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世界中古史

(世界史分支)

鎖定
世界中古史最早叫中世紀史。中世紀( the middle age )一詞最先是由意大利人文主義史學家比昂多於15世紀提出來的。他把西歐5—15 世紀的那一千年叫作中世紀,意為古典文化與文藝復興這兩個文化高峯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17世紀末德國史學家凱列爾在其所著世界史中,第一次把人類的全部歷史劃分為古代、中世紀、近代三個時期;到18世紀,中世紀一詞被歐洲歷史學家普遍採用;中國古代思想家韓非子有古世、中世、近世之説,清末翻譯西方世界史著作時採用過來。中世紀是適用於西歐的、特有的一個概念,應用於其它地區時我們常用世界中古史來取代。
中文名
世界中古史
外文名
the middle age
別    名
中世紀史
時間範圍
476年 至 1453年
提出者
比昂多
提出時間
15世紀

世界中古史起訖年代

由於概念不同,對世界中古史的起訖年代的認識也不同。國內過去傳統上定上限為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下限為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這是以革命奪權為標準劃線,現多不用。我們的教科書下限15世紀末地理大發現之前,但上限仍為五世紀。
英國劍橋中世紀史對上限介紹了十二種説法,它以284年羅馬皇帝戴可立先即位為世界中世紀史開端,下限採用1453年拜佔廷帝國滅亡為界.此説在西方較流行,前邊所介紹的歐洲中世紀簡史、世界文明史、全球通史,下限都是15世紀,上限則3-5世紀不等。

