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海機械學院

鎖定
上海機械學院(Shanghai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機械工業部,是一所在部屬高校和上海市高校中有一定影響的多科性重點大學,享有“製造業黃埔軍校”之盛譽,學校辦學文脈源於1906年創辦的滬江大學學科專業以工為主,主要是動力、儀器儀表、機械、電子、計算機、科技外語、系統工程等,後又增設文理學院、滬江城中區商學院,形成了以工為主,兼有管、理、文、商的特色。學校具有博士、碩士、學士三級學位授予權,設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學校在國內最早設立了系統工程學科專業;在國內首先研製的“1秒光柵光學分度頭”項目獲首屆全國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創辦了全國第一個科技外語系;與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合作舉辦了改革開放後上海市最早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和美加高校合作舉辦的全英文授課MBA項目開創了中國MBA教育的先河;被國家教委列為全國首批四所實行高校教師職務評聘制的試點單位之一;培養了國內第一個低温與製冷工程專業博士。1994年2月5日,經國家教委批准,上海機械學院更名為華東工業大學
1996年5月,經國家教委批准,華東工業大學與上海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組建為上海理工大學,當時設有14個學院、3個部、26個研究所等。1997年3月20日,學校舉行組建慶典和揭牌儀式,國家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邵奇惠、上海市委副書記龔學平等出席了慶典活動併為上海理工大學揭牌,市政府副秘書長殷一璀、市教衞黨委書記王榮華也出席了這一活動。 [1] 
中文名
上海機械學院
外文名
Shanghai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專業特色
以工為主,兼有管、理、文、商的特色
地    址
上海市楊浦區軍工路516號
成立時間
1952年
學校前身
滬江大學(1906年—1952年)

