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海交通大學—千葉大學國際合作研究中心

鎖定
2011年7月8日, 上海交通大學與日本國立千葉大學合作建設“上海交通大學—千葉大學國際合作研究中心(SJTU-CU ICRC)”(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and Chiba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er ,簡稱ICRC),並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舉行了揭牌儀式。 [1] 
中文名
上海交通大學—千葉大學國際合作研究中心
外文名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and Chiba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er
簡    稱
ICRC
隸屬單位
上海交通大學,日本千葉大學
主    任
劉浩
成立時間
2011年7月8日

上海交通大學—千葉大學國際合作研究中心中心簡介

ICRC在人力、物力資源等方面由兩所大學共同投資建設,其運作管理以及相關的重要事項由兩校校長指定人員組成的管理委員會進行審議和決策。2013年4月25日,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林忠欽、千葉大學校長齋藤康、香港科技大學校長Tony F Chan共同簽署了三校學術交流和合作協議,標誌着香港科技大學正式加入ICRC,這無疑將對ICRC今後的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和深遠意義。
ICRC主任一職由上海交通大學國家中組部特聘教授、日本國立千葉大學工學研究院生物力學工程系教授劉浩擔任,中心下設系統生物力學、仿生機器人生物醫學工程三個研究部門,共有教師12人,其中日方教師有:劉浩、橋本研也、俞文偉、坪田健一、並木明夫、田中博人;中方教師有:顧力栩、韓韜、龔曉波、梁夫友、胡文蓉、石路。
簽署合作協議 簽署合作協議
ICRC設有碩士點以及兩個雙博士點,所招收的碩士研究生每年有數月互訪交流機會,博士研究生有數月至一年的互訪留學機會。學生要求每年參加上海交通大學—千葉大學共同舉辦的國際研討會,並在會上宣讀論文,且需要參加企業實習。攻讀雙博士學位的學生獲得所要求的學分後,上海交通大學和千葉大學將分別授予其兩個大學的博士學位。
ICRC主要就全球最尖端、最先導的領域進行學術研究,並積極將科研成果進行生產轉化,以期通過上海交通大學、千葉大學兩個基地的研究生課程學習與企業實習。 [1] 

上海交通大學—千葉大學國際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寄語

劉浩 劉浩
劉浩,上海交通大學-千葉大學國際合作研究中心主任:
上海交通大學-千葉大學國際合作研究中心(SJTU-CU ICRC)在上海交通大學和千葉大學同時設置了研究基地,彙集了兩所大學優秀的教師、工作人員和研究生。在將目標瞄準高端性、先導性學術研究,產學結合式研究開發以及培養年輕的優秀科研人才的同時,注重促進學術研究的國際間交流合作。
本中心設有系統生物力學、仿生機器人、生物醫學工程三個部門,三個部門有機結合,並貫穿於從基礎研究到工學應用開發的過程中,探求多種多樣的生物系統中的力學現象和技術體系,為現有技術體系帶來靈感和革新,在實現仿生機器人和生物醫學工程應用研究的同時,形成一個嶄新的“生物規範工學”的國際間的學術教育研究機構。本中心期望通過上海交通大學、千葉大學兩個基地的研究生課程學習與企業實習,實現促進異域文化間的理解和交流、培養具有國際眼光和豐富創造性人才的目標。 [2] 

