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龔勝墓

鎖定
龔勝,西漢末年,三舉孝廉,後為諫議大夫。與龔舍並稱兩龔。其人名重當時,崇尚名節,後為拒絕入王莽朝廷做官,絕食而死。根據史料記載,其墓在(彭城)縣城東南三里。
本    名
龔勝墓
所處時代
西漢
出生地
彭城
性    別

目錄

龔勝墓簡介

龔勝,西漢高士,與龔舍並稱“二龔楚兩龔)”,與漁父、屈原司馬季主賈誼楚老、孫登、嵇康同列“八賢”。龔勝墓在其家鄉彭城(今徐州)。
龔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位重要文化名人、政治名人、彭城前賢,我們不應忘記他。物換星移,幾度春秋。龔勝墓碑,而今安在哉?根據史書、史志所記,龔勝墓在縣城東南三里,古城牆東南角在快哉亭公園東南角,此處東南三里,應在今故黃河東岸,和平路一帶。龔勝墓之所以湮沒,最大的可能性在於清咸豐五年(1855)黃水。而據清同治《徐州府志》,同治年間依然有龔勝墓,這可説是個奇蹟。

龔勝墓史料

班固漢書》:“門人衰絰治喪者百數。有老父來吊,哭甚哀,既而曰:“嗟乎!薰以香自燒,膏以明自銷。龔生竟夭天年,非吾徒也。”遂趨而出,莫知其誰。勝居彭城廉裏,後世刻石表其里門。” [1] 
酈道元《水經注》:“泗水又徑龔勝墓南,墓碣尚存。(守敬按:《漢書 龔勝傳》,王莽時,不食死。勝居彭城康裏,墓當與宅近。《御覽》五百六十引戴延之《西征記》,泗水東三里,有漢大夫龔勝冢,石碣猶存。《地形志》,彭城有龔勝冢。《寰宇記》,墓在彭城縣東南三里,至今禁芻牧。在今銅山縣東南。)”
宋樂史撰《太平寰宇記》載:“(龔勝墓)在(彭城)縣城東南三里,至今禁芻牧。”
明嘉靖間刊本《徐州志》卷八“人事志·祀典”載:“龔勝墓,在城東南三里。”
清同治《徐州府志》之“古蹟考”記載:“泗水自彭城縣東又逕龔勝墓南,墓碣尚存。”
明《明一統志》:“龔勝墓【在州城東南三里,勝漢臣,死節。】”
清《大清一統志》:“龔勝墓【在銅山縣東南,《魏書·地形志》:彭城有龔勝墓。《水經注》:泗水逕龔勝墓南,墓碣尚存。《太平寰宇記》:在彭城縣東南三里,至今禁芻牧。】”

