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麥地那龍線蟲

鎖定
麥地那龍線蟲是旋尾目龍線蟲科龍線蟲屬線形動物, [7]  又稱幾內亞線蟲。 [8]  成蟲蟲體較大,乳白色,粗線狀;前端鈍圓,體表光滑,鏡下可見密佈的細環紋。成熟雌蟲生殖系統發達,為雙管型,位於蟲體的前後部。雄蟲末端向腹面捲曲1圈至數圈,交合刺2根。幼蟲體表具有明顯的纖細環紋;頭端鈍圓;尾部細長且由粗變細,約佔蟲體長的1/3。 [9] 
麥地那龍線蟲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主要在熱帶、亞熱帶地區,尤其是非洲各國和西亞南部多個國家出現。成蟲寄生在人和多種哺乳動物組織內。 [10]  蟲體約經3個月發育為成蟲,雌雄交配後,雌蟲於感染後8-10個月發育成熟後自寄生部位移行至四肢、腹部、背部等部位的皮下組織,產出第一期幼蟲。 [7] 
麥地那龍線蟲會引起麥地那龍線蟲病。主要症狀為局部皮膚瘙癢,出現丘疹、範疹及全身過敏。 [11]  麥地那龍線蟲病曾是一種世界性分佈的寄生蟲病,流行廣泛。 [12] 
中文名
麥地那龍線蟲
拉丁學名
Dracunculus medinensis
駝形目
龍線蟲科
龍線蟲屬
分佈區域
人和多種哺乳動物組織內
流行地區
印度、巴基斯坦、西南亞以及非洲

麥地那龍線蟲生長形態

成蟲形似一根粗白線,前端鈍圓,體表光滑,鏡下可見較密佈的細環紋。雌蟲長約60~120cm, 寬約0.9~2.0mm,成熟雌體腔被前、後兩支子宮所充滿,子宮內含大量第1期幼蟲;雄蟲長約12~40mm,寬約0.4mm, 末端捲曲1至數圈,交合刺兩根。幼蟲大小約為636.0×8.9μm., 體表具有明顯的纖細環紋,細長的部約佔體長1/3。
麥地那龍線蟲寄生在感染者的皮膚與皮下組織,雌蟲可長達700 mm,而雄蟲25 mm。當雌蟲要排出幼蟲(胚胎)時,其前端出現一個腫泡或潰瘍,通常位於足部或下肢。當此部位肢體浸入水中時,就會釋放出大量桿狀幼蟲。幼蟲在水中存活約3d,在此期間可被多種劍水蚤(甲殼綱、橈足類)吞食。幼蟲穿入劍水蚤血腔,脱皮兩次後成為感染性幼蟲,在2周內進入新宿主。此時假如飲用含有劍水蚤(0. 5~2.0 mm)的水,幼蟲在人胃中釋出,穿過小腸和腹壁寄生於皮下組織 [1] 
寄生於終宿主(人或動物)組織內的雌蟲,成熟後自寄生部位移行至四肢、背部皮下組織,頭端伸向皮膚表面,子宮內成千上萬的幼蟲,由於內外壓力而致子宮破裂,釋放出大量極為活躍的第1期幼蟲。這些幼蟲可引起宿主強烈的免疫反應,使皮膚形成水泡。水泡最後潰破。當潰破部位與冷水接觸時,成蟲受刺激致使蟲體與其子宮自傷口伸出,將幼蟲間歇性地產入水中,雌蟲產完幼蟲後自然死亡,並被組織吸收,傷口亦即癒合。
幼蟲在水中被中間宿主劍水蚤吞食後,在其體內發育為感染期幼蟲。當人或動物飲水誤吞含感染期幼蟲的劍水蚤後,幼蟲在十二指腸處從劍水蚤體內逸出,鑽入腸壁,經腸繫膜、胸腹肌移行至皮下結締組織。約3個月後,雌雄蟲穿過皮下結締組織到達腋窩腹股溝區,雌蟲受精後,雄蟲在數月內死亡。成熟的雌蟲於感染後第8~10個月內移行至終宿主肢端的皮膚,此時子宮內幼蟲已完全成熟。

麥地那龍線蟲分佈地區

分佈在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尼西亞、土耳其、伊朗、尼日利亞、加納、前蘇聯、毛里塔尼亞、幾內亞、喀麥隆、烏干達、埃塞俄比亞、新幾內亞、加拿大、美國、加勒比海諸島、巴西、中國等 [2] 