上海交通大學—千葉大學國際合作研究中心合作院校

上海交通大學—千葉大學國際合作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是中國歷史最悠久、享譽海內外的高等學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屬並與上海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經過116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學已經成為一所“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大學。
十九世紀末,甲午戰敗,民族危難。中國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盛宣懷和一批有識之士秉持“自強首在儲才,儲才必先興學”的信念,於1896年在上海創辦了交通大學的前身——南洋公學。建校伊始,學校即堅持“求實學,務實業”的宗旨,以培養“第一等人才”為教育目標,精勤進取,篤行不倦,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已成為國內著名的高等學府,被譽為“東方MIT”。抗戰時期,廣大師生歷盡艱難,移轉租界,內遷重慶,堅持辦學,不少學生投筆從戎,浴血沙場。解放前夕,廣大師生積極投身民主革命,學校被譽為“民主堡壘”。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配合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學校調整出相當一部分優勢專業、師資設備,支持國內兄弟院校的發展。五十年代中期,學校又響應國家建設大西北的號召,根據國務院決定,部分遷往西安,分為交通大學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1959年3月兩部分同時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7月經國務院批准分別獨立建制,交通大學上海部分啓用“上海交通大學”校名。歷經西遷、兩地辦學、獨立辦學等變遷,為構建新中國的高等教育體系,促進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六七十年代,學校先後歸屬國防科工委和六機部領導,積極投身國防人才培養和國防科研,為“兩彈一星”和國防現代化做出了巨大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學校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大膽推進改革:率先組成教授代表團訪問美國,率先實行校內管理體制改革,率先接受海外友人巨資捐贈等,有力地推動了學校的教學科研改革。1984年,鄧小平同志親切接見了學校領導和師生代表,對學校的各項改革給予了充分肯定。在國家和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學校以“上水平、創一流”為目標,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先後恢復和興建了理科、管理學科、生命學科、法學和人文學科等。1999年,上海農學院併入;2005年,與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強強合併。至此,學校完成了綜合性大學的學科佈局。通過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建設,學校高層次人才日漸匯聚,科研實力快速提升,實現了向研究型大學的轉變。與此同時,學校通過與美國密西根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的合作辦學,實施國際化戰略取得重要突破。1985年開始閔行校區建設,歷經20多年,已基本建設成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大學校園,並已完成了辦學重心向閔行校區的轉移。學校現有徐匯、閔行、黃浦(醫學院)、法華鎮、七寶等5個校區,總佔地面積4839畝。通過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設,學校的各項辦學指標大幅度上升,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整體實力顯著增強,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交通大學始終把人才培養作為辦學的根本任務。一百多年來,學校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20餘萬各類優秀人才,包括一批傑出的政治家、科學家、社會活動家、實業家、工程技術專家和醫學專家,如江澤民、陸定一、丁關根、汪道涵、錢學森、吳文俊、徐光憲、張光鬥、黃炎培、邵力子、李叔同、蔡鍔、鄒韜奮、嚴雋琪、陳敏章、王振義、陳竺等。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有200餘位交大校友;在國家23位“兩彈一星”功臣中,有6位交大校友;在18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有3位來自交大。交大創造了中國近現代發展史上的諸多“第一”:中國最早的內燃機、最早的電機、最早的中文打字機等;新中國第一艘萬噸輪、第一艘核潛艇、第一艘氣墊船、第一艘水翼艇、自主設計的第一代戰鬥機、第一枚運載火箭、第一顆人造衞星、第一例心臟二尖瓣分離術、第一例成功移植同種原位肝手術、第一例成功搶救大面積燒傷病人手術等,都凝聚着交大師生和校友的心血智慧。改革開放以來,一批年輕的校友已在世界各地、各行各業嶄露頭角。
截至2012年12月,學校共有28個學院/直屬系,24個直屬單位,12家附屬醫院,全日制本科生16116人、研究生2504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547人);有專任教師2873名,其中教授858名;中國科學院院士16名,中國工程院院士20名,外專項目4名、短期項目4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85名,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首席科學家25名,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11名,國家基金委創新研究羣體8個,教育部創新團隊19個。
學校現有本科專業66個,涵蓋經濟學、法學、文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和藝術等九個學科門類;擁有國家級教學及人才培養基地10個,國家級校外實踐教育基地7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6個,國家工程實踐教育中心5個,上海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個;有國家級教學團隊8個,上海市教學團隊15個;有國家級教學名師7人,上海市教學名師35人;有國家級精品課程46門,國家級視頻公開課9門,上海市精品課程125門;有國家級雙語示範課程7門,上海高校示範性全英語課程4門。
學校現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6個,覆蓋經濟學、法學、文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等8個學科門類;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7個,覆蓋全部13個學科門類;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3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1個;9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11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7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上海市重點建設的學科數53個;28個博士後流動站;1個國家實驗室(籌),8個國家重點(級)實驗室,5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3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個國家級研發中心,1個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14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4個衞生部重點實驗室,1個農業部重點實驗室,28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4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個上海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文化部文化產業研究基地,5個上海市理論創新基地和經濟社會發展研究工作室,3個世界衞生組織合作中心,1個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和1個國家大學科技園。
科學研究與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高。SCI收錄論文數等指標連續多年名列國內高校前茅,2011年度SCI收錄論文數3519篇,繼續保持全國高校第二;2002-2011年SCI收錄論文累積被引15544篇、149748次,居全國高校第三;2011年度“四大名刊”論文4篇,居全國高校第三;“表現不俗”論文1114篇,居全國高校第三;在各學科期刊影響因子前十分之一的期刊發文達到459篇,居全國高校第四;SSCI和A&HCI收錄論文104篇,位列全國高校第五;國內科技論文數7545篇,被引31608次,均居全國高校第一。
擁有“數字高清晰度電視系統關鍵技術與設備”、“巨型重載操作裝備的基礎科學問題”、“中、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輔助解剖分析系統”、“3500米深海觀測和取樣型ROV系統”、“無纜水下機器人”、“深潛救生艇”、“潛艇噪聲振動控制設計及其應用”、“阻燃鎂合金及其應用關鍵技術研究”、“轎車車身製造質量控制”、“納微尺度流體流動與傳熱傳質的基礎研究”、“原位複合自生增強Ti基複合材料、Mg-Li基複合材料研究”、“二代高温超導帶材製備技術研究”、“超支化聚合物的可控制備及自組裝”、“全氟離子膜關鍵技術研究”、“A-I型短指症致病基因的研究”、“DNA大分子上的一種新的硫修飾”、“青蒿素高效人工合成”、“組織工程學重要基礎科學問題研究”、“2型糖尿病病理生理變化的分子機理研究”、“白血病、紅細胞和血小板等血液系統相關疾病研究”、“成年哺乳動物雌性生殖幹細胞的發現及其生物學特性研究”、“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和甲狀腺功能亢進醫學基因組學研究獲突破”等一批重大研究成果。2011年,上海交通大學獲國家科學技術獎12項,其中第一申報單位6項,位列全國高校第二。
上海交通大學深厚的文化底藴,悠久的辦學傳統,奮發圖強的發展歷程,特別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為國內外所矚目。這所英才輩出的百年學府正乘風揚帆,以傳承文明、探求真理為使命,以振興中華、造福人類為己任,向着“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的世界一流大學目標奮進! [3] 

