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海理工大學校友會

鎖定
自1914年起,作為上海理工大學的前身之一的滬江大學成立校友會以來,校友會一直作為促進校友與母校的聯繫、以及校友之間相互聯繫的重要力量,為學校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上海理工大學百餘年的辦學歷史中,曾經在這裏學習和工作過的校友們逾十萬,湧現出一大批傑出校友,廣大校友在各自領域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同時,也為社會的發展進步做出貢獻,他們的成就足以讓學校引以為自豪。至2018年4月,上海理工大學校友會在海內外成立了33個二級校友會,13個學院校友分會,基本形成了覆蓋全國各地的二級校友工作網絡。
2011年3月,經上海市社團管理局批准,滬江大學校友會正式變更為上海理工大學校友會。傳承滬江大學校友會厚重的歷史文化,依靠遍佈各地的優秀校友資源,上海理工大學校友會將繼續秉持信義勤愛、思學志遠校訓,服務校友,加強校友之間及校友和母校之間的聯繫,激勵校友發揚上海理工大學優良辦學傳統,為促進我校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上海理工大學校友會登記管理機關是上海市社會團體管理局,業務主管單位是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本會接受登記管理機關和業務主管單位的監督管理。 [1] 
中文名
上海理工大學校友會
成立時間
1914年
現任會長
李翔宇 [43] 
地    址
上海市楊浦區軍工路516號
郵    編
200093
目    標
加強校友與母校和校友之間的聯繫

上海理工大學校友會目的

上海理工大學校友會將秉持歷史傳統,以服務校友,促進校友與母校、校友與校友之間的聯繫為主要任務,為促進我校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上海理工大學校友會理事會名單

會長:李翔宇
副會長:傅祥芸(兼德國校友分會常務副會長)
理事:趙淑玉、施政、耿霄銘、符中傑、餘姍姍、何頲捷、曾曉丹、韓山
秘書長:楊承三
副秘書長:蔡卉(常務)、徐璟瑋
秘書:餘珊珊(兼)、韓山(兼)、周穎 [43] 

上海理工大學校友會地方校友會

地方校友會設立情況
滬江大學校友會 國立高機校友會 中法工學院校友會 青島校友會
煙台校友會 南京校友會 無錫校友會 福建校友會
杭州校友會 常州校友會 濟南校友會 蘇州校友會
鎮江校友會 珠海校友會 香港校友會 長春校友會
北京校友會 成都校友會 自貢校友會 江西校友會
哈爾濱校友會 深圳校友會 鹽城校友會 淄博校友會
河南校友會 海南校友會 雲南校友會 德國校友會
楊浦校友會 廣州校友會 貴州校友會 四川校友會
重慶校友會 [1] 

