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魏延

(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鎖定
魏延(?~234年),字文長,義陽(今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官至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封爵南鄭侯。
魏延初率部曲隨劉備入蜀,屢立戰功,升任牙門將軍。劉備稱漢中王,提拔魏延為漢中都督、漢中太守,鎮守漢中。蜀漢建立後升為鎮北將軍,封爵都亭侯。此後跟隨諸葛亮北伐曹魏建興八年(230年),魏延率軍大破魏將郭淮費瑤。建興九年(231年),魏延率軍大敗魏軍,獲得甲首三千級。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去世,魏延不願受長史楊儀約束,在退軍途中燒絕棧道,反攻楊儀,卻因部屬離心而落敗,最終被殺,並被滅族。 [12-13]  [23] 
全    名
魏延
文長
所處時代
漢末三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義陽
逝世日期
234年
主要成就
鎮守漢中,大破費瑤郭淮子午谷奇謀
官    職
徵西大將軍,涼州刺史,前軍師,漢中太守
爵    位
南鄭侯

魏延人物生平

魏延嶄露頭角

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劉璋之邀,入川幫助劉璋抵禦張魯,魏延以部曲隨劉備入蜀作戰,劉備軍北上抵抗張魯,駐守葭萌關。
建安十七年(212年),劉備與劉璋決裂,起兵攻打劉璋,派遣卓膺黃忠一起佔據涪城。 [32]  當時劉備軍兵不滿萬,孤軍無糧,而劉璋拒絕堅壁清野的戰術,派遣劉璝張任泠苞鄧賢吳懿等將領率領精鋭前去阻擊劉備軍,劉備軍大破劉璋軍,最終於建安十九年(214年)佔領成都。魏延以數有戰功,遷升為牙門將軍 [1] 

魏延鎮守漢中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於沔陽自稱漢中王,並定治所於成都,於是當留大將以鎮漢中,當時大多數人的意見都認為張飛應當擔任漢中太守,張飛也覺得這個位置非自己莫屬,但是劉備卻意外的提拔魏延為漢中都督、漢中太守,並將魏延從牙門將軍升為鎮遠將軍,全軍上下聽聞此事一片震驚。
劉備大會羣臣,問魏延道:“委任你這個重任,你打算説點什麼嗎?”魏延回答道:“如果曹操舉傾國之力前來,我請求為大王擋住他,如果是一偏將率十萬大軍前來,我請求為大王吞掉了他。”劉備聽後感到十分滿意,羣臣也為魏延這番話而稱讚其雄豪。 [2]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魏延進封為鎮北將軍
建興元年(223年)四月,劉備去世,五月,太子劉禪登基,魏延被封為都亭侯。 [3] 

魏延功勳卓著

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為預備北伐,進駐漢中,升魏延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4] 
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率領大軍出祁山,諸將認為可以用魏延、吳懿這樣的宿將為先鋒,但諸葛亮沒有聽從,選擇讓馬謖統大眾在前,結果導致了街亭之敗。 [20]  [33] 
建興八年(230年),曹魏三路大軍進攻蜀漢漢中地區,其中兩路因大雨退還,此時的魏延也率一支偏師西入羌中、攻擊曹魏涼州地區,魏延率領軍隊行至陽溪一帶,遇到曹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的大軍,兩軍會戰,魏延大破費瑤和郭淮。獲得大勝的魏延也因此被提拔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華陽國志》作“鎮西” [37]  ),而且授予假節,進封為南鄭侯。 [4] 
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與司馬懿對峙。據《漢晉春秋》記載,司馬懿使張郃攻王平於南圍,自己親率主力與諸葛亮正面決戰。諸葛亮使魏延、高翔吳班逆戰,魏兵大敗,獲甲首三千級,司馬懿還保營。 [5] 
同年,魏延與諸葛亮等共上書請罷黜李平(即《公文上尚書》的“使持節前軍師徵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南鄭侯臣魏延”)。 [35] 
建興十年(232年),車騎將軍劉琰與魏延不和,言語虛誕,諸葛亮責備劉琰,劉琰其後作箋道歉。 [34] 

