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棚民

鎖定
棚民(拼音:péng mín),指在山上搭棚居住的流民,無家可居之人。
中文名
棚民
拼    音
péng mín
意    思
山上搭棚居住的流民,
詞    目
棚民

棚民詞語解析

元末至明初,晉、魯、皖、豫、鄂等荊襄流民,為土地兼併、租税徭役與災荒所迫而逃往陝、豫、鄂邊境地帶,集結者逾一百五十萬。他們千百為羣,開墾荒地,伐木架棚,流徙不定,故稱棚民。
《清史稿·食貨志一》:“棚民之稱,起於江西、浙江、福建三省。各山縣內,向有民人搭棚居住,藝麻種箐,開鑪煽鐵,造紙製菇為業。”清魏源《聖武記》卷十:“陝西老林,惟棚民流寓,零散墾種。”清馮桂芬《陳君若木家傳》:“棚民帖然改行,汔於城陷,無一從賊者。”

棚民歷史典故

官府視之為“盜賊淵藪”,欲加制裁。《撫荊襄流民記》載:荊、襄、唐、鄧至陝南之間,皆長山大谷,綿亙千里。元至正間(1341-1367),“流賊作亂”,終元世,竟不能制。明初,命鄧愈以大兵剿除之,空其地,禁止流民不準入山,史稱“禁山”。然而,地界鄂、豫、陝三省界間,又多曠土,山谷梗塞,林箐蒙密,中有草木可採掘食。正統二年(1437),歲飢,民徙入不可禁。多達數十萬餘眾,歲豐則火耕水種以避差,歲飢則嘯眾爭奪而為盜,聚既多,無所稟約束。因之,在成化元年(1465),爆發了劉千斤起義。首領劉通(號劉千斤)聯合石龍(號石和尚)、劉長子等,在房縣大木廠立黃旗聚眾起義,稱漢王,國號漢,年號德勝,攻略襄、鄧,屢敗官軍。成化元年,明廷派工部尚書白圭為提督湖廣軍務、撫寧伯朱永為總兵官,會合湖廣總兵李震、河南巡撫王恕入山進討。次年閏三月,劉通兵敗被擒,後(次年五月)雖被白圭大軍剿滅,然其餘黨起事從未停息。成化六年劉通餘部李原(號李鬍子)與小王洪、王彪為首的流民第二次起義。李原稱太平王,攻掠南漳、內鄉、渭南一帶,流民歸附者近百萬。成化七年(1471年),項忠受命為總督河南、湖廣、荊襄軍務,挫敗義軍,俘李原、小王洪等,戍者舟行多疫死,不可勝計。然則,失去生涯之流民,為生計所迫,他們背鄉離井,流落在此,繼續蜂擁屯聚在鄂、豫、陝邊山區,開荒墾耕,艱苦度日。朝廷為防事態擴大,派都御史原傑撫治荊襄流民。
成化十二年(1476)二月,原傑奉旨出巡,遍置諸郡縣,深山窮谷,無不親至。至則宣朝廷德意,問民疾苦。諸父老皆忻然原附版籍為良民。九月,都御史原傑將其遷移、增設府、衞、州、縣方案上奏朝廷,詔“悉如所言行之”。於是大會湖廣、河南、陝西撫、按、藩、臬之臣,籍流民得十一萬三千餘户,遣歸故土者一萬六千餘户,其願留者九萬六千餘户,許各自佔曠土,使流寓土著者參錯以居。官為計丁力限給之,令開墾為永業,以供賦役,置郡縣統之。於湖廣割竹山地,分置竹溪縣;割鄖、津地,分置鄖西縣;河南割南陽、汝州、唐縣地,分置桐柏、南召、伊陽三縣;陝西析商縣地,為商南、山陽二縣,而以商縣為商州。十一月,又即鄖縣城置鄖陽府,以統鄖、房、竹山、竹溪、鄖西、上津六縣,且立行都司衞於鄖陽,由都御史吳道宏撫治鄖陽、襄陽、荊州、南陽、西安、漢中六府。流民附籍後,墾闢老林,從事農作,開發藥材、竹木、鐵、炭等資源,三省區逐漸民户稠密、商旅不絕。

