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字源解説
編輯“鹹”與“鹹”在漢字簡化前是兩個不同的字。商代甲骨文(甲組圖1)和金文(甲組圖2)的“鹹”字右部是“戌”,左下是“口”。已知“戌”是斧鉞一類武器的象形,但左下的“口”代表什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説法。許慎《説文解字》提到了鹹“從口從戌”,卻沒有説明白二者結合起來的含義。有人認為“鹹”字的“戌”表示征戰殺伐,“口”表示眾人喊殺聲連天,當是眾口齊呼,以助威勢之意。
[6]
有的資料認為“鹹”中的“口”指人頭,本義指殺伐,引申為皆、全。
[7]
也有人認為“鹹”中的“口”其實是“囗(wéi)”字,表示土地、範圍。“鹹”的字形可視為以武力佔有土地,則地之所生、人之所產皆屬我有,故“鹹”有皆、全之意。還有人認為“戌”這種兵器不是用於殺人而是為了表現貴族的威儀而製作的。則“鹹”字的創意就可能與儀仗隊的行為有關。儀仗隊不但步伐整齊,而且口號響亮,所以就利用其全體發出一致而同樣的聲響來表達全部與一起的意義。“吶喊”的“喊”字使用鹹與口組合,應該是有所關聯的。
[2]
[8]
“鹹”最早見於商代,西周“戌”字部分的“腳叉”往上移橫斜(甲組圖3、4),到小篆階段(甲組圖6)變為一撇。斧身拉長,“頂鈎”變為一點。由此發展為隸書和楷書。
“鹹”約出現於春秋時期,是形聲字。從滷,鹹聲,滷有鹹的意思。鹹本義為鹽的味道。簡體“鹹”在現代漢語中除了“咸陽”等地名之外很少用到。近代民間曾用同音字“鹹”代替“鹹”,所以《漢字簡化方案》採用同音代替的方法,用“鹹”字代替常用而難認難寫的“鹹”字。
[2]
[3]
鹹詳細釋義
編輯拼音 |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xián | 副詞 | 〈文言〉皆;都。 | all | 《史記·淮陰侯列傳》:“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鹹知之。” 王羲之《蘭亭集序》:“羣賢畢至,少長鹹集。” | |
動詞 | 〈文言〉同;共。 | 《詩經·魯頌·閟宮》:“敦商之旅,克鹹厥功。” | |||
〈文言〉和睦;同心。 | harmonic |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鹹。”杜預注:“鹹,同也。” | 鹹平;咸和 | ||
〈文言〉畢;終結。 | 揚雄《法言·重黎》:“迄始皇三載而鹹,時、激、地、保,人事乎?” | ||||
〈文言〉感應;感化。 | sense | 《周易·鹹》:“彖曰:鹹,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 | |||
形容詞 | 〈文言〉普遍;全面。 | general | 《國語·魯語上》:“小賜不鹹。”韋昭注:“鹹,遍也。” | ||
像鹽那樣的味道。 | salted;salty | 《尚書·洪範》:“土爰稼穡,潤下作鹹。” 《兒女英雄傳》第二六回:“姐姐,鹽從那麼鹹,醋打那麼酸,不有當初,怎得今日。” | 鹹水湖 | ||
用鹽醃製的。 | salty | 鹹魚;鹹肉;鹹菜 | |||
名詞 | 六十四卦之一。卦形為艮下兑上。參看“鹹卦” | 《周易·鹹》:“鹹,亨,利貞,取女吉。” | |||
(Xián)古地名。春秋衞地。故地在今河南省濮陽縣東南。 | 《春秋·僖公十三年》:“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衞侯、鄭伯、許男、曹伯於鹹。” | ||||
(Xián)古地名。春秋魯地。 | 《春秋·文公十一年》:“冬十月甲午,叔孫得臣敗狄於鹹。” | ||||
hán | 名詞 | 〈文言〉通“函”。匣,盒子。 | 《周禮·秋官·伊耆氏》:“伊耆氏掌國之大祭祀,共其杖鹹。” | ||
jiān | 名詞 | 〈文言〉同“緘”。束棺木的繩索。 | 《禮記·喪服大記》:“君封以衡,大夫士以鹹。”鄭玄注:“鹹讀為緘。” | ||
jiǎn | 動詞 | 〈文言〉通“減”。減損;滅絕。 |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則有晉鄭,鹹黜不端。” | ||
名詞 | (Jiǎn)姓氏用字。 | 《漢書·酷吏傳·鹹宣》:“鹹宣,楊人也。”顏師古注:“鹹讀減省之減。” | |||
〈文言〉鹽土。 | 李時珍《本草綱目·金石五·滷鹹》:“鹹音有二:音鹹者,潤下之味;音減者,鹽土之名。後人作鹼、作鹼,是矣。” | ||||
鹹古籍解釋
編輯鹹説文解字
【卷二上】【口部】胡監切(xián)
【卷十二上】【滷部】胡毚切(xián)
鹹,銜①也。北方味②也。從滷,鹹聲。
〖註釋〗①銜:王筠《説文解字句讀》:“以疊韻説之。鹹味長,故銜而咀味之。”②北方味:《素問》王醵注:“凡物之味鹹者,皆水氣之所生也。”按五行説,水位於北方。所以説“(鹹)北方味也。”
[13]
鹹説文解字注
【卷二上】【口部】
(鹹)皆也。悉也。
注:鹹,皆也。見釋詁。
從口。從戌。
注:會意。胡監切。古音在七部。
戌,悉也。
【卷十二上】【滷部】
(鹹)銜也。
注:以㬪(疊)韻為訓。
北方味也。
注:酸苦辛甘下不著某方之味。此著之者,錯見也。
從滷。鹹聲。
鹹廣韻
