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黍(拼音:shǔ)是漢語二級通用規範漢字 [1]  。此字初文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散開了穗的成熟的黍的形象。該字形有的加“水”,大概是表示需要用水灌溉。是一種糧食作物,與稻類相似,俗稱黃米 [2] 
中文名
拼    音
shǔ
部    首
五    筆
TWIU [3] 
倉    頡
MFOK [3] 
鄭    碼
HDOE [3] 
筆    順
撇、橫、豎、撇、點、撇、捺、豎鈎、點、提、撇、點
字    級
二級(5202) [1] 
平水韻
上聲六語 [4] 
注音字母
ㄕㄨˇ
總筆畫數
12+0(部首+部首外)
四角號碼
2090₉
統一碼
9ECD
造字法
象形字或會意字
結    構
獨體字或合體字,上下結構
筆順編號
312343424134
GBK編碼
CAF2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象形字。“黍”的甲骨文(圖1)就是黍這種植物的象形:下部表示植株的根部,中間表示枝幹,上面的分叉表示植株的葉,字形還突出了黍散穗的特徵。還有一些甲骨文在旁邊加上“水”旁,作圖2之形。加“水”可能與這種作物需要用水灌溉,也有可能是“黍”的另一個品種,也就是一種帶黏性的黍;還有人認為它表示可以釀酒的“黍”。金文(圖3)的“黍”左邊從水,右邊以“禾”表示植物,而省去了黍的具體的象形。戰國文字或作圖5,像“禾”下水點之形。而漢代文字又或訛“水”為“米”字。小篆(圖6)基於金文,寫作上下結構,其上為禾字部件,其下為水字部件。隸書(圖7-9)和楷書也相同。《説文》分析“黍”為“從禾,雨省聲”,字形分析上有問題。至於説“以大暑而種,故謂之黍”,則是聲訓了。“暑”是書紐、魚部字,與“黍”音同,故《説文》解説如此。黍是一種旱地作物,葉細長而尖。所結子實有黏和不黏兩種,統稱為黍,要區別開來講,黏者叫黍,不黏者叫糜(méi)。黍更適合釀酒,糜更適合做飯。 [5-6]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黍子,一年生草本植物。去皮後北方通稱黃米,性黏,可釀酒。
millet
杜甫《羌村》詩之三:“莫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
李時珍《本草綱目·谷二·稷》:“稷與黍,一類二種也。黏者為黍,不黏者為稷。稷可作飯,黍可釀酒。”
黍酒;黍離麥秀
黍子, 黍(植物)的籽實。
millet
《詩經·魏風·碩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孟浩然 《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糜稷一類的草本植物。

王安石《後元豐行》:“麥行千里不見土,連山沒雲皆種黍。”

古時度量衡定製的基本依據。一百黍重量為一銖,二十四銖為一兩。


糯米。

崔豹《古今注·草木》:“稻之黏者為黍。”

古代酒器的一種。

《呂氏春秋·權勳》:“臨戰,司馬子反渴而求飲,豎陽穀操黍酒而進之。”

[7-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七】【黍部】舒呂切(shǔ)
禾屬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穜(孰),故謂之黍。從禾,雨省聲。孔子曰:“黍可為酒,禾入水也。”凡黍之屬皆從黍。
〖註釋〗①禾屬:張舜徽《説文解字約注》引米育仁説:“禾者,黍稻之大名。析言則禾屬之不黏者謂之稻,禾屬之黏者之黍。”②穜:王筠《説文解字句讀》:“當作孰。”“大暑乃六月中氣,即晚孰者已登場矣。”按:黍、暑上古聲韻同。 [9] 

