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1725年

鎖定
傳統紀年1725年的幾項解釋:
清朝世宗皇帝雍正三年,日本中御門天皇享保十年。
在中國的紀念隸屬:乙巳年。也就是所謂的“蛇年”。
俄羅斯帝國彼得大帝彼得一世)彼得·阿列克謝耶維奇·羅曼諾夫逝世。
鐵觀音的起源始於1725年。
中文名
1725年
簡    介
乙巳年

1725年鐵觀音來源

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
一是“魏説”:相傳,清雍正三年(1725)年前後,西坪堯陽松林頭(今西坪鄉松巖村)老茶農魏蔭(1703~1775),勤於種茶,又信奉觀音,每日晨昏必在觀音佛前敬獻清茶一杯,數十年不輟。一夜,魏蔭在熟睡中夢見自己荷鋤出門,行至一溪澗邊,在石縫中發現一株茶樹,枝壯葉茂,芬芳誘人。魏蔭好生奇怪,正想探身採摘,突然傳來一陣狗吠聲,把一場好夢擾醒。翌晨,魏蔭循夢中途徑尋覓,果然在觀音侖打石坑的石隙間,發現一株如夢中所見的茶樹,細加觀察,葉形橢圓,葉肉肥厚,嫩芽紫紅,青翠欲滴,異於他種。他喜出望外,遂將茶樹移植在家中的一口破鐵鼎裏,悉心培育,經數年壓枝繁殖,株株茁壯,葉葉油綠。便適時採製,果然茶質特異,香韻非凡,視為家珍,密藏罐中。每逢貴客佳賓臨門,沖泡品評,凡飲過此茶的人,均讚不絕口。一天,有位塾師飲了此茶,便驚奇地問:“這是何好茶?”魏蔭便把夢中所遇和移植經過,詳告塾師,並説此茶是在崖石中發現,崖石威武似羅漢,移植後又種在鐵鼎中,想稱它為“鐵羅漢”。塾師搖頭道:“有的羅漢猙獰可怖,好茶豈可俗稱。此茶乃觀音託夢所獲,還是稱‘鐵觀音’(tiekuanyintea)才雅!”魏蔭聽後,連聲叫好。
二是“王説”:相傳,安溪西坪堯陽南巖(今西坪鄉南巖村)仕人王士讓,清雍正十年(1732)中副貢,乾隆十年(1745)出任湖廣(今湖北)黃州府蘄州通判,曾築書房於南山之麓,名為“南軒”。清乾隆元年(1736)春,王與諸友經常會文於南軒,每於夕陽西墜,徘徊於南軒之旁。一日,見層石荒園間有株茶樹異於他種,遂移植南軒之圃,朝夕管理,精心培育,年年繁殖,枝葉茂盛,圓葉紅心;採製成品,烏潤肥壯,氣味超凡;泡飲之後,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王奉召赴京,晉謁禮部侍郎方望溪,以此茶饋贈。方侍郎品其味非凡,便轉獻內廷。乾隆帝飲後,甚喜,召見士讓詢問堯陽茶史,以其茶烏潤結實,沉重似“鐵”,味香形美,猶如“觀音”,賜名為“鐵觀音”(tiekuanyintea)。 [1] 