上海交通大學—千葉大學國際合作研究中心千葉大學

千葉大學(Chiba University)成立於1923年,是日本的一流大學,並與美國、歐洲、亞洲的領先大學接軌。該校由引千葉醫科大學、同大學附屬醫學專門部及藥學專門部、千葉師範學校、千葉青年師範學校、東京工業專門學院、千葉農業專門學校合併而成,是一所包含有文學院、法經學院、工學院等9個學院的綜合性大學。千葉大學現有本科生10745 人、研究生3677 人、專攻科以及別科79人。本着“永遠追求更高、更好”的目標,千葉大學承擔着教育、研究、傳播和推進知識的重任。在過去的89年光景中,千葉大學早諸多領域都得到了國家甚至世界的認可,並發展成為日本一個高水準的名門大學,在高新知識領域、科技、醫藥、工程技術等方面都佔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4] 

上海交通大學—千葉大學國際合作研究中心研究方向

上海交通大學—千葉大學國際合作研究中心系統生物力學

系統生物力學綜合性地探究生物和生物系統的力學現象以及系統的適應,變化的動作原理。同時以從生物的技術體系中創造未來核心技術的萌芽為目標。 [5] 

上海交通大學—千葉大學國際合作研究中心仿生機器人

仿生機器人以系統生物力學為基礎,規範生物和生物系統的最適形態、技能;並在融合生物工學、活體工學和機器人工學,創造生物規範型機器人的同時,實現生物規範型機器人工學的創出。 [6] 

上海交通大學—千葉大學國際合作研究中心生物醫學工程

生物醫學工程以融合了系統生物力學的機械工學和電子工學為基礎。在開發新的診斷、治療方法及醫療器械的同時,以發展醫療現場的預測醫學和預防醫學為目標。 [7] 
簽署兩校合作協議 簽署兩校合作協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