來筆下。
日月星辰在前都要為我所用,鳳凰展翅飛來聽命一代詩家。
詩人拂曉乘上東海六鰵遠遊,趕到太陽東昇的扶桑島品茶。 [5] 
精神
人的精神難以全部反映,適當時刻就會顯現出來。
好詩如清水能夠見底,又如同奇花即將綻開。
春光裏鸚鵡正在歌唱,楊柳掩映着水中樓台。
青山雅士飄然而至,共飲清酒慰我情懷。
作品顯出生氣,毫不刻板滯呆。
寫得微妙達到與大自然同化,誰還能夠加以指責評裁? [6] 
縝密
作品裏確實有真切的形貌,讀起來細密而不見痕跡。
詩歌的意象層層浮現,大自然已變為神奇。
縝密的詩像水流花開,又如陽光下的露珠欲滴。
主要的思路越是悠遠,文筆的運行更要舒緩。
用語不可繁瑣,立意切勿板滯。
作品如春天的一篇碧綠,又好似月光和白雪交輝。 [6] 
疏野
根據性情充分發揮,真實顯現不受拘束。
萬象在胸就會取材豐富,率真描繪才能運筆自如。
青松下面修建茅舍,悠閒坦蕩頻頻讀詩。
只知日夜變換,不管今是何時。
縱情揮毫自表心意,何必一定故作雕飾。
順應詩人天然氣質,才能識得疏野真義。 [6] 
清奇
在蒼翠秀美的松林中間,出現漾起波紋的溪流。
天氣初晴,小雪覆蓋着沙灘,河的對岸,停泊着一葉漁舟。
俊逸的人好像白玉般高潔,邁開腳步尋訪幽靜的美景。
他在又行又止,仰望藍天悠悠。
神采顯得多麼高雅奇特,風度恬淡使人難以描繪。
像黎明前的月光那樣明淨,像初秋時的天氣那樣清秀。 [7] 
委曲
攀登在太行山的高峯上,羊腸小道盤繞着翠綠的山岡。
望着雲霧迷濛下幽曲的流水,聞到清新悠遠的花香。
筆力適時,要運用確當,音韻起伏,像笛聲抑揚。
似來又往曲折不盡,隱中有顯委婉多樣。
如同水的波紋迴轉躍動,又像大鵬乘風飛卷直上。
章法變化不要有固定程序,應隨着內容需要或圓或方。 [7] 
實境
選取用語極其質樸,作品構思也不艱深。
正像忽然遇見一位高雅的人,一下就領悟了那道的精神。
彎曲的山溪輝映着陽光,蒼翠的松林一片濃蔭。
一位樵夫挑着柴擔走過,詩人在獨自聽琴。
憑着真情創造意境,妙在不是勉強自尋。
切實的感受來自天然,這才是美好的心的聲音。 [7] 
悲慨
大風捲起狂瀾,樹木均被毀壞。
思想痛苦令人難忍,召喚好友也未到來。
百年歲月像流水飛逝,富貴權位都化作塵埃。
世道日益淪喪,誰是今日雄才?
壯士拔劍自嘆,抒發滿腔悲哀。
無奈落葉蕭蕭下,且聽殘雨滴蒼苔。 [8] 
形容
凝神專注,積蓄純潔感情,反映景象,就會清新逼真。
像刻畫水中的倒影,如描寫豔陽的芳春。
風雲變化而多姿,花草繁茂而有神。
大海波濤洶湧,高山險峻幽深。
這些都要寫得符合生活情理,微妙地與塵世萬物融合共存。
能夠不拘形貌做到神似,那才是真正善於形容的詩人。 [8] 
超詣
不是因為心神靈巧,也非由於天賦智能。
詩人好象在伴從着白雲,隨清風一起遨遊同歸。
向前遠行,好象即將面臨妙境,到了那裏,卻又覺得並不如意。
作者早就有了道的素養,寫起詩來才能夠超脱世俗。
喬木高聳在亂山叢中,綠苔閃耀着春陽芳輝。
在這種情景中構思吟詠,就感到忘記一切,深有韻味。 [8] 
飄逸
詩人孤傲瀟灑遠去,超然獨立不同凡羣。
像緱山上飛去的仙鶴,如華山頂遊動的白雲。
高雅的名士內心聰慧,美好的風貌清秀有神。
自駕蓬葉小舟乘風而去,向着無邊大海暢遊長吟。
這樣的境界好像難以捉摸,有時卻能夠有所領悟。
理解此等情景才能心領神會,勉強硬求飄逸那就無處找尋。 [9] 
曠達
人的一生不過百年,從生到死相去幾何?
歡樂的日子苦於太短,憂愁的歲月實在太多。
還不如每天攜帶美酒,漫遊煙繞藤蘿的處所。
鮮花覆蓋茅草屋檐,微微細雨飄忽而過。
待到飲酒已盡,持杖且行且歌。
人生向來誰無死,唯有南山永巍峨。 [9] 
流動
詩的流動如同水車旋轉,又好似滾珠滑動自如。
這種詩風妙處豈可道出,藉助比喻也難充分表達。
蒼茫的大地,悠遠的天空,都像圍繞着一個軸心移動。
只有遵循它們的根本法則,作品才能與自然的變化相符。
萬物事理玄妙奇特,宇宙天地循環不已。
千年萬載它們往而復始,這才是流動的要義。 [9] 

