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The Beatles

(英國搖滾樂隊)

鎖定
The Beatles,中文譯名披頭士樂隊或甲殼蟲樂隊, [88]  成立於英國利物浦 [124] 1960年8月首次以The Beatles的身份登台表演, [105]  四名核心固定成員為約翰·列儂林戈·斯塔爾保羅·麥卡特尼喬治·哈里森,英國搖滾樂隊。 [49] 
1960年樂隊成立後,主要在利物浦和漢堡的俱樂部中演出,三年時間他們打響了名聲;1962年底樂隊第一首原創單曲《Love Me Do》發行,登頂英國樂曲排行榜;1963年3月,第一張專輯《Please Please Me》發行 [41]  創下英國樂曲榜連續30周登頂記錄 [2]  ;1964年初,發行專輯《A Hard Day´s Night》並在美國首次亮相,很快在美國也掀起“披頭士狂熱”;1964年以後連續推出《Rubber Soul》《Revolver》《Lonely Hearts Club Band》《The Beatles》和《Abbey Road》等具備創新精神的專輯以及《Yesterday》等幾十首單曲,取得商業成功的同時也聞名於世界樂壇,並持續表演直至1970年樂隊解散。 [49]  [124]  解散後,The Beatles四位成員都按照自己的方向繼續發展自己的事業。 [8]  1973年,編制併發行了雙專輯《Red and Blue》,這兩張專輯將The Beatles的一些經典歌曲彙編在一起。 [75]  2000年,發行精選專輯《1》,該張專輯收錄了樂隊生涯登上排行榜冠軍的所有27首單曲。 [30]  2023年11月2日,The Beatles的最後一支單曲《Now And Then》全球同步發行。 [47]  The Beatles於1965年獲得了不列顛帝國勳章 [97]  ,1988年入選搖滾名人堂, [77]  2014年被授予格萊美終身成就獎, [107]  截至2024年一共獲得了7座格萊美獎。 [106] 
中文名
披頭士樂隊 [88] 
外文名
The Beatles [49] 
組合成員
約翰·列儂(1980年逝世) [49] 
林戈·斯塔爾 [49] 
保羅·麥卡特尼 [49] 
喬治·哈里森(2001年逝世) [49] 
成立時間
1960年8月 [49]  [105] 
代表作品
A Day In The Life [63] 
Yesterday [116] 
In My Life [117] 
Something [118] 
Let It Be [73]  展開
別    名
甲殼蟲樂隊 [88] 
披頭四 [88] 
The Fab Four [49] 
Mop-tops [49] 
Those lads from Liverpool [49] 
國    籍
英國 [49] 
主要成就
不列顛帝國勳章 [97] 
入選搖滾名人堂 [77] 
公告牌最傑出音樂人Hot 100第一名 [6] 
公告牌最多冠軍單曲排行榜第一名 [6] 
2014年格萊美終身成就獎 [107]  展開
主要成就
不列顛帝國勳章 [97] 
入選搖滾名人堂 [77] 
公告牌最傑出音樂人Hot 100第一名 [6] 
公告牌最多冠軍單曲排行榜第一名 [6] 
2014年格萊美終身成就獎 [107] 
7座格萊美獎 [106] 
第43屆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歌曲 [129]  收起
音樂類型
流行搖滾、交響搖滾、民謠搖滾、迷幻搖滾等 [34]  [49] 
解散時間
1970年 [124] 

The Beatles早年經歷

1957年,還在學校讀書的約翰·列儂組建了一支名為“The Quarrymen”(採石工人)的搖滾樂隊,這支樂隊是The Beatles的前身。 [8]  [125]  1957年7月,約翰·列儂在利物浦認識了保羅·麥卡特尼,兩人都給對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保羅·麥卡特尼於是接受約翰·列儂的邀請加入了The Quarrymen,並擔任樂隊的吉他手。 [49] 
1958年,保羅·麥卡特尼的好友喬治·哈里森加入了樂隊; [49]  1960年3月,約翰·列儂的大學同學斯圖亞特·蘇茨裏費加入了樂隊,他建議樂隊更名為“The Beetles”;同年夏天,樂隊改名為“The Silver Beetles”, [8]  此時鼓手彼德·貝斯特也加入了樂隊;彼德·貝斯特的母親擁有一家叫作“The Casbah”的俱樂部,1959年到1960年期間樂隊經常在那裏演出。後來,約翰·列儂構想出樂隊的最終名字“The Beatles”,意思是節拍(beat)和甲殼蟲(beetle)的結合 [49]  1960年8月中旬,The Beatles在德國漢堡進行了改名後的首次表演。 [105] 