麥地那龍線蟲臨牀表現

本蟲的致病作用主要是雌蟲移行至皮膚,使皮膚出現條索狀硬結和腫塊;釋放的幼蟲可引起丘疹、水泡、膿泡蜂窩組織炎膿腫潰瘍等症狀;雌蟲釋放的代謝產物可引起蕁麻疹血管性水腫和全身症狀,發熱、頭暈、噁心、腹瀉、嗜酸性粒細胞增高。此外,蟲體還可侵犯中軀神經系統,引起截癱;亦可引起部、心臟泌尿生殖系統的病變;後遺症關節炎滑膜炎關節強直和患肢萎縮,影響勞力。
麥地那龍線蟲
麥地那龍線蟲(12張)
初始症狀發生於蟲體寄生的局部。早期症狀如蕁麻疹、紅斑、呼吸困難、嘔吐、瘙癢和眩暈等過敏性表現。約50%病例成蟲在數週內擠出,病灶迅速癒合,僅有短暫的行動不便。但其餘病例會出現併發症,蟲體所經過的部位會繼發感染,導致嚴重炎症反應並引發膿腫,伴有持續數月難以忍受的疼痛。此病極少致死,但可因肌腱攣縮和慢性關節炎而永久致殘,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1] 

麥地那龍線蟲確診方法

檢查皮膚上的典型水泡;水泡潰破後,檢查幼蟲,方法是用少許水置於傷口上,取少量傷口表面的液體至載玻片上,在低倍鏡下檢查運動活躍的幼蟲;也可用手術自腫塊內取成蟲或抽取腫塊內液體塗片,鏡檢幼蟲。自傷口獲取伸出的雌蟲是最可靠的確診依據,但須與皮下寄生的裂頭蚴相鑑別。x線檢查有助於宿主體內蟲體鈣化的診斷。免疫學試驗,如皮內試驗、IFA或ELISA可作為輔助診斷。血檢常見嗜酸性粒細胞增高。
感染期幼蟲在體內移行及發育,雌蟲移行至皮下組織,在蟲體周圍可出現條索狀的硬結或腫塊,當雌蟲移行至皮膚時,釋放大量代謝產物和產出第1期幼蟲,可引起宿主強烈的變態反應,可致患者皮膚表面丘疹,逐漸發展為水皰、膿皰、蜂窩織炎等,常見部位為腿下端和足部,水皰形成時伴有局部瘙癢和劇烈的灼痛,水皰內為無菌黃色液體,鏡下見大量巨噬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還可出現蕁麻疹、腹瀉、發熱、頭暈、噁心等全身症狀。不能移行至皮膚的孕雌蟲可引起蟲體滯留部位的無菌性囊液性膿腫。此外,如蟲體侵犯神經系統可致癱瘓,並可累及眼、心臟及泌尿生殖系統,引起炎症等病變。
體內深部組織內的雌蟲死亡後,逐漸鈣化,可致鄰近的關節發炎。變性的蟲體也可釋放出大量抗原,誘發無菌性囊液性膿腫。我國1995年報告的1例安徽12歲男童,其病變部位為左側腹壁皮下,手術從腫塊內取出一條麥地那龍線蟲雌蟲的片段,術後膿腫很快痊癒。
幼蟲檢查:當水皰破潰後,用少許冷水置傷口上,取傷口表面液體塗片檢查,低倍鏡下見到活躍的幼蟲便可確診。也可手術自腫塊內取成蟲或抽取腫塊內液體塗片,鏡檢幼蟲。自傷口獲取伸出的雌蟲是最可靠的確診依據,但須與皮下寄生的裂頭蚴相鑑別。免疫學試驗,如皮內試驗、IFAT或EI_ISA可作為輔助診斷。血檢常見嗜酸性粒細胞增高 [3] 