上海機械學院歷史沿革

1949年上海解放後不久,滬江大學校長凌憲揚辭職,並將全部校產責成總務長馮家聲按清冊移交。6月,滬江大學常務校董會議任命教務長餘日宣、張春江、蔡尚思三人組成行政委員會,暫時行使校長職能,同時會議通過決議規定校務委員會由校長、教務長,文、理、商學院院長等14人組成。
1949年8月,新的校務委員會由校內羣眾直接選舉產生,成員為18人,常務委員共5人:餘日宣、蔡尚思、張春江、鄭建國、鄭承華(學生),餘日宣任主任委員,鄭建國任秘書長。校務委員會任期一年。
1950年5月,校董會召開了全體會議,在上海的校董參加,餘日宣和鄭章成、張春江、鄭世察等人列席了會議。此次會議通過決議,決定修改校董會章程、重新釐定學校的辦學方針。此時餘日宣任滬江大學行政委員會主席、校務委員會主任、常務委員會主席、教務長、文學院院長、政治學系主任。
1951年1月,滬江大學代表餘日宣參加了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召集的“處理外國津貼的高等學校遺留問題”會議。在北京,餘日宣應九三學社之邀,參加“反美文化侵略座談會”並作大會發言。
1951年2月,華東軍政委員會高教處接管滬江大學,學校改為中國人民自己辦理,不再接受外國津貼,接受上海市人民政府資助。校務委員會成立了處理日常校務的常務會議,餘日宣任主任委員,蔡尚思任副主任委員。同時,章靳以調入滬江大學擔任教務長,實際主持日常工作。
1952年,在思想改造運動中,滬江大學成立思想改造指揮部,餘日宣任總指揮,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王零任副總指揮。餘日宣致信周恩來總理希望組織滬江大學教授赴北京考察學習,後他們成行,受到周恩來和劉王立明(原滬江大學校長劉湛恩烈士的遺孀)的接待。
1952年秋季,全國高等學校進行院系調整,滬江大學各系科(組)分別併入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財政經濟學院、華東政法學院、交通大學等院校;華東工業部接管滬江大學(1906~1952)原址和校舍,建立上海工業學校,下設機械、電機和化工三個專業,首任黨委書記兼校長李葵元。
1953年1月,學校更名為上海第二機器製造工業學校,受國家第一機械工業部領導。11月,學校更名為第一機械工業部上海機械製造學校。同年,又另行成立了第一機械工業部上海工業管理學校。
1958年7月,第一機械工業部正式批准將上海工業管理學校併入上海機器製造學校,校名仍為“上海機器製造學校”,除上海機器製造學校原機器製造、工具製造、熱工儀表、光學儀器四個專業外,新設鑄造、金屬壓力加工、金屬學與熱處理三個專業,原上海工業管理學校的計劃、統計、會計三個專業合併成工業管理專業,全校共設8個專業。8月,第一機械工業部根據中共上海市委建議,同意上海機器製造學校升格更名為上海機械專科學校。
1959年6月,一機部決定將上海機械專科學校與上海動力機械專科學校的專科部分合並,校名仍為“上海機械專科學校”。
1960年,升格為本科院校“上海工業學院”,以發展軍用儀器儀表製造專業為重點。
1960年5月9日,第一機械工業部發文,決定學校更名為“上海機械學院”。學校日後被譽為“製造業的黃埔軍校”。
1962年,上海市儀表電訊工業專科學校61級光學儀器專業新生全部轉入上海機械學院就讀。
1965年3月,上海機械學院汽車專業調入湖南大學
1969年10月,經國務院同意,學校由第一機械工業部劃歸上海市領導。
校友陳道宏捐贈珍藏史料 校友陳道宏捐贈珍藏史料
1972年4月,上海工學院撤銷建制,併入上海機械學院。合併後的上海機械學院,總部設在靠近上海市中心的閘北區延長路原上海工學院院址,分部設在上海機械學院軍工路原址。
上海機械學院校徽
上海機械學院校徽(6張)
1978年,建立上海機械學院冶金分院、上海機械學院輕工分院,後分別於1979年、1983年改為上海工業大學冶金分校、上海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1978年,上海機械學院開始招收研究生,原上海機械學院部分當時設有透平機械、熱能工程、製冷設備低温技術、工程熱物理、光學儀器、計算機應用等專業。同年3月,儀表系教師戴興慶課題組的“1秒數字式光柵光學分度頭”項目獲首屆全國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上海機械學院附屬工廠於1972年在國內首先研製1秒光柵光學分度頭),成為了學校科研工作的轉折點。
1978年,學校創辦了全國第一個科技外語系,1979年開始招收英語和德語本科生,1984年開始招收第一批專門用途英語(ESP)碩士研究生。
1979年,學校在國內最早設立系統工程學科。同年11月,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專程到校考察系統工程本科專業學生培養工作,並在上海機械學院系統工程研究所成立大會上發表講話。
1979年1月,上海機械學院一分為二,原上海工學院部分恢復建制併成立上海工業大學(今上海大學),軍工路校址再次成為上海機械學院主校區。
1979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學校恢復雙重領導,以第一機械工業部(1982年5月與農業機械部、國家儀器儀表工業總局和國家機械設備成套總局合併設立機械工業部)為主管單位。
1979年12月,上海機械學院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正式簽訂校際合作協議,這也是改革開放後上海市最早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對我國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以及在規章制度與項目的實際運作方面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當時國務院外國專家局總結了項目建設的經驗,制定出一整套外國專家管理條例
上海理工大學揭牌儀式 上海理工大學揭牌儀式
1981年,學校和麻省理工學院等美國、加拿大高校合作,開始舉辦全英文授課MBA項目;1983年美國《華爾街日報》曾發表專題報道,認為“此舉開創了中國MBA教育的先河”。
1984年1月,學校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第二批博士學位授予單位。12月,熱能工程專業、氣液兩相流體動力學與節能技術兩個方面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學校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被首批列為“上海市花園單位”。
1986年,國家教委決定將上海機械學院等四校作為全國首批實行高校教師職務評聘制的試點單位。
1986年獲得製冷與低温工程博士學位授予權,是全國最早擁有該學科博士點授權的三所高校之一;1988年,培養的國內第一個製冷與低温工程專業博士畢業。 [2] 
1986年以後,上海機械學院工程學科成套引進了國外專家組,對研究生進行培養,取得了很好的收益。
1988年,台、港、滬三地滬江校友聯合上海機械學院在滬江大學原址設立“滬江城中區商學院”暨復辦滬江大學商科(後來發展成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滬江大學首任華人校長、抗日烈士劉湛恩之女劉光坤,上海滬江大學校友會副總幹事喻超等都曾在學院上課。
1990年,上海機械學院已擁有18個本科專業,16個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學科和專業(1993年擁有18個碩士點),4個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學科和專業。 [3] 
1990年,上海機械學院招收本科生558人、專科生60人,研究生90人(碩士生81人,博士生9人),成人生234人。
1990年,上海機械學院教職工總數為1696人,其中專任教師521人,教授50人、副教授224人(含博士生導師9人,碩士生導師137人)。 [4] 
1991年,經國家人事部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批准,建立學校第一個博士後流動站——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1992年4月至5月,上海機械學院參加上海市科技結合生產重點工業會戰第五次科技攻關招標活動,成為中標數最多(8項)的單位。
1993年,學校創建工業工程專業,是上海市最早設立該專業的高校。
校園風景 校園風景
1994年2月5日,經國家教委批准,上海機械學院更名為華東工業大學。
1995年10月12日,中國國家外國專家局、德國大眾基金會、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和華東工業大學在上海聯合舉辦第一屆區域規劃國際學術會議。
1996年5月,經國家教委批准,華東工業大學上海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組建成立上海理工大學。原華東工業大學所在的軍工路校區,起源於1906年創辦的滬江大學,當年曾是享譽全國的滬上名校;原上海機械高等專科學校所在的復興路校區,起源於1907年創辦的同濟德文醫學堂
1998年9月,按“中央與地方共建,上海市管理為主”的原則,學校由原國家機械工業部轉入上海市管理,成為一所新型的市屬高校,此後被確立為市屬重點大學
1999年,上海光學儀器研究所(始建於1958年)併入學校。 [5] 
上海機械學院 上海機械學院
2003年7月,上海市政府將學校列為市屬高校重點建設的三所學校之一,將極具行業影響力和辦學特色的上海醫療器械高等專科學校、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劃歸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兩校部分資源參加組建上海理工大學醫療器械學院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學院(2015年5月,上海醫療器械高等專科學校與上海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上海健康職業技術學院合併成立上海健康醫學院,脱離上海理工大學系統;同年6月,上海健康醫學院與學校簽署合作框架協議)。
2006年10月28日,上海理工大學迎來了建校一百年慶典,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國務委員陳至立,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發表賀信,上海市市長韓正出席校慶慶典並致辭。
2016年,上海理工大學成為“十三五”期間上海市人民政府與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建高校。
2018年,學校成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試點單位。
參考資料: [6-36] 