The Beatles演藝經歷

The Beatles初出茅廬

The Beatles早期照片
The Beatles早期照片(36張)
1960年改名後,The Beatles一直在漢堡巡迴演出,在那裏他們遇到了林戈·斯塔爾,後者加入了他們在漢堡的演出。 [49]  他們成功在漢堡的一些俱樂部中站住了腳,但是在1960年末,由於喬治·哈里森尚未成年被舉報,所以他們被西德方面遣送出境; [8]  回到英國後,1961年2月9日,The Beatles在位於利物浦馬修街上的Cavern(洞穴)俱樂部進行了表演。The Beatles在洞穴俱樂部首次演出的報酬是5英鎊,到1963年9月,他們一共在此演出了262次,報酬也漲到300英鎊; [49]  1961年3月,The Beatles再次去到德國漢堡,並第一次進入錄音棚,為德國歌星託尼·謝里丹的後備樂隊進行了專輯的錄製工作;同年,樂隊的貝斯手斯圖亞特·蘇茨裏費重新回到大學校園,保羅·麥卡特尼轉而成為了樂隊的貝斯手,喬治·哈里森成為了主音吉他手,約翰·列儂擔任節奏吉他手,彼德·貝斯特擔任鼓手,但同時他們在演唱和表演的時候又經常互換和演奏其他各種樂器,因此在這段時期,樂隊的每個人都是主唱; [8]  11月,布萊恩·愛潑斯坦受邀成為The Beatles的經理人,並且與他們簽署了一份為期5年的經紀合約。 [49] 

The Beatles英倫稱雄

在經理布萊恩·愛潑斯坦的運作下,The Beatles的四個年輕人更新了形象,他們西裝革履登台亮相,髮型也換成了新的。布萊恩·愛潑斯坦還建議他們管控自己在舞台上的言行舉止和戒掉在公共面前的酗酒暴食以獲得保守派媒體的認可。這些改善了The Beatles的公眾形象和公共關係,為接下來他們的成名打下了基礎。 [49] 
1962年,The Beatles多次前往倫敦尋找合適的唱片公司簽約以發行唱片, [49]  5月與EMI下屬的帕洛風唱片公司經理喬治·馬丁成功簽約;6月2日,在倫敦阿比路錄音室開始了第一張專輯的錄製工作;8月16日,林戈·斯塔爾代替彼德·貝斯特成為樂隊的鼓手, [9]  [38]  至此The Beatles四名成員正式固定為約翰·列儂林戈·斯塔爾保羅·麥卡特尼喬治·哈里森10月5日,The Beatles發行第一首單曲《Love Me Do》,這首單曲在英國音樂排行榜上名列前茅,並且後來登頂美國的音樂排行榜。 [49] 
《Please Please Me》專輯封面 《Please Please Me》專輯封面 [99]
1963年,The Beatles將主要表演場所從利物浦遷移到倫敦; [49]  1月,The Beatles發行的單曲《Please Please Me》迅速登上英國流行音樂單曲榜的冠軍位置; [1]  [8]  2月,在一天之內完成整張專輯《Please Please Me》的錄製; [49]  3月22日,發行樂隊首張正式錄音室專輯《Please Please Me》,該專輯發行後不僅登上了英國流行音樂排行榜的榜首, [41]  還創造了一項保持榜首位置長達30周時間的記錄; [2]  5月4日,發行的歌曲《From Me to You》以及《Thank You Girl》再度獲得英國流行音樂單曲榜的冠軍,這兩首單曲的發行開啓了他們的冠軍單曲之路,之後The Beatles的連續17首單曲幾乎沒有間地斷登頂英國流行音樂排行榜。 [10]  [50]  緊接着又推出單曲《Bubbling Under》,該曲成為他們首次打入公告牌Hot 200單曲榜的作品; [10]  8月,繼續發行新單曲《She Loves You》,這首歌曲是他們在英國第一首銷量超過100萬的單曲,也是當時英國銷量最高的單曲。 [11]  [49] 
《With the Beatles》專輯封面 《With the Beatles》專輯封面 [115]
1963年10月,The Beatles在倫敦帕拉斯劇院(The London Palladium)直播演出,現場和線上觀眾一共達到1200萬。這場表演和之前發行的歌曲一起讓The Beatles名聲大噪,英國國內迅速掀起了追捧他們的熱潮,媒體甚至創造了一個專屬的名詞“披頭士狂熱”(the Beatlemania)來形容這些現象;11月,受邀在皇家綜藝劇場舉辦慈善音樂會; [49]  11月22日,發行第二張錄音室專輯《With the Beatles》,這部專輯包含了8首原創作品和6首翻唱作品,原創作品中有7首是列儂創作的,最後1首由哈里森創作。該專輯的預購量達到27萬張,發行後一週內售出50萬張,後成為英國音樂排行榜上第二張銷量突破百萬的專輯,並在英國流行音樂排行榜上佔據位置長達40周,其中有21周登頂; [51]  專輯中的歌曲《Don't Bother Me》在英國再次創下了100萬次的單曲銷售紀錄,而其他的歌曲如《I Want to Hold Your Hand》《Meet the Beatles!》之後也打入了美國公告牌Hot 200單曲榜。 [12]  1963年除了發行專輯和在洞穴俱樂部日常表演外,The Beatles上下半年在英國各進行了一次全國巡演。10月在倫敦帕拉斯劇院演出之後,他們還前往瑞典進行了一次小型的巡演,全年他們的演出數量總計達到258場。 [52] 
The Beatles成員
The Beatles成員(17張)
最初,The Beatles只是一支以吉他和鼓伴奏為主的樂隊,但四位年輕人的創作才華和樂器技藝也隨着名聲日益增長。尤其是約翰·列儂和保羅·麥卡特尼,他們成為了這支樂隊的主唱和創作核心,雖然原創詞曲創作的署名是The Beatles全體,但實際上大多是由這兩個人單獨創作的。 [49] 