棚民文化特點

棚民語言

發音既像兩湖,又像雲南,又像四川的語音系統,即所謂的“湖廣廣腔”和婉綿軟,柔美如燕語呢喃。

棚民民歌

其民歌的調與詞及其形式和風格與川楚鄉土文藝有承襲痕跡。

棚民衣飾

約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這些山區的婦女都喜歡穿自己繡的花鞋,褲腿、衣袖寬短,呈上小下大的喇叭狀,大襟,領圈、衣襟、袖口、褲口都用綵線繡着花邊,頭上纏帕子,小女孩到了姑娘年齡纏八尺白布的頭帕,前高後低,髮辮吊在外面露出前額和雙耳,扎耳眼,戴耳環。婚後婦女的頭帕要一丈長,也是白色的要盤頭,頭髮必須攏起包進頭帕裏,從頭到腳簡樸大方。男人的頭帕黑白均可,但長度必須夠一丈,也穿大襟衣服,無領,褲腿下寬、過膝。男女的小腿都纏裹腿布,四季腳穿用榆樹皮或麻柳樹皮編的草鞋,婦女只在走親串友或趕會時才穿繡花布鞋。冬天為了保暖、裹腳布是自己用羊毛線織成的毛裹腳,每隻寬25公分,長5市尺,婦女纏裹腿的習慣後來被穿長棉襪代替。
婦女的服飾與男人衣服的不同之處是男人上衣較短,而婦女的上衣特長,後衣襟要拖到臀部以下的大腿上,寬敞的褲腿只須蓋過膝蓋以下20公分即可,年輕姑娘媳婦喜歡穿着蘭色素雅的衣服,上年紀的老太婆則喜歡大紅大綠,這種服裝款式與西南少數民族和川東漢族農村婦女的服飾非常相似。

棚民飲食

主食是包穀米,粒度有大,中小之分,叫大珍、碎米子、末珍,家家有腰磨,現吃現加工,磨豆漿或包穀漿粑則用手磨或拐拐磨。主要農作物是包穀、洋芋、洋麥、青稞、燕麥、苦蕎,油菜、小麥很少。蔬菜以豆角、白菜、蘿蔔、包包菜、南瓜為主,冬天主要吃乾菜和酸菜。特色食品,菜豆腐、和渣、洋芋攪團、包穀漿耙、臘肉、天須米餈巴、苦蕎麪粑粑、燕麥湯園,逢年過節自己釀造包穀酒、熬包穀糖。食用的野菜主要有麻芹菜、石牙菜、芥菜、水芹菜、葉山花、白蔓葉子、崖蒜、漆樹芽、香椿芽等,其中麻芹菜出土最早但有毒,必須在小河流水中浸泡十二小時以上才可食用。其它非能大量採集的野菜還很多,從春到夏都有。

棚民祭祀

公共廟宇一般敬奉玉帝、老君、九天娘娘、觀音菩薩等,家神有山神、土地、五山老爺,據説五山老爺是專管狩獵的神。每逢年過節或廟會日,信男信女就到廟中燒香叩頭許願或殺雞還願。五山老爺的祭祀比較多,獵户每有捕獲都得祭祀五山老爺,燒香表、殺公雞、打卦問財、許願還願,然後是大塊吃肉,大碗喝酒,一醉方休。
宗教活動以巫為主,或者跳端工舞,也叫江西戲。巫的宗教儀式和狩獵的祭祀活動與長江中下游許多省份一模一樣獵人使用的暗語各省驚人的相似。

棚民婚嫁

男娶女,女娶男一視同仁,長女必須招贅女婿幫父母養育弟妹,男到女家改不改姓,由雙方商議決定,因女方無兄弟女婿改姓者三代後可以還宗。嫁娶的儀式很簡單,男方送給女方几套新衣服即可,不要採禮,也無須陪嫁,擇日由親友送新娘或新郎到對方家中,雙方親戚朋友、鄉里鄰居共同吃一頓“鬼抬橋”或“十大碗”的酒席,婚禮就算結束了。
為婚姻牽線的有媒人、或父母、或親戚長輩,自由戀愛、情歌搭橋結成良緣的自古也不少。
給姑娘招女婿稱作娃娃親,叫招女婿,寡婦招婿叫上門,二者有嚴格的區別,如果把女婿稱作上門漢,等於污人家的黃花閨女是寡婦,會遭到主人的白眼,成為不受歡迎的客人。
到獵户家吃飯只能説吃好了,不能説不要了,這是犯大忌的。姑娘、婦女從男客人面前過路或爬梯登高時必須先打招呼,這並非封建而是禮儀。婦女們對自己的丈夫多以綽號相稱,比如“煙灰”、“花杆兒”、“搪將”、“背佬兒”、“漆客子”……等。而丈夫多稱妻子為“火老大”或“堂客”。
前來投宿或歇腳的客人稱門客,門客來了必須茶飯相待,沒有門客的人家鄰里稱為結巴腦殼即吝嗇鬼。會被鄉鄰看不起。
行路途中,有人以山歌問訊,不論男女是否認識都得有問必答,否則會被視為不禮貌,沒出息,而受到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