1725年其他歷史記載

阿迷州改土歸流
阿迷州屬雲南臨安府。原有土知州一官,為李氏世襲。三藩之亂起,時土知州李思敬以兵相助吳三桂,被吳三桂授為制勝將軍。平定三藩之亂後,由於本州民人控告,曾改土歸流。其後知州王來賓又以各寨皆系夷民,錢糧難催,請求恢復李氏之地位,代政府催糧,委為“土催”,實際上又恢復了李氏的土司之職。至雍正初年,土司一職由李純接替,李純對民人派累巨增,苛虐尤甚,同時抗欠政府之正課。這不僅引起了民人的反對,屢向政府控告,也使官府感到此人一日不除,錢糧一日不完。於是,雲貴總督高其倬撤其代徵之職。李純不思改悔,仍於暗中私自徵收,威脅民人不許完課交官,並且強佔旁甸鄉之一百九十八寨。官府屢次提拘,負固不出。雍正三年(1725)二月,高其倬派阿迷州知州元展成前往擒拿,遂捉拿歸案。其後,籍其家產,並將李純本人遷往江西。阿迷州亦改土歸流。
威遠土州改土歸流
威遠土州屬雲南鎮沅土府。長年以來,土司橫行,欺壓土民,無限勒索,民不堪其累。且土司向來不許土民應考,恐其入學,與之抗衡。雍正二年(1724)初,土知州刀光煥隱匿朝廷追捕的要犯普有才,拒不交出。同年四月十九日,雲貴總督高其倬以“縱賊不法”罪奏請雍正帝廢除刀光煥土司職銜,並將威遠土州改土歸流,得到了雍正帝的批准。於是刀光煥被革職,並遣送江寧,由該地地方遠土州,改設威遠廳,設撫夷清餉同知一員,經歷一員,添設普威一營,派兵駐紮。同時編裏甲户口,清查田地,並對夷人子弟中有志讀書者,準於元江府附考,增加元江府入學名額二人。普洱府設立後,威遠廳改隸普洱府。
內務府佐領下人鬧事
雍正三年(1725)十月,在京城發生了一起內務府佐領下人吵鬧搶物事件。事情的起因,是因為裁減內務佐領下兵丁而引起。內務府佐領每年所需錢糧,在康熙三十年間,為三十餘萬兩。而至雍正初,已增至七十餘萬兩。為減少開支,雍正帝根據廉親王允禩的奏請,決定削減內務府佐領兵丁的人數。此事引起了佐領下人的不滿,他們認為這是要奪其錢糧,於是數百人聚集到允禩家吵鬧,第二天又到內務府總管李延禧家吵鬧,並搶去物件。步軍統領阿奇圖派兵捉拿為首者。雍正帝得知此事,認為是管理內務府的主要官員經理不善。遂於(1725)十一月初二日特頒諭旨,將管理內務府總管事莊親王允祿罰俸三年,革去常明、來保內務府總管,來保枷號三個月,鞭一百。同時把為首鬧事的五人交刑部監看正法,其餘一部分人分別發往雲南、貴州、四川、廣西安插做苦差,若原系奴僕,則給該處兵丁為奴。
雍正三年(1725)十二月十一日,刑部等衙門羅列年羹堯九十二大罪狀,要求處以極刑。雍正帝念其前功而令自裁。年羹堯,漢軍鑲黃旗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進士。曾倍受康熙帝賞識。在雍正帝登基過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被雍正帝視為新政權的核心人物,加以重用和培植。雍正元年(1723)二月,授二等阿達哈哈番世職。三月,加太保銜,晉爵三等公,並全權處理西北軍務。十月,因羅卜藏丹津於青海叛亂,被授於撫遠大將軍,赴前線平叛,又晉為二等公。次年三月,大功告成,敍平定青海功,晉爵一等公。對於維護新政權,打擊允禩集團等,年羹堯也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因此,受到雍正帝的恩寵,加官、晉爵、賜第、賞金,接踵而至。但是,年羹堯妄自尊大,不守臣道,甚至雍正帝面前也“箕坐,無人臣禮”。他排除異己,結黨營私,接受賄賂,侵吞軍餉。雍正三年(1725)二月,出現“日月合壁,五星聯珠”的自然現象,當時以為祥瑞,照例內外臣工上賀表,年羹堯賀表,因筆誤,把“朝乾夕惕”語寫成“夕陽朝乾”,雍正抓住不改。此事件後,山西巡撫伊都立、都統範時捷、川陝總督嶽鍾琪、河南巡撫田文鏡等相繼參奏年羹堯。四月,命交出撫遠大將軍印,調任杭州將軍。六月,革去太保銜,嚴懲年氏子弟及同黨。七月,降至三等公,革去杭州將軍職。八月,再降至阿達哈哈番。九月,革去所有職銜。十月,遣人去杭州捉拿回京。十一月至京。十二月便由刑部等做出最後的裁決致死。
汪景祺《西征隨筆》案發