The Beatles聲名鼎沸

1963年,在歐洲已經引起轟動的The Beatles就開始嘗試打入美國市場以將事業擴展到更大的舞台。起初是在迪克·克拉克的秀上試播了他們的一首歌曲,但克拉克聽後沒有幫忙繼續宣傳推廣。接着經理布萊恩·愛潑斯坦接觸了埃德·沙利文,後者於是在自己主持的CBS Evening News節目上討論了The Beatles,這可能是大多美國觀眾接觸到The Beatles最初的契機。之後愛潑斯坦還設法在華盛頓和紐約一些有知名度的廣播電台播放The Beatles的歌曲,終於使得美國的消費者對The Beatles的反響也達到了頂峯。12月底,The Beatles趁機發行了單曲《I Want to Hold Your Hand》的美國版本,該曲也迅速成為了熱門歌曲。 [49]  [53] 
The Beatles(1964年抵達紐約肯尼迪機場)
The Beatles(1964年抵達紐約肯尼迪機場)(2張)
1964年2月,The Beatles發行在美國的首張專輯《Meet the Beatles》; [13]  2月7日,The Beatles飛往紐約,落地肯尼迪機場,完成了在美國的首次亮相; [14]  幾天後樂隊登上了埃德·沙利文的The Ed Sullivan Show進行表演,吸引全美超過7300萬的觀眾收看。美國與歐洲一樣開始出現大量的披頭士狂熱者,也讓The Beatles一度成為美國最受歡迎,最具轟動效應的樂隊。同時還引發了美國人對英國音樂的強烈興趣,在美國掀起了“英國入侵”浪潮; [13]  2月22日,《I Want to Hold Your Hand》蟬聯了美國公告牌專輯榜的冠軍,與此同時,他們的第二首上榜單曲《She Loves You》從公告牌第三名攀升到了亞軍位置,創下了在美國出道的前兩首單曲即包攬公告牌冠亞軍的記錄; [15]  4月4日,推出的五首歌曲同時打入美國公告牌榜單,並且佔據第一到第五的位置,再次創下記錄; [3]  [16]  7月6日,主演的首部電影《A Hard Day's Night》正式上映,影片以樂隊的一日生活為切入點,真實而略有誇張地描繪了四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美國聯美公司為The Beatles拍攝這部電影的本意是進一步宣傳樂隊和為接下來發售同名專輯造勢,但後來這部電影本身也成為公認的經典; [17]  [101]  同月隨電影發行同名專輯《A Hard Day's Night》,該專輯於7月底登上了英國流行音樂排行榜的第一名,上榜38周,21周位列第一。且電影原聲帶佔據美國音樂排行榜上第一名的位置長達14周; [54]  專輯中的歌曲《Can't Buy Me Love》成為英國第一首預定超過100萬張的單曲,此外它還成為樂隊第一首同時在英美兩國單曲榜上奪冠的歌曲, [11]  樂隊還憑藉這張專輯一舉拿下1965年美國格萊美獎最佳新人獎和最佳聲樂組合表演獎等。 [106]  1964年12月,在英國發行第四張錄音室專輯《Beatles for Sale》,該專輯一共有14首歌,展現了The Beatles驚人的創造力,並在英國流行音樂排行榜首位停留了9周。 [18]  [55] 
《Help!》專輯封面 《Help!》專輯封面 [57]
1965年2月,The Beatles開始拍攝第二部自傳電影《Help!》。從2月到6月,間斷拍攝電影,在此期間發行了單曲《Ticket To Ride》併為之進行了一些電視表演的宣傳。6月,The Beatles被英國女王授予不列顛帝國勳章(Most Excellent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這是這項殊榮第一次由年輕的流行音樂歌星獲得; [56]  7月29日,發佈主演的第二部自傳電影《Help!》; [19]  8月,發行電影同名音樂專輯《Help!》,該專輯的音樂風格向鄉村搖滾靠攏。 [18]  其中由保羅·麥卡特尼創作並演唱的歌曲《Yesterday》在發行後獲得英國歌曲排行榜的冠軍, [20]  在9月份作為單曲重新發行後又連續4周登上美國公告牌百強單曲榜榜首, [45]  2000年該曲還在MTV電視台以及美國《滾石》雜誌共同舉辦的“自1963年以來一百首最佳流行歌曲”評選中排名第一位。 [21]  《Help!》