説文解字注

許雲雨省聲,則篆體當如是。引孔子曰者,其別説也。禾屬而黏者也。
“禾屬而黏者也”注:《九穀考》曰:以禾況黍。謂黍為禾屬而黏者,非謂禾為黍屬而不黏者也。禾屬而黏者黍,禾屬而不黏者𪎭。對文異,散文則通偁黍。謂之禾屬,要之皆非禾也。今山西人無論黏與不黏統呼之曰𪎭黍,太原以東則呼黏者為黍子,不黏者為𪎭子。黍宜為酒,為羞籩之餌餈,為酏粥;𪎭宜為飯,禾黍稻稷各有黏不黏二種。按黍為禾屬者,其米之大小相等也。其𥝩異,禾穗下垂如椎而粒聚,黍𥝩略如稻而舒散。
“㠯大暑而種,故謂之黍”注:大衍字也。《九穀考》曰:伏生《尚書大傳》《淮南》、劉向《説苑》皆雲:大火中種黍菽。而呂氏春秋則雲:日至樹麻與菽,麻正𪎭之誤。又《夏小正》:五月初昏大火中種黍菽糜。糜字因下文誤衍。諸書皆言種黍以夏至,《説文》獨言以大暑,蓋言種暑之極時,其正時實夏至也。玉裁謂:種植有定時,古今所同,非可叚借。許書經轉寫妄增一字耳。以暑種故謂之黍,猶二月生,八月孰得中和,故謂之禾,皆以疊韻訓釋。
“從禾,雨省聲”注:舒呂切,五部。
“孔子曰:黍可為酒”注:如稬與秫皆宜酒。
“故從禾入水也”注:依《廣韻補》故從二字。此説字形之異説也。凡雲孔子曰者,通人所傳。以禾入水不見其必為酒,故先雨省聲之説,而禾入水會意之説次之。今之隸書則從禾入水,不從雨省。 [12] 

康熙字典

【亥集下】【黍部】 黍;部外筆畫:0
唐韻》《集韻》舒呂切。《韻會》《正韻》賞呂切,音暑。《説文》:禾屬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種,故謂之黍,從禾,雨省聲。孔子曰:黍可為酒,禾入水也。《字彙》:粟屬。苗似蘆,高丈餘,穗黑色,實圓重,土宜高燥。《詩緝》:黍有二種,黏者為秫,可以釀酒。不黏者為黍,如稻之有秔糯也。《爾雅翼》:黍,大體似稷,故古人並言黍稷,今人謂黍為黍穄。《禮·曲禮》:凡祭宗廟之禮,黍曰薌合。
又角黍。《續齊諧記》:角黍,菰葉裹黏米為之,楚俗投汨羅水祠屈原。
又地名。《左傳·哀七年》:宋人築五邑,一曰黍丘。注:梁國下邑縣西南有黍丘亭。又《史記·秦本紀》:秦取韓負黍。
又弓名。《荀子·性惡篇》:繁弱鉅黍,古之良弓。
又黃鳥,一名搏黍。
又蟲名。《爾雅·釋蟲》:委黍。注:婦別名。
又蓬名。《爾雅·釋草》:薦黍蓬。
《六書·精薀》:黍下從氽,象細粒散垂之形。
考證:“《左傳·哀八年》:‘晉人築五邑。’”謹照原文八年改七年。晉人改宋人。 [10]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演示

書寫 書寫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ɕ
i̯o
王力系統
ɕ
ǐa
董同龢系統
ç
jaɡ
周法高系統
stʰ
jaɣ
李方桂系統
h
rjagx
西漢



東漢





jo


jo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jwo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ɕ
i̯wo
擬音/王力系統

ɕ
ǐo
擬音/董同龢系統

ɕ
jo
擬音/周法高系統

ɕ
io
擬音/李方桂系統

ś
jwo
擬音/陳新雄系統

ɕ
ǐo
[11]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八語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舒呂切
ɕjo
集韻
上聲
八語

合口呼
三等
次清
賞呂切
ɕiɔ
禮部韻略


上聲





賞呂切

增韻


上聲





賞呂切

中原音韻

上聲
魚模



全清

ʂiu
中州音韻


上聲
魚模





傷主切

洪武正韻

上聲
四語


全清
賞呂切
ʃy
分韻撮要

陰上
第四諸主著






[11]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ʂu
214
上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ʂu
55
上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fu
53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ɕy
42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su
53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ʂʰu
24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sʰu
42
上聲

晉語
太原
su
53
上聲

吳語
蘇州
52
上聲

吳語
温州
sɿ
45
陰上

湘語
長沙
ɕy
31
上聲

湘語
雙峯
ɕy
31
上聲

贛語
南昌
ɕy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su
11
陽平

粵語
廣州
ʃy
35
陰上

粵語
陽江
ʃi
21
上聲

閩語(閩南片)
廈門
su
51
上聲
文讀
sue
51
上聲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su
53
陰上

閩語(閩東片)
福州
sy
31
上聲
文讀
31
上聲
白讀
閩語(閩北片)
建甌
sy
21
上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3]  、漢典 [11]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3-28]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643
  • 3.      .漢典網[引用日期2018-10-13]
  • 4.    平水韻 六語  .搜韻[引用日期2020-03-28]
  • 5.    鄭春蘭編.漢字由來[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2.06:252
  • 6.    殷傑編著.漢字春秋 品物流形[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03:26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208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5074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968
  • 10.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518-1519
  • 11.    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03-28]
  • 12.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3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111
  • 13.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2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