上海理工大學校友會知名校友

紀育灃:有機化學家、院士。1921年畢業於上海滬江大學化學系。1923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碩士學位。1928年獲耶魯大學博士學位。歷任武昌大學、東北大學、廈門大學、浙江大學、廣西大學、上海醫學院和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34年受聘任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北平研究院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化學部學部委員。1958年~1982年任北京化學試劑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化學學報》和《藥學學報》編委。 [2] 
鍾惠瀾:內科學家、熱帶病學家和醫學寄生蟲學家、院士。1921年保送上海滬江大學理學院醫預系學習,次年考入北京協和醫學院。1929年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從三十年代起曾先後獲得英國倫敦熱帶醫學及衞生學皇家學會會員、美國實驗醫學及生物學會會員、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巴西政府授予獎章、美國熱帶醫學及衞生學學會榮譽會員、德國熱帶醫學及寄生蟲學會會員等稱號。 [3] 
涂長望:氣象學家、院士。1929年畢業於滬江大學地理系,後赴英國攻讀氣象學。1934年回國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研究員,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央大學等校教授。1944年底與許德珩、梁希等發起組織民主科學座談會。抗戰勝利後改名為九三學社,被選為中央理事。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建國後,歷任中央氣象局局長,全國科協書記處書記,世界科學協會常委等。第一、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第三、四屆中央秘書長。九三學社第五屆中央副主席。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4] 
侯祥麟:石油化學工程學家、院士。1927年入滬江大學附屬中學學習。1931年考入燕京大學化學系,1935年考取上海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研究生,1945年到達美國卡乃基梅隆大學攻讀化學工程學,獲科學博士學位。1952年任中國科學院工業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代主任。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1958年擔任石油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院長。曾任石油部副部長,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化工學會副理事長,國家發明評選委員會副主任兼化學化工評選組組長,中國石油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協振華基金會副理事長。1986年獲意大利恩里科·馬太依國際科學技術獎。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主席團成員。 [5] 
錢令希:工程力學家、院士。1936年畢業於上海國立中法工學院。1938年獲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最優等工程師學位。回國後歷任雲南滇鐵路橋樑工程師、雲南大學土木系教授、浙江大學土木系教授、系主任。1952年起在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工作,歷任教授、系主任、研究所所長、大連工學院院長。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81年~1985年曾被選為中國力學學會理事長,1991年~1995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曾任中國高等教育委員會副會長。國際理論與應用力學協會理事。 [6] 
王序:藥物化學家、院士。1935年畢業於上海滬江大學化學系,1936年去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獲博士學位。1940回國在浙江大學化學系任教授(貴州遵義),1941年到北平研究院工作,1950年任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系(1952年底改名為北京醫學院藥學系)有機化學教授、教研室主任。1956年當選為全國羣英會代表,並出席全國羣英會。曾任北京化學會理事長,中國化學會副秘書長、副理事長,北京藥學會理事長,中國藥學會副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藥學組副組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 [7] 
張煦:通信工程學家、院士。1936~1940年在哈佛大學攻讀物理與通信工程專業碩士生課程,獲得哈佛大學科學碩士和科學博士學位。1949~1952年任滬江大學教授。1978年至今上海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系主任和名譽系主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曾被選為上海市第七、八、九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上海通信學會名譽理事長。2003年獲“全國光纖通信與集成光學傑出貢獻獎”。 [8] 
吳浩青:電化學家、院士。1935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化學系,1949上海滬江大學副教授,1952年院系調整,任復旦大學化學系副教授。1957年,建立了國內第一個電化學實驗室,並使之成為我國電化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1961年擔任復旦大學化學系副主任、系主任、教授。1980年任博士生導師。曾為第五屆國際鋰電池科學顧問委員會委員、第二十、二十一屆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第二屆亞洲固態離子學會顧問委員會顧問。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 [9] 
王仁:力學家、地球動力學家和力學教育家、院士。1938年畢業於上海滬江大學附中,1943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航空工程系,獲工學士學位。1948年獲美國華盛頓大學航空工程系理學碩士學位。1950年獲洛克菲勒獎學金,到美國布朗大學應用數學部深造,獲哲學博士學位。70年代初,走上力學與地質學相結合的研究道路,開闢了我國地球動力學的新領域,稱為中國地球動力學之父。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先後擔任北京力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震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理事,中國力學學會理事長,並任《力學學報》副主編、《國際力學科學》(InterJofMech.Sci)、《大地構造物理學》(TectonoPhysics)等國際、國內學術刊物的編委。 [10] 
