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之,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1]  ,讀作zhī。此字初文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屬指事字 [3]  ,一説會意字 [2]  。古字形從止,止下面一橫表示出發的地方,本義是往、到……地方去。“之”常假借作代詞用,指人或物;又作指示代詞,相當於“此”“這”;又由代詞虛化為助詞,置於主謂結構之間以取消其獨立性;又用在偏正結構中,作用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之”字虛化後,有時僅為調節音節用。
中文名
拼    音
zhī
部    首
[4] 
鄭    碼
WA
字    級
一級 [1] 
注    音
結    構
單一結構(獨體字 [4] 
筆畫數
1+2
五筆碼
PPPP [4] 
統一碼
4E4B [4] 
四角號碼
3030₂ [4] 
造字法
指事(一説會意) [2] 
平水韻部
上平四支 [5] 
異體字
㞢、𠔇、𡳿 [4] 

文字源流

“之”字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六書中屬指事字(一説會意字)。古字形從止,止下面一橫表示出發的地方。金文線條化,篆文整齊化,隸變後楷書則規範化。
甲骨文“之”字是腳離開地面的示意圖,由此產生“往”的含義。首先行動的人最引人注目,由此產生“這個人”的含義,引申成為代詞;整個字還可理解為人腳在地面上,由此產生表示連屬關係、所屬關係和領有關係的含義,成為語法助詞;以後字形是其變體。羅振玉《增訂殷墟書契考釋》:“按:卜辭從止,從一,人所之也。”本義是往、到……地方去。多借用為代詞,又虛化為助詞、副詞、介詞、連詞等。 [3]  [6-7] 
“之”字形體演變圖 “之”字形體演變圖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詞
例句
動詞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
leave
之如;之往;之官;之國;之適
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詩經·鄘風·載馳
生出,滋長。
grow

如語焉而未之然。——《禮記·祭禮》
至;直到。


言之之莫而卒。——《左傳·成公十七年》
有。


命之修短,哀哉已滿。——庾信傷心賦
用;取。


故物舍其所長,之其所短,堯亦有所不及矣。——《戰國策·齊策三》
出。


如語焉而為之然。——《禮記·祭義》
代詞
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只用作賓語)。
I;he;her;it;
they;them
取而代之;言之有理;好自為之;不了了之
安民則惠,黎民懷之。——《尚書·皋陶謨》
〈文言〉指示代詞。相當於“這”“那”(用於名詞前)。
this;that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經·周南·桃夭
人稱代詞。指代作用虛化,無具體所指。

總之;久而久之

指示代詞,相當於“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紂王令推上法場,斬之老母。——《武王伐紂平話》
助詞
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詞組。表示領屬或關係。
of
十分之九;無價之寶;緩兵之計
紹復先王之大業。——《尚書·盤庚上》
〈文言〉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作定語後置的標誌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荀子·勸學》
〈文言〉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使其變成偏正結構。


自魏其、武安之厚賓客,天子常切齒。——《史記·衞將軍驃騎列傳》
〈文言〉作為賓語前置的標誌。相當於“是”。


“汝誤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劉斧——《青瑣高議後集·韓魏公》
〈文言〉用以調整音節或表示提頓,沒有實在意義。古代也常用於姓名之間。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副詞
已經。


曩者之難,今又難矣。——《左傳·定公九年》
承接上文得出結論。相當於“則”“就”。


鶉之奔奔,鵲之彊彊。——《詩經·鄘風·鶉之奔奔
介詞
表示對象或兩方的關係,相當於“於”。


其所親愛而闢焉,之其所賤惡而闢焉。——《禮記·大學
表示方式、方法或原因。相當於“以”。


然吾失此,何之有也?——《晏子春秋·雜上二六》
連詞
表示並列或聯合關係,相當於“與”“和”。
and

惟有司之牧夫。——《尚書·立政》
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若”“如果”。
if

邦之臧,惟汝眾。——《尚書·盤庚上》
表示遞進關係,相當於“尚且”“況且”。


夫齊,雖隆薛之城到於天,猶之無益也。——《戰國策·齊策一》
連接兩個動詞或連接動詞與它的狀語,表示方式、目的或順承關係。相當於“而”。


玄之又玄。——《老子
名詞
姓。
Zhi

之,出《姓苑》。《千家姓》雲雁門族。——陳士元《姓觹·支韻》
通“”。


是故子墨子之有天之。——《墨子·天志中》
[4]  [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六】【之部】止而切
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之屬皆從之。 [9] 

説文解字注

出也。
段注:引伸之義為往。《釋詁》曰:之,往是也。按之有訓為此者,如之人也、之德也、之條條、之刀刀。《左傳》:鄭人醢之,三人也。《召南》毛傳曰:之事,祭事也。《周南》曰:之子,嫁子也。此等之字皆訓為是。之有訓為上出者。戴先生釋梓人曰:頰側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須鬣是也。
象艸過屮。
段注:過於屮也。
枝莖漸益大,有所之也。
段注:莖漸大,枝亦漸大。勢有日新不已者然。
一者,地也。凡㞢之屬皆從㞢。
段注:止而切,一部。 [10] 

康熙字典

【子集上】【丿部】 之·康熙筆畫:4·部外筆畫:3
古文:㞢
《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真而切,並音枝。《説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適也,往也。《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魂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闢焉。注:之,適也。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書·金縢》:禮亦宜之。《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詩·周南》:之子于歸。注: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為否也。
又至也。《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詩·唐風》:舍旃舍旃。
又《魏風》:上慎旃哉。並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葉職流切,音周。《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雲而知之。葉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為助語,助語之用既多,反為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籲字鳶字。
考證:“《禮·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謹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之”字書寫動畫演示 “之”字書寫動畫演示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四呼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七之

開口呼
全清
止而切
tɕi
集韻
平聲
上平七之

開口呼
全清
真而切
ʨie
韻略


平聲





真而切

增韻


平聲





真而切

中原音韻

陰平
支思

開口呼

全清

tʂï
中州音韻


平聲
支思





爭時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二支


全清
旨而切
tʃie
分韻撮要

陰平
第三幾紀記






[12] 

方言集匯

◎ 贛語:dhɛɛ1 zhii1 呷之 ,做訖之,不留之你過夜
◎ 客家話 [客語拼音字彙] zi1 [梅縣腔] tje1 [陸豐腔] zih1 [客英字典] zhi1 zih1 [東莞腔] zu1 [海陸腔] zih1 zhi1 [寶安腔] zu1 [沙頭角腔] zi1 zu1 [台灣四縣腔] zih1
◎ 粵語 zi1
◎ 潮州話 ze1 (tsur)【潮陽】zu1 [13]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3-16]
  • 2.    李學勤.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548
  • 3.    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34
  • 4.      .漢典網[引用日期2018-08-14]
  • 5.    平水韻 四支  .搜韻[引用日期2020-03-16]
  • 6.    黃現璠 .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414
  • 7.    姚孝遂.殷墟甲骨刻辭類纂(上).北京:中華書局,1989:290
  • 8.    徐中舒 等.漢語大字典(縮印本).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92:18-19
  • 9.    湯可敬.説文解字今釋.長沙:嶽麓書社,1997:829
  • 10.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3-16]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7
  • 12.    「之」韻書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03-16]
  • 13.    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12-1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