推出後立即登上英國流行音樂排行榜榜首,並保持了9周。在美國發行後也在音樂榜上保持了第一名9周。專輯獲得1965年美國格萊美獎“年度專輯”等三個獎項提名,讓披頭士成為第一個獲得格萊美年度專輯提名的搖滾樂隊; [56]  8月15日,The Beatles在美國紐約的希葉露天體育館舉行了一場演唱會,吸引了5.5萬觀眾到場觀看,這場露天演唱會也創下了當時30.4萬美元的演唱會票房紀錄。 [22]  這場演唱會後,樂隊在美國持續巡演,全年舉辦演唱會64場; [58]  9月,美國一部以The Beatles為主角的同名冒險卡通片推出,該卡通片系列一直持續到1969年,是第一部以真人動畫版為特色的卡通片,而列儂和麥卡特尼曾為其中一集擔任過編劇,The Beatles的音樂亦被應用為片頭和片尾曲; [59]  12月,發行第六張錄音室專輯《Rubber Soul》, [18]  該專輯發行9天后在美國的銷量達到120萬張,而在英國,這張專輯不僅登上了英國流行音樂專輯榜榜首,還在榜單停留了12個月的時間。 [23]  專輯融合了節奏布魯斯、流行、騷靈音樂、迷幻以及民俗等多種音樂風格,大量民間樂器的運用,使其更具民謠搖滾的味道。因此這張專輯在風格和詞曲上都是The Beatles日益成熟的標誌; [60] 
The Beatles合照
The Beatles合照(48張)
1966年6月20日,The Beatles發行專輯《Yesterday and Today》;由於樂隊成員穿着屠夫的衣服出現在專輯封面,因此引起了抗議聲,後來發行商更換了封面重新出售; [24]  8月5日,發行迷幻搖滾風格的音樂專輯《Revolver》, [39]  為了營造出迷幻的感覺,該專輯首次運用了逆錄的技術。約翰·列儂將樂譜按照反向順序彈奏,最後混音的時候再以正向順序合成。這也是第一張真正意義上的迷幻搖滾專輯。 [25]  其中麥卡特尼創作的《Eleanor Rigby》,透着滄桑悲涼的氛圍;《Yellow Submarine》則是一首突出航海氛圍的歡樂童謠,在美國一個月內賣出120萬張,在英國蟬聯排行榜4周冠軍,許多兒童節目配樂也喜愛選用此曲。 [61]  8月29日,The Beatles在美國舊金山燭台體育場(Candlestick Park)舉行了樂隊最後一次商業演唱會,之後他們就宣佈暫停巡迴演出,集中精力在錄音室創作音樂。 [8]  當時樂隊因為列儂的“The Beatles比耶穌更受歡迎”的言論而一度遭到了美國電台和媒體的封殺,所以沒有相關的視頻流出。後來列儂對此言論致歉。 [26]  [62] 
The Beatles成員組圖
The Beatles成員組圖(33張)
1967年2月13日,The Beatles發行雙A面單曲《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以及《Penny Lane》。 [27]  6月1日,推出概念音樂專輯《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40]  該專輯採用了許多更加實驗性的藝術表現手法,把錄音室當成樂器,逆放、拼貼、變速、疊錄、惡搞器材,創造許多天外飛來的聲響。The Beatles為錄製專輯共耗費將近五個月時間,在錄音室累積工作700個小時,才終於完成。 [63]  該專輯發行不到三個月便銷售250萬張,打破眾多銷售記錄,並在英國流行音樂榜共有27周排行第一名,在美國連續15周位居美國前200強專輯榜首。 [64]  在1968年美國格萊美頒獎典禮上,The Beatles憑藉該專輯拿下“最佳當代專輯”獎,同時獲得年度專輯、羣聲表演、年度專輯等多項提名 [106] 6月25日,由約翰·列儂創作的歌曲《All You Need Is Love》發表並在Our World(衞星直播電視節目)上表演,吸引26個國家約4億觀眾收看。 [28]  11月27日,發行音樂專輯《Magical Mystery Tour》,這是1967年初The Beatles拍攝的第三部電影《Magical Mystery Tour》的同名專輯, [65]  在美國銷量高達600萬張。 [66]  同年的聖誕節第二天,電影《Magical Mystery Tour》在英國上映,由於其超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導致在英國國內口碑並不好。 [49] 

