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齋宮

(北京故宮內齋宮)

鎖定
齋宮是皇帝行祭天祀地典禮前的齋戒的處所,位於紫禁城東六宮之南,毓慶宮西。
明代和清前期,祭天祀地前的齋戒均在宮外進行。康熙後期,皇四子胤禛取得了皇位。胤禛即位後,宮廷內部鬥爭十分激烈,雍正帝為確保平安,於清雍正九年(1731)在紫禁城內興建齋宮,將祭祀天地前的齋戒儀式改在宮中進行。
中文名
齋宮
外文名
Fasting Palace
地理位置
紫禁城東六宮之南
建立時間
1731年
面闊數量
5間
功    能
祭天祀地及祈谷、常雩大祀

齋宮齋宮來源

北京故宮齋宮 北京故宮齋宮
供齋戒用的宮室、屋舍。
《國語·周語上》:“王即齋宮,百官御事,各即其齋三日。” 韋昭 注:“所齋之宮也。”
《史記·滑稽列傳·褚少孫論》:“為治齋宮河上,張緹絳帷,女居其中。”
宋 曾鞏 《兜率院記》:“其後院主僧某,又治其故而大之。殿舍中嚴,齋宮、宿廬、庖湢之房,佈列兩序。”
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九獻已畢,回至齋宮更衣,遣左右密召太史伯陽父,告以夢中所見。”

齋宮建築特點

齋宮系前朝後寢兩進的長方形院落。前殿齋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出抱廈3間,明間、兩次間開隔扇門,兩梢間為檻窗。殿內正中上懸乾隆御筆“敬天”匾。室內渾金龍紋天花,正中為八角形渾金蟠龍藻井。東暖閣為書屋,西暖閣為佛堂。東西各有配殿3間。正殿左右轉角廊與配殿前廊相連,形成三合院帶轉角的格局。後寢宮初名孚顒殿,後改為誠肅殿,面闊7間,黃琉璃瓦歇山頂。殿東西耳房各2間。東西各設遊廊11間,與前殿相接。

齋宮主要功能

齋宮內景 齋宮內景
凡祭天祀地及祈谷、常雩大祀前,皇帝致齋於此。遇皇帝宿齋宮,恭設齋戒牌、銅人於齋宮丹陛左側。齋戒日,皇帝與陪祀大臣佩戴齋戒牌,各宮懸齋戒木牌於簾額。齋戒期間,不作樂,不飲酒,忌辛辣。

齋宮地圖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