世界中古史歷史沿革

世界中古史中古西歐

  • 民族大遷徙
從古典時代晚期開始,一直到中世紀早期,人口減少,反城鎮化,入侵和人民遷徙仍未停止。人們大規模遷徙。中世紀早期跨度大約為從公元500年至1000年的五百年之間。在此期間,歐洲的大多數地區基督教化,緊隨羅馬淪陷和9世紀法蘭克帝國建立後的歐洲大陸卡洛林文藝復興其後的就是“黑暗時代”。與崛起的穆斯林世界發達的貿易車隊,或者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國宋朝相比,歐洲仍然蠻荒落後。公元1000年君士坦丁堡已有30萬人口,而羅馬當時僅剩3 5000人口,巴黎僅有2萬人口。伊斯蘭世界卻擁有一打從西班牙科爾多瓦到中亞的大型城市,前者是當時世界最大城市,擁有45萬人口。
  • 封建基督國家
神聖羅馬帝國於約800年法蘭克人的國王查裏曼被教皇加冕為皇帝時開始崛起。 [1]  他的帝國立足於法國、低地國家德意志,擴張至現代的意大利、下薩克森波西米亞、匈牙利和西班牙。他和他的父親得到了教皇的暗中支持,因為後者想獲得對抗倫巴第人的資本。正式地説來教皇是拜佔廷帝國的臣屬,但是拜占庭皇帝沒有(也不能)進行任何對抗倫巴第人的行動。
沉睡在黑暗時代的歐洲被新的教會危機所震動。1054年一場不可調解的宗教分裂在羅馬和君士坦丁堡這兩個尚存的基督教派別之間產生。在11、12和13世紀的中世紀鼎盛時期,歐洲人口大量增長,帶來了與前一時期相比巨大的社會着政治變革。至1250年強健的人口增長極大地刺激了經濟,使其達到了19世紀之前再未重現的高度。從約1000年開始,西歐經歷了最後的野蠻人入侵,政治上更為穩定。維京人在英倫三島、法國和其他地區定居,北歐基督教王國在他們的斯堪的納維亞故鄉也發展了起來。馬扎爾人在10世紀停止了擴張,至1000年,信仰基督教的中歐匈牙利王國被承認。除了短時期的蒙古人入侵之外,主要的野蠻人入侵都停止了。
在11世紀,阿爾卑斯山北部的人口開始移居至新的土地,某些在羅馬帝國末期迴歸到野蠻狀態。在被稱為“大清除”的時期中,歐洲大量森林和沼澤被開闢為耕地。在同一時期移民也越過了傳統的法蘭克帝國邊界,到達了新的東歐前沿,越過易北河,在此過程中將德意志疆域擴大了三倍。十字軍在累範特建立了歐洲殖民地,從摩爾人手中征服了伊比利亞半島的大部分,諾曼人在意大利南部殖民,這些都是主要的人口增長和移居模式。
中世紀鼎盛時期產生了許多不同形式的學術、宗教和藝術傑作。這個時期經歷了西歐現代民族國家的崛起,意大利城市國家的興盛。仍然有強大實力的羅馬天主教會號召全歐洲的軍隊參加一系列的對佔領聖地的塞爾柱突厥人進行的十字軍東征。對亞里士多德作品的重新發現啓發了托馬斯·阿奎那和其他思想家發展起經院哲學。在建築學上,很多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在這一時期建造或完成建造。
  • 宗教戰爭
在東西教會分裂後,新成立的中歐王國波蘭、匈牙利和波西米亞等紛紛皈依西方基督教羅馬天主教會發展成為強權之一,導致教皇與羅馬皇帝之間產生衝突。公元1129年羅馬天主教會建立宗教裁判所,用強制手段保證西歐人信奉羅馬天主教。宗教裁判所裁判異端(異教徒)令其懺悔。如其不從便判死刑。在此期間許多領主與貴族統轄教會。克呂尼的僧侶努力建立一所沒有領主和貴族的教會,並獲成功。教皇額我略七世繼承了僧侶們的事業,並訂下兩個目標:擺脱國王和貴族的控制,與增強教皇的權力。羅馬天主教會的教區由於異教王國(斯堪的納維亞、立陶宛、波蘭、匈牙利)的歸正,基督教收復安達盧西亞失地與十字軍東征迅速擴大。到15世紀歐洲大部分地區已經皈依羅馬天主教。
早期的文藝復興跡象在11世紀的西歐就已開始顯現,意大利重新開始進行貿易,使得諸如威尼斯佛羅倫薩這樣的城邦的經濟和文化得以發展。同時,民族國家開始在法國、英格蘭、西班牙和葡萄牙形成,雖然它們的形成過程(通常以君主、貴族封建領主和教會的對峙為標誌)長達幾個世紀。這些新的民族國家開始使用自己的文化語言代替傳統的拉丁語。這一運動的主要人物包括但丁·亞利基利與皮桑夫人,前者以意大利語著書,後者雖然是意大利(威尼斯)人但移居法國以法語寫作。另一方面,實際位於德國和意大利的神聖羅馬帝國,進一步分裂成大量封建公國和小城邦,它們對帝國的服從只是形式上的。
  • 中世紀晚期
14與15世紀是中世紀晚期。至1300年左右,歐洲幾個世紀以來的繁榮和增長開始停滯。一系列的饑荒和瘟疫,如1315-1317年大饑荒與黑死病,黑死病是歐洲史上的最大災難之一。 [2]  有過多次爆發,但是最嚴重的一次是在14世紀中期,估計歐洲人口的三分之一死於此次爆發。人口減少導致社會動亂與部族戰爭。法國和英格蘭經歷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扎克雷起義與英國農民起義,以及英法百年戰爭。 [3]  無獨有偶,統一的羅馬天主教會也被大分裂所動搖。這些事件有時被統稱為中世紀晚期危機。
雖然有這些危機,14世紀仍然是一個在藝術和科學方面有着長足進步的時代。復興的對於古希臘和古羅馬文獻的興趣引起了後人所稱的意大利文藝復興。一個發現時代在這一時期末期發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擴張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後到達頂峯,切斷了歐洲和東方的貿易可能。歐洲人被迫尋找新的貿易路線,比如哥倫布1492年探訪美洲,又如達·伽馬1498年繞過非洲直航印度。
在14世紀早期,波羅的海成為了最重要的貿易航運中心。一個城市貿易聯盟——漢薩同盟——促進了波蘭、立陶宛和其他波羅的海國家的大片地區融入歐洲經濟,也幫助了東歐列強的崛起,包括立陶宛、波蘭、匈牙利、波西米亞莫斯科大公國