胡讒切,平鹹匣 ‖鹹聲侵1部(從口從戌會刺口之意,鹹初文)
鹹康熙字典
【醜集上】【口字部】鹹;康熙筆畫:9;部外筆畫:6
《唐韻》胡監切。《集韻》《韻會》胡讒切。《正韻》胡嵒切,竝音諴。《説文》:皆也。《玉篇》:悉也。《書·堯典》:庶績鹹熙。《左傳·僖二十四年》:周公吊二叔之不鹹。注:鹹,同也。《魯語》:小賜不鹹。注:鹹,徧也。《莊子·知北遊》:周徧鹹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史記·司馬相如傳》:上鹹五,下登三。注:師古曰:與五帝皆盛也。
又卦名。《易·鹹卦》:彖曰:鹹,感也。
又《易·雜卦》:鹹,速也。
又《爾雅·釋丘》:左高曰鹹丘。
又樂名。《周禮·春官·大司樂》:大咸。注:大咸,咸池,堯樂也。
又地名。《史記·秦本紀》:孝公十二年,作為咸陽。
又星名。《前漢·天文志》:鹹漢星出西北。
又王充《論衡》:任氣卒鹹,不揆於人。
又姓。《姓苑》:巫咸之後,今東海有之。
又《集韻》居鹹切,音緘。《禮·喪大記》:凡封,大夫士以鹹。注:鹹讀為緘,今齊人謂棺束為緘繩。鹹或為椷。《釋文》:鹹,一本作緘。
又《集韻》古斬切,音鰔。與減同。損也。
又一曰水名,詳水部減字注。
又姓。《前漢·酷吏傳》:鹹宣,楊人也。注:鹹音減省之減。
又《集韻》公陷切,音䫡。亦與減同。詳水部減字注。
又音憾。《左傳·昭二十一年》:窕則不鹹。注:不充滿人心。《釋文》:鹹,本亦作感,户暗反。○按感同憾。
【亥集下】【滷部】 鹹;康熙筆畫:20;部外筆畫:9
《廣韻》《集韻》《韻會》胡讒切。《正韻》胡嵒切,音鹹。《説文》:鹹,銜也。北方味也。《廣韻》:不淡。《韻會》:鹽味。《爾雅·釋言》:鹹,苦也。疏:殊極必苦,故以鹹為苦也。《書·洪範》:潤下作鹹。《周禮·天官·醫師》:以鹹養脈。
又地名。《春秋·僖十三年》:會於鹹。注:衞地,東郡濮陽縣東南有鹹城。
《廣韻》書影 |
鹹字形書寫
編輯鹹字形對比
鹹書寫提示
【筆順】
①一(橫)②ノ(撇)③一(橫)④丨(豎)⑤㇕(橫折)⑥一(橫)⑦㇂(斜鈎)⑧ノ(撇)⑨丶(點)
【寫法】
❶“廠”,橫筆位於橫中線上方,起筆偏左。
❷包圍部分居左下格;短橫在橫中線;“口”,㇕(橫折)的豎段在豎中線。
鹹書法欣賞
鹹音韻彙集
編輯鹹中上古音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先秦 | 高本漢系統 | ɡʰ | æm | |
王力系統 | 侵 | ɣ | eəm | |
董同龢系統 | 侵 | ɣ | əm | |
周法高系統 | 侵 | ɡ | rəm | |
李方桂系統 | 侵 | g | rəm | |
魏 | 談 | riam | ||
晉 | 談 | riam | ||
隋唐 | 高本漢系統 | ɣ | ăm | |
王力系統 | ɣ | ɐm | ||
董同龢系統 | ɣ | ɐm | ||
周法高系統 | ɣ | æm | ||
李方桂系統 | ɣ | ăm | ||
鹹韻書集成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清濁 | 韻目韻部 | 韻系 | 聲調 | 等 | 呼 | 擬音 | 韻攝 | |
---|---|---|---|---|---|---|---|---|---|---|---|
廣韻 | 鹹 | 胡讒切 | 匣 | 全濁 | 下平二十六鹹 | 鹹 | 平聲 | 二等 | 開口呼 | ɣɐm | 鹹 |
集韻 | 鹹 | 胡讒切 | 匣 | 全清 | 下平二十七鹹 | 鹹 | 平聲 | 二等 | 開口呼 | ɣɪɐm | 鹹 |
緘 | 居鹹切 | 見 | 全清 | 下平二十七鹹 | 鹹 | 平聲 | 二等 | 開口呼 | kɪɐm | 鹹 | |
減 | 古斬切 | 見 | 全清 | 五十三䁠/豏 | 鹹 | 上聲 | 二等 | 開口呼 | kɪɐm | 鹹 | |
䫡 | 公陷切 | 見 | 全清 | 五十八陷 | 鹹 | 去聲 | 二等 | 開口呼 | kɪɐm | 鹹 | |
中原音韻 | 鹹 | 曉 | 監鹹 | 陽平 | 齊齒呼 | xiam | |||||
洪武正韻 | 鹹 | 胡嵒切 | 二十一覃 | 覃 | 平聲 | ɣiam | |||||
分韻撮要 | 鹹 | 曉 | 第二十四緘減鑑甲 | 緘 | 陽平 |
鹹方音彙集
編輯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實際發音有異
方言區 | 方言點 | 擬音 | 調值 | 調類 | 備註 |
---|---|---|---|---|---|
北京官話 | 北京 | ɕiɛn | 35 | 陽平 | |
北方官話 | 濟南 | ɕiæ̃ | 42 | 陽平 | |
中原官話 | 西安 | ɕiæ̃ | 24 | 陽平 | |
西南官話 | 武漢 | ɕiɛn | 213 | 陽平 | 文讀 |
西南官話 | 武漢 | xan | 213 | 陽平 | 白讀 |
西南官話 | 成都 | xan | 31 | 陽平 | |
江淮官話 | 合肥 | ɕiĩ | 55 | 陽平 | |
江淮官話 | 揚州 | ɕiæ̃ | 34 | 陽平 | 文讀 |
江淮官話 | 揚州 | xæ̃n | 34 | 陽平 | 白讀 |
晉語 | 太原 | ɕie | 11 | 平聲 | |
吳語 | 蘇州 | ɦᴇ | 24 | 陽平 | |