The Beatles矛盾爆發

The Beatles
The Beatles(7張)
1968年,The Beatles的成員在愛潑斯坦去世之後建立了自己唱片公司Apple Records,用來管理和組織樂隊的財政問題。年初他們偷偷的去了印度,潛心修行印度宗教,但是隨着媒體的刁難和追逐,樂隊成員最終被迫離開了印度,並且放棄了宗教方面的學習。 [8]  8月,發行歌曲《Hey Jude》。這首歌曲在全球的銷量超過800萬張,並且連續9周位於美國公告牌榜首 [42] 11月22日,發行樂隊第九張錄音室專輯The Beatles [44] 該張與樂隊同名的專輯為雙碟形式,包裝全白、沒有印刷任何圖案或文字,因此又名《White Album》(白色專輯)。 [67]  這張雙專輯發行後上榜英國流行音樂排行榜22周,其中8周排名第一。在美國則上榜65周,連續9周位居榜首。唱片發行時預售200多萬張,一個多月內在美國售出近400萬張。 [68]  但是在專輯輝煌的背後,The Beatles不可調和的原因逐步的被暴露出來了,與早期音樂創作和表演時相比,此時的樂隊已經開始出現個人化程度過高的現象,一首歌並不是由集體或者個人創作出來之後再由樂隊集體來表演,而是某個人創作出來一首完全適合自己來演唱或者表演的歌曲,由個人展示才華,樂隊的其他成員只是伴奏,在歌曲中並沒有什麼表現機會。列儂和麥卡特尼,兩個人只創作適合自己個人的單曲,而越來越少的為樂隊整體創作音樂,甚至出現了兩個人明爭暗鬥的惡性競爭,並且在愛潑斯坦去世之後,兩個人都希望能夠由自己一個人統領樂隊,但是雙方又不能相互心服,屢次在錄音室爭吵,列儂還在此期間發行了自己的第一張個人專輯。 [8] 
1968年英國電視界決定製作一部以The Beatles為主角的動畫電影,以樂隊1966年的發表歌曲《Yellow Submarine》為主題,該電影后來成為動畫經典。片中採用包括《Nowhere Man》《All You Need Is Love》等多首經典作品。披頭士低調發布同名專輯《Yellow Submarine》,儘管如此,這張專輯仍然在在英國專輯排行榜排名第三,在美國排名亞軍。 [69-70] 
《Abbey Road》專輯封面 《Abbey Road》專輯封面 [71]
1969年初,The Beatles成員間再次出現了分歧,麥卡特尼主張樂隊重新恢復大規模的巡迴演唱會,但是其他人決定繼續在錄音室內錄製新專輯,並且暫定名為《Get Back》。但是樂隊的錄製計劃卻非常的不順利,麥卡特尼表示不同意,而哈里森又暫時性離隊,並且在歸隊以後帶來了美國的鍵盤手比利·普雷斯頓(Billy Preston)作為樂隊固定的鍵盤手,為了緩和一下樂隊四名成員間的不和諧氣氛。樂隊新專輯的計劃最終流產。 [8]  1月30日,在薩維爾街3號的Apple Records公司紅磚樓頂進行了最後一次公開演出,這是樂隊四名成員突發奇想而舉行的沒有向公眾宣佈的即興屋頂演唱。演唱會進行了40多分鐘,最後警察拔掉了他們的線纜,宣告了演出結束。 [29]  9月26日,發行錄音室專輯《Abbey Road》, [43]  專輯中收錄的《Come Together》《Oh! Darling》《I Want You (She`s So Heavy)》等歌曲。而四位團員過斑馬線的封面更是讓拍攝地成為全球樂迷的造訪聖地,也是音樂界、藝術界、甚至時尚界中不斷被提及、翻玩的經典。雖然彼時樂隊內關係緊張,專輯依舊蟬聯當年英國專輯榜17周、美國公告牌11周冠軍,在全球銷售超過三千萬張、入列格萊美獎名人堂“音樂史上最重要錄音之一”專輯。 [72] 

The Beatles分道揚鑣

《Let It Be》專輯封面 《Let It Be》專輯封面 [73]
1970年4月10日,保羅·麥卡特尼宣佈離開The Beatles; [4]  次月,原《Get Back》改名為專輯《Let It Be》發行。該專輯發行後在英國專輯排行榜上停留59周,連續3周排行第一,在美國上榜55周,連續4周位居第一。 [73]  這張專輯入選《滾石》雜誌500張歷代最強專輯,在1971年的格萊美頒獎典禮贏得“當代聲樂組合”獎; [129]  同名紀錄電影《Let It Be》緊隨其後發行,該影片贏得1970年的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1970年10月,保羅·麥卡特尼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完全解散The Beatles,並且禁止樂隊重組。經過長達一年的審理辯論之後,最終訴訟被法庭批准,The Beatles從此以後再無希望重新複合。 [8] 