世界中古史中古東歐

  • 拜佔廷帝國
君士坦丁一世(公元306-337年在位)是第一個“拜占庭皇帝”。 [4]  是他於公元324年把帝國首都從尼克美狄亞遷到拜占庭,並把後者重建為君士坦丁堡,也稱Nova Roma(“新羅馬”)。羅馬城本身從戴克裏先治下開始就不再作為帝國首都。 [5]  有人把帝國的起源追溯到狄奧多西一世統治時(379年-395年)和基督教正式取代羅馬異教,或者從他395年去世時東西方政治永久性分裂算起。其他人將其定為之後的476年,傳統上認為的最後一個西羅馬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被廢黜時,只剩下東方希臘化地區的皇帝作為帝國的唯一權威。也有人認為是希拉剋略在位時(約620年)的帝國改組,拉丁文的頭銜和使用被正式改為希臘文。無論如何,這種轉變是逐漸的,至330年君士坦丁在他的新首都舉行落成典禮時,希臘化和不斷深入的基督教化已經開始。一般認為帝國於君士坦丁堡1453年陷落於奧斯曼帝國後滅亡。
公元541-541年,全國流行的查士丁尼大瘟疫折磨着拜佔廷帝國,包括它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據估計查士丁尼大瘟疫使全世界1億人喪生。它使541年至700年間的歐洲人口減少約50%,可能也是阿拉伯人征服成功的原因之一。
  • 古代羅斯國家
在東方保加利亞於681年建立,成為第一個斯拉夫國家。強大的保加利亞帝國是幾個世紀中與拜占庭爭奪巴爾幹控制權的主要對手,在9世紀成為了歐洲斯拉夫地區的文化中心。兩個國家大摩拉維亞和基輔羅斯在9世紀的東西斯拉夫地區分別崛起。在9世紀後期與10世紀北歐和西歐感到了迅速崛起的維京人的力量和影響,他們使用他們發達的航海船隻如長船等飛速地、有效率地掠奪、買賣、征服和殖民。匈牙利人掠奪了歐洲大陸,佩切涅格人席捲了東歐,而阿拉伯人掠過南歐。在10世紀中歐建立了幾個獨立王國,如波蘭和匈牙利王國。匈牙利人停止了掠奪,主要的民族國家也包括了巴爾幹克羅地亞塞爾維亞。接下來直到1000年的時期中,封建制度進一步發展,從而削弱了神聖羅馬帝國。

世界中古史中古南亞

貴霜帝國在強盛了若干世紀之後分裂為一些小的政治力量。取代他們在北印度的優勢地位的是旃陀羅笈多一世建立的笈多王朝。笈多王朝是孔雀王朝之後印度的第一個強大王朝,也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帝國政權。笈多王朝的發源地是在摩揭陀;這個王朝的頭幾位君主都是征服者,他們確實統一了北印度,但在南方則並沒有擴張得太遠。在文學上,出現了古代印度最偉大的詩人迦梨陀娑。從中亞侵入印度的嚈噠人嚴重地損害了笈多王朝。嚈噠人後來被印度社會所同化,但他們在5-6世紀的活動促成了帝國的解體。大約在7世紀北印度興起了一種新的力量,即拉其普特人。他們在7~8世紀之後的印度歷史中起了突出作用。從7世紀中葉直到12世紀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之間的歷史時期常常被稱為拉其普特時期。
古爾王朝的蘇丹穆罕默德於1206年遇刺身死,其國家分裂。而統治印度的總督庫特布丁·艾伊拜克以德里為中心獨立為蘇丹,故稱德里蘇丹國家,北印度從此開始了德里蘇丹王朝的時代。由於先後有5個王朝在德里進行過統治,而且這些王朝首都始終位於德里,1526年,德里蘇丹國被莫卧兒王朝取代。
1526年,突厥人帖木兒的直系後代巴卑爾從中亞進入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戰役中擊潰了羅第王朝的最後一個蘇丹易卜拉欣·羅第。巴卑爾佔領了德里並被尊為“印度斯坦的皇帝”。他繼而在1527年擊敗拉其普特人,1529年又消滅了阿富汗人的殘存力量。由巴卑爾建立的政權被稱為莫卧兒帝國。帝國在其子胡馬雍時期曾一度衰落,後在第三代皇帝阿克巴時期進入全盛時期,這一時期莫卧兒帝國內部實行文化融合和宗教寬容政策,但這一政策在第四代皇帝賈汗吉爾時期因叛亂而被拋棄。到了第五代皇帝沙賈汗時,莫卧兒帝國空前強大,但由於沙賈汗大興土木和賦税繁重而發生內部糾紛,1657年沙賈汗被其子奧朗則布推翻。奧朗則布時期的莫卧兒帝國領土達到最龐大的時候,但沙賈汗時期遺留下來的一系列問題導致莫卧兒帝國衰落。奧朗則布去世後的莫卧兒帝國稱為“後期莫卧兒”。這一時期的特點是,皇帝大都昏庸無能,馬拉塔人愈戰愈強,大有取莫卧兒而代之的趨勢。但是,決定印度命運的因素是歐洲列強。
莫卧兒帝國的全盛時期,領土幾乎囊括整個南亞次大陸以及阿富汗等地。莫卧兒帝國上層建築是穆斯林,而基礎則是印度教,波斯語是宮廷、公眾事務、外交、文學和上流社會的語言。