二十四詩品創作背景

司空圖生活在唐朝末年,社會動盪,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司空圖早年中了進士,擔任過中侍御史、禮部員外郎、中書舍人等職,但是他在官位上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經歷過幾次浮沉之後,他看到了世風每況愈單憑自己的一己之力改變不了社會的現狀,所以他抱着逃避現實的人生態度毅然決定辭官返鄉。
據史料記載,司空圖辭官後,隱居在河中中條山王官谷,寄情於水花鳥之間,遠離亂世的紛紛擾擾,追求一種怡然自得之樂。思想方面,為了給自己的心靈構建一處避難所,他在心靈中構建沖淡、超詣的境界,讓心靈在這種境界中有所皈依。司空圖的這種對待唐末動亂現實的人生態度,對其詩論的影響很大。
《二十四詩品》以詩論詩形式的形成,是與中國古代的生產方式,思維方式分不開的,是與中國文化的發展進程以及唐朝的文化氛圍密切聯繫的,司空圖所處的社會環境也推動了其詩性語言的形成,是自身、社會以及環境綜合作用的結果。在這幾個因素的相互作用下,產生了《二十四詩品》以詩論詩的言説形式。 [10] 

二十四詩品作品鑑賞

二十四詩品整體賞析

《二十四詩品》繼承了前人的美學思想,以自然淡遠為審美基礎,囊括了諸多詩歌藝術風格和美學意境,將詩歌所創造的風格、境界分類。它是探討詩歌創作,特別是詩歌美學風格問題的理論著作。它不僅形象地概括和描繪出各種詩歌風格的特點,而且從創作的角度深入探討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形成,對詩歌創作、評論與欣賞等方面有相當大的貢獻。這就使它既為當時的詩壇所重視,也對後來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成為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經典名篇。
這組詩專談詩的風格問題,在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中,“風格”多稱為“體”。司空圖在劉勰等前人探討的基礎上加以綜合提升,將詩的風格細分為二十四種,即:雄渾、沖淡、纖穠、沉著、高古、典雅、洗煉、勁健、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縝密、疏野、清奇、委曲、實境、悲慨、形容、超詣、飄逸、曠達、流動。每種都以十二句四言詩加以説明,形式整飭。
《二十四詩品》既是風格論,又是意境論;但它描述的是二十四種風格,卻不只是二十四種意境,如《典雅》品中就有春、夏、秋三種意境。就司空圖而言,可能在觀念上並沒有嚴格區分氣韻與意境的不同因為二者都可以説是作品顯現的形態。他有時強調“思與境偕”,着眼的是意境;有時強調“韻外之旨”,着眼的是氣韻。但是,就《二十四詩品》對於詩學的實際貢獻而言,在於它通過描繪不同的意境來區劃二十四種風格類型。因為若純粹依意境立論,其實很難確定有多少類型。
《二十四詩品》是一部文學批評著作,本身也是批評的文學作品——一組美麗的寫景四言詩,用種種形象來比擬、烘托不同的詩格風格,頗得神貌,並在詩歌批評中建立了一種特殊的體裁。第十一品《含蓄》,是二十四品中寫得最有激情、最有文采的篇章之一,也是全書的主旨所在,它以藴藉雋永取勝,收到了“不着一字,盡得風流”的效果。而第十二品《豪放》,則是在天風浩蕩,海山茫茫的磅礴氣勢中,以宏偉的氣魄和昂揚的激情擅場,充分表現了豪放這一風格的特徵,給人以風雲舒捲、意氣飛揚的深刻感受。作者在篇章中,還特別注意文字聲韻上的技巧,讀起來氣韻貫通,流利暢達,極富音樂美。
