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鮟鱇

鎖定
黑鮟鱇,Lophiomus setigerus (Vahl, 1797),俗稱結巴魚、蛤蟆魚、海哈蟆、琵琶魚等,輻鰭魚綱鮟鱇目鮟鱇亞目鮟鱇科黑鮟鱇屬的一中魚類。最大體長可達40釐米。體平扁而柔軟;頭部特別寬廣平扁,呈圓盤狀,軀幹部則極為瘦小。主要棲息在近海砂泥底質海域。底棲性魚類,棲息深度在30-800公尺間,行動遲緩,常匍匐於海底。肉食性。通常以吻觸手及餌球引誘獵物前來,在瞬間一口吸入獵物,以魚類及甲殼類為食。廣泛分佈於印度-太平洋區。可食用。
中文名
黑鮟鱇
拉丁學名
Lophiomus setigerus (Vahl, 1797)
別    名
黑口鮟鱇
結巴魚
琵琶魚
蛤蟆魚
老頭魚。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輻鰭魚綱
亞    綱
新鰭亞綱
鮟鱇目
亞    目
鮟鱇亞目
鮟鱇科
黑鮟鱇屬
黑鮟鱇 L. setigerus
分佈區域
廣泛分佈於印度-太平洋區。
外文名
black-mouth goosefish

黑鮟鱇形態特徵

黑鮟鱇(Lophiomus setigerus) 黑鮟鱇(Lophiomus setigerus)
體平扁而柔軟;頭部特別寬廣平扁,呈圓盤狀,軀幹部往後漸尖細。口極寬,開於頭前端;下頜明顯突出於上頜;上頜及前上頜齒1-2列,下頜齒4-5列,均為倒伏;鋤骨及齶骨均具齒;舌齒(第五角鰓骨)呈V字形排列。無鰓耙。體祼露不具鱗,頭部及體側具有發達皮瓣。頭骨脊及前上頜骨表面具有顆粒狀棘。鰓孔位於胸鰭基部後下方,未向前延伸間。背鰭兩個,第一背鰭有VI棘,第I棘位於吻端,特化成吻觸手,末端餌球具兩黑色小球、旗狀皮瓣以及細絲;第II及III棘長,第IV及V棘漸短小,第VI棘常隱於皮下。脊椎骨數18-19;第二背鰭具軟條7-9;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具軟條5-7;胸鰭發達,支鰭骨特化成柄鰭而埋於皮下;尾鰭截形或略圓。體背黑褐色,腹面白色;口腔粘膜黑色或暗褐色而有白斑。背、尾及胸鰭黑褐色,腹及臀鰭淡色。 [1] 
鮟鱇目
黑鮟鱇(Lophiomus setigerus)
黑鮟鱇(Lophiomus setigerus)(6張)
鮟鱇有兩個背鰭。第一背鰭與一般魚不同,由5~6根獨立分離的鰭棘組成(6根是黃鮟鱇,5根是黑鮟鱇)。前兩銀位於吻背部。其頂端有皮質穗。第2背鰭與臂鰭均位於尾部。胸鰭很寬,側位,圓形,基部成臂狀,有利助身體滑行。腹鰭短小,喉位。尾鰭圓截形。體裸露無鱗,在頭體上方及體側邊緣均有大小不一的皮質突起。 鮟鱇身體柔軟、無鱗,頭和體的邊緣有許多皮質突起。體前半部平扁,圓盤形,尾部細小。體長50釐米以上。背紫褐色,腹面淡色。頭大,口寬,牙尖鋭,口內有黑白斑紋。胸鰭寬大,臂狀。背鰭最前3鰭棘分離,第一棘頂端有皮瓣(也叫皮質穗),瓣內寄生着一些發光的細菌,鮟鱇的嘴巴很大,而且牙齒是犬齒狀,頭頂上又有一根釣竿,這根釣竿不時會發出星星的閃光來引誘小魚,像一隻懸掛明燈的釣魚杆。鮟鱇為近海底層魚類,不大遊動,捕食機會少,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它的背鰭發生了變化:第一個背鰭逐漸向頭部延伸,背鰭的前三枚鰭棘在頭頂前方分離呈絲太,其末端有一根發光的皮瓣。當小魚在閃光點附近遊動時,鮟鱇就搖動它的釣具,引魚上鈎,送入口內。
人們在海上捕撈到的鮟鱇目的一些深海種類(如角鮟鱇等)通常是雌魚,一般見不到雄魚。這是因為雄魚在出生不久,個體很小時就寄生在雌魚的身體上,大多已同雌魚結為一體,但仔細觀察,仍可辨出雄魚的體形。雌雄如此親密無間,這在動物界中是比較罕見的。更多種類的鮟鱇雄魚營獨立生活。據説有人在冰島外海捕撈的雄鮟鱇體重僅為雌鮟鱇的千分之一。
黑鮟鱇(Lophiomus setigerus) 黑鮟鱇(Lophiomus setigerus)
鮟鱇的肉富含維生素A和C。其尾部肌肉可供鮮食或加工製做錢松等,其魚肚、魚籽均是高營養食品,皮可制膠,肝可擔取魚肝油,魚骨是加工明骨魚粉的好原料。 鮟鱇又叫老人魚,因為它發出的聲音似老人咳嗽。鮟鱇的前端扁平呈圓盤狀,身軀向後細尖成柱形,兩隻眼睛生在頭頂上,一張血盆大口長得像身體一樣寬,嘴巴邊緣長着一排尖端向內的利齒;腹鰭長在喉頭,體側的胸鰭有一個臂,它平時常棲伏水底,紫褐色的體上光滑無鱗但散雜着許多小白點,整個體色與海底顏色很相似。
黑鮟鱇(Lophiomus setigerus) 黑鮟鱇(Lophiomus setigerus)
鮟鱇的胃口很大,它的胃中常充滿着鯊魚等。它生長在黑暗的大海深處,行動緩慢,又不合羣生活,在遼闊的海洋中雄魚很難找到雌魚,一旦遇到雌魚,那就終身相附至死,雄魚一生的營養也由雌魚供給。久而久之,鮟鱇魚就形成了這種絕無僅有的配偶關係。