魏延進獻奇計

魏延每次隨軍北伐,都請諸葛亮給他統領萬兵,另走一路攻關中,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於潼關,如同前漢將領韓信的例子,但諸葛亮一直不許,所以魏延經常説諸葛亮膽怯,恨自己之才不能盡用。 [6] 
據《魏略》記載 [7]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曾在軍議上提出建議,因長安守將夏侯楙怯而無謀,故願自請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長安,並認為夏侯楙一定會棄城逃走,而諸葛亮認為此計懸危而不用。 [7] 
魏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極惡,人人都避其鋒。唯獨楊儀不屑魏延,與他勢成水火。 [8]  諸葛亮愛惜楊儀的才幹,又藉助魏延的驍勇,常恨二人不能很好相處,但又不忍心偏廢他們任何一方,還為此作下了《甘戚論》,但二人無所感觸。甚至魏延還曾拿刀作勢要殺楊儀的舉動,楊儀則泣涕橫集。費禕常為二人調解,因此諸葛亮在世時二人得以各盡其用。 [36] 

魏延慘遭殺害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被任為前鋒,夢到自己頭上生角,問占夢人趙直,趙直説:“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戰而賊欲自破之象也。”退後卻對人説:“角之為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其兇甚矣。” [9] 
同年秋天,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部署身歿之後的撤軍行動,令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從命,軍隊就自行撤退。諸葛亮死後,秘不發喪,楊儀令費禕前往試探魏延意圖。魏延回答道:“丞相雖然身亡,但還有我呢,怎麼能因一個人的死而荒廢天下大事呢? 再説,我魏延是何人,怎麼能受楊儀擺佈,做斷後的將領呢?”因而同費禕一起作出部隊調遣留駐的部署安排,要求費禕寫出來並與自己共同署名,告訴手下各位將領。費禕騙他説:“我應該回去把您的意見跟楊長史説明,長史是文官,不懂軍事,一定不會反對您的意見。”費禕一出魏延營門就飛馬而去,魏延隨即就後悔了,追他又來不及。 [10] 
魏延派人去觀察楊儀等的動靜,才知道他們全都準備按照諸葛亮生前安排好的計劃,各營依次引兵撤退。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趕在楊儀大軍前面,所走過的地方都燒絕閣道。楊儀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劉禪説對方謀反,劉禪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到底是誰想造反,董、蔣二人都擔保楊儀而懷疑魏延。魏延先佔據南谷口,率軍出擊楊儀大軍,楊儀命令王平在前抵禦魏延。王平罵魏延的先頭部隊:“諸葛丞相剛剛去世,屍骨未寒,你們怎敢如此!?”大軍知道錯在魏延,不聽魏延命令,都作鳥獸散了。只有魏延與其子數人逃到漢中。楊儀派遣馬岱追上魏延並且斬了他,將頭顱獻於楊儀。楊儀用腳踐踏魏延的頭顱,並且罵道:“庸奴!你還能再作惡麼?”魏延的三族慘遭誅滅。 [10] 

魏延主要成就

劉備入蜀,與黃忠等統軍前行 [32]  ,劉備稱漢中王后負責鎮守漢中。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提出子午谷奇謀。陽溪之戰大破郭淮費曜。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在諸葛亮指揮下,和高翔吳班等一同於滷城之戰大破司馬懿,取得甲首三千的戰果。

