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九斿白纛

鎖定
九斿白纛是蒙古族權力的象徵,最初由成吉思汗所創立,自蒙元之後成為蒙古的權利象徵,各部酋長均有各自的蘇勒定。
白纛的形象在原蒙古勢力範圍的國家中留有印記,如烏克蘭等國國徽中亦有白纛的存在。作為權力的象徵,部長酋長一般會設立專門的守護衞隊,並在外出時隨行協帶。九斿白纛則同一匹白馬陀行,故白纛常常與白馬共同出現
中文名
九斿白纛
別    名
查干蘇勒定
別    名
九纛(dao)
象    徵
蒙古族權力
創立者
成吉思汗

目錄

九斿白纛來源

九纛兩字來自成吉思汗蒙古帝國的徽旗“九斿白纛”,九斿白纛,也稱九足白徽或者九足白旗,蒙古人俗稱“查干蘇力德”,查干又譯察汗,是白色的意思;蘇力德又譯蘇勒德,是大竿的意思。 查干蘇勒德(白纛、白旗),亦稱“九斿白旗”、“察哈爾部查干蘇勒德”。是大蒙古國在斡難河畔建國時所樹立的“九斿白旗”。查干蘇勒德的纓子用銀白色公馬鬃製做,幹為松木,因而稱查干(白)蘇勒德。北元時期,由察哈爾萬户供奉。1634年(天聰八年),林丹汗在青海去世後,守護查干蘇勒德的察哈爾部幾千人帶着蘇勒德返回途中留在八白宮所在的鄂爾多斯。 查干蘇勒德為三叉神矛的主蘇勒德和八柄陪蘇勒德組成。主蘇勒德的頂端為一尺長鍍金三叉鐵矛。三叉象徵着火焰。三叉矛頭下端為“查爾”(圓盤),圓盤沿邊固定銀白公馬鬃製成的纓子。主蘇勒德的柄也叫“希利彼”,用松木製成,希利彼五寸粗、十三尺長,插入中間有孔的花崗岩底座。 離主蘇勒德一丈五距離的地方,四面、四角上豎起八柄陪蘇勒德,並用馬鬃搓成的“呼和納楚格”(繩子)與主蘇勒德相連接,加固主蘇勒德。陪蘇勒德的希利彼為九尺長,矛頭與主蘇勒德一樣。 據《蒙古秘史》載:成吉思汗於丙寅年“在斡難河源頭,建九腳白旄纛做皇帝”。另據《元史太祖本紀》記載:“元年丙寅(1206年),帝大會諸王羣臣,建九斿白旗,即皇帝位於斡難河之源。”這是蒙古人首次對九斿白纛的記載。從這時候起,蒙古人在和平時期、慶祝時刻都立九斿白纛,將其視為民族和國家興旺的象徵。 另有一種説法稱,公元1189年,成吉思汗在他的誕生地肯特山南麓克魯倫河源頭一個叫呼和淖爾的地方被眾貴族推舉為汗。參加此次推舉的主要有3位德高望重的貴族:浩特拉汗之第二子阿拉坦、斡惕赤斤、也速蓋巴特爾之哥捏坤台吉之子忽察爾別乞、把爾壇巴特爾之哥斡勒、巴爾哈格之侄徹辰別乞等。他們給鐵木真授予“汗”稱號,並且樹起其尊父也速蓋巴特爾的九足白旗。這一年鐵木真年僅28歲。後來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後,這個九足白旗就演變成了大蒙古國的國旗九斿白纛。 據內蒙古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馬冀所著的《成吉思汗評傳》一書介紹,公元1206年(丙寅,蒙古人稱為虎兒年),金章宗泰和六年,南宋寧宗開禧二年,對中國和世界來説,這都是一個重要的年份。這年的春天,斡難河上游岸邊一片平坦的草原上,舉行了一次具有歷史性意義的“忽勒裏台”。忽勒裏台,廣義而言,可指一切集會。它是蒙古民族一種樸素的民主形式,時間多在春、夏季召開。後來成吉思汗將其定為制度,忽勒裏台便專指討論軍國大事的會議,其權責為選舉大汗、決議和戰、修正宣佈法令等。這種會議只限貴族參加,但是很富於民主色彩,可以廣開言路,博採眾議。就在這次忽勒裏台大會上,成吉思汗正式建立了自己的帝國。
也客·忙豁侖·兀魯思,漢語意為大蒙古國。俗稱蒙古汗國。蒙古汗國的建立,對於蒙古部族的發展,對於其後統一中原,進而征服亞歐,意義是十分重大的。馬冀教授指出,就是在這次大會上,成吉思汗樹起了一面引人注目的白色大旗,旗上還有9條飄帶,史稱“九斿白纛”或者“九足白纛”,蒙古人俗稱“查干蘇力德”。蒙古人以白色為吉祥的顏色,“足”和“斿”都是指旗上的飄帶、穗子。9又是蒙古人認為吉祥的數字,所以用9條飄帶。蒙古人相信這個旗幟代表着軍隊的守護神(蘇魯德),可以引導軍隊從勝利走向勝利,所以蒙古軍隊打仗前要祭旗出征,勝利後也要用牲畜擺供祭祀。據傳,成吉思汗的儀衞存有純白大旗備用,國王用九尾白旗,中間畫着黑色月亮。後來蒙古族人民供奉的蘇勒德,可能就是從這面大旗演變而來的,它象徵着勝利、幸福、吉祥,是民族的守護神。 學者明安特額爾德木圖曾經在《內蒙古社會科學(蒙古文版)》2000年第1期發表研究成吉思汗的“纛”的佈置圖的文章,他在這篇題為《成吉思汗的四斿黑纛及九斿白纛初探》的文章中則指出,成吉思汗的四遊黑纛擺放位置是中間一纛,四角上各有一纛;九斿白纛的擺放位置是中間一纛,四方和四角各有一纛。這種擺放位置毫無疑問是在反映以汗為中心的最高統治者的尊嚴和權利。四斿黑纛和九斿白纛的擺放位置最初和北方遊獵民族的性崇拜觀念中的+、反萬字符等圖形為基礎,加上天地宇宙觀、星位圖、陰陽八卦和五行説理論,又與蒙古族的敖包文化相結合,最終形成了成吉思汗的四遊黑纛和九遊白纛的位置圖