雍正三年(1725)十二月十八日在處決年羹堯七天之後,雍正帝將汪景祺斬首梟示,妻子發遣黑龍江給窮披甲人為奴,親兄弟、親侄均革職,發戍寧古塔,五服內的族親現任及候選、候補者一律革職,令原籍地方官管束。汪景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舉人出身。因仕途不得意,於雍正二年(1724)赴西安,任職於撫遠大將軍年羹堯幕府。諛稱年羹堯為“宇宙之第一偉人”,功績遠在歷代名將郭子儀裴度等人之上。同年五月節前作《讀書堂西征隨筆》,獻給年羹堯。內有詩句“皇帝揮毫不值錢”,意在諷刺康熙帝之書法,又有非議康熙帝諡號及雍正帝年號之文字。書中尚有《功臣不可為論》一文,乃年羹堯青海建功之後而作,針對輿論中功臣不能自處而遭屠戮的觀點,加以駁斥,旨在責備人主,為功臣鳴不平。文章分析人主殺功臣的原因在於對功臣疑之,畏之,怒之,恕之。勸臣子不要做功臣,警告君主不要殺戮功臣。次年,年羹堯案發,在查抄年羹堯杭州住宅時發現了《西征隨筆》一書。雍正帝憎恨汪景祺議論譏諷殺功臣事,但又不便發作;後終以其詩句中攻擊康熙帝的地方,定為大不敬罪,並指為年羹堯同黨。
雍和宮定名
雍和宮,清代的喇嘛寺,位於今北京市東城區雍和宮大街東側。雍和宮的前身是雍親王府,即雍正帝做親王時的府第,創建於康熙三十三年(1694)。雍正帝在走進紫禁城之前,在這裏渡過了他的大半生。他廣結朝廷要員,形成了以他為核心的小集團,並加入了爭奪皇位的鬥爭;他了解天下大勢,明確了奮鬥目標,以求登基後一展宏圖;他也曾把自己打扮成“天下第一閒人”,不問功名榮辱,潛心學問,並把賞心悦目的文字輯錄起來,編成《悦心集》一書。所有這一切都是在他的王府中進行的。經常出入這裏的一些“藩邸舊人”在他順利登上皇帝寶座中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雍正三年(1725)六月十三日,大學士們奏請將雍親王府升格為宮殿,並要雍正帝親定嘉名。於是雍正帝為自己的故居定名為“雍和宮”。雍正帝死後,還將其靈柩停放在宮內,並因此將宮內永佑殿、法輪殿等主要建築改易黃瓦。後又奉其影像於永佑殿,從此成為清帝供奉祖先的影堂。乾隆九年(1744),正式改為喇嘛廟,大部分殿宇成為喇嘛誦經之所。從此雍和宮成為清代宗教活動的中心,承德的外八廟即歸這裏管轄。
安輯棚民
棚民指在浙江、福建、江西、安徽、湖北、陝西、四川等地山區或丘陵地帶居住的外來農民。他們因生活所迫,到異地謀生,或開山種地,或開爐鑄鐵,或當僱工,因系搭棚而居,故稱“棚民”。棚民生活沒有保障,故而遷徙不常,一些地方還曾發生過棚民的起義。因此,對棚民的逐漸增多,清政府極為重視。雍正二年(1724),户部尚書張廷玉反映浙江、江西的一些搶劫案與棚民有關,建議設法安輯棚民,把他們變為土著,編入保甲,由地方官嚴行管理,並通話棚民讀書入學,以求得地方安寧。雍正帝令有關官員議處。雍正三年(1725)七月初六日,户部等衙門將兩江總督查弼納、浙閩總督覺羅滿保關於安置浙江、福建、江西三省棚民的辦法向雍正帝彙報,主要內容是:照現行的保甲之列,按户將棚民編審入冊,責成山主、地主、保長、甲長對所管棚民進行擔保;情願編入土著者,準其編入,與土著一體當差;編冊之後,續到者不得容留,有願回本籍者,準其回籍;棚民入籍二十年以後,以願參加文武生考試者允許參加,於額定人數之外酌量錄取;凡棚民多至數百户或千户以上之地,添撥兵丁防守;棚民有窩匪奸盜等情,地方官及保甲長若失察、徇庇,則分別懲治。雍正帝批准了這一安置方法,並且取得了清政府滿意的效果。雍正帝曾得意地説:“在昔棚民,何有近日光景!”雍正九年(1731)二月,清政府特定江西棚民入學之例,以籠絡人心。
京畿營田
雍正三年(1725)夏,直隸大水成災。清政府在賑濟霸州、保定等七十二州縣廳水災饑民的同時,決定經營畿輔水利,興辦水利田,並派怡親王允祥、大學士朱軾率員考察。同年(1726)十二月二十三日,允祥等將考察結果上報,並繪圖進呈,同時陳述直隸水利營田事,建議設營田,揀幹練河員督率。雍正帝大為讚賞,遂命允祥總理其事。隨後,設立了營田水利府,下轄四個營田局,負責興辦直隸水利營田事。雍正四年(1726),朱軾又提出加速營田工程的建議;鼓勵民人開墾,照畝積多寡,給予九品以上、五品以下頂戴;凡到水利府工程處效力的民人,可視其承包工程量之大小,錄用為不民職務的官員;降革官員赴工程效力者,竣工之後可以開復;流徙以上罪犯效力者,准予減等。雍正帝批准了他的建議,於是自雍正五年(1727)起,京畿營田便大力開展起來。營田工程有兩項,一為修治河道,疏浚建閘,一是營造水田。雍正帝還調來江南、浙江老農教授水田耕作技術。營田很快收到效果,當年,官私墾田八千多頃,每畝可收稻穀五至七石。對於京畿營田,雍正帝一直堅持,收效明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