世界中古史中古東亞

  • 蒙古時代
蒙古帝國興起後的13與14世紀經常被稱為“蒙古時期”。蒙古軍隊在拔都率領下向西方擴張。被他們征服的西方國家包括俄羅斯全境(除了諾夫哥羅德成為附庸以外)、欽察地區、匈牙利和波蘭(仍然保留主權國家地位)。蒙古的記載顯示在由於窩闊台之死被蒙古召回之前,拔都計劃完全征服所有的歐洲諸國,以對奧地利、意大利和德國的冬季攻勢為起點。很多歷史學家相信僅僅由於窩闊台的死制止了歐洲被完全征服。在俄國,金帳汗國的蒙古人統治持續了近250年。
  • 古代日本
645年到649年的日本年號為大化,立中大兄為皇太子兼攝政,任命阿倍內麻呂蘇我石川麻呂為左右大臣,中臣鐮足為內臣。開始實行國政改革,史稱大化改新。 後來莊園制度讓開墾耕地的人永久擁有耕地,他們結合成利益集團,更武力兼併莊園,漸成各地武家實力的來源。10世紀以後,有別於自墾地型莊園的寄進型莊園逐漸增多。這是指通過接受“寄進”(進獻)土地形成的莊園。原來地方開發領主為得到權力的庇護和藉助這種權力使自己的莊園不輸不入化,便往往把自己的莊園進獻給中央貴族和大寺社,奉之為領主,稱之為“領家”,分給莊園年貢的一部分,自己則保留“下司職”或“預所職”(均指莊官)留在原地,管理莊園。同時,農業同手工業的分工擴大了。
豐臣秀吉建造的大阪城 豐臣秀吉建造的大阪城
在公地公民制破壞的同時,天皇政治下律令制也危機四伏,其標誌之一就是藤原氏攝關政治的出現。以藤原氏為代表的官僚貴族集團的統治已完全失去進步性,政治上腐朽,生活上墮落。除了皇室同攝關家的矛盾外,在上皇(法皇)與天皇之間以及藤原氏內部也都存在着矛盾,並且這些矛盾又總是和新興的清和源氏桓武平氏兩大武士集團之間。保元、平治之亂為平氏武士集團上台鋪平了道路。
1192年,後鳥羽天皇正式冊封源賴朝為“徵夷大將軍”。1333年,各地豪族都開始倒幕,幕府派足利高氏(足利尊氏)前去平亂,足利高氏早已不滿北條氏專制政權,途中倒戈,攻下了鎌倉,最後一代執權北條高時自殺,鎌倉幕府滅亡。鎌倉時代被認為是日本封建時代的開始階段。鎌倉時代初期,仍舊延續了平安時代的古代莊園制。一個莊園由數個“名田”組成,名主從莊園領主處獲得名田的私有權,進行自主經營。名主向莊園領主交納租税,農民向名主交納“加地子”。這種體制稱為“名田經營”。鎌倉中期後,開始有了顯著變化。莊園內的大名主、土豪,成為了幕府的地頭。
1467年,在室町幕府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在位的時候,因繼承權問題爆發了應仁之亂,自此幕府的權威日下,原本受幕府策封於各地的守護大名,有的漸漸被守護代(副官)、家臣、國人篡奪政權,有的可以保持政權至戰國時代,從應仁之亂開始,至足利幕府滅亡,稱為戰國時代。1560年,出身尾張國的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以三千軍擊敗領有駿河、遠江、三河三國,率領約兩萬五千大軍的大名今川義元。並製作了天下布武朱印,展開統一日本之路。1573年,織田信長流放室町幕府末代將軍足利義昭至河內國若江城,室町幕府宣告滅亡。織田信長死後,其愛將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