上海機械學院學科特色

上海理工大學 上海理工大學
上海機械學院地處上海東部的楊浦區,原滬江大學舊址,東濱黃浦江復興島隔水相望,西臨軍工路
學院除培養學士學位的本科生(均為4年制)外,還培養博士與碩士研究生,除全日制本科外,還招夜大、函授與專科班。學院夜大學招收5年制本科生,除校本部外,還在市內設有分部。
學科專業以工為主,主要是動力、儀器儀表、機械、電子、計算機、科技外語、系統工程等,後來又增設文理學院、滬江城中區商學院,形成了以工為主,兼有管、理、文、商的特色。
截止1989年9月底,學院科學研究機構有:能源節約與開發研究所、精密儀器研究所、系統工程研究所信息管理和辦公自動化研究所、計算中心以及高等教育研究室、計量與儀表研究室、低温生物工程研究室、汽車與內燃機研究室、葉輪機械汽體動力學研究室、系統動力學研究室等15個研究室。 [37] 

上海機械學院歷任領導

學校歷任主要負責人 [38] 
軍工路校區:原滬江大學、上海工業學校、上海機器製造工業學校、上海機械專科學校、上海機械學院、華東工業大學等
復興路校區:原德文醫工學堂、中法國立工學院、國立上海高級機械職業學校、上海動力機械製造學校、上海機械高等專科學校等
主要負責人
任職時間
主要負責人
任職時間
柏高德(美)校長
1906-1911
埃裏希·寶隆(德)總監兼總理
1907-1909
戴阼施(美)代校長
1911-1911
福沙伯(德)總監督
1909-1917
魏馥蘭(美)校長
1911-1928
梅鵬(法)校長
1920-1924
劉湛恩校長
1928-1938
亨利·薛潘(法)校長
1924-1940
樊正康校務長
1938-1939
張保熙校長
1920-1924
領導樊正康校長
1939-1946
胡文耀代理校長
1924-1924
朱博泉滬江書院院長
1942-1944
朱炎校長
1924.5-1927
鄭章成滬江書院院務長(主持工作)
1942-1944
李宗侗代理校長
褚民誼校/院長
1928-1928
1928-1939
鄭章成滬江書院院長
1944-1945
農汝惠代理院長
1939-1940
凌憲揚代校長
1944-1946
林祖歡校長
1943-1945
凌憲揚校長
1946-1949
陳廷驤校長
1945-1946
餘日宣校務委員會主任
1949-1952
夏述虞校長
1946-1949
李葵元校長
1952-1954
楊銘功校務委員會主任
1949-1951
李葵元黨委書記
1952-1956
薛紹清校長
1951-1953
肖流校長
1954-1958
劉列夫校長
1954
肖流黨委書記
1956-1958
餘慧(女)黨委書記
1952-1960
卞懷之校長
1958-1961
餘慧(女)校長
1955-1958
卞懷之黨委書記
1958-1961
肖流校長
1958-1959
魏士珍院長
1961-1964
徐念初(女)校長
1959-1979
魏士珍黨委書記
1961-1965
張培炎黨委書記
1960-1965
黃耕夫院長
1964-1977
葉民黨委書記
1965-1971
黃耕夫黨委書記
1965-1973
劉增山黨委書記
1971-1975
侯東昇黨委書記
1973-1977
周根生黨委書記
1975-1979
張華黨委書記
1977-1979
徐念初(女)黨委書記
1979-1979
王琦黨委書記
1979-1984
閻仁杰黨委書記
1979-1983
陳之航院長
1981-1987
陳恩榮校長
1979-1983
(續表)
軍工路校區:原滬江大學、上海工業學校、上海機器製造工業學校、上海機械專科學校、上海機械學院、華東工業大學等
復興路校區:原德文醫工學堂、中法國立工學院、國立上海高級機械職業學校、上海動力機械製造學校、上海機械高等專科學校等
主要負責人
任職時間
主要負責人
任職時間
朱佳生黨委副書記
(主持工作)
1984-1987
陳恩榮黨委書記
1983-1993
朱佳生黨委書記
1987-1991
徐強校長
1983-1991
趙學端院長
1987-1991
張忠賡副校長
(主持工作)
1991-1993
湯亞棟黨委書記
1991-1996
張忠賡黨委書記
1993-1996
李燕生校長
1991-1995
吳益和校長
1993-1996