龔勝墓由來

據《漢書》卷七十二載:龔勝,字君賓,楚人,時楚國都彭城,亦即彭城人。又據清唐晏《兩漢三國學案》:“龔勝大儒也,傳《伏氏尚書》,以經學為諫書。”西漢末年,龔勝曾被三舉孝廉,曾為郡尉、郡丞之職,到任即辭職而去;後為州舉茂才,任重泉縣(今陝西蒲城縣東南)令。漢哀帝聞其名,徵之為朝廷諫大夫。龔勝又推薦邳州人龔舍等為諫大夫。龔勝、龔舍“二人相友,並著名節,故世謂之楚兩龔,少皆好學明經。”兩龔都是名重當時、崇尚名節的經學大師。
龔勝生前身居要職,憂國憂民,不負眾望,敢於仗義陳詞。據《漢書》記載:“勝居諫官,數上書求見,言百姓貧,盜賊多,吏不良,風俗薄,災異數見,不可不憂。制度太奢,賦斂太重,宜以儉約先下。”遺憾的是,《漢書》作者班固對此僅幾筆帶過,未作鋪陳詳述,讓後人難以領略龔勝盡職盡責的風采。後代文史學家批評道:“此班氏之無識也!”
龔勝為諫大夫兩年,又接連被委任為丞相司直、光祿大夫。光祿大夫是宮中要職,相當於朝廷顧問。於此可見朝廷對他的倚重。不久,朝廷又調他守衞右扶風。數月後,漢哀帝瞭解到他不擅於處理煩勞之事,又調回任光祿大夫諸吏給事中。
龔勝恪盡職守,直言大司馬董賢胡作非為,亂了大漢制度。而董賢是漢哀帝的男寵。這就把矛頭直接指向了漢哀帝,觸犯了龍顏。於此可見,龔勝為人處世,頗具剛直不阿之品性。此後在朝廷議事中,龔勝同博士夏侯常發生爭執,因而受到有司責問,被貶秩一等。龔勝提出告老還鄉。漢哀帝洞察龔勝的忠心,委任其子龔博為侍郎,改龔勝任渤海太守。龔勝稱病沒有到職。半年後朝廷免去其職,仍起用其為光祿大夫。龔勝決意不再出山,囑子報己染病卧牀,請求致仕(退休),以便死後將老骨頭葬在家鄉。其懇求尚未得到允准,關節眼上,漢哀帝突然駕崩,龔勝之請求便被束置起來。
王莽執政後,龔勝再一次提出致仕。王莽準其奏,並按舊例,給予相關待遇:安排專車護送回鄉,沿途酒肉接待,對隨行人員也備馬備飯;地方官按時到家問候,中秋節賜羊一頭、酒兩斛。按例,百年之後,還將賜棺被一條,祭以豬羊。
這樣,龔勝順利地回到彭城。沛郡二千擔長吏凡初上任者,皆登門執弟子禮,晉見龔老先生。
龔勝一生的亮點和價值,不僅在經典學問、為官清正,更在致仕之後以死拒王莽之封。
公元9年,王莽篡漢,建立新朝,為籠絡人心,委派五威將帥備羊、酒厚禮,親往彭城,看望龔勝。
次年,王莽又派使者封龔勝為講學祭酒,屬上卿。龔勝卻稱病不往。
又過了兩年,王莽再派使者帶着蓋着皇帝大印的詔書、太子師友祭酒的印綬,以迎接老年人的安車駟馬,拜龔勝為上卿,並先撥給半年的薪水置辦行裝。使者帶着郡太守、縣長吏、三老等1000多人,登門致賀。使者久久站立門外,想讓龔勝起牀迎接,可龔勝卻稱病重,卧牀閉門不出。使者不得已進到屋裏,走到牀前,向南站立,頒佈詔令,送上璽書,再奉上印綬,交接安車駟馬,對龔勝説:“聖朝未嘗忘了您老人家,現在因為一切還未就緒,等您參與決策大事,以安天下大局,您不要推辭。”龔勝回答説:“我生性愚笨,加上年老多病,命在早晚之間,假如勉強隨你上路,必死途中,對政局無益。”使者説盡好話,無奈夫子不理,便不由分説,以印綬強加於他,龔勝仍是堅決推辭。使者尷尬萬分,只得暫且退下,實在不能勉強,上報王氏朝廷説:“現在正值盛夏暑熱,龔勝病痾纏身,有氣無力,可允許秋涼再出發。”王莽下詔同意。
此後,使者坐鎮彭城,每五天即同太守一起登門問候,並託龔勝的兩個兒子和門人高暉等人向龔勝傳話:“朝廷對您高看一眼,虛席待您,準備將您封為王侯。您雖然有病在身,也應該作個姿態,先搬到賓館去,表示隨時去京城。您這麼大年紀了,即使不為自己着想,也要為孩子考慮,多給他們留點遺產吧!”高暉等人把這話傳給龔勝。龔勝自知難以推辭,就對兒子和門生高暉等人説:“我受漢家厚恩,無以報答,現在年紀老了,早晚入土,我怎麼能一身侍奉兩姓皇帝,無臉見死去的皇上呢?”於是,便交待安排自己的後事,從此不再開口説話,不再吃飯喝水,14天而死,享年79歲。
其弟子約百人為龔勝辦理喪事。有一老人前來憑弔,放聲大哭,悲不自勝,邊哭邊説道:“啊呀!薰草因其香被人點燃燒焚,油膏因能光明被點燃耗盡。龔勝你因為是有用之才,到了這把年紀,竟被人逼死,不能壽終正寢,這哪是我弟子應得的下場啊?”哭罷,匆匆離開,人們也不知道這位老人究竟是誰。
後人為紀念龔勝,在他居住的彭城廉裏,樹立起一個石刻里門以表彰他的高風亮節。

龔勝墓主要影響

龔勝以死來抗拒王莽新朝授予的官爵,情操之高,千載以下,仍令人心生景慕。東晉著名詩人謝靈運受迫害被殺時自比龔勝,自嘆“龔勝無餘生”(《臨終詩》)。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一身正氣,在安史之亂中以龔勝自勵,賦詩:“張良思報韓,龔勝恥事新。”(《詠陶淵明》)表現出對叛亂分子誓不兩立的決然態度。宋代詩人劉克莊亦以龔勝自比:“我如龔勝,君如龔勝,拂袖同歸鄉里。”(《鵲橋仙十一首》)“已設牀臨牖,何須綬着身。遂令移鼎賊,知愧飾巾人。”(《雜詠一百首.龔勝》)宋末詩人謝仿得與文天祥是同榜進士,元朝統治者強迫其出仕,他多次拒詔,立下赴死決心,賦詩讚龔勝:“平生愛讀龔勝傳,進退存亡斷得明。範叔綈袍雖見意,大顛衣服莫留行。此時要看英雄樣,好漢應無兒女情。只願諸賢扶世教,餓夫含笑死猶生。”後來,他到元大都絕食而死。明代顧亭林(炎武)在國破家亡之後,隱居華山杜門不出,將自己和傅山比作“楚兩龔”:“太行之西一遺老,楚國兩龔秦四皓”(《寄問傅處士土堂山中》)。龔勝受到歷代志士的仰慕,據史志記載,龔勝墓及墓碑一直被作為名勝古蹟保存下來,地方政府禁止人們在墓前放牧牛羊,清代詩人張名宿曾賦《龔君賓墓詩》:“寸心天地間,無慚於幽獨。如何吊者來,逃名恨未速。顯為先生榮,隱為先生辱。豈知臣節全,即禍亦為福。薰燒香自存,膏銷明已足。大耋莫言夭,宜笑何須哭。”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