這組詩每一首都精美深邃,富於形象性、思辯性和哲理性。它是有無相生,虛實相形,主客相通,詩思諧和的全息圖像。它所敞開的可能性,具有極為豐富的“象外之象”和“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其表達形式較為單純,每品十二句,四字一句,但是表達的意義卻耐人尋味。《二十四詩品》和劉勰的《文心雕龍》一起都對中國文學理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文心雕龍》是採用駢體文進行論述,而《二十四詩品》則全部是用工整的四言詩魚貫展開。在詩學或文論著述中,其語言表達方式也極具特色。
(一)特定的句型
《二十四詩品》的每一品都是一首四言律詩,結構工整。每一句都是一個四字短語,結構短小精悍,便於表達文意。從語言學的角度,把這些短語從功能上來進分類,可以分為名詞性短語:荒荒油雲,寥寥長風;采采流水,蓬蓬遠春;綠杉野屋,坐中佳士,巫峽千尋,幽人空山,天風浪浪,海山蒼蒼,青春鸚鵡,楊柳樓台,娟娟羣松,杳靄流玉,悠悠花香,杳靄流玉,凊澗之曲,碧松之陰,蕭蕭落葉,漏雨蒼苔。動詞性短語:反虛入渾,積健為雄,具備萬物,橫絕太之匪強,來之無窮。時見美人,乘之愈之愈真。如將不盡,與古為新。鴻雁不來,之子遠行,畸人乘真,手把芙蓉,超心鍊冶,蓄素守中,濃盡必枯,淡者屢深,不取諸鄰,不着一字,盡得風流,由道反氣,處得以狂,生氣遠出,不着死灰,神出古異,淡不可收,水理漩洑,鵬風翱翔,一客荷樵,一客聽琴,大風捲水,離形得似,遠引若至,臨之已非。形容詞性短語:猶之惠風,碧桃滿樹,風日水濱。柳陰路曲,落日氣清,太華夜碧,白雲初晴,人淡如菊,行神如空,行氣如虹,如逢花開,如瞻歲新,悠悠空塵,忽忽海漚,如滿綠酒,花時反秋。猶春於綠雪時。水流花開,清露未睎,可人如玉,如月之曙,如氣之秋。如幽匪藏,如見道心,百歲如流,富貴冷灰,如覓水影,如寫陽春,海之波瀾,山之嶙峋,若納水轁,如轉丸珠。
在每一品中幾乎都有這三種類型的短語出現,在這部著作中這些短語完全替代了單句或者複句,雖然它的語句短小,但卻很生動到位地表達出作者想要表達的。如《勁健》:行神如空,行氣如虹。巫峽千尋,走雲連風。飲真茹強,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謂存雄。天地與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實,御之以終。該品一開始用形容詞性短語“行神如空,行氣如虹”,首先通過比喻的手欣賞者在頭腦中關於勁健的畫面;其次用一系列的動詞性短語“走雲連風,蓄素守中,喻彼行健”達到剛勁的氣勢,另一方面用一系列動詞性詞語也加強了動感,突出了勁健的力量和強度。從想象到感覺自己的親身參與,這樣的一個轉換就讓人對勁健品有了更切身的體會。最後再昇華到理論的高度闡述:“天地與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實,御之以終。”一方面能指導對勁健的理解,另一方面也符合了人類思維的特點,感性的認識通過切身實踐的體會,提煉出知識,提煉出哲理。這是人們認識世界的過程,用這種方法來理解“勁健”,也就沒有什麼難處了。通過動名詞和形容詞性短語的交匯,從感覺和認識上都給人勁健的強度和力量,那麼這一品就無需用過多的言語描述,就這短短的幾個短語,幾十個字就能準確的傳達作者的意圖,而讀者在欣賞的時候也能通過動靜交織所展示出來畫面和氣勢來了解勁健這一品。這的確是作者的高明之處。