上海機械學院圖書館

上海機械學院圖書館位於上海市楊浦區軍工路516號。1958年8月在其前身即1952年建立的上海工業學校圖書館基礎上成立,圖書館源頭為1908年設立的上海浸會大學堂圖書室(滬江大學圖書館前身)。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滬江大學停辦,華東工業部接管滬江大學原校址新建上海工業學校。1953年,學校改名為第一機械工業部上海機器製造學校。1958年8月,升格為上海機械專科學校。到1959年底,圖書館藏書達到7.71萬冊。1960年,升格為上海機械學院。1972年,上海機械學院與上海工學院合併,工學院撤銷建制,原圖書館改為分部圖書館。1978年初,恢復原上海機械學院(工學院恢復獨立建制)以後,圖書館復建,1982年11月,新建館舍落成,當年完成搬遷工作。當時館藏已超過50萬冊,中、外文期刊訂閲數達1737種。新館建築面積7500平方米,使用面積5500平方米。其中,書庫面積2200平方米,閲覽室面積1700平方米,共有閲覽座位826個。形成包括中文樣本書、工具書、中文開架、中文閉架、外文閉架、文藝開架、中文期刊和外文期刊等8個書庫及教師參考閲覽室、學生閲覽室、科技期刊閲覽室、一般報刊閲覽室的流通閲覽體系。出於對滬江大學老校長劉湛恩烈士的緬懷崇敬之情,學校曾先後於1948年和1991年兩度將圖書館命名為“湛恩紀念圖書館”。
1983年以來,由一位副院長分管圖書館工作。1984年底,館領導由正副主任改設正副館長。原來的組升格為部,設採編部、流通閲覽部、期刊部和辦公室。1988年9月,原屬科研處領導下的科技情報室劃歸圖書館,實現了圖書情報一體化。1985年以後,為滿足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需要,建立了“科技文獻檢索室”,成立了教學小組,為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開設“文獻檢索與利用”課。增設文獻資料複印業務。同時,修訂了各項規章制度,制訂了《圖書館崗位職責》、《圖書館工作人員守則》、《圖書館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意見》等制度。圖書分類編目逐步實現規範化,建全了目錄體系。還定期編印新書目錄,不定期編制專題目錄,廣泛開展參考諮詢和閲讀輔導活動。對新生開設《怎樣利用圖書館》講座,印發介紹圖書館的小冊子。結合學院的教學、科學研究和校辦產業工作,開展科技情報文獻資料檢索、科技情報諮詢服務,外文科技資料翻譯及專題科技情報跟蹤服務等項工作,圖書館編印《科技情報簡訊》發至有關部門,並與兄弟院校交流。
1990年,全館藏書64.86萬冊。其中:中文圖書48.13萬冊,外文圖書12.12萬冊,期刊合訂本4.61萬冊。訂購現期期刊1342種,其中:中文期刊644種,外文期刊698種。全年的文獻經費29.4萬元。該館主要收藏動力機械、熱能工程、儀器儀表、自動控制、機械工程、計算機應用、系統工程及科技外語、商業等專業的基礎理論著作以及教學、科研參考的專業期刊和有關工具書。藏書中以熱能工程、工程熱物理、熱力渦輪機械、光學儀器、低温工程、系統工程等6個重點學科的圖書和核心期刊較為完備。
圖書館專職工作人員50人。1987年正式開展專業技術職務的評聘工作,健全了專業技術人員的技術業務檔案,建立了專業技術人員的考核、晉升制度。此外,有計劃地引進一批圖書情報專業的大、中專畢業生,並對其他專業的大學生組織參加圖書情報專業培訓班學習。為提高圖書館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每年召開學術研討會進行學術交流和業務工作研討,編印了《圖書館文集》。
歷任館長:張樹鵠、孫萬一、高乃崇、林俊燦、朱繼梅。歷任副館長:劉同智、徐世津、董志洪、賈琛、程丕模。
1994年2月,上海機械學院更名為華東工業大學,該館改名為華東工業大學圖書館。1996年5月,華東工業大學上海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合併成立上海理工大學,該館改名為上海理工大學圖書館 [39-41] 

