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齋王

(日本伊勢神宮和賀茂神社出任巫女的未婚女王)

鎖定
齋王是指在伊勢神宮和賀茂神社出任巫女的未婚內親王女王,她們代表日本皇室侍奉天照大神,統稱「齋王」。
於伊勢神宮出仕的齋王又稱「齋宮」,由古代一直延續至南北朝。於賀茂神社出仕的齋王又稱「齋院」,由平安時代鎌倉時代一直繼續。
中文名
齋王
設立者
天武天皇
包    含
未婚內親王和女王
職    責
代表日本皇室侍奉天照大神

齋王人物事蹟

由皇族女性出任齋王的傳説自古已存在,但齋王制度則是天武天皇在平定壬申之亂後製定。這制度持續了約660年,有60位以上的日本皇族女性曾擔任齋王。
齋王一般由占卦選定,之後需在宮中的初齋院和京郊潔齋所齋戒沐浴,至第3年秋天出發到伊勢神宮就任。
齋王一般是在天皇崩御、退位或齋王本人的近親去世時方可退任。雖然齋王退任後仍可婚嫁(如田形皇女),但在任期間身心都必須獻與神明,絕對不可涉及戀愛情事。
賀茂神社的傳統葵祭,在齋王奉仕的時代是由齋王本人主持的。這傳統一直由室町時代、江户時代延續下來。二次大戰後葵祭曾三次斷絕,1953年恢復,由1956年以降的葵祭一般以平民中的未婚女姓代替齋王主祭。
齋王是代表日本天皇家在伊勢神宮和賀茂神社侍奉天照大神和賀茂大神的未婚內親王與女王。伊勢神宮的齋王稱為“齋宮”,賀茂神社的齋王稱為“齋院”,一般情況下二者統稱“齋王”。有時也將內親王稱為“齋內親王”,女王稱為“齋女王”。齋王制度是維護日本古代天皇制不可或缺的祭祀制度與政治制度。齋王制度的形成、發展、嬗變與消亡的過程反映了古代天皇制的變化態勢。
在大和王權不斷加強時期,“齋王”的居所出現了從宮中到宮外一隅,再固定到伊勢神宮的變化。“壬申之亂”後,天武天皇為了增強君臨天下的正統性,並鞏固以天皇為首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借用祖先神天照大神的宗教權威,建立和健全齋王制度。最終,“使天皇得以從現實世界權力爭奪的主體之一,向虛擬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和唯一精神領袖的角色轉變”。不過,天武天皇去世以後,新即位的持統女帝並沒有任命新的齋王,直到文武天皇即位以後才派遣新的齋王。與此同時,這一時期也沒有關於齋王的選定方式、是否一定是未婚女子以及替代的原因等相關記載。由此推測,在天武朝和持統朝時期,齋王制度尚處在初創期,並未固定下來。
8~9世紀,在激烈的皇位繼承鬥爭中,齋王制度成為穩固皇太子地位的重要措施之一,齋王的管理運作制度也得到了進一步完善。雖然那時出現了天武系皇統斷絕的現象,但由天武系擔任伊勢齋宮的制度依然被延續下來。與伊勢齋宮制一樣,賀茂齋院制形成的背景也是經過戰亂後由戰勝方所創設(“藥子之變”)。賀茂齋院制的成立打破了伊勢齋宮一統天下的局面,天皇即位後,朝廷必須同時選定伊勢齋宮和賀茂齋院,伊勢齋宮不再是唯一的齋王。在整個9世紀,賀茂齋院同伊勢齋宮一樣,被賦予了具有莊嚴使命的國家祭祀機構的性質。與伊勢齋宮侍奉守護國家的伊勢神宮相對應,賀茂齋院侍奉守護平安京的賀茂神社,二者共同成了聯繫天皇與皇權守護神之間的載體。
