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丁氏鼢鼠

鎖定
丁氏鼢鼠是齧齒目倉鼠科動物。經過了漫長的演化過程,為中國特有的一種動物種屬,統稱為中華鼢鼠。
中文學名
丁氏鼢鼠
動物界
哺乳綱
齧齒目

丁氏鼢鼠基本概述

中文名:中華鼢鼠
學名:Myospalax fontanierii Milne-Edwarda
類屬:齧齒目 倉鼠科
別名:鼢鼠、原鼢鼠、瞎老、瞎獪、瞎老鼠、瞎瞎。
示例:甘肅秦安和內蒙古阿木烏蘇中新世晚期一晚中新世的4種早期原鼢鼠:Prosiphneus qinanensis sp.nov.、Pr.qiuisp.nov.、Pr.haoi sp.nov.和Pr.1icenti Teilhard de Chardin
地理分佈:分佈於青海、甘肅、陝西山西河北內蒙古四川湖北等地。

丁氏鼢鼠鼢鼠亞科

體型似東北鼢鼠,體稍粗壯。成體鼠體長190-250毫米左右,一般雄性大於雌性。頭寬扁,鼻端平鈍。四肢較短,前肢粗壯有力,具有鐮刀狀鋭爪,第二與第三趾的爪近等。外耳殼退化,匿隱毛下。眼特別小,尾細短,被有稀疏的短毛。
原鼢鼠的體毛,細而柔軟,極為濃密,背部多呈鏽紅色,灰褐色毛基。唇周圍略顯白色,額部中央一般均有一圈白色斑點。腹毛為灰黑色,尾毛稀疏呈污白色。
分類系統:
Animalia:動物界 - Chordata:脊索動物門 - Mammalia:哺乳綱 - Rodentia:齧齒目 - Cricetidae:倉鼠科 -Myospalax:
學名:
Myospalax fontanieriMilne-Edwards
中文名:
中華鼢鼠
中文拼音:
ZhōngHuáFénShǔ
分類等級:
概述:

原始屬名

模式標本產地

模式標本保存地

國家保護級別
不祥
CITES公約級別
未定
IUCN紅色名錄等級
未予評估(NE)
紅皮書等級
未定
中國特有

丁氏鼢鼠生活習性

原鼢鼠終年營地下生活。廣泛棲息於農田、草原、山坡、梯田及河漫灘等處。在青海高原地區可棲息於3800-3900米的高山草甸中。尤其在土壤疏鬆而潮濕的階地、坡地、溝谷等植被茂密的地區以及牧草生長良好的草原上數量最多。
原鼢鼠的洞道相當複雜,在它棲息的地面上有許多大小不等的土堆,地面上無直接敞開的洞口。就其洞道而言,有一條與地面平行、距地面8-15釐米、洞徑為7-10釐米的主幹道,沿主道兩側挖掘多條覓食洞道。比主幹道更深一層的洞道稱為常洞,一般距地面約20釐米,是鼢鼠由老窩道主幹道進行取食等活動的通道。洞道比較寬大,內有臨時倉庫。
在常洞的下方,一般由1-2條向下直伸或斜伸的通道稱為朝天洞,是來往與“老窩”的道路。“老窩”距地面150-300釐米。一般雄性的較淺,雌性的較深。在老窩中,一般均無巢室、倉庫及便所。巢室直徑約15-29釐米,巢深10-13釐米,內徑14-18釐米。巢重297-608克。
原鼢鼠不冬眠,晝夜活動。由於它終年營地下生活,掌握它的過冬規律十分困難,只能根據地面上痕跡和封洞的習性判斷。一般每年由兩次活動高峯,春季4-5月,覓食活動加強,同時進行交配,到6-8月交配結束,天氣炎熱,活動減少。秋季9-10月作物成熟,開始盜運貯糧,活動又趨向頻繁,出現第二次活動高峯。所以在春、秋兩季地面上新土堆增多。冬季在老窩內貯糧,很少活動。據封洞和捕獲時間分析,一天之內早晚活動最多。雨後更為活躍。
中華鼢鼠主要採食植物性食物,只在個別個體的胃內發現有昆蟲的殘肢。它特別喜食植物的多汁部分,如地下根、莖等;有時亦將地上部分的莖、葉和種子拖入洞內取食。其食性很廣,而且因時因地而異。從貯糧的情況來看,取食與當地的植被或作物的成分相一致。在草原(青海)取食異葉青蘭、引果芥、沙蒿、多裂萎陵菜、阿爾泰狗娃花、二裂萎陵菜、珠芽蓼等植物的根系以及賴草、針茅的根部、花序和種子;在農區(晉冀北),其採食作物的種類也很廣泛,如苜蓿、青稞燕麥小麥、馬鈴薯、豆類高梁玉米黍子花生甘薯甜菜棉花幼苗以及蔬菜等;甚至啃食果樹或針葉樹的根部。中華鼢鼠的繁殖情況,各地不完全一致。