魏延人物評價

孫權:“楊儀、魏延豎牧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
楊戲:“文長剛粗,臨難受命,折衝外御,鎮保國境。不協不和,忘節言亂,疾終惜始,實惟厥性。” [12] 
陳壽:①“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② [13]  “劉封處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衞。彭羕、廖立以才拔進,李嚴以幹局達,魏延以勇略任,楊儀以當官顯,劉琰舊仕,並鹹貴重。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13] 
張耽:“使以故之明君靡不慎於將相也。然議者舉將多推宿舊,未必妙盡精才也。且韓信之舉,非舊名也;穰苴之信,非舊將也;呂蒙之進,非舊勳也;魏延之用,非舊德也。蓋明王之舉,舉無常人,才之所能,則授以大事。”
裴松之:“由今觀之,皆以亮不用延計為怯。凡兵之動,佑敵之主,知敵之將。邈之不用延計者,佑魏主之明略,而司馬懿輩不可輕也。亮欲平取隴右,且不獲如志,況欲乘僥倖,盡定咸陽以西邪!”
李苗:“每讀《蜀書》,見魏延請出長安,諸葛不許,嘆息謂亮無奇計。”
魏元忠:“夫才夫才生於世,世實須才。何世而不生才?何才而不資世?故物有不求,未有無物之歲;士有不用,未有無士之時也。志士在富貴與賤貧,皆思立功名以傳於後,然知己難而所遇罕。士之懷琬琰就煨塵、抱棟幹困溝壑者,悠悠之人直睹此士之貧賤,安知其方略哉!故漢拜韓信,舉軍驚笑;蜀用魏延,羣臣觖望。此富貴者易為善,貧賤者難為功也。”
何去非:“蜀師每出,魏延常請萬兵趨他道以為奇。亮每拒之,而延深以憤惋。孔明之出者六,蓋嘗一用其奇矣。聲言由斜谷而遂攻祁山,以出魏人之不意。一旦而降其三郡,關輔大震。卒以失律自喪其師,奇之不可廢於兵也如此!而孔明之不務此也,此鋭於動眾而尤其智以用之也,嗚呼!非湯武之師,而惡夫出奇卒以喪敗其眾者,可屢為哉?” [14] 
程公許:“魏延驍勇,欲以奇兵間道與大軍會,孔明信用其説,安知三秦之不歸於漢?”
胡寅:“兵行詭道求勝而已,延之計可用甚明。而孔明不從。或謂孔明長於治國而短於將略;或謂孔明疑延不敢委也。”
徐積:“時所用魏延、馬謖數子又皆庸將。” [22] 
洪邁:“魏延隨公出,輒欲請兵萬人,與公異道會於潼關,公制而不許,又欲請兵五千,循秦嶺而東,直取長安,以為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史臣謂公以為危計不用,是不然。公真所謂義兵不用詐謀奇計,方以數十萬之眾,據正道而臨有罪,建旗鳴鼓,直指魏都,固將飛書告之,擇日合戰,豈復翳行竊步,事一旦之譎以規咸陽哉!”
陳普:“羽不能當一面,魏延何敢比淮陰。”
陸文圭:“魏延及楊儀,兩人蜀俊乂。各懷專忌心,曲直竟誰在。孔明惜其才,未嘗輒偏廢。渭南反斾歸,師在千里外。朝臣意左右,魏為楊所害。楊亦不得死,晚用姜維輩。蜀竟以是亡,束手付鄧艾。艾復矜其功,受制於鍾會。四人共一律,皆以專忌敗。家國莫不然,鳴呼可為戒。”
王夫之:“魏延請從子年穀直搗長安,正兵也;諸葛繞山而西出祁山,趨於秦隴,奇兵也。高帝舍棧道而出陳倉,以奇取三秦,三秦之勢散,拊其背而震驚之,而魏異是。”
王縈緒:“諸葛武侯初伐曹魏,魏延直出褒中以取長安之計不用,紙上談兵者幾以為千古恨事。然勞師襲遠,兵家所忌。且曹魏人才以之敵武侯而不足,以之敵諸將而有餘。即以街亭之事觀之,謖之才未必在延之下,一違節制,即敗於張郃。況千里襲人,萬一有張郃其人者,或拒於前,或斷其後,豈不損國威而敗乃公事乎?魏延之計,所謂行險以僥悻者也。”
冒鶴亭:“魏延之反,亦冤辭也。其人過於自負,嘆恨己才,用之不盡,故諸葛卒後,曰(延語上已引,此處略)。蓋欲遣行者護丞相喪歸,自留渭南,與司馬決鬥。其才不及諸葛則有之,其興復漢室之心,與諸葛同也。而楊儀素與延不平,不欲下之,便引諸營相次還,延於是怒,先儀南歸,燒絕棧道,使儀歸不得。此則逞一朝之忿,而忘君國之大事矣。陳壽於延傳末雲:‘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就背叛。’斯為得之。蜀中人才本少,橫加延以反名,長城自壞,儀之肉寧足食哉!”

魏延人物爭議

《三國志》記載:“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10]  意思是推測魏延本意,他沒有向北投降魏國而是繼續南下,只是想殺掉楊儀,他平日就與諸將關係不佳,認為當時蜀漢輿論必然是讓他代替諸葛亮,並無背叛之意。元代的郝經認為楊儀“以私忿殺大將,罪浮於延”。
據《魏略》記載 [11]  ,受諸葛亮託付兵權的是魏延,楊儀因怕魏延趁機相害,所以造謠説魏延要北上投敵,併發兵攻之,然而被誣陷的魏延深恐與戰則清白難雪,所以只逃不戰,最後終於被追殺。裴松之認為此説法是在曹魏的傳言,相比之下,蜀漢陳壽的《三國志》更為可信。 [11] 