進入10世紀以後,隨着藤原氏攝關政治的確立與天皇權力的衰落,伊勢神宮的重要性也相對地被減弱,賀茂神社則受到了重視,逐漸出現輕視伊勢齋宮、重視賀茂齋院的傾向。進入院政時代以後,上皇作為治天君,實際上成為具有真正地位的君主。在院政下,上皇與伊勢齋宮之間的聯繫逐漸加強,伊勢齋宮幾乎全部是上皇的直系。伊勢齋宮重新成為守護“治天君”君臨天下的重要精神支柱。經過“治承•壽永之亂”,天皇的政治權力逐漸轉移到武士階級手中。在缺乏國家財政和賦税徵收體制支持的情況下,中世天皇家的齋王制度已經喪失了古代天皇制國家中的特殊使命。雖然後醍醐天皇新政時曾恢復齋王制度,但齋王制度還是很快退出了歷史舞台。
齋王制度在古代日本的神祇制度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延喜式•神祇式》中,專門列出兩節,詳細闡述伊勢神宮的各種祭祀與齋王制度,同時單列《齋宮式》和《齋院式》。《齋宮式》共有目錄100條。第1~2條主要是關於齋王卜定的規定;第2~16條主要是關於初齋院的儀式以及各種經費的規定;第17~41條主要是關於野營的儀式及其各種經費的規定;第42~60條主要是關於羣行的規定;第61~69條主要是關於齋宮中各類祭祀經費的規定;第70~78條主要是關於齋宮的收入與日常經費的規定;第79~96條主要是關於齋宮寮的各種雜事的規定;第97~100條主要是關於齋王歸京的規定。在齋王的各種儀式中,齋王卜定、齋王祓禊和齋王羣行是最為重要的三種儀式,它們對古代天皇制分別起到了穩固、淨化和宣傳的作用。
武寅教授認為“皇統譜、等級身份秩序以及天皇神化,這三大基本要素決定了天皇制的本質特徵。”筆者認為,皇親制度的確立、完善與皇統譜、等級身份秩序以及天皇神化的確立、完善密不可分。皇位繼承製度保證了皇統譜中天皇家族的獨佔性;皇親敍位、任官、封祿、婚姻、賜姓等制度保證了等級身份秩序中天皇權威的至高性;齋王制度保證了天皇神化中天皇皇祖神天照大神的唯一性。正是基於以上特點,從而使天皇如同國徽、國旗、國歌一樣,成為日本國家的象徵,進而保證了當代日本的象徵天皇制度在制定後一直得到日本國民的廣泛支持。即正是基於天皇家族的獨佔性,所以使得以天皇為中心的皇室能夠血統“萬世一系”,從而使日本國民“將這一族認為是日本的本家或理想的家庭,是將其作為憧憬的存在而尊崇的,所以可以解釋為與象徵相符”;正是基於天皇權威的至高性,所以使得天皇在歷史上除了一部分時期以外,經常不是自己親政,而是處於在確保天皇權威的前提下將權力授予當時的實權者的地位,從而使日本國民認為天皇有作為象徵的傳統,與象徵符號相符;正是基於天皇皇祖神的唯一性,所以使得天皇成為與日本建國神話密切相關的存在,同時又是祈願國家和國民幸福的存在,進而使日本國民認為天皇與日本的象徵地位相符。 [1] 

