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煙雨井

鎖定
煙雨井,原位於大通寺(已湮沒)內。大通寺在南漢時期稱寶光寺,座落於花地口的珠江岸邊,始建於南漢大寶元年(958),達岸禪師開山,由南漢後主出資興建,屬興王府七寺之一。寺內建有天王殿大雄寶殿等建築,在天王殿前的天階上開鑿了一口深井,原稱“龍霞井”,後在北宋時期改稱為“煙雨井”。
中文名
煙雨井
地理位置
廣州芳村花地河口東南側
景點級別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別    名
龍霞井

煙雨井歷史介紹

煙雨井 煙雨井
煙雨井 [1]  內徑0.8米,外徑1米,井深3.8米,由15層石圈迭砌,石圈由灰色砂岩打鑿而成,各井圈是整塊石頭直接雕琢而成,宛如將一塊完整的石頭從正中間剖開後再很好地結合起來。最初發現時,井中還有水。值得一提的是,井身內還留有腳窩,方便人們下去對井內進行清洗。 煙雨井是廣州千年古蹟。"大通煙雨"在兩朝都被列入羊城八景之中。“煙雨井”與中山紀念堂旁邊的“越王井”並列為廣州歷史上兩大著名古井。在日軍佔領芳村期間,大通寺被毀為廢墟。這一美景從此在人間消失。

煙雨井傳説故事

煙雨井 煙雨井
大通煙雨 [2]  得名於大通寺和煙雨井。大通煙雨能成為歷久不衰的風景區,有賴於花卉之鄉盆景之地及白鵝潭的優美環境,但其得名全賴“奇景煙雨井”。據傳在風雨來臨之前,煙雨井中會冒煙霞;天氣晴朗,從井口可看到白鵝潭之帆影;夜深人靜,從井口可以隱約聽到白鵝潭傳來絃歌之聲。清同治《番禺縣誌》卷五載:“煙雨井在大通寺中,晨熹初散,常嫋輕煙,所謂大通煙雨是也。”
一説又傳煙雨井通白鵝潭,一次寺中水工挑水時不慎把扁擔掉落井中,後來在白鵝潭上發現,故有“扁擔放井流,白鵝潭上收。陽光照船影,井口見船浮”的民謠
大通煙雨牌坊 大通煙雨牌坊
最後一説就是據講,清代康熙年間,花地有個貧窮農婦,因丈夫有病而借“貴利”為夫醫病。年近歲晚,農婦想覓地避債,欲藏身至年初一。因舊俗過年那幾日債主會暫停追債,借債人便可有喘息之機。婦人來到大通寺,債主追到,見走投無路,她便跳井尋死。突然井中雲煙上衝,頓時將落井農婦托出。婦人執回一命,而債主見此,以為自己觸怒神靈,不顧追債,掉頭便走。從此之後,井中雲煙不再拘束於井內,時常漫出井口,令四大天王殿前一片盡是雲煙繚繞,似是仙境的雲霞之象,這又是一奇。是故,時大通井又被叫做“龍霞井”。

煙雨井大通煙雨

大通煙雨 大通煙雨
有資料記載,大通寺曾多次被毀,又多次重建。最大一次重修是在清康熙六年,寺院的範圍比原來更大,到清嘉慶十七年,時任兩廣總督還明文指定,海幢、花地(即大通寺一帶)為外國人旅遊點,“大通煙雨”正式成為國際旅遊勝地。除了是旅遊勝地外,大通煙雨更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大通煙雨景觀最熱鬧的時節是每年的元宵燈節和盂蘭節。逢正月十四、十五兩天,大通古寺燈火輝煌,人山人海。當年康有為曾在光緒二十二年“人日”遊花地時寫下“煙雨井邊春最鬧”之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