魏延祠墓紀念

魏延魏延祠

魏延祠
魏延祠(10張)
魏延祠位於四川綿陽市梓潼縣三泉鄉白雀村,西出梓潼縣,沿梓潼往江油的安梓路行約15公里,就到了三泉鄉白雀村,再沿村道行不多遠,就看到路邊的“魏延祠”石碑。 沿翠柏拱衞的石梯拾階而上,便見松柏掩映間一座仿古的建築,這就是魏延祠。
魏延祠坐落在卧龍山千佛巖諸葛寨東長生門下東麓的井岡坪上,梓卧(梓潼——卧龍鎮)公路從祠前經過,路北,魏家河蜿蜒東流。祠周,環境清幽。
據説,魏延祠方圓十里,有很多姓氏,唯獨沒有姓魏的,但祠前卻有一條魏家河。據當地八旬老翁回憶,魏家河河東原有魏家河廟,廟前曾有三塊石碑,其中一塊石碑上刻有“魏延率兵駐此”。
傳説,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率軍北伐時,大軍駐屯於卧龍山諸葛寨,令魏延率本部兵馬駐今魏家河南井岡坪,成掎角之勢以作策應,這跟諸葛亮用兵謹慎相符。
據説,當時天氣酷熱難耐,魏延發現一片山林有大羣的鳥不斷聚集,決定在那裏駐屯。由於有鳥糞接連不斷地落下,官兵們只有在離開樹林一點的地方燒飯。可是,卻沒找到水源。大羣的麻雀聚集在魏延部隊的上面,感到吃驚的士兵們計劃轟走麻雀。魏延也看到了大羣的麻雀,但是,他在其中發現了一隻白麻雀並被這隻白麻雀所吸引。他追着這隻白麻雀到了一處岩石場,忽然,白麻雀奇蹟般地在岩石的裂口裏消失了。魏延感到十分驚奇,他試着推動岩石,不料,岩石轟然崩塌,泉水噴湧而出。原來,岩石下是一股地下水。官兵們找到了燒飯洗浴的水源,當地久受乾旱之苦的農民們也感到非常開心,他們把這條地下水稱作魏延河。據説,當時魏延經常身着戰袍,牽着戰馬,手持大刀在河邊飲馬巡視。
後來,人們為懷念魏延駐兵之史蹟,在魏延河邊建了魏家河廟,並在河上建了一座小橋,取名為“將軍橋”。 魏家河廟毀於1968年,刻有“魏延率兵駐此”的石碑也不知所蹤。但將軍橋當代尚存,只是平時沒於水中,每年六七月間,水退則可見橋。
據説,井岡坪上歷史上曾有魏延祠,後來由於官府的命令,魏延祠被拆毀。當代的魏延祠是在1995年重建的。 魏延祠,殿宇巍巍,正中,塑有魏延像,端莊威武,頗具大將風度。“魏延祠”匾額,由中國《三國演義》學會常務副會長沈伯俊先生題寫。祠堂廊上,立有三塊石碑,上面分別刻有“南鄭侯魏延簡介”、“魏延率兵駐此認證碑記”、“魏延祠考察記”。
魏延祠正殿左測,是道教殿堂,塑有一些道教人物塑像,有道教護法神——王靈官,還有道教鼻祖——老子
魏延祠右上方,還有文昌行宮和大佛殿,大佛殿內,有三世佛和十八羅漢像。 [15] 

魏延魏延故里

魏延故里—河南桐柏 魏延故里—河南桐柏
魏延故里,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固縣鎮魏家小河。固縣鎮的魏崗和魏家小河是以魏姓命名的村莊。村莊內留有魏家祠堂遺址和栓馬樁等遺蹟。且有大量民間傳説可考。
魏延故里魏家小河地貌古奇壯麗,是河南湖北兩省交界一顆綠意盎然的風景明珠,與湖北省隨州紅石橋鄉僅一河之隔,南鄂北豫,雞鳴聽兩省,山青水秀幽雅古樸。

魏延墓地

魏延被楊儀遣馬岱追殺於漢中北門外,就地葬在今漢中城北2公里石馬坡(或名石馬堰)。墓早已為平地,僅存墓前物石馬1匹,1973年移存漢中博物館。石馬原在漢中市石馬鎮黃家塘村唐姓房前約150米處,有棗樹1株為記。