齋王歷代齋王

前20代齋王
第01代 豊鋤入姬命 豐鍬入姬命,妃遠津年魚眼眼妙媛所生也。先是,歷世奉祀天照大神和大國魂二神於宮中,至帝六年,畏其神威,始令豐鍬入姬移天照大神於倭笠縫邑以祭之。立磯堅城神籬。【日本書紀】【大日本史】
第02代 倭姬命 倭姬命,大中姬同母妹也。【古語拾遺為狹穗皇后所生,與本書及古事記不合,蓋誤。】帝二十五年三月,令倭姬代豐鍬入姬命更祭天照大神。倭姬將求鎮座處,往菟田筱幡,還入近江,東回美濃,至伊勢。時神誨曰:「神風伊勢國,則常世之浪重浪歸國也,傍國可憐國也,欲居是國。」遂從神教,建祠伊勢。因興齋宮於五十鈴川上,是謂磯宮。【本書一説曰,天皇以倭姬命為御仗,貢奉於天照大神。倭姬命祠之磯城嚴檀之下。明年十月,以神教遷於伊勢渡遇宮。】景行帝四十年十月,日本武尊東征,抵伊勢拜神,辭倭姬。矮姬取草剃劍授之。蝦夷既平,日本武尊獻俘虜於神宮。久之,東虜喧譁,出入無禮。倭姬奏:「蝦夷不可近神宮也。」因徙之御諸山。【日本書紀】 【大日本史
第03代 五百野皇女
第04代 伊和志真皇女
第05代 稚足姬皇女 稚足姬皇女,更名栲幡娘姬。雄略帝三年,阿閉臣國見誣奏雲:「栲幡姬通廬城部連武彥,已有身矣。」武彥父枳莒喻聞之,恐禍及家,誘殺武彥於盧城河。帝聽而案問姬。姬不能自明,且憐武彥冤死。泣血數佇,起懷神鏡,至於五十鈴河上,埋鏡而自經。帝使人求姬蹤跡。至河上,見虹霓似蛇。於其地,得神鏡及姬屍。令割腹而驗之。無身。枳莒喻由斯得雪子罪焉。【前賢故實】
第06代 豆角皇女
第07代 磐隅皇女
第08代 菟道皇女 酢香手姬皇女,歷三代以奉日神。
第09代 酢香手姬皇女
第10代 大來皇女
第11代 當耆皇女
第12代 泉內親王
第13代 田形內親王
第14代 智努女王
第15代 圓方女王
第16代 久勢女王
第17代 井上內親王
第18代 縣女王
第19代 小宅女王
第20代 阿倍內親王
第21代到50代齋王
第21代 酒人內親王 二品酒人內親王,光仁帝之皇女也。母贈吉野皇后也。容貌姝麗,柔質窈窕。幼配齋宮,年長而還,俄敍三品。桓武納之掖庭,寵幸方盛。生皇子朝原內親王。為性倨傲,情操不修。天皇不禁,任其所欲。媱行彌增,不能自制。【媱行,或本作婬行。】弘仁年中,優其衰暮,特授二品。常於東大寺,行萬燈之會,以為身後之資。緇徒普之,薨時年七十六。【日本後紀】
第22代 淨庭女王
第23代 朝原內親王 二品朝原內親王,皇統彌照天皇第一之女也。母曰二品酒人內親王。年卅九。【日本後紀】
第24代 佈勢內親王 佈勢內親王,皇統彌照天皇第五女也。母丸朝臣氏。親王,資性婉順,貞操殊勵。延歷十六年,為伊勢齋。【日本後紀】
第25代 大原內親王 大原內親王,日本根子天排國高彥尊天皇之皇女。母正四位下勳四等伊勢朝臣老人之女。贈從三位繼子也。大同元年十一月庚寅朔壬寅,為伊勢齋內親王。
第26代 仁子內親王
第27代 氏子內親王
第28代 宣子女王
第29代 久子內親王
第30代 晏子內親王
第31代 恬子內親王
第32代 識子內親王
第33代 揭子內親王
第34代 繁子內親王
第35代 元子內親王
第36代 柔子內親王
第37代 雅子內親王
第38代 齊子內親王
第39代 徽子女王
第40代 英子內親王
第41代 悦子女王
第42代 樂子內親王
第43代 輔子內親王
第44代 隆子女王
第45代 規子內親王
第46代 濟子女王
第47代 恭子女王
第48代 當子內親王
第49代 嫥子女王
第50代 良子內親王
50代齋王以後
第51代 嘉子內親王
第52代 敬子女王
第53代 俊子內親王
第54代 淳子女王
第55代 媞子內親王
第56代 善子內親王
第57代 姰子內親王
第58代 守子女王
第59代 妍子內親王
第60代 喜子內親王
第61代 亮子內親王
第62代 好子內親王
第63代 休子內親王
第64代 敦子內親王
第65代 功子內親王
第66代 潔子內親王
第67代 肅子內親王
第68代 熙子內親王
第69代 利子內親王
第70代 昱子內親王
第71代 曦子內親王
第72代 榿子內親王
第73代 弉子內親王
第74代 懽子內親王
第75代 祥子內親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