The Beatles餘聲猶震

1970年The Beatles解散後,四位成員都按照自己的方向繼續發展自己的事業; [8]  1973年,The Beatles編制併發行了雙專輯《Red and Blue》,這兩張專輯將The Beatles的一些經典歌曲彙編在一起,把The Beatles的音樂旅程和風格濃縮成四張唱片的內容詮釋出來; [75]  1977年,全英音樂獎給The Beatles頒發了“傑出貢獻獎”,給專輯《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頒發了“最佳英國專輯獎”。 [127] 
整個20世紀70年代,The Beatles複合的傳聞一直不斷,但1980年約翰·列儂被槍殺後,樂隊徹底沒有了原班人馬組合迴歸的可能。 [8]  1983年,The Beatles獲得全英音樂獎“音樂傑出貢獻獎” [128] 1988年1月20日,The Beatles入駐搖滾名人堂; [77]  1994年,保羅·麥卡特尼、喬治·哈里森、林戈·斯塔爾為樂隊精選集的製作而重聚。其中包括列儂生前不為人知的歌曲《Free As A Bird》,該歌曲被列儂的遺孀小野洋子保存在列儂於1977年錄製的磁帶上,重新編排後混合了三名成員的聲音進去;1996年,憑藉單曲《Free As A Bird》獲得第39屆格萊美獎“最佳流行樂隊獎”,而《Free As A Bird》以及《The Beatles Anthology》的音樂錄影帶則分別獲得了“最佳音樂錄影帶短片獎”和“最佳音樂錄影帶長片獎”。 [46] 
The Beatles
The Beatles(36張)
2000年,The Beatles發行精選專輯《1》,該張專輯收錄了1962年至1970年樂隊在英國和美國登上排行榜冠軍的27首單曲。 [30]  專輯登上35個國家排行榜冠軍,創造了3200萬張的銷售記錄,不但成為2000~2009十年間全球及全美最暢銷的專輯,更入選全美史上最暢銷專輯 [76]  ;2001年11月29日,喬治·哈里森因肺癌去世,終年58歲。 [5]  同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每年的1月16日定為世界披頭士日; [77]  2004年,《滾石》雜誌將披頭士列為過去50年中最重要和最有影響力的搖滾樂藝術家; [78]  2006年,在麥卡特尼、斯塔爾、小野洋子和哈里森的遺孀奧利維亞的授權下,喬治·馬丁和他的兒子吉爾斯·馬丁使用abbey road錄音室的母帶進行了混音處理,發行了專輯《LOVE》。在發行的第一週,《LOVE》在英國專輯榜上排名第三,在美國公告牌200榜上排名第四; [79]  2007年,The Beatles成為第一個出現在皇家郵政發行的一系列英國郵票上的樂隊 [80] 
在2008年第50屆格萊美頒獎典禮上,The Beatles專輯《LOVE》獲得了格萊美獎的最佳改編原聲專輯和最佳環繞音響專輯; [130]  同年在美國公告牌“最傑出音樂人Hot 100”榜單中名列榜首, [6]  以20首冠軍單曲在公告牌“最多冠軍單曲”榜單中排名第一;2010年,公告牌的雜誌公佈了2000年至2009年最佳單曲排行榜,樂隊發行的精選專輯《1》以11499000的銷量成為2000年至2009年在美國最暢銷的唱片 [31]  ;2012年,在英國官方排行榜公司公佈的“英國最暢銷樂隊排行榜”上,The Beatles以2210萬次的單曲銷售量名列榜首 [7] 
《一週八天:披頭士的巡演時代》海報 《一週八天:披頭士的巡演時代》海報 [33]
2012年英國倫敦的夏季奧運會開幕式上,樂隊成員保羅·麥卡特尼表演了The Beatles的經典歌曲《Hey Jude》,引發全場大合唱; [49]  2013年,《Live at the BBC》的發行方決定發行該系列專輯的第二彈《Live at the BBC Volume 2》,唱片中將囊括了The Beatles曾於1963年至1964年在BBC廣播中播放過的歌曲,以及四位成員跟各大電台主持人之間的交流音頻。麥卡特尼負責了這張唱片的編輯工作; [81]  2014年1月,樂隊和僅存的兩名成員獲得了格萊美終身成就獎,麥卡特尼和斯塔爾在第56屆格萊美頒獎典禮上同台演出; [82]  [107]  次月,《改變美國的夜晚:格萊美向披頭士致敬》節目播出,播出時間正是50年前The Beatles首次在美國電視上亮相埃德·沙利文秀的日期,麥卡特尼和斯塔爾在節目上表演披頭士的歌曲; [83]  同年9月,紀錄片《一週八天:披頭士的巡演時代》上映,記錄了The Beatles從1963年到1966年的巡演生涯; [33]  截至2017年,The Beatles在美國公告牌Hot 100上保持着最多排名第一的記錄,共有20首歌曲排行第一。同年,美國唱片業協會證實,披頭士在美國的銷量為1.78億張,比其他任何藝術家都多。The Beatles的成員共同入選《時代》雜誌20世紀100位最具影響力的人物。 [77] 
《Now And Then》單曲封面 《Now And Then》單曲封面 [48]
2019年9月,The Beatles的專輯《Abbey Road》發行了立體聲混音版本,時隔50年後重返英國專輯排行榜第一名; [84]  2021年10月,專輯《Let It Be》超級豪華版發行。 [85]  次月,紀錄片《The Beatles: Get Back》以三集迷你劇的形式在迪士尼+上發佈; [86]  2023年11月2日,The Beatles的最後一支單曲《Now And Then》全球同步發行 [48]  ,單曲由約翰·列儂在1970年代末創作並演唱,樂隊其他三名成員保羅·麥卡特尼、喬治·哈里森和林戈·斯塔爾也一起參與了創作。 [47]  藉助發展的AI技術,列儂的聲音被提取出來用以完成這一單曲的錄製。 [87] 

The Beatles個人生活

The Beatles約翰·列儂

1957年,約翰·列儂與第一任妻子辛西婭·列儂(Cynthia Lennon)在利物浦藝術學校相識,並於1962年奉子成婚,婚後育有兒子朱利。1967年,約翰·列儂遇到了日本藝術家小野洋子,並於1968年與辛西婭離婚,隨後與小野洋子結婚。 [49]  [89]  1975年列儂的第二個兒子肖恩(Sean Lennon)出生,列儂為此暫停了接下來5年的音樂事業。1980年,列儂被自己的粉絲馬克·大衞·查普曼槍殺致死,享年40歲。 [90] 