魏延藝術形象

魏延文學形象

魏延各類形象
魏延各類形象(20張)
在小説《三國演義》中,魏延相貌與關羽極為相似 [24]  。初為荊州刺史劉表部將,劉表去世後,其次子劉琮嗣位為荊州之主。由其舅蔡瑁專權,準備將荊州獻給曹操然後投降 [24]  。當時劉備正為曹操所迫,走至襄陽劉琮聽信蔡瑁之言不讓劉備進城。當時魏延就挺身而出,大開城門招劉備軍隊入城,可是劉備為免驚擾百姓而決定不進城 [24] 
後來魏延與文聘交戰後,力孤投靠長沙太守韓玄 [16]  後來關羽攻長沙,與大將黃忠交戰,韓玄認為黃忠戰鬥不力而要把他殺掉,魏延一方面因韓玄不重用他,不得志而積怨,另一方面激於義憤,便率吏民殺掉韓玄,投降關羽 [17]  。可是等關羽把魏延帶到劉備營中時 [17]  ,便被諸葛亮以其腦後有反骨是不忠之人 [17]  ,要把其處決,幸得劉備求情方才作罷。 [17] 
此後劉備率軍入蜀,魏延從徵有功 [25]  。於劉璋的酒宴上奉龐統之命起身舞劍,意在乘隙殺死劉璋,但被劉璋部將阻止。攻雒城時為爭功反陷入苦戰,幸得黃忠所救。於馬超進攻葭萌關時出戰,擊敗馬岱,卻被敗中求勝的馬岱放箭射傷。於瓦口關之戰中曾奉命援助張飛。漢中之戰中無視曹操的招降而對曹操放箭,射中其人中,但被龐德殺退;戰後被封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 [26] 
劉備逝世後,魏延隨諸葛亮平定“南蠻王”孟獲的叛亂。諸葛亮北伐之時 [28]  ,以魏延為前督部、領丞相司馬 [27]  。曾於此期間進獻“子午谷奇謀”之策 [27]  ,但諸葛亮不允 [27]  ;因此在奉命進攻箕谷時無視諸葛亮的軍令,險些敗北。於諸葛亮病困點燈乞壽時進帳報告敵軍入侵的消息 [29]  ,不慎踏滅主燈 [29]  ,導致諸葛亮的祈禱失敗。姜維怒欲殺之,由於諸葛亮勸阻而未被殺 [29]  。隨後在諸葛亮命令下率軍擊退前來入侵的魏軍 [30]  。及諸葛亮去世 [30]  ,因其生前遺命楊儀統兵 [30]  ,魏延對此不滿,與馬岱一同率軍反攻楊儀 [31]  ,而楊儀則根據諸葛亮的遺計挑釁魏延,魏延大喝一聲“誰敢殺我”後被潛伏在一旁的馬岱所殺。 [18] 