在其它品中作者也用類似的手法來表達,如《沉着》:綠林野屋,落日氣清。脱巾獨步,時聞鳥聲。鴻雁不來,之子遠行。所思不遠,若為平生。海風碧雲,夜渚月明。如有佳語,大河前橫。這一品偏於靜態,所以在這一品用了很多名詞性短語:“綠林野屋,落日氣清。”“海風碧雲,夜渚月明。”並且注意以動來突顯靜,如“脱巾獨步,時聞鳥聲”。有的學者這樣品評該品:“野屋而親以綠林,掩映之餘,更覺幽寂。傍晚落日,野曠氣清,於斯境於斯時,而有人也,閒步逍遙,已覺遠隔塵氛,飄飄欲仙。曰獨步,則思慮之岑寂可知;曰脱巾,則風度之瀟灑可想。然而“鳥鳴山更幽”,偏又鳥聲,則靜與神會,豈非沉着象乎?”司空圖善於用這種動靜交織的短語來突出想要表達的意圖,或動或靜,或動多靜少,或動少靜多,再添加形容詞性的描繪,一幅幅畫面便出現在人們眼前,從而深刻的表達了作者的寫作意圖。也是用這樣一種描述的方法所獨具的特色,能更準確的傳達作者的意旨。
(二)切當的韻律
在韻文裏,幾個處於句子末尾的同韻音節叫韻腳,讓同韻音節有規律的在句尾重複出現,這叫押韻。恰當的安排韻腳,使同韻音節在相應的位置上重複出現可使語言形成一種迴環復沓的韻律美。
《二十四詩品》裏的每一品都有押韻。“雄渾”品中“充、雄、空、風、中、羣”押“ng”韻;“沖淡”品中“微、飛、衣、違”押“i”韻:“纖穠”品中“春、人、濱,鄰、真、新”押“n”韻;“沉着”品中“清、聲、行、生、橫”押“ng”韻;“高古”品中“蓉、蹤、從、鍾、封、宗”押“ng”韻;“典雅”品中“屋、竹、逐、瀑,菊、讀”押“u”韻;“洗練”品中“銀、磷、神、真、人、身”押“n”韻;“勁健”品中“虹、風、中、雄、同、終”押“ng”韻;“綺麗”品中“金、深、林、陰、琴、襟”押”in“韻;“自然”品中“鄰、春、新、貧、蘋、鈞”押“n”韻;“含蓄”品中“流,憂、浮、秋、漚、收”押“iu”韻;“豪放”品中”荒、狂、蒼、旁、凰、桑“押”ang“韻;“精神”品中“來、胎、台、杯、灰、裁”押“ai”韻;“縝密”品中“知、奇、晞、遲、痴、時”押“i”韻;“疏野”品中“羈、期、詩、時、為、之”押“i”韻;“清奇“流、舟、幽、悠、收、秋”押“ou”韻:“委屈”品中“腸、香、羌、藏、翔、方”押“ang”韻;“實境”品中“深、心、陰、琴、尋、音”押”in“韻;“悲慨”品中“摧、來、灰、才、哀、苔”押“i”韻:“形容”品中“真、春、神、峋、塵、人”押“en”韻;“超詣”品中“微、歸、非、違、暉、希”押“i”韻;“飄逸”品中“羣、雲、氲、垠、聞、分”押“n”韻;“曠達”品中“何、多、蘿、過、歌、峨”押“e”韻;“流動”品中“珠、愚、樞、符、無、乎”押“u”韻。
在中國古代的詩學中有“詩韻鏗鏘”這一説法,也就是認為押韻可以使詩歌的音律協調,使整個詩歌聲音過程聽起來“鏗鏘”,使語言形成迴環復沓的韻律美“音韻”的目的在於“鏗鏘”,在於韻律美,這完全是出於聲音上的考慮,是對詩歌音樂效果的考慮。
從音韻學上來講,《二十四詩品》中出現押韻符合詩歌的特點,因為它首先是首詩,要考慮它的韻律美和音樂效果。至於何以把與音響有關的韻用到意境風格描述上來,這隻可以推論是“因為音樂和文學上的韻,實際上是由各種音響的諧和統一而成立的,也即是不離各種聲響,但同時又是超越於各種音響之上,以成為一種統一的音響,而這種統一的音響是可感受而又不能具體指陳的東西,因此,韻可以説是音響的神,也如人的不離形相而又超越於形相之上的諧和而統的‘神’或‘風神’,是相同的情景”。從徐復觀這段話可以看出,音韻的韻用到文學作品中對文學作品的氣韻或風神是有很大的幫助的,因為他們有共同點,都追求一種可感受又不能具體指出的東西來描寫氣韻。而《二十四詩品》是一部描寫意境風格的著作。至於意境和氣韻有的關聯,胡家祥在《論氣韻與意境的聯繫與區別》一文中指出:“氣韻與意境都具有整體性空靈性的特點,其相通處在於都體現道,都可謂是傳神”。