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官雝

鎖定
上官雝,先仕魏,後仕蜀。蜀國中期大臣,官至行中典軍、討虜將軍。 [1] 
建興九年(231),諸葛亮率領上官雝等將北伐祁山,命驃騎將軍李嚴總督糧草,但李嚴運糧失誤,於是詐騙諸葛亮還軍。於是諸葛亮聯合出征的將領們上書劉禪,罷黜李嚴,廢李嚴為平民。上官雝時任行中典軍討虜將軍,也一同上書。 [1] 
後上官雝事蹟不詳,或隨諸葛亮數次北伐,卒於官。
本    名
上官雝
別    名
上官子修(後人猜測)
所處時代
三國
主要成就
北伐祁山
官    職
討虜將軍
所屬國家
蜀國

上官雝歷史記載

《三國志蜀書李嚴傳》:
亮公文上尚書曰:“平為大臣,受恩過量,不思忠報,橫造無端,危恥不辦,迷罔上下,論獄棄科,導人為奸,情狹志狂,若無天地。自度奸露,嫌心遂生,聞軍臨至,西鄉託疾還沮、漳,軍臨至沮,復還江陽,平參軍狐忠勤諫乃止。今篡賊未滅,社稷多難,國事惟和,可以克捷,不可苞含,以危大業。輒與行中軍師車騎將軍都鄉侯臣劉琰,使持節前軍師徵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南鄭侯臣魏延、前將軍都亭侯臣袁綝、左將軍領荊州刺史高陽鄉侯臣吳壹、督前部右將軍玄鄉侯臣高翔、督後部後將軍安樂亭侯臣吳班、領長史綏軍將軍臣楊儀、督左部行中監軍揚武將軍臣鄧芝、行前監軍徵南將軍臣劉巴、行中護軍偏將軍臣費禕、行前護軍偏將軍漢成亭侯臣許允、行左護軍篤信中郎將臣丁鹹、行右護軍偏將軍臣劉敏、行護軍徵南將軍當陽亭侯臣姜維、行中典軍討虜將軍臣上官雝、行中參軍昭武中郎將臣胡濟、行參軍建義將軍臣閻晏、行參軍偏將軍臣爨習、行參軍裨將軍臣杜義、行參軍武略中郎將臣杜祺、行參軍綏戎都尉盛勃、領從事中郎武略中郎將臣樊岐等議,輒解平任,免官祿、節傳、印綬、符策,削其爵土。”乃廢平為民,徙梓潼郡 [1] 
上官雝 上官雝

上官雝後世質疑

據魏略記載,諸葛亮虜獲姜維時又虜得上官子修。 [1]  於是有人認為史書中未載其字的上官雝就是上官子修,因三國人名鮮有雙名。類似的説法還有黃祖字承彥。
反對此説者持論據如下:
一,若上官雝為降臣,蜀漢必賜爵以籠絡人心,如姜維初降就封當陽亭侯。或曰其才幹不及維,但既官至討虜將軍,則至少封為關內侯,而非無爵。
二,上官子修是否入蜀以及其存在性尚存疑。陳壽所作三國志未有提及上官子修,與姜維同入蜀者為功曹梁緒、主簿尹賞及主記梁虔,無上官子修,而現存古文獻記載上官子修者僅有魏略。若上官子修真有入蜀,而未有為陳壽記載,則其入蜀前後皆仕途不暢,在魏位不至主記,在蜀不至執金吾,則其非上官雝明矣。

上官雝人物評價

後人正面評價
上官雝其人才幹過人,才兼文武,對於領兵、謀略無一不精,其才幹名聲在魏國時應與姜維相當,所以當諸葛亮北伐獲得他和姜維時,高興不已。歸蜀後,上官雝由於是三國中期魏國降臣,在蜀國地位尊隆,從建興九年諸葛亮的上書可以看出,上官雝與姜維地位相當,猶在蜀漢中期大臣胡濟、閻晏、爨習、杜義、杜祺、盛勃、樊岐之上。
後人駁上述評價
評價一人,應建基於可靠資料而非一己之猜測,故在有可靠證據前,不宜以上官子修之事蹟評上官雝。當然,作為一員將領,評其“才幹過人,才兼文武,對於領兵、謀略無一不精”是合理的。至於言其“才幹名聲······高興不已”,則立足於未確認觀點,餘以為此論不當。又“歸蜀後,······之上”,同樣立足於未確認觀點,而將上官雝得以官至行中典軍討虜將軍理解為對降臣的優待,無疑是沒殺了上官雝的才幹與努力。
參考資料
  • 1.    陳壽 裴松之注.三國志:中華書局,2007再版: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