黑鮟鱇生活習性

黑鮟鱇(Lophiomus setigerus) 黑鮟鱇(Lophiomus setigerus)
鮟鱇是一個專業的“釣魚”能手。它的“釣竿”是由背鰭的第一鰭棘演變而來的。“釣竿”豎立在巨口的上方。鮟鱇的“釣竿”種類繁多,各種鮟鱇都有長短、粗細、大小、軟硬不同的“釣竿”。有些“釣竿”看起來很短,但是彈性很大,能夠彈出很遠。在“釣竿”的頂端,有一個肉質的小球或者膜狀物,用來引起小魚的注意。這是鮟鱇的誘餌,在生物學上叫做擬餌。有些棲息在黑暗深海中的鮟鱇還有能發光的擬餌,就像竹竿上挑着的小燈籠,時明時暗,閃閃爍爍。這樣的誘餌從不損壞,不用更換,在海水中飄來飄去,傻乎乎的小魚還以為是一隻小蟲呢。鮟鱇“釣魚”的手段非常狡詐。它始終保持着高度的警惕,用能隨意轉動的眼睛注視着四周的動靜。在擬餌的誘惑下,一旦發現小魚接近誘餌,就張開大嘴將小魚吸進嘴裏。就算這時小魚發現上當了,也來不及了。鮟鱇的嘴裏長着兩排向內倒伏的尖牙,小魚被鮟鱇咬住只有認命了。
黑鮟鱇(Lophiomus setigerus) 黑鮟鱇(Lophiomus setigerus)
鮟鱇常潛伏在海底,身體相當大,大的身長達1.5米,在它的背部生着一條很奇怪的鰭棘,這條鰭棘原是背鰭的一部分,後來漸漸變化而成一根長而柔軟“魚竿”狀的東西,在這根“魚竿”的頂端還吊着一個小囊狀的皮瓣。鮟鱇常常伏在海底,用沙土把身體埋住,僅伸出它的“魚竿”引誘在附近遊動的小魚,一旦“魚竿”把小魚“釣”到它的大嘴附近,鮟鱇就張開大嘴很順當地把小魚吞食下去。鮟鱇胸部有一對非常寬大的鰭,像它的雙臂一樣,可以撐起它的身體,鮟鱇常藉助這個胸鰭在海底作跳躍運動。由於鮟鱇用它那特殊的“魚竿”捕捉小魚的方式,和能在水底跳躍的本領,人們稱它為“奇異的漁夫”。
性寄生
部分種類的鮟鱇雌雄相處方式表現為性寄生。此種寄生方式發生於同種生物的雌雄個體之間,它不僅是一種營養聯繫,同時也是一種有利於物種繁殖的適應性特徵。其特點一般表現為雄性個體微小,結構簡單,除生殖能力正常外其它生理機能退化,不能獨立生活,需要寄生於雌性個體的身體上,這樣對雌雄生殖細胞的相遇和結合極為有利。有些種類的鮟鱇就是性寄生魚類,雄魚一旦孵化就尋找雌魚並用口附着其體表,並且使自己的血管與雌魚的血管合二為一,終生依靠從雌體的血液中吸取營養而生活。在繁殖季節,雄性角鮟鱇魚為雌性個體提供精子,有效地解決了黑暗環境中難以尋找異性交配的問題。
特性優勢
鮟鱇身體裏有一種腺細胞的分泌液,含有一種磷脂,這個磷脂就叫熒光素,那麼熒光素在催化劑熒光酶的作用下,會和血液中的氧化合,發出一種熒光,也叫冷光。鮟鱇的腺細胞的分泌液含有一種磷脂,它身體裏頭有背鰭,它的第一背鰭棘長出一個釣竿,在釣竿的頂上有一個肉穗,就能發出各種各樣的光色來。而且這個肉穗在水中漂浮着,不知情的小魚就以為它是一條小蟲都過來吃,這樣一過來吃不要緊,它馬上大嘴一張,小魚小蝦全流進了它的嘴裏。如果有大魚過來以後,它馬上把光色去掉,滅掉以後,別的魚看不到它自己在這裏,那麼就保護了它。它要集中光線,又要調整強度。發光的部位,一般在它的眼睛、下顎、身體兩側,在它的腹面,這樣發出來的光可以説能夠照到前面、兩側、下面和腹部,這樣對它本身魚類是有很大的好處的;發光魚所發出的光的顏色是不一樣的。正因為它發出的顏色不一樣,才使自己能夠按照顏色找到它的同類。