也就是説,意境與風格都是一種可感受而難於確切把握的東西,都具有空靈性,所以在這裏可以説音韻上的韻對文學作品意境的描繪有很大幫助。如《二十四詩品》的最後動以“珠、愚、樞、符、無、乎”這種可感受的統一的音響為中介,追求種諧和統一,以達成一種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流動境界,彷彿“來往千載,則千變萬化不拘於一,往古來今不滯其是之謂乎?流動豈易言哉”。在這裏用韻作為中介之一表達了一種難於言説的東西,把不能言説的語言轉換成另外一種形式表達出來,這是《二十四詩品》語言的一個特用這一特點能更好的表達作品的意境和風格。
(三)多樣的比興
比興是中國傳統思維的產物,中國傳統思維講究整體性,喜歡用直觀的方式進行硏究,並且還很喜歡用模擬,於此同時也不缺少西方意義上的邏輯思辨興在中國這樣的思維土壤中應運而生。比興修辭手法的運用在詩歌中比比皆是其目的就是為了形象或者是生動的展現表達的情景,使讀者能更準確的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在《二十四詩品》中也不例外,作者用了大量的比興修辭手法。在《勁健》品中開頭兩句就用兩句比喻“行神如空,行氣如虹”統領全詩,用“空虹”比喻氣的運行強勁有力,突岀了力量感,為後文的論述奠定了基調,打好了基礎;另一方面也很形象的展現了神的運行自如,像什麼都沒有一樣,一路暢通無阻,從側面襯托了有力勁健;同時“興”也在這裏開始了,“興”的思維是以譬連類為特質的”,開啓了下文的描寫,為下文奠定了基礎比興是中國傳統思維的一種形式,是創造意境的重要手段,“比興思維能夠完美的彌合情與景、虛和實之間的關係,促成情與景的交融。”
《二十四詩品》的每一品幾乎都是難以言説的,必須藉助於一些實境來表達,藉助於文學作品中所描寫的人、事、物,以及由人、事、物組成的羣體意象的共同作用,表現這種難以言説的深層的情感、意趣,從而來表達作品的意境。這種由具體到抽象,由實到虛的意境的表達,是通過人、事、物等實境運用聯想、比喻等手段創造出來的。如《清奇》:娟娟羣松,下有漪流。晴雪滿竹,隔溪漁舟。可人如玉,步屧尋幽,載瞻載止,空碧悠悠,神岀古異,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氣之秋。這一品整體表現的是一種清奇的意境風格,全詩以“娟娟羣松,下有漪流”起興,奠定了詩的情感基調。接着是人物——“可人”的玉女出現,她穿着木屐悠閒的散着步,探尋幽趣,走走停停,邊走邊看,神態自如、心情淡泊。再接着描寫周圍的事物,天空碧藍,沒有塵埃。最後再用一個比喻作結,如破曉時的月光,明朗慘淡;又像深秋時的空氣,清新高爽。全文到此,清奇之意已經躍然紙上。文中所描繪的三組畫面之間在語言上沒有看到過多的聯繫,但是讀者在欣賞的時候卻不會把這幾組畫面割裂開來,而是把它們聯繫在一起繪製出一張更大的這些都是描述的可以見到的實景,如果要提升整首詩的意境和風格,只有這些實景還是不夠的,所以在該品的後三句運用比興的修辭手法,將實境提到了高度,就創造出一個高於實境的虛境,將實境和虛境一體化,化實為虛,虛實兼顧,清奇的意境便油然而生。只有比興思維才能彌合這實境和虛境,創造出這意境。
《二十四詩品》在形式工整的基礎上,只用了有限的字數,運用押韻、比興的手法來描摹詩歌的意境,闡釋作品的風格,把一部理論作品寫的像一首首詩一幅幅畫,這不得不説是中國文學理論上的瑰寶,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奇葩。 [10]  [11] 