謝希德:物理學家、院士。1946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數理系,後在上海滬江大學任教。1947年~1949年在美國SmithCollege讀研究生,獲碩士學位;1949年~1951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繼續研讀,1951年獲物理系哲學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83年~1988年任復旦大學校長。1984年~1988年任上海科協主席。1988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文理科學院外籍院士。1981年~1996年為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1997年~2000年擔任杉達大學校長。 [11-12] 
邱式邦:昆蟲學家、院士。1935年畢業於上海滬江大學生物系。1949年-1951年在英國劍橋大學動物系從事蝗蟲生理研究。1951年-1957年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昆蟲學會理事,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務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聯合國糧農組織蟲害綜合防治專家委員會委員。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曾獲全國科學大會先進個人獎,全國勞動模範。法國農業部曾授予農業功勳騎士勳章。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 [13] 
郭慕孫:化學工程學家、院士。1943年畢業於滬江大學化學系,1947年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化工碩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89年在加拿大獲國際流態化成就獎。1997年當選為瑞士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曾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金屬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化學學會理事,中國化工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化學工程專業學會理事長,中國顆粒學會理事長,國家科委化學工程學科組副組長,冶金學科組成員。《化學工程》編委,《鋼鐵》編委,《化學工程科學》(英國)國際編輯,國際循環流態化會議顧問委員會委員,國際數據庫(CODATA)中國委員會國家代表。 [14] 
黃葆同:高分子化學家、院士。1940年~1942年在上海滬江大學就讀,1944年獲中央大學理學士學位。1948年在美國TexasA&M獲碩士學位,1952年在美國紐約布魯克林理工學院獲博士學位。1952年至1955年在普林斯頓大學工學院塑料研究室從事研究工作。1955年回國到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副所長。美國化學會會員。《高分子科學》(英文)、《科學通報》“PolymSci,PolymchemEd”(美國)編委、副主編、顧問。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5] 
劉元方:放射化學家、院士。1948年~1949年在上海滬江大學化學系求學,1952年畢業於燕京大學化學系。現為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核學會和中國化學會的核化學與放射化學委員會主任委員,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的放射化學與核技術委員會主席,國際《放射化學學報》顧問編委。1987年8月在美國波士頓召開的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會議上,被選為放射化學與核技術委員會銜稱委員(tit-ularmember,相當於常務委員),1991年在漢堡會議上被選為副主席。 [16] 
汪爾康:電化學家、院士。1952年畢業於滬江大學化學系,1959年獲捷克斯洛伐克科學院副博士學位,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3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所長。現任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中心主任、研究員。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化學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分析測試協會副理事長。國家“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兼分析化學委員會主任,國際純粹化學與應用化學協會委員,《分析化學》主編、《國際分析化學》、《國際微量化學》雜誌編委。 [17-18] 
閔乃本: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54年畢業於原國立上海高級機械職業學校,1959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物理系。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材料科學研究所所長,國家人工晶體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中國晶體學會理事長,上海理工大學南京校友會名譽會長。研究領域包括晶體生長、非線性光學材料、光學超晶格等,是國家攀登計劃和國家973計劃“光電功能材料”項目首席科學家。領銜完成的《介電體超晶格材料的設計、製備、性能和應用》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也是自1999年國家獎勵制度改革以來內地高校獨立完成的首個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2013年12月20日,國際編號為(199953)號小行星命名為“閔乃本星”。 [19-20] 
蘇定強:中國科學院院士、天文學家和光學工程專家。1954年畢業於原國立上海高級機械職業學校。1959年南京大學天文系畢業後留校任教。1962年至2003年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參與中國2.16米望遠鏡等多項天文儀器的研製。歷任中國科學院天文學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國家自然科學獎評委。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第9委員會主席,第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現任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中國科學院獎四項。為表彰其對天文學的貢獻,國際永久編號第19366號小行星命名為蘇定強星。 [21] 
戴立信:化學家、院士。1942年~1943年上海滬江大學就讀。1953年到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工作,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和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元素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8年成為中國化學會終身成就獎首位獲獎者。 [22-23] 