上海機械學院合作交流

上海機械學院與國內外各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工廠、企業等進行學術交流和科技合作,建立密切的橫向聯繫。上海機械學院與吉林工業大學北方工業大學簽訂了全面的校際合作協議,與哈爾濱鍋爐廠、上海發電設備成套設計研究所簽訂了聯合招收、培養工程碩士和工程博士研究生的協議,還與開封市人事局、重工業局、與海南省有關教育部門簽訂聯合培養大專生的協議。上海機械學院與全國20多個省、 市、地區的企業聯合開發新技術,轉讓技術成果等,取得了顯著社會經濟效果。先後與連雲港南通市、上海市的楊浦區、南匯縣、寶山縣以及大慶油田,無錫市機械局等市、縣、地區建立了全面科技協作關係
國際交往方面,上海機械學院已與德國斯圖加特大學、濟根大學、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印第安納大學貝勒大學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愛荷華大學、日本的東京農工大學、香港理工學院、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等高校建立了校際關係,與美國的普渡大學聖母大學加拿大康科迪亞大學、美國開利亞公司建立了科技合作關係,經國家教委和前機械委教育主管部門批准, 前院長陳之航教授同加拿大康科迪亞大學林燧教授、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哈納教授、古洛爾教授進行合作培養博士研究生試點。

上海機械學院附屬單位

學校編輯出版《上海機械學院學報》、《高教研究》和《能源研究與信息》、《儀器儀表》、《動力機械通訊》、《系統工程研究》及《滬江報》。學校設有附屬工廠,除完成教學科研任務外,還生產光、機、電結合的精密機械產品和教學儀器設備。