The Beatles保羅·麥卡特尼

保羅·麥卡特尼與第一任妻子琳達·伊斯曼(Linda Eastman)於1969年結婚,二人育有4個孩子,琳達於1998年因乳腺癌去世。 [93]  2002年,麥卡特尼與前模特希瑟·邁爾斯(Heather Mills)結婚,並育有一個女兒,2008年離婚。 [92]  2011年,麥卡特尼在倫敦與紐約人南希·謝維爾(Nancy Shevell)舉行了他的第三次婚禮。 [94]  自1989年富豪榜公佈以來,麥卡特尼一直是英國最富有的音樂人,截至2015年估計擁有7.3億英鎊的財富。 [91] 

The Beatles喬治·哈里森

喬治·哈里森與妻子奧利維亞育有一子達哈尼·哈里森。2001年,哈里森因癌症去世,享年58歲。 [95] 

The Beatles林戈·斯塔爾

林戈·斯塔爾於1965年與莫琳·考克斯結婚。婚後育有3個孩子,兩人1975年離婚。1981年,斯塔爾又與女演員芭芭拉·貝芝再婚。 [126] 

The Beatles主要作品

The Beatles音樂專輯

    • 2023-11-2
    • Love[79] 
      2006-11-20
    • The Red Album[111] 
      1973-10-05
    • The Blue Album[112] 
      1973-10-05
    • Let It Be[74] 
      1970-05-08
    • Abbey Road[71] 
      1969-09-26
    • The Beatles (The White Album)[67] 
      1968-11-22
    • Yellow Submarine[70] 
      1968-01-09
    • Magical Mystery Tour[66] 
      1967-12-26
    •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63] 
      1967-06-01
    • Revolver[61] 
      1966-08-05
    • 1965-12-03
    • Help![57] 
      1965-08
    • Beatles for Sale[55] 
      1964-12-04
    • A Hard Day's Night[114] 
      1964-07-10
    • With The Beatles[115] 
      1963-11-22
    • Please Please Me[99] 
      1963-03-22

The Beatles演唱會記錄

舉辦時間 演唱會名稱 總場次
1969 Get Back演唱會 1 場
1966 美國舊金山燭台體育場演唱會 1 場
1966 日本武道館演唱會 1 場
1965 希葉露天體育館演唱會 1 場
1965 美國、歐洲巡迴演唱會 64 場
1964 世界巡演 156 場
1963 英國、瑞典巡迴演出 258 場
參考資料 [103] 

The Beatles參演電影

The Beatles獲獎記錄

音樂類
  • 2016    日本金唱片獎·最佳音樂錄影帶[108]     1    (獲獎)    
  • 2016    日本金唱片獎·最佳 3 專輯[108]     1    (獲獎)    
  • 2016    日本金唱片獎·年度國際專輯[108]     1    (獲獎)    
  • 2008    世界音樂獎·蕭邦鑽石獎[109]     (獲獎)    
  • 1997    日本金唱片獎·年度國際專輯[108]     選集Vol.1和2    (獲獎)    
  • 1996    第39屆格萊美最佳音樂錄影帶短片獎[106]     Free As A Bird    (獲獎)    
  • 1996    第39屆格萊美最佳音樂錄影帶長片獎[106]     The Beatles Anthology    (獲獎)    
  • 1996    第39屆格萊美最佳流行樂隊獎[106]     (獲獎)    
  • 1994    日本金唱片獎·最佳國際搖滾專輯[108]     (獲獎)    
  • 1994    日本金唱片獎·年度國際藝術家[108]     (獲獎)    
  • 1983    全英音樂獎·音樂傑出貢獻獎[128]     (獲獎)    
  • 1977    全英音樂獎·英國組合全英獎[127]     (獲獎)    
  • 1977    全英音樂獎·英國年度專輯[127]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獲獎)    
  • 1967    第10屆格萊美最佳當代專輯[106]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獲獎)    
  • 1967    第10屆格萊美年度最佳專輯[106]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獲獎)    
  • 1964    第7屆格萊美最佳樂隊獎[106]     A Hard Day's Night    (獲獎)    
榮譽稱號
  • 2014    格萊美終生成就獎[107]     (獲獎)    
  • 2004    英國音樂名人堂·創始成員[110]     (獲獎)    
  • 1988    搖滾名人堂·榮譽藝術家[77]     (獲獎)    
影視類
  • 1970    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音樂(原創歌曲配樂)[129]     Let It Be    (獲獎)    
社會榮譽
  • 1965    不列顛帝國勳章[97]     (獲獎)    

