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連湯

鎖定
黃連湯具有平調寒熱,和胃降逆的功效,主要用來治療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
中文名
黃連湯
來    源
張仲景
功    用
平調寒熱,和胃降逆
主    治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

黃連湯原料

【組成】黃連(去須)1兩,乾薑(炮)半兩,艾葉(炒)半兩,烏梅肉3枚。
【來源】《聖濟總錄》卷一七八。
【主治】小兒赤白痢腹痛
【用法】上(口父)咀。每服2錢匕,以水8分1盞,煎,去滓取3分,空腹温服。
黃連湯
【組成】黃連(去須)半兩,甘草(炙、銼)半兩,黃藥子1分,吳藍葉1分,梔子仁2枚,犀角屑1分。
【來源】《聖濟總錄》卷一七八。
【主治】小兒血痢無度。
【用法】上為粗末。1-2歲兒每服1錢匕,水7分,煎至3分,去滓,分温2服,食前服,1日2次。
黃連湯
【組成】黃連2兩(去須),甘草2兩,苦蔘5兩,柳枝並葉1握。
【來源】《聖惠》卷九十。
【主治】小兒頭面身體生瘡,出黃膿水。
【用法】上銼細,和勻。每用3兩,以水5升,煮至3升,去滓,看冷熱洗浴。即愈。
黃連湯
【組成】黃連(去須為末)1字,乳香(研)1字,燈心5莖,杏仁5枚(去皮尖雙仁,細研),大2枚(擘,去核),龍膽(為末)1錢,膩粉錢匕
【來源】《聖濟總錄》卷一○三。
【主治】肝經積熱上攻,眼目赤腫疼痛。
【用法】用水2盞,同煎至半盞,臨卧時洗之。

黃連湯黃連湯介紹

黃連湯來源

傷寒論》。疑非仲景方。 [1] 

黃連湯方組趣味記憶

姜貴人與黃老早下。解:姜指乾薑,貴指桂枝,人指人蔘,與虛字,黃指黃連,老為甘草,棗為大棗,下為半夏。

黃連湯湯頭歌訣

黃連湯內用乾薑,半夏人蔘甘草藏,更用桂枝兼大棗,寒熱平調嘔痛忘

黃連湯組成

黃連9克 甘草9克(炙) 乾薑9克 桂枝9克(去皮) 人蔘6克 半夏6克(洗) 大棗12枚(擘)

黃連湯原方組成

黃連甘草(炙)乾薑桂枝(各三兩)人蔘(二兩)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黃連湯用法

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晝三次,夜二次。

黃連湯功用

平調寒熱,和胃降逆。

黃連湯主治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

黃連湯方論

方中黃連苦寒,上清胸中之熱,乾薑、桂枝辛温,下散胃中之寒,二者合用,辛開苦降,寒熱並投,上下並治,以復中焦升降之職;更以半夏和胃降逆,人蔘、甘草、大棗益胃和中。合而用之,能使寒散熱消,中焦得和,陰陽升降復常,痛嘔自愈。

黃連湯方解

胸中煩熱,欲嘔吐,舌苔黃,乃胸中有熱之見證;腹中痛,腸鳴泄瀉,脈弦緊繫胃中有寒之見證。此證因胸熱胃寒而致升降失司,方中黃連苦寒以清胸中之熱;乾薑辛温以去胃中之寒,二藥合奏清上温下,平調寒熱之功而為君。半夏和胃降逆,桂枝温陽升清二藥與共,使升降復司,胃腸安和而為臣。黨蔘、大棗補中益氣,共奏扶正以驅邪之功可為佐,甘草調和諸藥而為使。
本證傷寒,寒邪入裏,其深入胸中者,傳而為熱,此即所謂“胸中有熱”,症見胸中煩熱:其深入胃脘者,傳而不化,寒邪凝結中焦,故其人腹中痛 [1] 

黃連湯相關介紹

【組成】黃連(去須)1兩半,當歸(切焙)1兩,乾薑(炮)半兩。
【來源】《聖濟總錄》卷三十六。
【主治】肺瘧心虛。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臨發時服。
參考資料
  • 1.    李心機.傷寒論圖表解:人民衞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