上海機械學院知名校友

孟建柱(1947-):高級經濟師。1987年~1991年在上海機械學院工業企業系統工程專業研究生班學習,獲工學碩士學位。歷任上海前衞農場黨委副書記、場長,中共川沙縣委書記,1990年任中共嘉定縣委書記,1991年任上海市農村工作黨委書記,1992年任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1993年起任上海市副市長兼市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主任。1996年任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2001年任江西省委委員、常委、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曾任中央政法委書記、公安部部長。 [42] 
黃奇帆(1952-):研究員。1977年畢業於上海機械學院儀器儀表系自動化儀表專業。歷任上海焦化廠副廠長,上海市經委綜合規劃室副主任、上海市經濟信息中心主任、上海市浦東開發辦公室副主任、上海市浦東新區管委會副主任、上海市委副秘書長兼市委研究室主任、上海市委、市政府副秘書長、市體改委副主任、市經委主任,市工業工作黨委副書記。曾任重慶市委副書記,市政府市長、黨組書記,重慶行政學院院長(兼),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黨委書記(兼),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現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43-45] 
夏毓灼(1941-):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61畢業於上海機械學院鍋爐專業。曾任上海四方鍋爐廠廠長,上海機電工業管理局局長,上海機電控股(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上海上菱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曾獲“全國優秀質量管理工作者”,“上海市優秀企業家”,“中國機械工業優秀企業家”,“上海市勞動模範”稱號。上海機械工程學會理事長。 [46] 
張森(1942-):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1962年畢業於上海機械學院。1980年調入上海中國畫院從事專業書法創作研究,尤以隸書蜚聲書壇,曾獲上海文學藝術獎書法藝術獎,並載入美國ABI國際名人大典。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創作評審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文聯委員,上海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美學學會副主席,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中國書法家協會上海分會秘書長。 [47] 
孫家羱(1943-):1969年畢業於上海機械學院動力機械系。先後任四川温江縣變壓器廠車間主任、温江縣財貿工交部幹部;温江縣氮肥廠黨總支書記、廠長;温江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縣委副書記、温江縣政協主席、温江縣委書記;成都市計劃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成都市政協副主席、黨組副書記。 [48] 
何木雲(1944-):企業家、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67年畢業於上海機械學院渦輪機專業。1984年起任東方汽輪機廠副廠長、廠長、黨委書記。1996年任中國東方電氣集團公司常務副總經理,2000年任中國東方電氣集團公司黨組書記、集團公司董事長。獲“四川省企業優秀領導幹部”稱號。2003年為中國電器工業協會理事長。 [49] 
樊高定(1949-):研究員、製冷技術專家。1973年上海機械學院動力學院製冷專業畢業。現任合肥通用機械研究所所長兼黨委書記,中國製冷空調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全國冷凍設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流體工程分會理事長,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副理事長,中國製冷學會副理事長、理事長。 [50] 
李兆敏(1965-): 1981年~1985年上海機械學院熱流專業學習,曾任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副校長,現任石河子大學黨委委員、常委 、副校長(援疆)。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863”子課題、山東省自然科學研究基金課題等10餘項。為“油氣田開發工程國家重點學科第二負責人,曾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5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5項。 [51-52] 
馬純濟(1953-):企業家。1983年~1985年上海機械學院學習。歷任濟南汽車配件廠黨委書記兼廠長,濟南市機械局副局長,中共濟南市槐蔭區委副書記、區長,中共槐蔭區委書記,濟南市經委主任、黨組書記,中共濟南市委工交工委書記、市經委主任。1998年2月當選為濟南市副市長,任市政府黨組成員。現任中國重汽集團董事長。 [53] 
柴永森(1963-):企業高管,高級工程師,青島市資深專家。現任雙星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總經理。中國橡膠工業協會高級副會長兼輪胎分會理事長。1984年上海機械學院本科畢業,獲學士學位。1984年進入海爾集團,歷任海爾股份公司進出口公司副經理、分廠廠長、質量部長、副總經理、黨委書記等職。1995年,出任被海爾集團兼併的紅星電器公司總經理。1998年起,歷任海爾集團總裁助理、副總裁、常務副總裁兼海外推進本部本部長、高級副總裁兼數碼及個人產品集團總裁、空調集團總裁、全球運營部總經理等職。被評為全國優秀質量管理工作者、青島市勞動模範、青島市突出貢獻科技人才、青島市技術拔尖人才、山東省勞動模範、山東省十大傑出青年、山東省優秀企業家、山東省企業卓越領導者、2016中國十大品牌年度人物、全國先進生產力傑出人物等。 [54] 
胡小唐(1952-):1973年~1977年上海機械學院儀器儀表系量儀專業學習,中國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專業第一個博士生,國際納米制造學會會士。現任天津大學教授、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計量測試學會名譽副理事長、中國微米納米技術學會常務理事。曾任天津大學副校長、研究生院院長,中國計量測試學會副理事長,精密測試技術及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教委跨世紀優秀人才計劃”首批入選專家,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入選者,天津市“育才工程”入選專家,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第1完成人。 [55-59] 