二十四詩品名家點評

宋代文學家蘇軾書黃子思詩集後》:唐末司空圖崎嶇兵亂之間,而詩文高雅,猶有承平之遺風。其論詩曰:“梅止於酸,鹽止於鹹,飲食不可無鹽梅,而其美常在鹹酸之外。”蓋自列其詩之有得於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韻,恨當時不識其妙,予三複其言而悲之。 [12] 
清代評論家孫聯奎《詩品臆説》:“得其意象,可與窺天地,可與論古今;掇其詞華,可以潤枯腸,醫俗氣。圖畫篆象,靡所不該;人鑑文衡,罔有不具,豈第論詩而已哉。”“《二十四詩品》以《雄渾》居首,以《流動》終篇,其有窺於尺地之道也。” [13] 
現代作家錢鍾書《談藝錄》:除妄得真,寂而息照,此即神來之候。藝術家之會心,科學家之格言,哲學家之悟道,道學之因虛生白,佛家之因定發慧,莫不由此。 [13] 
現代書畫家啓功《詩品題識》:表聖詩品,妙言興象,可賅眾藝,寧止於詩。 [13]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曹順慶中西比較詩學》:《二十四詩品》“以豐富的意象象徵着抽象的風格理論,讓你在審美鑑賞中去體會各種風格的特徵,從而真切的捕捉住風格的真諦”。 [14] 

二十四詩品後世影響

《二十四詩品》是盛唐詩歌各種美學風格的概括和總結,體現了司空圖對詩歌藝術多樣化的審美追求,是盛唐詩人的審美理想在詩學理論上的集中反映,它所描繪的二十四種詩歌風貌,從不同角度揭示了詩歌的意境創造,對唐以後的美學和詩學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二十四詩品》的誕生,標誌着中國古典美學和詩學在理論上已經步入成熟。在中國近古文學史上標榜“性靈”與“神韻”的兩個重要流派,都從《二十四詩品》中尋找自己的理論依據。現代學者研究中國文學批評史和中國美學史,也都把《二十四詩品》看作意境詮釋的典範。 [15] 