The Beatles爭議事件

1965年,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頒發給The Beatles四名成員不列顛帝國勳章時(MBE)時,一些被授予過這一榮譽的人士退還勳章以表示抗議。在頒獎儀式之前,樂隊成員為了緩解緊張感隨便找了一間白金漢宮中的衞生間抽了點大麻。列儂對抗議的迴應則是:“很多曾經在戰爭中接受過大英帝國勳章的人抱怨我們不配接受這份榮譽,可他們的榮譽卻來自於殺戮,而我要説的是我們應該得到更多。” [97] 
1966年8月,約翰·列儂言論引發了The Beatles與一些宗教組織和美國保守人士的衝突。在一篇英國記者的採訪中,列儂説他認為基督教正在衰落並説“披頭士現在比耶穌還受歡迎”。美國一本青少年樂迷雜誌轉載了這篇報道後,引起了美國南部聖經地帶的強烈社會反響。列儂對此致歉,但直到1971年,美國南部仍禁止出售The Beatles的唱片。 [26]  這場爭議影響了The Beatles的最後一場商業演唱會,現場因為媒體的封殺沒有視頻流傳出來。 [62] 
1966年10月,The Beatles只在美國發行的專輯《Yesterday and Today》因為其封面引起軒然大波,封面上的樂隊成員們身穿屠夫工作服,咧着嘴對鏡頭笑,身上伴隨着生肉和殘缺不全的嬰兒玩偶,最終美國發行商更換了封面將專輯重新發售,這也導致了那些原封面的專輯價格後來炒上了天價。 [24] 

The Beatles人物評價

The Beatles音樂成就

甲殼蟲樂隊的音樂呈現了多元風格,其中有主流搖滾、交響搖滾、民謠搖滾、先鋒搖滾、迷幻搖滾等等。他們不僅在音樂中運用各種不同元素,而且還吸收了其他藝術種類的風格特點。縱觀他們的音樂作品,樂迷可以從中聽到各種樂器的美妙旋律,比如《Let It Be》中的口琴、《Norwegian Wood》中的西塔爾琴、《Yesterday》中的絃樂等等。甲殼蟲樂隊在成立之後勇於創新,他們不滿足於既定的搖滾結構,把搖滾樂傳統的A+B結構改為A+A結構或者A+A+B+A等結構。在音樂的節奏方面,他們的音樂也打破了傳統的固定節拍,一首歌曲裏經常混合着四三拍、四四拍或者四六拍。在結構與節奏兩方面,他們都對傳統搖滾樂進行了革新,讓搖滾樂不再拘泥於狹窄的格式,並將其引領到更寬廣的發展道路上。相比傳統搖滾樂,他們的音樂動感更強,也更加時尚,因此他們的音樂一出現就受到了年輕人的歡迎。除此之外,他們的音樂在和聲、調性方面都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革新(深圳大學藝術學院教授谷勇 評) [34] 
披頭士突破了時代限制,是獨特而原創的藝術家,在流行音樂的形式上,沒有人會比他們更具革命性、更具創造性、更與眾不同。(前《滾石》副主編羅伯特·格林菲爾德 評) [102] 
披頭士是第一支以搖滾樂名義成為一個時代具有象徵意義的樂隊,他們那一大批主題深刻、內容廣泛的音樂能在精神上體現出搖滾樂的真正實質。 [18]  (南方都市報 評)
作為流行音樂歷史上具有極大影響力的樂隊,他們對於世界範圍內搖滾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影響了20世紀60年代以後搖滾樂隊的音樂和思想,並直接影響了搖滾樂的變革。在美國,他們帶來了被稱為“英國入侵”的浪潮,進而從根本上衝擊了美國音樂的基礎,並影響了此後美國本土流行音樂的發展道路。 [36]  (新浪影音娛樂 評)

The Beatles社會影響

披頭士樂隊在這幾十年的時間裏,早已成為了流行音樂和流行文化的標誌,同時也成為了英國文化和英國曆史的一個商標,他們中的成員也有被英國女王加封晉爵。披頭士樂隊引領了六、七十年代世界各個國家的流行文化方向,成為時尚流行的風向標,關於披頭士樂隊的任何東西全部都成為了最具文化內涵的商品,而披頭士樂隊曾經使用過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以驚人的天價來拍賣。(新浪時尚 評) [35] 
披頭士不僅僅是一支樂隊,他們是一個城市的文化遺產,是一種全球文化現象,還是一種流行樂的商業模式。作為全球偶像,披頭士的影響力不僅限於音樂作品,他們的人格魅力,行為舉動都可牽動大眾的神經。樂隊的四位成員個性鮮明、分工明確、人格魅力突出;樂隊的核心人物約翰·列儂和保羅·麥卡特尼更是充分踐行了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的信條。偶像的最高境界就是為崇拜者重塑世界觀,披頭士不僅塑造了搖滾圈的世界觀,他們還定義了後世主流搖滾樂的樣子以及搖滾明星的做派。(網易娛樂 評) [37] 
披頭士樂隊對西方社會的影響,如今已經被人們習以為常。他們的名字經常出現在各種歐美劇集和電影中,登上不計其數的雜誌封面,擁有數不清的相關主題博物館和紀錄片、電影等文化資料。從村上春樹到喬布斯,無數文化名人都深受披頭士的啓發。但最為深刻的影響,還是披頭士所代表的反叛搖滾精神。搖滾樂之所以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是因為營造了一個聽眾們可以盡情放縱、詮釋自我的氛圍,在幾近瘋狂的演出中,年輕人感受着狂躁、震撼和愛情,這種音樂令人着迷,在於使得聽眾和樂手一起找到了共鳴,成為發泄情感的出口。在那個迷茫、動盪的時代,搖滾樂以其獨有的姿態打破國界,消除文化隔膜,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等級制度,表達了對政治觀念枷鎖的鄙夷。(新京報撰文作者梁瑀可 評) [10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