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主動健康

鎖定
主動健康,是通過對人體主動施加可控刺激,增加人體微觀複雜度,促進人體多樣化適應,從而實現人體機能增強或慢病逆轉的醫學模式。它強調通過對個體全生命週期行為系統進行長期連續動態跟蹤,對自身狀態、演化方向和程度進行識別和評估,以選擇生活方式各要素為主,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以改善健康行為為主,綜合利用各種醫學手段對人體行為進行可控的主動干預,促使人體產生自組織適應性變化,從而達到機能提高、消除疾病、維持人體處在健康狀態的實踐活動和知識體系。故可認為,主動健康是通過主動使人體處於可控非穩的“遠離平衡態”,從而激發人體自組織能力,以達到消除疾病促進健康的醫學模式。如果説現代疾病醫學是向“右”發展,那麼,主動健康是向“左”發展的醫學模式。
2015年中國各領域專家跨界聯合提出了主動健康的概念。 [1] 
中文名
主動健康
性    質
健康
創新理念
科學評估、積極調整
它包括
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主動健康概況

主動健康醫學觀

主動健康往往給人預防代名詞的印象,誠然,預防是主動健康的重要任務之一,但它不代表是主動健康的全部。主動健康和以上諸醫學模式最根本的區別在於它們不是在同維度上的定義。自然醫學、補充和替代醫學主要是指醫學手段;循證醫學則是科學做出臨牀決策方法學(Chen, 2018);精準醫學整合醫學是技術範疇;而主動健康醫學與其他醫學模式之根本在於醫學認識論方法論上的本質不同。從方法論上講,所有的醫學方法都有主動和被動之分。主動健康醫學的立論前提是認為人體是複雜巨系統,具有強大的自我修復和自組織能力,醫學的任務是在充分發揮個體主觀能動性的前提下,綜合利用可控的方法手段,激活人體這種能力達到消除人體疾病和提高機體能力目的。被動醫學或稱對抗醫學的理念則是忽視了或者假設人體不具備自我修復能力,以病灶為攻擊目標,主張通過藥物或者手術對抗、壓制和切割消除這些現象,追求疾病的緩解或者指標的正常(袁冰, 2018b)。被動醫療以靜止的觀點認為指標的偏離都是疾病,是有害的;主動健康的觀點則相反,把不規則、不確定看作基本特徵,認為人體可以從遠離平衡態的波動複雜性中獲益(Costa et al., 2005),可控性的波動越大,人體獲益越大。其過程遵循着生物學的進化規律,即在人體系統內外環境的刺激下,人體微觀組分如各類細胞產生應激,消耗能量產生熵增,其結果導致系統的進化多樣性,從而利於固定有利基因(袁志發, 2016)。人體在吸收外界環境負熵的情況下產生新的自組織行為,形成新結構,實現慢病逆轉。馮連世等(2013)、荊文等(2012)的研究驗證了低氧環境下的刺激有助於人體減脂,可帶來良好的醫學效果。主動健康理念是疾病治療可以像訓練運動員一樣,通過施加合理的人為刺激反覆訓練,可激發人體多樣性進化,引發人體自組織行為重新建立與之對應的新功能結構,實現疾病逆轉。