吳語 | 温州 | ɦa | 31 | 陽平 | |
湘語 | 長沙 | xan | 13 | 陽平 | |
湘語 | 雙峯 | ɣæ̃ | 13 | 陽平 | |
贛語 | 南昌 | han | 24 | 陽平 | |
客家話 | 梅縣 | ham | 11 | 陽平 | |
粵語 | 廣州 | ham | 21 | 陽平 | |
粵語 | 陽江 | ham | 43 | 陽平 | |
閩語 | 潮州 | ham/kiəm | 55 | 陽平 | |
閩語 | 廈門 | ham | 24 | 陽平 | 文讀 |
閩語 | 廈門 | kiam | 24 | 陽平 | 白讀 |
閩語 | 福州 | xaŋ | 52 | 陽平 | 文讀 |
閩語 | 福州 | keiŋ | 52 | 陽平 | 白讀 |
閩語 | 建甌 | keiŋ | 21 | 陽平 |
- 參考資料
-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4-30]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86
- 3.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037
- 4. 鹹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29]
- 5. 十五鹹 .搜韻[引用日期2019-04-30]
- 6. 谷衍奎 編.漢字源流字典[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8.01:811
- 7.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776
- 8. 許進雄 著.文字小講[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02:215-216
- 9.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12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028-1029
- 10.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411-1412
- 11.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506-1507
- 12.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今釋[M]:嶽麓書社,1997.07:195
- 13.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661
- 14.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231
- 15.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2342
- 16. 蔡夢麒 校釋.廣韻校釋[M].長沙:嶽麓書社,2007.06
- 17.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15
- 18.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507
- 19. 説文解字書影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5-02]
- 20. 鹹(繁體)説文解字書影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5-02]
- 21. [清]張玉書 等 編纂.康熙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187
- 22. [清]張玉書 等 編纂.康熙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1507
- 23. 字形對比、異體字 .漢典[引用日期2019-05-02]
- 2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76
- 25.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5-02]
- 26.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11]
- 27.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11]
- 28.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11]
- 29.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 第2版[M]: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06:254
- 收起