丁氏鼢鼠洞穴結構

鼢鼠的洞穴結構複雜,地面無洞口,由洞道和老窩組成。中華鼢鼠的洞道可分為常用洞
、草洞和朝天洞洞:是中華鼢鼠由老窩到草洞經常活動的通道,一般距地面10-40釐米,與地面平行,比較固定,彎曲多支,其直徑為7--10釐米,常洞中常有數量不等的臨時巢、倉庫和便所。臨時巢距地表約35--40釐米,直徑約12--15釐米,通常墊有乾草,是中華 鼢鼠臨時休息的地方。倉庫多位於洞道的兩側,略呈亞鈴形,是貯藏食物之所 。便所的構造與倉庫相似,但較小,內有糞便。中華鼢鼠挖洞時,將洞內挖出的土,每隔一段距離推出洞外,形成小山狀的土丘。土丘位於洞道的兩側,但也有少數在洞道的上方。在某些特別疏鬆的地裏,將洞道內的土擠壓在洞道的兩側和頂部,地面沒有土丘,但在地面留下成串的隆起和嵴。草洞:是中華鼢鼠取食食物時所留下的通道,較淺,距地表約6-10釐米。從常洞通向地表,在地表留下具有龜裂紋的嵴,或尾呈土花狀態的小隆起,俗稱食眼。朝天洞:由常洞向下通到老窩的1--2條垂直或斜面的通道。老窩:常位於洞內較乾燥處,距地面深約50--180釐米,雄兔的較淺,雌兔的較深,在老窩中通常都有巢室、倉庫和便所。巢室較大,直徑約15--29釐米高約17--36釐米,巢呈盤狀,內墊軟草,構造精緻。倉庫位於巢室附近,2-3個不等,呈囊狀,約10-20X15-30平方釐米,常常貯存大量的食物。便所是老窩中一段短的盲洞,中華鼢鼠營單位獨居生活,通常每個洞系中居住一隻中華鼢鼠,但在鰵殖期雌雄的洞道相通,可在同一洞系中捕獲不同性別的個體,鰵殖期過後,這些溝通的洞道又被堵塞。

丁氏鼢鼠繁殖方式

在青海高山草甸,一年繁殖一次。雄鼠3月中旬性器官尚未達到發育的程度,至3月下旬性器官發育達到最高峯,4月初開始交配,4月下旬結束。隨着交配的開始,睾丸便下降,雌鼠繁殖期從4月上旬開始,延續到6月中旬,歷時60天,而繁殖盛期從4月下旬到5月中旬,其繁殖期短而集中。參加鰵殖的雌鼠佔總雌鼠的81.30%。妊娠期約為1個月。哺乳期從5月中旬開始,延續到8月上旬,其中哺乳期盛期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大量幼鼠獨立生活在7月。胚胎數變化幅度不大,一般為1-5只,個別的6只,以2-3只者居多,平均為2.74+(-)0.05只。在寧夏、陝西北部,每年繁殖2次,第一次在4-5月份,第二次在8-9月份。性比:營地下生活的鼠類雄性的百分比較低,雄性成體約為39.64%。根據晉中的資料,中華鼢鼠全年數量的升降比較平緩,最低和最高相差僅1倍。除5-6月份數量差異顯著外,其他各月均不顯著。

丁氏鼢鼠分佈範圍

分佈於甘肅青海寧夏陝西山西河北內蒙古四川湖南等省區。

丁氏鼢鼠對生態的危害

原鼢鼠是農、牧業的主要害鼠,在農區,由於它們咬斷作物根部,致使植物枯死,或者把整株的作物從地下拖走,造成大片作物缺苗斷壟。由於大量盜運貯糧,影響作物收穫量。
在牧區,破壞牧草,挖洞推出的土成堆,減少草場面積。由於洞道縱橫交錯,害造成表土流失,促進草場退化

丁氏鼢鼠防治方法

華北、西北地區的羣眾捕捉鼢鼠時,常用地箭、弓箭法。地箭、弓箭必須安放在直的常洞上。洞口要切齊,洞頂的地面要剷平。弓距洞口約15釐米;若是地箭要安3箭,箭與箭之間相隔3.3釐米。箭頭不要露入洞中,箭射下之後,要恰在洞道的正中位置。弓形夾捕打法:常用1、2號鼠夾,效率較高。方法是先通開食眼,留作通風口。順着草洞找到常洞,在常洞上用鐵鏟挖一洞口。再在洞道垂直,使兩邊來的鼠均能被夾住,再在鼠夾上輕輕撒些鬆土,把夾子用細鐵絲固定於洞外的木樁上。最後,用草皮將洞口蓋嚴。若鼠被夾住,夾上的鐵絲就繃得很緊,容易發現,也不被鼠或其他動物將鼠夾拖走。用毒餌殺鼢鼠時,各種殺鼠藥物均可使用。誘餌法毒殺鼢鼠的關鍵是投餌方法。這裏介紹兩種方法:開洞投餌法:在鼢鼠的常洞上,用鐵鏟挖一上大下小的洞口(下洞口不宜過大),把落到洞內的土取淨,再用長柄勻把毒餌投放到洞道深處,然後將洞口用草皮嚴密棚住。這種方法在較緊實的草地上使用較好。插洞投餌法:用一根一端削尖的硬木棒,在鼢鼠的常洞上插一洞口。插洞時,不要用力過猛,插到洞道上時,有一種下陷的感覺。這時不要再向下插,要輕輕轉動木棒,然後小心地提出木棒。用勺取一定數量的毒餌,投入洞內,然後,用濕土捏成團,把洞口堵死。這種方法在鬆軟的草地上使用較好。毒殺鼢鼠的時間,最好在5月中旬以前,最遲也不能超過6月中旬。在水源較近的地方,用噴灑法消滅鼢鼠,效果較好。檢查滅鼠效果時,常用開洞封洞法。滅鼠前後的間隔5-10天。由於這種方法的自然滅洞率很高,應設對照區來校正滅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