世界中古史中古西亞

  • 阿拉伯帝國
7世紀,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繼承者建立阿拉伯帝國,8世紀為鼎盛時期,版圖橫跨歐、亞、非三洲,11世紀開始衰落。 [10] 
622年,穆罕默德被迫出走,遷往雅特里布城。伊斯蘭教稱這一遷徙事件為“希吉拉”(舊譯“徙志”)。雅特里布亦因穆罕默德的到來而改名為麥地那·納比,意為“先知之城”,簡稱麥地那。阿拉伯半島上的各部落民眾開始以伊斯蘭教為核心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穆斯林國家。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後,他的最初四個繼任者,被稱為“四大哈里發”。阿拉伯帝國形成之後,作為先知繼承者的哈里發們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並滿足阿拉伯人對商路和土地的要求,掀起了長達一百多年的擴張運動。在鷹旗旗幟下,沙漠中的阿拉伯人遊牧民族開始征服世界的行動。阿拉伯人以驚人的速度崛起於拜占庭和波斯的南部邊疆,他們不斷擴張,建立了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封建軍事帝國。
661年,倭馬亞家族的敍利亞總督穆阿維葉即位哈里發,以大馬士革為首都,建立了倭馬亞王朝。在東方,阿拉伯人於664年佔領阿富汗,然後兵分兩路,北路軍進軍中亞內陸草原地區,一路所向披靡,直到在帕米爾高原西部遇到中國(唐朝)軍隊才停下腳步。在西方,阿拉伯軍隊跨越直布羅陀海峽遠征西班牙,征服了西哥特王國。732年,哈里發的軍隊穿越比利牛斯山,進攻法蘭克王國,在普瓦提埃戰役中被法蘭克王國的宮相查理·馬特擊敗。至此,阿拉伯帝國的大規模征服運動終於落下帷幕。
747年,阿拔斯的後裔阿布·阿拔斯利用波斯籍釋奴阿布·穆斯林在呼羅珊的力量,聯合什葉派穆斯林,於750年(一説752年)推翻了倭馬亞王朝的統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1258年,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率軍攻略阿拔斯王朝,包圍巴格達,末代哈里發穆斯台綏姆被蒙古人為馬踏死,阿拔斯王朝滅亡。
  • 奧斯曼帝國
奧斯曼帝國統治者為起源於中亞突厥遊牧部落的奧斯曼人, [9]  奧斯曼人原為一個突厥小部族,初居中亞,遷至小亞細亞,後來日漸興盛。奧斯曼帝國自1453年消滅拜佔廷帝國後,定都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 [8]  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奧斯曼帝國的君主蘇丹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奧斯曼帝國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峯。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7]  奧斯曼帝國是15到19世紀唯一能挑戰歐洲國家的伊斯蘭勢力,但是1699年《卡洛維茨條約》的簽訂標誌着帝國擴張的停滯,到19世紀初,奧斯曼帝國趨於沒落。 [6] 

世界中古史學習方法

學習世界中古史必須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認真學習經典作家的論斷,特別是學習他們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力爭完整而準確的理解。要儘可能多地掌握歷史文獻和資料,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進行認真而細緻的分析,然後得出自己的結論。要學習史學史,吸收前人有價值的研究成果,避免重犯走過的彎路。要勤于思考、善於思考,對於問題要想想為什麼,是否真有道理,不要人云亦云。資產階級學者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對歷史人物和事件進行了一定的研究,有些看法可能是精闢的,但因階級的侷限,整個説來不可能科學地解釋封建社會。對於他們的研究成果,應當實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和鑑別,決不能兼容幷蓄。
參考資料
  • 1.    李隆國 .查理曼稱帝與神聖羅馬帝國的形塑[J]:史學集刊,2018
  • 2.    陳華文 .那些改變歷史的疾病[J]:21世紀經濟報道,2018
  • 3.    李增洪; 徐桂民 .英法百年戰爭爆發原因之分析[J]:廊坊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
  • 4.    龔偉英; 林中澤 .從阿里烏派領袖優西比烏的地位起伏看君士坦丁大帝的宗教政策[J].福州: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
  • 5.    徐衞民 .漢長安與古羅馬城政治功能比較研究[J]:文博,2018
  • 6.    李寧 .王朝的葬禮:一戰與各國君主[J]:文史天地,2018
  • 7.    (英)艾瑪·瑪麗奧特.《極簡世界史》.北京:台海出版社,2015:83
  • 8.    吳於廑,齊世榮.《世界史·近代史編·上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76
  • 9.    張楚喬.奧斯曼帝國崛起研究——從文明交往角度探析[D].長春:東北師範大學,2012
  • 10.    沙特阿拉伯國家概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引用日期2021-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