麥地那龍線蟲預防治療

本病是一種人獸共患寄生蟲病。人的感染除了誤飲含劍水蚤自然界水體外,有報道認為,亦可因生食泥鰍引起。本病感染的年齡多在14~40歲,發病季節以5~9月為最高。發現有蟲體自皮膚暴露時,先用冷水置傷口上,使蟲體伸出產幼蟲,然後用一根小棒捲上蟲體,每日向外拉出數釐米,直至將蟲體全部拖出。此過程操作必須小心謹慎,一旦蟲體被拉斷,幼蟲逸出可致嚴重的炎症反應。也可用根治方法:局部麻醉後手術摘除蟲體。治療藥物有甲硝唑、硝咪唑、甲苯達唑、滅滴靈或伊維菌素等驅蟲。配合抗生素治療,防止繼發感染。本病是一種人獸共患寄生蟲病。人感染是由於飲用含劍水蚤的水所致,因此,應避免飲用不潔生水,預防本蟲感染。在流行地區,注意不要讓犬到河流、湖水和池塘中洗澡和遊戲,發現感染應及早治療,避免污染環境 [4]  。一般不要喝自然環境中的水,線蟲一般都是通過飲水進入人體內。消過毒的水,像自來水等都沒有問題。同時,看起來比較清澈的溪水,也不要直接喝。自然環境裏的水體中,可能有線蟲的卵或者幼體,肉眼很難發現。 [6] 
龍線蟲病患者會出現發熱、噁心、雙下肢疼痛、皮疹、水皰、潰瘍等症狀,極少數累及中樞神經系統可致截癱。該病截至2022年8月,暫無特效療法,摘除蟲體是唯一可靠的方法。除此之外,可給予相應藥物來緩解症狀,或進行對症治療。 [6] 

麥地那龍線蟲問題範圍

主要在非洲(撒哈拉以南的13個國家)流行。各地流行率差別很大,一些地方几乎所有居民都被感染;其他一些地方則很少,主要為年輕人 [5]  。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估計全世界20個國家曾有350萬病例,其中有16個國家在非洲。在整個上世紀90年代,所報告的病例數出現下降,到2007年時降至1萬例以下。2009年,這一數字進一步降到3190例,之後降到2010年的1797例以及2011年的1058例。
截至2011年,該病的年發病率與上世紀80年代中期相比降低了99%以上。只有乍得埃塞俄比亞馬裏和南蘇丹仍然報道出現病例。
2022年8月,有網友稱,成都出現了龍線蟲,併發布了相關視頻。視頻中可以看到,白色像麪條一樣的線蟲在水中游動。專家認為,僅憑視頻很難確認種類和來源,必須要做進一步的調查,至少要採集到實體進行鑑定,才能確認。 [6] 

麥地那龍線蟲消滅之路

1981年4月,國際飲水供應和環境衞生十年(1981-1990年)合作行動機構間指導委員會提出消除麥地那龍線蟲病,以此作為十年行動獲得成功的指標。同年,世界衞生大會這個世衞組織的決策機構通過了一項決議(WHA34.25),認識到國際飲水供應和環境衞生十年對消除麥地那龍線蟲病帶來了機遇。這使得世衞組織和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制定了消滅活動方面的戰略和技術指南。
麥地那龍線蟲帶來疾病
麥地那龍線蟲帶來疾病(5張)
1986年,卡特中心參與到了與該病的鬥爭之中,並且與世衞組織和兒基金合作,從此以後一直走在消滅活動的前列。為了做出最後一番努力,世界衞生大會在2011年呼籲麥地那龍線蟲病呈地方性流行的所有會員國,加快阻斷疾病的傳播並且開展全國性的監測,確保麥地那龍線蟲病得以消滅。
參考資料
  • 1.    世界衞生組織著;上海市供水調度監測中心,上海交通大學譯,飲用水水質準則 第4版=guidelines for drinking water quality 4th ed,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12,第216頁
  • 2.    廣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食品安全局編,人與動物共患內寄生蟲病,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9,第261頁
  • 3.    孫新,陳曉寧主編;段義農,包兆勝,湛孝東副主編;王中全,包兆勝,劉麗華等編,人體寄生蟲學,人民軍醫出版社,2013.04,第81頁
  • 4.    楊德鳳,包玉清主編,寵物寄生蟲及寄生蟲病學,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2007.3,第129頁
  • 5.    David L. Heymann主編;馮子健主譯;曾光主審,傳染病控制手冊=Control of communicable diseases manual eng,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8.04,第184頁
  • 6.    成都出現龍線蟲?疾控部門已上報 昆蟲學家:需採集到實體鑑定才能確認  .新浪網[引用日期2022-08-16]
  • 7.    夏超明,彭鴻娟,全國普通高等醫學院校五年制臨牀醫學專業“十三五”規劃教材 人體寄生蟲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6.09,第203頁
  • 8.    世界衞生組織著;上海市供水調度監測中心,上海交通大學譯,飲用水水質準則 第4版,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12,第216頁
  • 9.    李士根,人體寄生蟲學 第2版,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08,第72頁
  • 10.    吳忠道,汪世平主編,臨牀寄生蟲學檢驗,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08,第63頁
  • 11.    盧致民,李鳳銘主編,臨牀寄生蟲學檢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08,第241頁
  • 12.    陳永平主編,人體寄生蟲學,人民軍醫出版社,2013.04,第82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