魏延戲曲形象

在中國傳統戲曲中魏延的角色,面譜為紫十字門花臉。

魏延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類型
劇名
飾演者
圖集
1985年
電視劇
諸葛亮
1985年
電視劇
諸葛亮
1994年
電視劇
王曉穎
王紹文
1996年
電影
潘興
2006年
電視劇
八陣圖
2010年
電視劇
三國
2017年
電視劇
《軍師聯盟》
2022年
電視劇
《風起隴西》
周小川 [21] 
參考資料: [19] 
參考資料
  • 1.    《三國志》: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
  • 2.    《三國志》: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先主大會羣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鹹壯其言。
  • 3.    《三國志》:先主踐尊號,進拜鎮北將軍。建興元年,封都亭侯。
  • 4.    《三國志》: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溪,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 5.    《漢晉春秋》:五月辛巳,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 6.    《三國志》: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 7.    《魏略》: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羣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 8.    《三國志》: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
  • 9.    《三國志》: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為前鋒。出亮營十里,延夢頭上生角,以問占夢趙直,直詐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戰而賊欲自破之象也。”退而告人曰:“角之為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其兇甚矣。”
  • 10.    《三國志》: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亮適卒,秘不發喪,儀令禕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因與禕共作行留部分,令禕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禕紿延曰:“當為君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禕出門馳馬而去,延尋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覘儀等,遂使欲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延大怒,(才)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後。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初,蔣琬率宿衞諸營赴難北行,行數十里,延死問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 11.    《魏略》:諸葛亮病,謂延等雲:“我之死後,但謹自守,慎勿復來也。”令延攝行己事,密持喪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發喪。亮長史楊儀宿與延不和,見延攝行軍事,懼為所害,乃張言延欲舉眾北附,遂率其眾攻延。延本無此心,不戰軍走,追而殺之。臣松之以為此蓋敵國傳聞之言,不得與本傳爭審。
  • 12.    《三國志 蜀書 鄧張宗楊傳第十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8-19]
  • 13.    《三國志 蜀書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  .國學原典[引用日期2013-02-15]
  • 14.    《何博士備論》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3-08-19]
  • 15.    梓潼卧龍山:山間魏延祠  .新浪網
  • 16.    《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1-07-03]
  • 17.    《關雲長義釋黃漢升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1-07-03]
  • 18.    《武侯預伏錦囊計 魏主拆取承露盤》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1-07-03]
  • 19.    電視劇-八陣圖 第1集 -優酷版-47分05秒  .優酷[引用日期2021-02-12]
  • 20.    三國志·卷三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1-13]
  • 21.    風起隴西 的全部演職員  .豆瓣[引用日期2022-07-03]
  • 22.    徐積:《節孝先生文集》,語錄。
  • 23.    熊武一,周家法總編;卓名信,厲新光,徐繼昌等主編.軍事大辭海下.北京長城出版社.2000.第3297頁
  • 24.    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1-10]
  • 25.    三國演義·第六十二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2-02]
  • 26.    三國演義·第七十三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2-02]
  • 27.    三國演義·第九十二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2-02]
  • 28.    三國演義·第九十一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2-02]
  • 29.    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三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2-02]
  • 30.    三國演義·第一百十四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2-02]
  • 31.    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五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2-02]
  • 32.    《華陽國志 卷五》:劉主然其中計,即斬懷等;遣將黃忠、卓膺、魏延等勒兵前行。
  • 33.    《三國志 卷三十九 蜀書九 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
  • 34.    《三國志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建興十年,與前軍師魏延不和,言語虛誕,亮責讓之。琰與亮箋謝曰:"琰稟性空虛,本薄操行,加有酒荒之病,自先帝以來,紛紜之論,殆將傾覆。頗蒙明公本其一心在國,原其身中穢垢,扶持全濟,致其祿位,以至今日。間者迷醉,言有違錯,慈恩含忍,不致之於理,使得全完,保育性命。雖必克己責躬,改過投死,以誓神靈;無所用命,則靡寄顏。"於是亮遣琰還成都,官位如故。
  • 35.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亮公文上尚書曰:"平為大臣,受恩過量,不思忠報,橫造無端,危恥不辦,迷罔上下,論獄棄科,導人為奸,狹情志狂,若無天地。自度奸露,嫌心遂生,聞軍臨至,西向託疾還沮、漳,軍臨至沮,復還江陽,平參軍狐忠勤諫乃止。今篡賊未滅,社稷多難,國事惟和,可以克捷,不可苞含,以危大業。輒與行中軍師車騎將軍都鄉侯臣劉琰,使持節前軍師徵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南鄭侯臣魏延、前將軍都亭侯臣袁綝、左將軍領荊州刺史高陽鄉侯臣吳壹、督前部右將軍玄鄉侯臣高翔、督後部後將軍安樂亭侯臣吳班、領長史綏軍將軍臣楊儀、督左部行中監軍揚武將軍臣鄧芝、行前監軍徵南將軍臣劉巴、行中護軍偏將軍臣費禕、行前護軍偏將軍漢成亭侯臣許允、行左護軍篤信中郎將臣丁鹹、行右護軍偏將軍臣劉敏、行護軍徵南將軍當陽亭侯臣姜維、行中典軍討虜將軍臣上官雝、行中參軍昭武中郎將臣胡濟、行參軍建義將軍臣閻晏、行參軍偏將軍臣爨習、行參軍裨將軍臣杜義、行參軍武略中郎將臣杜祺、行參軍綏戎都尉盛勃、領從事中郎武略中郎將臣樊岐等議,輒解平任,免官祿、節傳、印綬、符策,削其爵土。"】
  • 36.    《華陽國志 卷七》:鎮西大將軍魏延與長史楊儀素不和。亮既恃延勇猛,又惜儀籌畫,不能偏有所廢,常恨恨之,為作《甘戚論》,二子不感。延常舉刃擬儀,儀涕淚交流。惟護軍費禕和解中間,終亮之世,盡其器用。
  • 37.    《華陽國志 卷七》:丞相司馬魏延、將軍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後將軍費曜、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延遷前軍師、鎮西將軍,封南鄭侯。懿左將軍、高陽鄉侯。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