黑鮟鱇分佈範圍

廣泛分佈於印度-太平洋區。

黑鮟鱇種羣現狀

強生氏鮟鱇(Melanocetus johnsoni)
這種鮟鱇全長只有10釐米。在深海中不大能遇到獵物,所以較自己大的食物都儘量吞下。鋭利的牙齒是向內邊的,一旦捕到獵物,就不會讓它逃脱。
密棘鮟鱇(Ceratias holboelli)
密棘鮟鱇的雌魚遠大於雄魚,雌魚全長1-1.2米,小的為雄魚,只有8-16釐米,雄魚寄生在雌魚身上而生活。雄魚遇到雌魚時就咬住不放,不久就成為雌魚身體的一部分。
羊齒鮟鱇(Gigantactis vanhoeffeni)
全長30釐米,具有體長兩倍以上長的“釣竿”。
疏棘鮟鱇(Himantolophus groenlandicus)
全長60釐米,具有繩結和繩條一樣的“釣竿”。

黑鮟鱇烹飪方法

原料:4塊鮟鱇或者鱈魚,每一塊200克,如有必要把皮去掉;50克無鹽黃油;1湯匙花生油;200克純酸奶;4個紅蘿蔔,切成火柴狀,再多準備些備用半根黃瓜,去皮,切成火柴形;1湯匙切好的新鮮薄荷;1瓣大蒜,扁碎;海鹽和新磨黑胡椒粉;香料組合;2湯匙切好的新鮮百里香葉;1湯匙孜然芹面;1湯匙鹽;2茶匙多香果粉;2茶匙黑胡椒片;半茶匙幹辣椒麪。 製法:
1、把所有香料混合在一起,倒到盤子上。魚在香料上滾動,使魚塊上沾滿香料。
2、在煎鍋中把花生油和黃油化開,不起沫了立即把魚放進去。中火煎8分鐘直至魚塊全部變成褐色。轉到 個温熱的烤箱中放置5分鐘。
3、把酸奶倒入碗中,加入蘿蔔,黃瓜,薄荷,大蒜,鹽,胡椒粉,攪拌好,與褐色的烤魚調製食用。
熘鮟鱇魚片
主料:大個體鮟鱇魚數尾。在頭頸處切口剝皮,剔下魚肉,片2毫米厚魚片入味上漿備用。 配料:黃瓜100克去皮切象眼片、胡蘿蔔片50克、水發木耳50克。
調料:葱花、薑末、蒜片、香菜段、精鹽、味精、食用油、香油、花椒粒、白醬油、水澱粉適量。
做法:
(1)炸鍋放寬油燒6成熱,逐片下入魚片滑透,倒入漏勺控油。
(2)炒鍋放底油,下花椒粒炸油撈淨雜質,再下葱、姜、蒜煸炒出香味,倒入配料翻炒,烹入白醬油,添湯,入味,勾芡。倒入魚片顛勺,撒香菜段,點香油出勺。
特點:色澤豔麗,口感爽滑,葷素搭配,營養豐富。
家常燜魚雜
主料:鮟鱇魚肝、肚各500克(鮮黃鮟鱇魚肝、肚更佳)。 配料:麻椒切片150克。
調料:葱、姜、幹辣椒、香菜段、醬油、醋、胡椒粉、精鹽、味素、食用油、麪粉適量。
做法:
(1)魚肝用清水漂洗乾淨。魚肚使用麪粉搓洗後流水漂淨。
(2)炒鍋放底油燒熱,下葱、姜和幹辣椒絲炒香,烹入多些醬油少許醋,添湯。下主料、精鹽和胡椒粉,大火燒開,打去浮沫,中火燉熟。待湯汁耗去過半時加配料,改大火沸鍋,放味素和香菜段出鍋裝盤。
特點:醬香濃郁,軟綿可口,營養豐富,食補佳餚。

黑鮟鱇經濟價值

魚肉富含維生素A和C。其尾部肌肉可供鮮食或加工製做魚鬆等,其魚肚、魚籽均是高營養食品,皮可制膠,肝可擔取魚肝油,魚骨是加工明骨魚粉的原料。富含鈣、磷、鐵等多種微量元素,營養價值還是比較高的。經常食用鮟鱇魚肝臟,有助於保護視力、預防肝臟疾病發生。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