陳元(1945-):研究員。197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78年~1980年上海機械學院系統工程研究生班學習,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碩士學位。曾任中共北京市西城區區委書記,北京市委常委、商貿工作部部長,中國人民銀行黨組副書記、副行長、國家開發銀行黨委書記、行長。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理事,國際清算銀行穩定金融學院顧問委員會成員,荷蘭國際集團顧問委員會成員等。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60] 
周俊虎(1962-):1985年~1987年上海機械學院工程熱物理專業碩士研究生,1987年—1991年上海機械學院熱能工程學科博士研究生。現任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基金獲得者。浙江大學熱能工程研究所副所長,國家水煤漿工程研究中心浙江大學燃燒技術研究所副所長,浙江大學能源清潔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浙江省電機動力學會鍋爐專業委員會主任。 [61-62] 
鄭斌(1959- ):教授,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1978年~1985年就讀於上海機械學院光學儀器專業,獲學士、碩士學位。本科和碩士畢業後,留在上海機械學院光學儀器教研室任教。之後,前往美國特拉華大學進一步深造,1993年獲得博士學位。曾就職於匹茲堡大學醫學成像研究中心。現任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教授。自1998年起,不間斷獲得美國健康科學院科研項目的資助,先後五次獲得美國國立衞生研究院(NIH)最高個人科研基金獎(5個R01項目)和創新基金獎(1個R21項目)。被推舉擔任國際X光科學和技術雜誌(Journal of X-ray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主編。 [63-64] 
呂貴(1952-):1994年~1995年在華東工業大學(原上海機械學院)管理學院學習,獲第二學士學位。1996年~2004年任上海理工大學黨委書記。曾任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上海行政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共上海市委候補委員、上海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華僑民族宗教事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社科項目終審組和社科優秀成果評審終評組成員、上海市“十一五”規劃專家組成員、上海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人事代表工作副主任委員、上海市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會長、中國領導科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上海黨建研究會副會長、上海統戰理論研究會副會長等。 [65-66] 
荀逸中(1954年-):企業高管,高級工程師。1979年至1983年就讀於上海機械學院德語專業,獲學士學位。 曾任華域汽車系統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運營控制部執行總監。歷任上海汽車發動機技術檔案室科長助理,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發動機廠翻譯、助理、值班長,裝配車間副經理,汽缸車間副經理、廠長協理,上海汽車工業浦東轎車項目組質量規劃項目經理,上海通用汽車有限公司動力總成廠副廠長、黨總支書記,上海通用汽車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曾獲上海市技術創新先進個人、上海市質量標兵、上海市環境保護先進個人、全國機械工業優秀質量管理小組活動卓越領導者、浦東新區重點工程實事立功競賽建設功臣、2006年獲上海市重大工程立功競賽建設功臣稱號。 [67] 
鄭建軍(1950-):企業家、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73年~1977年就讀於上海機械學院自動化儀表專業,獲得學士學位。現任北京大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研發的“GY612—1型多頭多色電腦自動刺繡機”於1990年12月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0年榮獲北京市勞動模範稱號。2000年創辦專業從事各類縫製設備電腦控制系統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集團公司——北京大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8] 
徐匡迪(1937-):特殊鋼冶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59年畢業於北京鋼鐵學院冶金系鋼鐵冶金專業,後留校任教。1972年~1979年任上海機械學院冶金系教師。曾任上海工業大學教授、常務副校長、上海市教衞辦副主任兼市高教局局長、上海市計委主任、上海市副市長、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上海市市長。2001年任中國工程院黨組書記、中國工程院院長。2003年當選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69] 
劉高聯(1932-2008):工程熱物理和流體力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79年~1993年上海機械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室主任。曾任上海市非線性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中國航空學會專家會員、中國力學學會、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中國動力工程學會、國際非線性分析學者聯合會(IFNA)、美國機械工程學會(ASME)和德國應用數學和力學學會(GAMM)會員。 [70] 
呂福源(1945-2004):高級工程師,1969年畢業於吉林大學物理系,1980年~1981年上海機械學院英語專業培訓。1981年~1983年作為訪問學者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工學院進修。1983年4月後,歷任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轎車廠副廠長、總經濟師。1990年後,任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副總經理、黨組副書記,機械工業部黨組成員、汽車工業司司長。1994年任機械工業部副部長。1998年轉任教育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2002年任外經貿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同年9月任外經貿部黨組書記、副部長。2003年3月,任商務部部長、黨組書記。中共第十六屆中央委員 [71] 