主動健康整體觀

主動健康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開放的複雜巨系統,是一個軀體、精神情緒、心智、社會性和其他因素構成的綜合體,不是器官、細胞、分子的簡單累加。人體各層各級子系統具有唇齒相依、高度協同的關係。主動健康醫學的整體觀不是整合觀,主動健康是一場基於整體觀的醫學革命。從某種意義上説,整合醫學只是面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壓力被迫作出的無奈改良。無論是美國版,還是中國版的整合醫學均是如此。整合醫學落地執行須在現有醫療體系下,依靠現有的臨牀醫學工作者作出自我優化,面對現有龐大的醫療體系,僅靠理念指導,現有的臨牀醫學工作者有心無力很難落地(袁冰, 2018b)。
主動健康則是在充分考慮個體主觀能動性的整體觀下的健康醫學。主要着眼於考察人體系統的整體湧現表達出的功能狀態動態變化,而不是侷限在微觀指標的大與小、多與少、高與低的靜止比較。
主動健康醫學的整體觀還表現在整體性是基於對個體縱向連續動態跟蹤觀測和相對比較。現代醫學的診治主要依靠橫截面抽樣判斷指標是否偏離了正常狀態,依此診斷是否為疾病。主動健康關注的是個體化,無論從評價方法還是干預手段,都重點考察個體縱向時間軸上的自身變化,並不把與抽樣常模比較作為決定性因素。主動健康醫學更關注人體系統的演變方向和速度,以及縱向維度的變化,更依賴大時間尺度的連續動態測量和整體發展趨勢的分析。比如,在一段心率數據分析的方法上,現代醫學指導下的分析方法往往關注安靜心率、最大心率等生理常數的靜態分析(圖4a)(常芸 等, 2006),判斷是否超出某個設定範圍。而主動健康則更加關注心率的縱向連續數據整體分析,計算這段數據的時序、信息熵等指標,觀察其所包含的整體信息(圖4b)。
主動健康醫學的整體觀 主動健康醫學的整體觀
圖1 [1]  心率數據不同方式分析特點
Figure 1 The Different Analysis Methods in Heart Rate Data
主動健康的整體觀還體現在着眼於國民健康保障體系。主動健康的觀點認為,僅靠現行的醫療衞生體系無法根本解決人民的健康問題,需要“左”“右”醫學模式的平衡協同。當前,醫生對患者而言是權威,體檢、醫藥和手術是手段。主動健康醫學則認為家庭和社區是健康的主陣地,醫生對健康是教練,對患者是朋友,運動、營養等生活方式是工具。當前保障體系是以治病為目的,主動健康保障體系以防治結合為基礎,以創造國民美好幸福生活為目的。主動健康認為,國民健康保障需要個人與生活、人與人、個人與社會的整體協調可持續發展。

主動健康科學觀

主動健康醫學在理念上看似和自然醫學傳統醫學有很多相同之處。但是,主動健康不僅僅是理念探討,也不僅僅停留在哲學層面,更要在科學性上進一步拓展和完善。自然醫學、補充和替代醫學傳統醫學等通過調整飲食、呼吸、鍛鍊、天然藥物等為現代醫學應對疾病提供了有效手段和方法。但在實際醫學工作中往往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理論不適配的問題,或是將傳統醫學削足適履,或是與傳統醫學的理論相悖等(袁冰, 2018a)。
主動健康醫學的理論體系具有完整性和科學性,是根植於現代科學體系,遵循現代科學範式的應用和創新研究。1970年,美國科學哲學家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提出,範式的出現為某一研究領域的進一步探索提供共同的理論框架或規則,標誌着一門科學的形成(陸雄文, 2013)。圖靈獎得主吉姆·格雷(Jim Gray)提出,將科學研究分為4類範式,即實驗歸納、模型推演、仿真模擬和數據密集型科學發現,也就是“實驗科學理論科學計算科學數據科學”(劉益東, 2015)。
截至目前,人類已經實踐了前3類科學範式。現代醫學是在第3範式的影響下,逐步形成的不同的醫學模式。當前導致人類疾病無法遏制的原因,從表象上來看是由於現代疾病醫學模式導致,而深層次的原因是在於還原論科學範式的侷限性所致。隨着大數據AI技術的發展,第4科學範式將逐步形成,科學規律和認知源於數據,靜態式解析走向動態式整體是大數據時代的特點,大數據技術為人們認識與改造世界提供了新的方法與途徑(黃欣榮, 2014),未來醫學模式也將產生新革命,主動健康醫學就是基於第4科學範式的思考和探索。

主動健康研究機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