二十四詩品作者簡介

司空圖(837—908),字表聖,河中(治今山西永濟)人。鹹通進士,官至知制誥、中書舍人。後隱居中條山王官谷,自號知非子、耐辱居士。有《司空表聖文集》(即《一鳴集》)。又有《司空表聖詩集》,系後人所輯。 [13] 

二十四詩品作品爭議

關於《二十四詩品》的作者,大多數學者認為,《詩品》即為司空圖所著。因就可考的材料來看,此書在晚明時期已有人題注《詩品》為司空圖所撰,並且《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十分明確地記載着“《詩品》一卷,唐司空圖撰”,故晚清時期的學者多持此説。現代持此觀點的則主要以祖保泉、趙福壇、王步高、張國慶、張柏青、鬱沅等學者為代表。
有人認為該書並非司空圖所著,而其真正作者是誰,又有分歧。現階段整理共計七種不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此乃明代懷悦所作。主要由陳尚君、汪湧豪兩位的《司空圖二十四詩品辨偽》一文提出,不過論爭後期已經否定這種可能性。第二種觀點認為是盛唐李嗣真的作品。主要論據有馬茂軍的《二十四詩品作者考論》,以及查屏球提出的《枝指生書宋人品詩韻語集》。第三種觀點認為是元代虞集的可能性較大,持此觀點代表是張健,主要有《詩品的產生時代與作者》一文,根據其版本源流考證推論《詩家一指》包括《詩品》在內的作者極有可能為元代的虞集。第四種則認為作者為範德機。以朱紱《名家詩法彙編》中,題為“範德機詩家一指”為據。第五種觀點指向不詳,只籠統地劃定時間點在元代,認為乃是元人著書。依據是許學夷曾在《詩源辯體》中稱《詩品》是“元人”所著,且胡震亨在《唐音癸籤》的第三十二卷亦將《詩品》列入元人詩話中。第六種觀點認為是嚴羽之前的作者,具體哪朝哪人亦不詳。因有楊成刊的《詩法》卷三《嚴滄浪先生詩法》曾注曰嚴羽“獨得見《一指》之説”而推論。最後一種則單純認為此書不是司空圖所著的,以周裕鍇為代表,提出“令人懷疑的是,司空圖在其他文章中論述詩人風格時,竟然未使用《二十四詩品》中的任何一品”的質疑。 [16]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602-1603
  • 2.    王濟亨.司空圖《詩品》註譯(一)——雄渾·沖淡·纖穠[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4):28-33
  • 3.    王濟亨.司空圖《詩品》註譯(2)——沈著·高古·典雅[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1):37-41
  • 4.    王濟亨.司空圖《詩品》註譯(3)——洗煉·勁健·綺麗[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2):51-56
  • 5.    王濟亨.司空圖《詩品》註譯(4)——自然·含蓄·豪放[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3):58-63
  • 6.    王濟亨.司空圖《詩品》註譯(5)——精神·縝密·疏野[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4):21-25
  • 7.    王濟亨.司空圖《詩品》註譯(6)——清奇·委曲·實境[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1):51-55
  • 8.    王濟亨.司空圖《詩品》註譯(七) ——悲慨·形容·超詣[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2):36-40
  • 9.    王濟亨.司空圖《詩品》註譯(8)——飄逸·曠達·流動[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3):45-50
  • 10.    孫雪麗.思與詩的和合——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之一解[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11:22-27
  • 11.    周嘯天.唐詩鑑賞辭典補編[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0:690-693
  • 12.    徐柏容 鄭法清.蘇軾散文選集[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4:108-109
  • 13.    李豔豔.漫談司空圖及其《二十四詩品》[J].文學教育(中),2012(8):29-30
  • 14.    曹順慶.中西比較詩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224
  • 15.    王凱.論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對中國美學和詩學的重要建樹[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9,62(5): 574-581
  • 16.    李欣鑫.《二十四詩品》作者之爭的學術反思[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7(4):92-9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