九斿白纛揚威四方

公元1206年,鐵木真在鄂嫩河迭裏温孛勒達格舉行了籌建大蒙古汗國的首次議政大會,向世界宣佈大蒙古汗國的成立,鐵木真被授予“成吉思汗”的稱號。此次議政大會就在矗立於成吉思汗大營中央的大鄂爾多內舉行,大鄂爾多在蒙古語裏意為大宮殿。據説,這個大宮殿是一個蒙古包式大建築物,雪白色穹隆頂上覆蓋着由黃金鑲邊的天藍色裝飾物,由4根用赤金裝飾的大柱支撐着穹隆頂。大鄂爾多門前一側高高地懸掛着大蒙古汗國的國旗九斿白纛,向世人展示着大蒙古汗國的崛起,迎風飄揚的九斿白纛也宣示着成吉思汗帝國的赫赫軍威。 據記載,公元1215年,成吉思汗及其軍隊佔領了金國國都中都(今北京),1217年8月,成吉思汗任命木華黎為大沃爾勒格、各省總指揮太師國王,並且授予箴卷、金印和一面九斿白纛,自己回到了克魯倫河大鄂爾多。公元1218年,蒙古汗國大軍受成吉思汗之令調轉矛頭向西,從金國戰場轉向西夏的朵爾篾蓋城,準備征伐不守信義的西夏,途中擊破了盤踞在夏州(今白城子,匈奴鐵弗部統萬城遺址)、額布德爾嘿城(今烏審旗陶利鎮西南)和白蓮城(今烏審旗陶利鎮呼和茫哈嘎查附近)的西夏軍隊,並且在如今的鄂爾多斯市烏審旗陶利鎮呼和茫哈嘎查境內建設軍事基地,也把成吉思汗的國旗九斿白纛帶到了這裏,從此這個不起眼的小地方就成了大蒙古汗國的重要軍事基地。 民間秘密供奉國旗數百年 公元1225年7月,蒙古汗國第五次征伐西夏,在此期間,成吉思汗得了傷寒,於1227年在朵爾篾蓋城病逝,享年66歲。成吉思汗病逝前強調:佔領西夏國前不得將他歸天的消息公佈於眾。於是,一夜之間成吉思汗的靈樞被秘密拉走,蘇代太后以及皇親國戚、軍政要員也轉眼去無影蹤,留下守衞蘇代太后宮殿的別速惕部落守衞和供奉着蘇代太后的宮殿和成吉思汗帝國的國旗九斿白纛。 如今,在烏審旗還有一個名叫“哈敦太后”的古城遺址,“哈敦太后”蒙古語意為皇后城。在清朝時期繪製的地圖上,還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座古城的標記。據説,哈敦太后這個地名是蒙古軍隊攻打西夏,成吉思汗為隨行的也遂夫人建造的行宮而得名。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後遺體秘密送往漠北蒙古大營時,為了穩定西夏戰局,便留下部分蒙古軍人在這裏守護大蒙古汗國的國旗九斿白纛,守衞也遂夫人行宮的部分蒙古軍人也留在這裏長達數百年。 公元1635年,林丹汗夫人和兒子在鄂爾多斯之斡託格陶利(今呼和茫哈的吉給)向滿清的皇太極投降,繳出了金印。但是,並沒有繳出大蒙古國的國旗九斿白纛。 蒙古汗國解體後,由於政治形勢的變化等原因,烏審旗蒙古族把這部九斿白纛秘密地供奉在如今的烏審旗陶利鎮呼和茫哈嘎查一個名叫哈熱圖的牧業小隊裏。光緒二十年左右(公元1894年前後),九斿白纛又被遷移到如今的烏審旗達布察克鎮斯佈扣嘎查,由烏審旗烏審、別速惕二部公開崇奉和管理,烏審旗全體蒙古族共同祭祀。直到60多年前,在烏審旗東部一個叫古日賁浩萊的地方,依然有專人在那裏祭祀和守護着九斿白纛。當地牧民巴特爾説:“我在這裏生活了70年了,我的父親是祭祀九斿白纛的主持。1944年,我13歲的時候,曾經參加過九斿白纛的祭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