黃海洲(1962- ):經濟學家。1984年9月至1987年6月就讀於上海機械學院系統工程(中美合作)專業,獲碩士學位。1994年在印第安納大學Kelley商學院商業經濟學金融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委員會成員、董事總經理、股票業務部負責人,兼任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特聘教授,並任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中國金融40人論壇(CF40)成員、國家十三·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香港金融發展局委員、世界經濟論壇全球議題理事會成員。1998年至2005年任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高級經濟學家,2005年-2007年任巴克萊資本首席中國經濟學家。併兼任多家國內和國際學術雜誌的編委會成員。 [72] 
韋志海(1954-):1983年~1985年上海機械學院黨政管理專業學習,現任中國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曾獲得山東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稱號,2008年5月獲濟南市“五一勞動獎章”。 [73-74] 
張宏建(1961- ):教授、博士生導師。1985年5月至1988年5月就讀於上海機械學院熱能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現任浙江大學副校長。2014年當選為中國高校校辦產業協會副理事長、中國教育後勤協會理事會副會長,2015年當選為中國計量測試學會常務理事。 [75] 
張亦星(1963- ): 企業家、上海理工大學客座教授。1979年9月至1983年6月就讀於上海機械學院自動化儀表專業,獲學士學位。現任深圳市新能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廣東山推工程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1998年創立的深圳市新能力科技有限公司為國內首家電力操作電源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產品應用於上海磁懸浮、國家電網、軍工潛艇充電、城市地鐵等多領域。2009年創立的廣東山推工程機械有限公司在2015年深圳光明重大山體滑坡事故救援中,專門成立救援隊伍,組織工程設備百餘台,參與搶險救災一個月,為事故搶險救災做出了重大貢獻,受到深圳市政府及武警交通部隊,武警水電部隊的嘉獎。2015年6月為支持母校的教育事業和創新人才培養,捐贈300萬元(人民幣發起設立梧桐樹”基金。 [76] 
呂培明(1967- ): 教授。1985年9月至1989年6月就讀於上海機械學院科技英語專業,獲學士學位。1995年9月至1998年2月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在職攻讀碩士研究生,獲文學碩士學位。現任同濟大學副校長。曾任中國駐休斯頓總領事館教育領事、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黨委書記,同濟大學人事處處長等職。由其主持的“當代中國”全英語系列課程包先後獲得“教育部2013年度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品牌課程”、“2013年上海高校外國留學生英語授課示範性課程” 和“2013年上海高校示範性全英語課程”。 [77] 
孫偉(1963- ) : 美國環境科學與技術學會主席。1981年7月至1985年6月就讀於上海機械學院熱工流體專業,獲學士學位。現任美國環境科學與技術學會(簡稱IEST)主席和董事長、美國暖通製冷與空調工程師學會(ASHRAE)潔淨空間技術分會主席和全球技術轉移委員會主席。曾在ASHRAE中先後擔任潔淨空間技術分會主席、區域副主席、技術獎評委會主席和全球技術轉移委員會主席等,獲ASHRAE傑出演講者,並在全球35個國家傳播新技術、新成果。20多年來,其在美國著名建築設計事務所和研究所從事建築工程設計、室內環境及控制技術設計和新技術研發,是美國工業界這一領域的科技領軍人物。2016年主編的600多頁專著《潔淨房設計手冊》在美國出版、全球發行。 [78] 
王志強(1962-),1979年~1983年上海機械學院透平專業學習。現任大連冰山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曾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機械工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優秀科技成果一等獎1項;省優秀新產品二等獎;省1992-2002年度產學研聯合工作先進工作者稱號。 [79] 
顧海濤(1963-),1980年~1984年上海機械學院透平專業,現任中國成套設備進出口(集團)總公司總經理,任哈爾濱電站工程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期間,公司獲得黑龍江省“五一”勞動獎狀;蘇丹項目部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公司獲得全國廠務公開民主管理先進單位;公司歷年被評為黑龍江省出口十強企業。 [80-81] 
朱曉輝:1984年~1988年上海機械學院計算機工程系專業,具有30餘年管理、市場營銷及技術經驗,在IT和電信界有較高的知名度。帶領北電網絡通訊工程有限公司從傳統通訊公司轉型成中國IT及通訊領域到端到端解決方案提供商。1998年,在其任惠普公司任中國區副總裁期間,向上海理工大學捐贈價值100萬元的惠普計算機設備,奠定了學校惠普計算實驗室的建設基礎。 [82] 
陳海斌(1969- ): 企業家。1987年9月至1991年6月就讀於上海機械學院科技英語專業,獲學士學位。2014年獲中歐國際工商學院EMBA學位。現任浙江迪安診斷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上海理工大學杭州校友會會長。2001年創辦的浙江迪安診斷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多年來從事醫療診斷服務事業,積極推行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憑藉特色的“服務+產品”一體化商業模式成為行業領先者,於2011年7月在創業板上市,成為國內醫學診斷外包服務行業首家上市公司;公司參與女性健康關愛計劃等社會公益項目百餘項,連續三年獲得中國癌症基金會“社會公益獎”。榮膺“2014年度風雲浙商”。 [83] 
林善平(1966- ):企業家。1986年6月至1989年7月,上海機械學院計算機專業學習。現任虹潤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順昌縣慈善總會會長 [84]  。2000年起自主創業,公司已發展為佔地面積118畝的虹潤科技園區,擁有6家企業的虹潤集團公司,並在北京、南京建成2個研發中心;公司是41項儀表國家標準的起草單位之一,產品通過歐盟CE認證,2014年與莊松林院士設立了院士專家工作站。2012年起在上海理工大學設立“虹潤學生創新基金”。2020年榮膺福建省文明辦“福建好人”1月榜單。 [84-8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