沈之荃:高分子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52年畢業於上海滬江大學化學系。1962-1979年在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任副研究員。1980年起浙江大學教授。化學系主任、高分子研究所所長。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國務院學位委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學科評議組成員及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 [24] 
胡壯麒:金屬材料學家、院士。1952年畢業於滬江大學化學系。現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歷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高温合金與特種鑄造研究室主任、快速凝固與非平衡合金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等職。兼任中國材料學會理事,英文版《材料科學技術》雜誌主編,《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雜誌顧問。 [25] 
徐匡迪:特殊鋼冶金專家、院士。1959年畢業於北京鋼鐵學院冶金系鋼鐵冶金專業,後留校任教。1972~1979年任上海機械學院冶金系教師。曾任上海工業大學教授、常務副校長、上海市教衞辦副主任兼市高教局局長、上海市計委主任、上海市副市長、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上海市市長。2001年任中國工程院黨組書記、中國工程院院長。2003年當選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26] 
劉高聯:工程熱物理和流體力學家、院士。1979年~1993年上海機械學院動力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室主任。曾任上海市非線性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中國航空學會專家會員,中國力學學會、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中國動力工程學會、國際非線性分析學者聯合會(IFNA)、美國機械工程學會(ASME)和德國應用數學和力學學會(GAMM)會員。 [27-28] 
周立偉:電子光學與夜視技術專家、院士。1948年~1951年就讀於國立上海高級機械職業學校。1966年蘇聯列寧格勒烏里揚諾夫電工學院物理系研究生畢業,獲物理數學副博士學位。後任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兼任中國光學學會紅外光電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兵工學會光學學會主任委員、中國電子學會量子電子學與光電子學學會委員、國家科委夜視技術專業組成員,國際光學工程學會的成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992年當選俄羅斯聖彼得堡工程院外籍院士。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0年當選俄羅斯聯邦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 [29-30] 
田炳耕:電機工程專家、院士。1934年就讀於上海中法工業專科學校,1937年考入中央大學工學院電機工程系,1941年在交通大學畢業。1947年赴美國斯坦福大學,獲博士學位。在斯坦福大學期間發明微波放大的新器件——空間電荷波放大器。之後在美國貝爾實驗室開展了更廣泛的研究工作,發表了多篇研究論文,並取得多項專利,涉及微波理論和技術、材料科學、電波傳播、噪聲理論、鐵磁體、超導體、聲電效應、雷射物理、集成光學、高速電子學等領域。 [31]  1975年當選為第二位華裔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1978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31] 
章乃器:經濟學家、金融學家、銀行家、社會活動家、中國近代史上一位特立獨行的愛國民主先驅。1935年秋,被聘為滬江大學的教授,講授“國際金融”、“中國財政”等課程。1936年成立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與沈鈞儒等7人被捕,世稱七君子事件。獲釋後任安徽省民眾運動委員會秘書長,安徽省府委員、財政廳長等職。1940年創辦上川實業公司任總經理。1949年被聘為中國人民銀行顧問。1953年任糧食部部長。 [32] 
李一氓:外交家,詩人和書法家。1921年起先後在上海大同大學、滬江大學和東吳大學讀書。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任國民革命軍南昌總政治部秘書長,同年參加南昌起義。1934年參加長征。後任中共陝甘省委宣傳部長、新四軍秘書長。抗戰勝利後,先後任蘇北區黨委書記等職。1949年擔任旅大行政公署第一副主席、大連大學校長。建國後,曾任中國駐緬甸大使、國務院外事辦副主任、中聯部副部長、中紀委副書記、中國國際交流協會會長。 [33] 
張國藩:物理學家、力學家、教育家。1930年畢業於滬江大學。1931年赴美國留學獲理科碩士學位和工程博士學位。1935年回國,在北洋大學、西北工學院、滬江大學、北洋工學院、嶺南大學等校任教。一級教授。曾任天津市教育局局長、津沽大學校長、天津大學校長、天津市副市長、天津市科協一屆主席、天津市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常委和天津市委主委。 [34-35] 
雷潔瓊:社會學家。1925年赴美國留學,獲南加州大學碩士學位。1931年回國在燕京大學任教。1941年在滬江大學任教授。1945年參加創建中國民主促進會。1981年以來任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曾擔任國務院專家局副局長,北京市副市長,全國政協常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副委員長,全國婦聯常委、副主席;全國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名譽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法學會理事,中國社會學會名譽會長等職。 [36] 
李道豫:外交家。1952年畢業於滬江大學。歷任外交部國際司科員、副處長。1980年外交部國際司處長。1981年外交部國際司副司長。1983年常駐聯合國日內瓦代表團副代表。1984年外交部國際司司長。1988年外交部部長助理、部黨委委員。1990年常駐聯合國代表、大使(副部級)。1993年駐美國大使(副部級)。1998年當選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華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37] 
陸燕蓀:機械工程專家。畢業於滬江大學附屬中學。1954年起在哈爾濱鍋爐廠工作,歷任總工程師、廠長。1984年任中國電工設備總公司總經理,1985年任機械工業部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1986年任國家機械工業委員會總工程師、機械電子工業總工程師,1989年~1994年任機械電子工業部副部長、機械工業部副部長。曾任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委員、中國焊接協會理事長、中國電器工業協會理事長、中國動力工程學會理事長、中國熱處理行業協會理事長等。現任中國電器工業協會終身榮譽會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榮譽理事長中國動力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熱處理行業協會榮譽理事長、中國質量管理協會副長、國家科技獎勵複審委員會委員等。 [38-41] 
孟建柱高級經濟師。1987年~1991年在上海機械學院工業企業系統工程專業研究生班學習,獲工學碩士學位。曾任中央政法委書記、公安部部長。 [4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